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玄武门之变之前李世民的实力有多强

网友提问:

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和李建成双方的实力谁更强?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要从多方面来评价,才更客观。

首先,从权力上看,一定是李建成更强大。李建成是太子,平时是要协助处理一些朝政大事。如果皇帝出处征战或视察,太子就要代行国政。

李建成身边,还掌握了部分京城的军队。玄武门屯守的将军基本上全是李建成的人,尤其是常何将军。

而李世民手上没有兵权,除非是皇帝分派的特殊任务外,李世民手上没有什么政务可以操作。

李世民当年征战的兵马都归政府管理,军权并不在李世民手上。没有皇帝的手令和兵符根本就调不劝军队。

在整体实力这个层面上来看,李建成占优。第一回合李建成胜出。

接下来,我们来看人才。

由于李世民长期征战在第一线,因此手上有不少能征之将。在被李世民攻下的城市中,他也把许多有见识的文人拉拢到了自己帐下。

而李建成则因为长期坐镇后方,负责粮食和兵源征集,和后方管理。真正上前线的次数太少,因此手上的人才数量和质量方面略差。

第二回合,李世民胜出。

最后,来看下智谋。

李建成是作为太子来培养的,因此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治国上,不管是用人还是做事,他心中是有国家一盘棋概念的。他的心里是阳谋建设国家的计划,阴谋这些东西,不是他的专长。并且按照正常的逻辑,他必须是国家的接班人,没有必要去搞那些见不得光的人。

而李世民则处在不利的位置上,按照正常逻辑,他是当不上皇帝的。因此他只有搞阴谋,搞突击,杀掉李建成才能成功。于是他收买了李建成的心腹常何,这才是玄武门之变的关键。

当玄武门之变爆发时,李建成以为玄武门的守将,尤其是常何会站在自己一边,哪知道全体将军们在观望。李世民是事先有准备,身边的人反而多一点。李建成身边除了李元吉和几个随从外,根本就没有什么人。

第三回合,李世民胜出。

三局两胜,最终的结果还是李世民胜出,这就是玄武门之变的结果。

其他网友回答

李渊攻入长安后,李建成以嫡长子在长安辅佐朝政,李世民在外征战。

李建成、李世民都以自己的方式扩充方式。

到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与李建成的实力旗鼓相当。

权力相当

作为指定的接班人,李建成的权力可谓得天独厚。

早在李渊拥立隋恭帝时,李建成就是唐公世子,到李渊称帝后,李建成被立为太子。

“帝欲其习事,敕非军国大务听裁决之”。

也就是说,除了特别重大的事情要向李渊汇报外,一般的事情李建成都可以全权裁决。

可以说,李建成是仅次于李渊的二号人物。

不过,李世民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与李建成的权力平衡。

李世民不断立功,不断被授予官职。

到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几乎包揽了所有实权部门。

三省六部,大唐以三省为行政核心。李世民身兼中书令、尚书令,一个人管了“三省”中相对重要的“两省”。

同时,李世民又是右翊卫大将军、右武侯大将军、左右十二卫大将军,可以掌宫禁宿卫、仪仗、巡警,统领内外各卫。

此外,作为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使李世民又可以掌握以洛阳为中心的河东、河北的军事。

打一个不完全恰当的比方。

李渊是董事长,李建成是总经理,李世民是分管了几乎所有核心部门的副总。

作为天策上将,李世民位在王公之上,在太子之下。

不过,由于分管了最核心的几个部门,李建成通过权力能干的事情,李世民基本上也能干!

因此,权位上,李世民位略低,但权与李建成相当。

明面上的权力之争,两人分不出胜负。

因此,两人的竞争,转入“暗中”。

核心班底:李世民略胜

大唐推行的是府兵制。

打完仗,士兵们各回各府,将领回朝当官。

所以,在府兵制运转良好的情况下,不存在“兵为将有”的情况,李世民再是常年带兵,战功卓著,也不可能掌控兵权,架空李渊。

兵是控制不住的,但是,人才,还是数得过来的。

谁能笼络住更多的猛将谋臣,谁就能获得实际上的力量优势。

李建成、李世民都很注重笼络人才。

早在晋阳起兵之前,李建成“河东潜结英俊”,李世民在“晋阳密招豪友”,各自笼络人才。

此后,两人也都各自吸纳人才,扩充自己的人才班底。

李建成吸纳了王珪、魏征、韦挺等颇具韬略的人才以及冯立、薛万彻等忠勇之人。这些人后来在贞观朝都是名臣,可见李建成也颇具识人的眼光和笼络英俊的手段。

不过,李建成常年在长安,接触面毕竟不如李世民。

李世民在外征战,接触的是各地英雄,自然有更多的收取人才机会。

当时,每一取胜,众人都求珍玩,房玄龄却先为秦王收人才。“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秦王府的一众贤才就不再赘述了,大家都知道!

