来福网

刘禅真的说过乐不思蜀吗

网友提问:

三国时期,被说成乐不思蜀的刘禅,真的是个笨蛋吗?

优质回答:

在现在,一谈到三国时期的刘备,人们都认为其是三分天下乱世英雄。然而对于他的儿子刘禅也就是人们通常称之为的阿斗,都会嗤之以鼻,认为其没有任何的能力,无法担当重任,才有了“扶不起的阿斗”的称号。然而历史的真相果真是如此吗?如果阿斗真的是毫无能力的话,即使有诸葛亮的辅佐,刘备真的放心把国家交给刘禅来管理吗?

如果进行仔细推敲的话,就会感觉到刘禅不仅不是昏庸无能,反而有其大智若愚的大智慧,在当时三国鼎立时期,蜀国是其中最弱小的一个国家,国土面积小,百姓少,国单力薄,其实是无法与魏国和吴国相抗衡的。在这种情况下,刘禅继位后也是整天的战战兢兢。可是在刘禅继位后,蜀国又继续存在了40,足以见证了刘禅的治国能力。在这期间,蜀国人才济济,政治上基本趋于稳定。还能对魏国,基本上一进攻为主,处于主动地位。

人们对于刘禅昏庸无能的看法主要是基于以下2点:第一、在其统治期间,完全倚仗诸葛亮等辅臣,没有自己的政治主见;第二、在其执政后期宠信佞臣黄皓,造成了政局不稳定,贪腐之风横行,削弱了国家的实力,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然而,刘禅听命于诸葛亮,一是因为当时的刘禅刚刚登基,没有政治经验,只能靠诸葛亮等辅臣来辅佐。二是因为刘备临终时的正式“托孤”,诸葛亮只能也是必须的主持大政。但是,在封建时代,君臣关系从来难处。当臣下明显地强于君主时,“震主”往往成为君主最大的心病。而当时诸葛亮与刘禅的关系,客观上就处于“震主”的状况。这种状况,刘备早就预见到了。所以他临终向诸葛亮“托孤”时,竟说出了“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的话,意思显然还是放心不下。至于刘禅,更是当事者。在诸葛亮为其主政的十二年间,他已经逐渐成年,不可能对他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毫无考虑。如果他真是“昏庸”,那就会对诸葛亮不理解、不信任。而一旦他对诸葛亮有了“震主”的感觉,那就很容易生疑忌、听谗言,演出历史上屡见不鲜的悲剧。但刘禅并没有那样,而是对诸葛亮始终如一地信任和尊重。这本身就说明他在用人上确有主见,而且所见极是。

再说刘禅宠信黄皓及蜀汉亡国。刘禅在其执政后期宠信宦官黄皓,无疑是他在用人上的一大过失。蜀汉的亡国,也确实与此有关,但根本原因却不在此。黄皓其人,确为奸佞之徒。但史有明载,直到景耀元年,“宦人黄皓始专政”,时距蜀汉亡国仅五年时间(蜀汉亡于景耀六年,即炎兴元年)。一个政权,如果没有更深刻的原因,能够在五年之中就亡于一个“奸臣”之手吗?黄皓在其“专政”的五年之中,主要的反面活动是排挤姜维:“右大将军闫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但黄皓的阴谋始终没有得逞。刘禅为了使姜维放心,甚至公开对姜维说:“皓趋走小臣耳。”“趋走小臣”,这就是黄皓在刘禅心目中的真正地位。而刘禅倚重的,还是作为国之干城的姜维。既然搬不掉姜维,那么在当时的蜀汉,严格讲就谈不上什么“专政”。但黄皓还是对姜维暗中掣肘。“六年(景耀六年),维(姜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征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后来,蜀汉在这次对魏的最后一战中终于兵败国亡。这大概就是人们认为黄皓“专政”导致蜀汉灭亡的主要依据了。其实,不能把蜀汉的亡国,简单地归结为这次战败,从而认为黄皓是蜀汉亡国的罪魁祸首。即使只就这次战败而言,黄皓的干扰也不是全部原因。据史载,蜀汉在这次战争中还存在情报不准、举措失当、将领叛变、顾此失彼等一系列问题。如果考虑到黄皓的全部反面活动对蜀汉政权造成的危害,即言路堵塞,君臣疏隔等,那么可以说刘禅在其执政后期宠信佞臣黄皓,确为蜀汉亡国的一个原因,但仍然不是根本原因。那么,蜀汉亡国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三国后期的强弱定势。蜀汉之亡于魏,亡在弱不胜强。为什么这样说呢?先看蜀汉总体实力的弱小。蜀汉的版图不及魏的一半,而人口仅为魏的五分之一。同时,蜀汉的军队长年保持十余万人,占其总人口九十余万的九分之一;而魏的军队既比蜀汉多一倍,又仅占其总人口四百余万的二十分之一。所以,无论经济上还是军事上,蜀汉都明显地处于劣势。但是本来处于劣势的蜀汉,对魏又以攻为守,战争连年不断,遂使国力耗尽。史载蜀汉亡国时,国库存米仅够万人一年之食,可见已到山穷水尽,不攻自破的境地。但消极防守也同样没有出路。总而言之,由于总体实力过于弱小,蜀汉是左右为难的。

