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古代窗户都是纸糊的,刮风下雨怎么办?

网友提问:

为什么古代的窗户都是纸糊的,刮风下雨咋办?

优质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继续卖弄学问。

古代的窗户用纸糊,自然是蔡伦发明纸以后宋代的事情。

之前的时代,古人穷人平时窗户就是开着的,下雨就用兽皮甚至茅草直接将窗户堵住。自然,这样房屋连就没有光线了,也是没有办法。

而有钱人,则采用纱、丝等各种昂贵的东西糊窗户。

大家是否记得红楼梦里面,有不少场景在讨论贾府糊窗户的东西。第四十回贾母领刘姥姥逛大观园,先到了黛玉的居室潇湘馆,因见窗纱旧了,命凤姐儿找出银红的软烟罗来糊窗屉。窗纱软厚轻密,远远的看着,就和烟雾一样。

今天来看,不过一个窗纱有什么了不起。

其实,这恰恰说明贾母对林黛玉的特殊待遇。即便在清代,这种高级窗纱就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价格昂贵不谈,普通人家有钱也买不到。

贾母将软烟罗赐给林黛玉,说明她重视这个外孙女。

其实,古代中国人尤其是穷人,在宋代以后确实用纸糊窗户。

但这个纸不是我们今天的大白纸,而是油纸。这种纸在油中浸泡过,可以防水。其实当时很多雨伞,比如电视剧《白蛇传》里面许仙在西湖用的雨伞,就是油纸做的。

油纸不怕水,也很坚韧,还是适合糊窗户的。

而且,古代的窗户通常是有檐的,油纸距离檐有一段距离,雨水并不容易打到。

最关键的是,油纸价格低廉,符合老百姓的需要。即便破了,花些小钱就可以补上。

而富人家,则一般不用这种东西。

自然,也不是所有人都用得起贾府那种纱、丝,而玻璃之类在清代属于珠宝的范畴,价格昂贵。

明清时期,有钱人常用的是所谓明瓦。南京有个著名的明瓦廊,就是制作这种明瓦的地方。

说白了,明瓦可以看做是玻璃的替代物。

最初明瓦是用半透明的蛎、蚌等物的壳,磨成薄片制成。

但这样过于费时费力,材料不用寻找,价格很昂贵。

明代开始,南京人用羊角熬煎成胶,然后再挤压成薄片而成明瓦。

这种明瓦成本低,且坚固耐用。当时南京明瓦廊就有好几家用羊角制作明瓦的工场。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描写道:“到晚来,南京秦淮河两边酒楼上明角灯,每条街上足有数千盏,照耀如同白日,走路人并不带灯笼……”

其他网友回答

说古代太远吧,大约45年前的鲁西北农村窗户,几乎都是用的白纸一张,有玻璃的,一般是砖瓦房。在白纸上贴窗花,可是非常好看的,特别是春节时分,隐隐约约记着,贴窗户的纸,是特别的,带有棉花性质,似宣纸。窗户上边有大缝,叫架眼,架眼两边,麻雀在那里坐窝,生蛋。窗台子上用土坯斜倒,里面铺上麦秸,就是鸡下蛋的窝。窗户纸一般情况下,雨打上没事。光湿。天一好,立即就干了。

这都是我经历过的岁月和事情。一直藏在儿时的记忆里。

其他网友回答

人类是向阳趋光动物,对光明的追求是无限的。

比如我们现代人,购房居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考虑采光。采光到底有多重要,长期住过地下室的人——如北漂拼搏族就很清楚。光进不来、室内是阴冷潮湿的;长期居住采光不好的房屋,是会得湿气太重的病的。

完全不做遮挡,阳光进得来、风雨尘土也进来了。所以最好有一种遮挡物,可采光却能御风寒挡灰尘。现代人手段就多了,我们有玻璃,就能实现这一点。

可是在古时候、玻璃诞生比较晚、而且属于贵重物品,根本没达到普及利用的程度;那么在没有玻璃的情况下,人们怎么采光呢?是的用纸,纸轻薄、透气透光

发明造纸术后、以致纸张、甚至特种纸张真正的普及开来之后(其实糊窗户纸一直也是一种奢侈的事、大家并不是窗户纸漏了就很快换纸,经常换纸的家庭必然是富户),采光和隔风挡灰的想法算是实现了。你问漏了怎么办?露的小,用小纸块粘一下,漏的多了大了,就只能换了。到了冬天,北方门窗还要上棉帘的,所以冬天不会因刮大风影响保暖。

到了明清时期,专门糊窗户的特种纸张,就基本流行起来。

其他网友回答

实际上大家的的回答很多是想象,糊窗户纸既不是那种复杂的油浸纸,也不是普通白纸,多数用的是俗称毛头纸的纸,就是学写毛笔字的那种纸,纸的韧性大,淡黄色,吸水后有一定强度,干紧后不开裂,而且原来房子前沿比较长,窗户也小,只有狂风暴雨才伤到窗户纸,其实破了就补一块,常有的事。再普及一下,后来最早代替窗户纸的不是玻璃,而是塑料布,而且没有直接卖的,用的都是某些高档商品的包装袋,这个农村用了好多年,直到玻璃普及。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不仅仅是古代。就是现在我们老家陕北的窑洞窗户还是用纸糊的。刮风下雨的时候虽然纸易碎。但是窗格是比较小的。承受力会倍增。再者说。在古代除了纸就是布。布比纸贵的太多了。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用的起的。而且布的透风性要比纸厉害的多。即使刮风下雨纸破了。修补起来也是比较方便的。希望采纳。。谢谢!!!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