在核心班底上,李建成略输一筹。

尽管太子手下的人物也都是英才。

但谋士中,郑善果、王珪等人以正直著称,虽足堪用,但毕竟缺乏权谋,无法帮助太子赢得权力斗争。

薛万彻、冯立虽然忠勇有加,但当时战斗经验都不如秦王府出生入死的那帮猛将多。

“外围”力量:李建成略胜

除了培植核心班底,两人对“外围力量”也进行了激烈的争夺。

魏征认为李世民功劳太大,压过了李建成,遂建议李建成借征刘黑闼的机会,“收关东豪杰之心”。

从结果看,“收关东豪杰之心”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李建成“搞定”了幽州罗艺。

玄武门之变后,河北几乱。可见,河北地区,是太子重要的外围支持力量。

在罗艺与李建成“潜结”前后,李世民的亲信也到了罗艺军中。

结果···被罗艺无故殴打。

显然,李世民也想拉拢罗艺,但失败了。

李世民还找过领军将领李靖、李勣。

李靖、李勣“皆辞而不答”。

人家一心为国征战,至于太子和秦王的内斗,就不掺和了!

此外,李孝恭、李神通、李道宗等宗室成员,也基本保持中立。

毕竟,谁赢了他都是宗室,没必要选边站。

当然,最重要的宗室,李元吉,是李建成的铁杆盟友。

不要小看李元吉。

当年晋阳起兵时,李建成为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为右领军大都督,李元吉留镇太原,为中领军大都督。

虽然留镇太原的结果有点丢人,但他在朝中、军中,都还是有相当人脉的。

更重要的是,齐王六府在长安还有几千人的武装,在宫廷斗争时也是举足轻重的。

此外,宫廷中的张婕妤等宠妃,也支持李建成,可以传递关键消息,也可以影响李渊的立场。

外围力量上,李建成的优势略胜。

总体上,明面上的势力,双方基本势均力敌。

考虑到李建成名正言顺的太子之位,李世民在竞争中稍居劣势。

因此,李世民自感胜负难料,便以陕东大行台的名义,令温大雅、张亮等人经营洛阳,以为退路。

不过,胜负,并不仅仅取决于明面力量。

隐蔽力量:李世民胜

明面上的力量势均力敌,大家就开始培养“暗力量”。

武德七年,李建成暗中募2000壮士,藏于府内,号“长林军”,并又募突厥勇士。

结果,事情败露,杨文干谋反。

李渊非常愤怒,对李世民表示:你去平叛,平完叛回来做太子!

事后,李建成的太子位保住了,但私自藏兵是失败了。

李世民也暗中藏兵。

玄武门之变前,尉迟恭说:大王畜养勇士八百余人,在外者已入宫,圜甲执兵,事势已成!

李世民藏兵藏得巧,直接藏到宫中了!

难怪玄武门之变时,尉迟敬德直接披甲上殿,一锤定音!

“挖墙脚”之争:李建成完败

总体实力势均力敌,双方就开始各自挖墙角。

李建成企图拉拢尉迟敬德、段志玄。

结果,尉迟敬德严词拒绝,段志玄“密以白太宗”。太子挖角失败。

最后,太子采取了“毁墙角”战术。

李建成借口突厥来犯,奏以李元吉挂帅迎敌,并以此名义,将秦王府的精兵猛将全部招走!

一时间,除了长孙无忌外,秦王府的心腹几乎全部被调走!

太子、齐王试图趁此机会,消灭秦王府的心腹,解决掉李世民。

然而,这次“毁墙角”的企图,败在了李世民的“挖墙角”上。

太子率更王晊,掌东宫机密,被“搞定”了。

李建成、李元吉的企图被王晊泄露,李世民洞悉了一切!

更可怕的是:负责东宫宿卫的常何,被“搞定”了。

而当李建成、李元吉,大摇大摆通过“自己人”常何把守的玄武门时,胜负已分!

总的来说,玄武门之变前,太子、秦王的实力基本上势均力敌。

不过,尽管李建成并非庸才,但他与李世民尚有不少差距。

太子原本居于优势的权位,被李世民靠战功“强行拉平”。

而在最后的角逐中,无论是阳谋、阴谋,无论是“藏兵”,还是“挖墙角”,李建成都输李世民一筹。

李世民之胜,归根到底,还是能力的胜利。

其他网友回答

玄武门***之前,究竟是李世民的实力更强,还是李建成的实力更强,似乎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显而易见,在玄武门***之中,李世民最终战胜了李建成,获得了皇位继承资格,并最终当上了皇帝。从这个角度来说,李世民的实力,应该是比李建成的实力更强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说起来,李建成的实力,其实比李世民强大得多。为什么这么说呢?