再看蜀汉末年的人材危机。人材是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三国中后起的蜀汉得以立国,所凭借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人材优势。蜀汉除了当时无与伦比的人材——诸葛亮之外,还有一大批堪称一流的文臣武将。这些人材,都是刘备在创立政权的长期转战中,以其特有的网络人材的手段,“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益州)之所有。”蜀汉政权的这种人材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其总体实力之不足。但是,经过刘备、刘禅两朝,蜀汉的人材已经消磨殆尽。而一州之地的蜀中,不可能再提供这样多的人材。到景耀年间,杰出的人材就只剩下一个姜维,而姜维还是从魏国归附过来的。这种人材危机,对于当时总体实力已经极其衰微的蜀汉,更为致命。比如黄皓的得宠和误国,就是在“四相”的最后一位——董允死后。董允以刚正威严著称。他在世时,“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可见刘禅之惑于黄皓,固然有其自身责任,但当时朝廷中已无复具有足够权威性的中坚人物,也是一个客观原因(姜维长年统兵在外,且地位不能与“四相”相比)。

再如蜀汉对魏的最后一战,魏国同时派出了钟会、邓艾两个名将,分兵两路进攻。姜维的才智,与钟、邓相当。他在剑阁前线事实上也敌住了钟会,甚至迫使钟会准备退兵。但邓艾就再无人抵挡了,终于被他取阴平,破绵竹,直捣成都。设想当时蜀汉如果再有一个相当于姜维的将才,邓艾就不一定能长驱直入了。所以,蜀汉对魏,由于总体实力过于弱小,加上后期的人材危机,确实处于弱不胜强的地位。当然,从历史上看,以弱胜强也不无可能。但这只能是就某一战役而言。如果要最终灭亡对方的政权,那就必须以弱者转强、强者转弱为前提,结果还是以强胜弱。而蜀汉末年,对魏的强弱关系已成定势,那么作为弱者的蜀汉当然必败无疑。这就是蜀汉亡国的根本原因。至于刘禅在其执政后期宠信黄皓,导致黄皓误国,只是使势在必亡的蜀汉政权其亡更速而已。综上所述,我认为对刘禅应这样评价:其人并非“昏君庸主”。他在执政的四十年中,政治上总的来说是明智的,有主见的。这主要表现在他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以及决策之后即不动摇。他在用人和决策上也有失误,但在其执政史上不是主流。他之终为亡国之君,实因当时弱不胜强。在我看来,这应是对刘禅比较客观、公允的评价。最后的问题是:为什么后世对刘禅长期持论偏颇,以致刘禅作为“昏君庸主”,在人们头脑中印象如此之深?我们先看史书《三国志》对刘禅的评价:“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这段评语确实把刘禅描绘成了一个没有主见的形象,但也没有把他全盘否定,还承认他曾经“任贤相”而“循理”。可是后世之人却只记住了他“惑阉竖”而“昏闇”。这又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还是一种感情偏见。长期以来,人们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对三国这一段历史,往往同情刘备复兴汉室的事业,所以对刘禅未能完成这一事业感到失望和愤恨。尤其是持这种正统观点的小说《三国演义》流传以后,由于其艺术魅力,读此书者几乎无不唯愿刘汉复兴,曹魏败亡,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所以人们迁怒于刘禅,斥之为“昏君庸主”,也就是自然的了。其次,也可能是千古以来诸葛亮的崇高形象,把刘禅反衬得很渺小。诸葛亮辅佐刘禅,确实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刘禅却没有能够灭魏兴汉,反而亡国降敌,使诸葛亮一生的惨淡经营付之东流。人们每当吟诵杜甫咏叹诸葛亮的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时,总会情不自禁地为诸葛亮这位千古名贤的壮志未酬而深深惋惜。相应地,那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太子”,也就太令人可鄙可恨,在在难逃“昏庸”的骂名。这种认识,其实还是一种感情偏见。

