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跟寒食节有关的古人

网友提问:

你知道寒食节与哪位古人有关吗,简单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吧?

优质回答:

寒食节:节令名。传说春秋时晋国贵族介子推,曾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赏赐从臣属,他未得赏,因与其母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县)山中。文公为逼他出来,放火烧山。他坚持不出,母子均被烧死。于是晋文公规定要在每年的这一天禁止以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以清明前一天〈或二天)为寒食节,断火冷食三天。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史记.晋世家》。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我是小趣,一个专注历史三十年的男人。下面就由我来为大家讲述关于寒食节的故事。

寒食节的主人公名叫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名士大夫,为人忠心不二,堪称当时文人阶层的楷模。

故事的背景起源于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宠妃骊姬想要废掉太子立自己的儿子。太子申生被陷害致死,其余两位公子不得不逃亡保命。其中就有介子推的主人重耳公子。

介子推随重耳在外漂泊十九年,一路历经坎坷,甚至为人让自己的主人不饿死,介子推上演了“割股充饥”的一幕,最终重耳返回晋国,立为晋文公,自然忘不了介子推的忠诚。

然而介子推拒绝收赏,他认为对于君王的忠诚应该是发于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于是介子推决定隐居绵山,不食君禄。为了找到介子推,晋文公情急之下下令三面烧山,可是谁知道介子推和自己的母亲拒不出山,最终被活活烧死。

最终介子推在临死前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为了哀悼介子推,下令将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寒食节”就此诞生。

其他网友回答

寒食节与春秋五霸的晋文公重耳有直接的关系。

晋文公的父亲叫晋献公,因晋献公宠爱郦姬,郦姬想子凭母贵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计杀害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躲避被杀的命运,于是,便走上了逃亡之路。

重耳在逃亡之时,带了一帮随从亲信,其中有一位叫介子推的随从,对重耳始终不离不弃,中途有很多随从亲信,对重耳漂泊流浪,居无定所的前途命运十分担忧,大部分都不辞而别,剩余的随从越来越少。

一日,重耳带着仅有的几个随从,逃难来到了荒郊野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公子重耳,既困又累饿昏过去,随从们都无计可施,介子推看到主公挨饿受难,内心十分难过,他避过众人,拨剑忍痛从自已的大腿上割下一块生肉,就地取材,捡柴生火炖了一碗人肉汤,亲自端到重耳面前,献于主公重耳充饥。

重自吃了介子推的人肉汤后,精神为之一振,他当着随从人员的面说,等我登上九五之尊,绝不忘介子推割肉救主的救命之恩。

不久,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于六十二岁之际,终于登上晋国的皇位。他大赏有功之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的救命之恩,于是有群臣提及此事,晋文公后悔莫及,正要封赏介子推,可介子推己经隐退归乡瞻养母亲。

于是,晋文公重耳,便率领文武百官,浩浩荡荡来到介子推故里,寻找介子推,可介子推早已隐居深山老林之中,始终不见踪影,晋文公派御林军多处打探也无功而返。

于是,有谋士建义晋文公放火烧山,只留一个出口,也许介子推看到满山起火,便会走出大山,谁知大火烧了三

一天一夜,还是没有见到介子推的踪影,晋文公再次派人进山打探,可事与原违,谁也没有想到,介子推背着自己的母亲,却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之下。

晋文公捶胸顿足,对天长哭不起,没想到自己的一片诚心,却置于自已的恩人介子推于死地。

于是,晋文公率文武百官举行隆重的礼仪,在那棵大柳树下厚葬了介子推母子。

三日后,晋文公班师回朝,因心中放不下介子推的恩情,于是,率文武群臣再到介子推墓前祭拜一凡 ,谁知,被烧焦的那棵柳树,却奇迹般发出了新芽。

晋文公感知介子推在天有灵,并下令举国上下祭拜介子推这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前一天定为寒食节,无论王公贵族,贫民百姓,都不许生火做饭,警示后人悲剧不再重演,恩人永活人间。

其他网友回答

是晋文公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规定的。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因骊姬之乱而出亡,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子推”。对此,介子推没有像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例如:竖头须)为了贪小便宜通过说些难听的话也来请赏,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抱树而死

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晋文公又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公元前635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下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其他网友回答

寒食节是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晋文公的追随者。在晋文公奔波在外的十九年,介子推始终不离不弃。在饥饿交迫的时候介子推甚至把自己身上的肉割舍给不知情的晋文公吃。后来历经磨难晋公子重耳回晋国继承王位,励精图治的晋文公成为春秋第二个霸主。

晋文公为了感谢介子推的救命之恩,要对他加官晋爵,可不图名利的介子推背着自己的老母亲躲到了绵山。

最后有人给晋文公出主意让他焚山逼出介子推,介子推为了表明自己不为功名利禄的决心伊然同自己的老母亲双双烧死在绵山。

晋文公为了感念介子推忠臣之志,下令修庙记念,四季朝拜。

在介子推死的那一天禁火寒食,这就是寒食节的出处。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