最后,还可能是和刘禅降魏后的所谓“乐不思蜀”有关。其实,只要稍加思考,即可知刘禅当时之出此言,完全是一个阶下囚的求生之计,而决非真心如此。可以想象,刘禅无论怎样“昏庸”,也不可能以亡国为乐。司马氏之终未加害刘禅,又岂是真正相信了刘禅的“乐不思蜀”?不过是看清了刘禅决不可能东山再起而已。但后世人却宁肯相信刘禅的“乐不思蜀”。这不仍然是感情偏见在起作用吗?本文以上所论,当然只是一己之见。动摇千古定论,谈何容易。而笔者所以试图对刘禅其人作持平之论,亦非替古人担忧,实有感于刘禅之为政,在中国政治史上有两点难能可贵之处:一是对内敢于任用贤才,二是对外敢于抗击强敌。仅此两点,足可嘉许,又何必以成败论英雄呢?

其他网友回答

是的。

许多人都在为他翻案,说刘禅当时是为了活着。

在人家的地盘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又能怎么说?人家说你想家吗?他只能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想。

居然有人以为他聪明,还有人说他故意躲在背后享福,看着诸葛亮在前面鞠躬尽瘁,暗暗发笑。

这是什么逻辑?

难道作为一国之君沦为他人俘虏,也是他故意的?

这一套逻辑,就是苟活逻辑,为了生存,可以苟延残喘,可以摇尾乞怜,可以装疯卖傻。

这不叫活,这叫蝇营狗苟。

像苍蝇一样在臭烘烘的世界里钻营,像狗一样苟且偷生。

反正生存是第一位的。

鲁迅先生当年也说,一要生存,二要发展。但鲁迅还说,我之所为生存,绝不是苟活。

刘禅这个就是苟活——如果他真的像回答里那么想的。

一个苟活的笨蛋。

他为什么就不能仗着父亲的基业,借着丞相的努力,锻炼自己的执政能力,光辉父亲的事业,将蜀汉发扬光大,何苦在人家面前装着笑脸说:“这里很快乐”

他肯定是个大笨蛋,笨到只想活着。

锦翼系问答签约作者

其他网友回答

在我眼里,他比诸葛亮聪明多了!

他的父亲临死前,将了诸葛亮一军,促使孔明永远为蜀国服务,并且永远不会存在二心。

这也就意味着,刘禅可以隐藏在幕后了!

反正他是君,孔明是臣。军臣二人的政治诉求一样,治理方略也一样,就全交给孔明好了,哪怕是有麻烦,由孔明来解决好了!

他是皇帝,他不需要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他只要选对一个人就可以了,老天爷天眼,这个人他父亲替他选好了!而且终生不会有二心!

他当上了甩手掌柜!

为什么不呢?战略一致,需求相同。蜀国那么多内外矛盾,原本都会集中在刘禅身上的,可以他偏偏装出一幅笨笨的样子。好吧,矛盾全集中在孔明身上了!

诸葛亮也是明白这一点的,甚至心中经常怨恨,你丫,你一天就知道装傻充愣,帮我挡一会子弹就不行?

不行!因为这样代价太大!

他早就有思想准备的,事成,他是一代开国之主,事败,凭他的无为而治,也会有容身之所。

其实他的小手段,瞒不过司马昭,可天下大势已成,司马昭也乐得装糊涂,还能落下一个好名声!

你要名声,我要活着,各取所需。

很好的皇帝,尤其是过了许多年后才给孔明立碑,真是让人感动,这才叫君臣默契,可惜世人并不了解!

他懂得克制,懂得迂回,懂得感恩!他和诸葛亮才是中国历史上最佳君臣搭档!

可惜了!

其他网友回答

刘禅不仅不是个笨蛋,反而是个大智若愚的人,深知大汉不能再延续,民心已失,主动退让,这才得以保全身家性命。

其他网友回答

刘备之子刘禅,目睹蜀国的建立。刀光剑影,应该是吃了不少苦,受孔明,赵云众多名将,名士的指导,脑子应该是不笨。至于投降魏国,在蜀无良将情况下,保存实力,以保国中百姓安危,在当今来看,也不失为一种理智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