(李世民剧照)

很多人可能觉得,当时李世民掌控着兵权,因此他的实力肯定最强。

但事实上,唐朝的所谓兵权,只有在带兵打仗的时候才能掌控。如果仗打完了,这个兵权就要交回去了。不带兵打仗的时候,无论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都是没有兵权的。所以,关于军队的实力这一点,是排除在两人实力对比之外的。

再说了,就算有军队的实力,当时两个人似乎也不可能带着军队来比拼。那样的话,就相当于打内战。打内战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那也就意味着新兴的唐王朝的分崩离析。所以两人都不可能动用军队。

排除了军队的情况下,李世民和李建成实力的比对,哪个更强呢?可以从明暗两方面的实力来看看。

(李建成剧照)

先来看明实力方面来说。

讲明实力,李世民肯定是比不过李建成的。道理很简单,李建成是太子,他手中的资源,他可以调动的资源,都非常多。太子是领导,他是可以命令李世民做什么不做什么的。他如果命令李世民做什么,李世民是不敢反抗的,反抗就有谋逆的嫌疑。

同时,他和皇帝李渊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一些。事实上,李渊更听李建成一些,更相信李建成一些。为什么说李渊更相信李建成一些呢?咱们举一个切实的例子。李渊曾经三次说过,江山是李世民打下来的,他应该把江山给李世民。但问题是,他一直没动,一直没有废黜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这说明什么?说明他更相信李建成。而且他还有些忌惮李世民。他说“江山是你打下来的”这句话,其实就是忌惮李世民的表现。

当李渊后来在听说玄武门***爆发后,李渊第一个念头,就是讨好李世民。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李渊对李世民有多么害怕。

总之,李渊和李建成是站在同一个阵营之中的。他们两人没有真正联合起来,一旦他们两人联合起来,那么李世民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

前面我们说军队不算李建成和李世民实力对比。但假如李建成要插足军队,李世民更加没有立锥之地了。事实上,李建成也正在插足军队。他给李渊建议,让李元吉带兵外出打仗,而李渊同意了他的建议。

就暗实力来说,李建成的暗实力也是比李世民强的。

(玄武门***)

当时,无论是李建成还是李世民,都在培养自己的私家军。也就是自己的死党,用这些死党来对付对方。

据历史记载,李建成当时有私家军2000多人,而李世民只有私家军800多人。如果让这两部分人正面比拼,李世民肯定打不赢。

玄武门***爆发以后,李建成的2000多私家军,立刻前来围攻玄武门,试图把李建成、李元吉救出来。当他们实在救不出来的时候,就前去攻打李世民的秦王府。如果一直这样攻打下去,显然,李世民的秦王府不是李建成私家军的对手。最终,李世民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他让尉迟敬德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脑袋,把这个脑袋出示给李建成的私家军看。李建成的私家军才明白,大势已去,所以迅速就逃散了,很多人都逃到了山上去躲了起来。

如果李世民没有给李建成私家军看李建成、李元吉脑袋,情况真的很难说。

既然李建成的实力,无论明暗,都比李世民强。为什么李建成最终却打不赢李世民呢?

其一,因为李世民身边有一大帮得力的文武将领,这些人既给了李世民智慧,同时也给了李世民力量。有他们在李世民身边谋划,因此李世民每一步都走得比较好。其二,李世民先发制人。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其三,李世民就进行毁灭性的打击,李建成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尽管他实力比李世民强,但这些实力都用不上,所以,他才败给了李世民。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其他网友回答

玄武门之变的发生并不是一次偶然的历史事件——其实玄武门之变的种子从李渊起兵打天下之日起就已埋下。作为父亲的李渊无疑是幸运的:有李建成、李世民这样如龙似虎的儿子守护着老李家的大唐江山。在李渊起兵创业的过程中李建成、李世民兄弟都曾立下过汗马功劳。然而作为皇帝的李渊对谁也不会放心的——在皇权面前亲情往往是脆弱的。李渊既是一位父亲,同时又是一个皇帝,所以儿子们能力强对他而言可就不一定完全是好事了。

作为皇帝的李渊必须想方设法在几个儿子之间搞平衡——像利用朝臣互相牵制一样让几个儿子彼此制约。他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才将李建成立为太子,与此同时又让李世民统兵征战于外。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李渊充分授权于每个儿子,这就使他们获得了自行募兵的权力。这在打天下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唐军的作战效率,然而这也导致诸皇子麾下皆有一支只听命于自家主子的私人武装。在大唐王朝的开国战争中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太子李建成辅佐父皇李渊治国理政,二皇子李世民率领兵将征战四方。

李建成和李世民在长期的互相牵制过程中矛盾越积越深:李世民在征战过程中收揽了大量人才和人心,所以他事实上已威胁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这时岂止李世民自己生出了取而代之的心思,他手下的将士也无不想拥立自家主子登基以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这时的李世民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政治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李建成方面自然也不会心甘情愿坐以待毙。李建成面对李世民的威胁势必会强烈反弹——无论这威胁是来自李世民主观上想取而代之的意图或者仅仅只是李世民的地位已构成了客观上的潜在威胁。

在这样的局面下无论李建成或是李世民其实都没有任何退路,因为一旦对方登基那么势必会清算自己。这时二人的妻儿以及部属势必会在一旁煽风点火,因为一旦对方登基后展开清算行动势必牵连到他们。由于玄武门之变最终的胜利者是李世民,所以可能很多人会下意识以为李世民在储君之位的争夺中处于强势的一方,然而事实上李建成和李世民在储位之争中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李建成作为父皇李渊明立的太子其优势在于就法统而言由他继位是名正言顺的。

李建成的劣势则是人望相对欠缺(注意是相对欠缺——实际上李建成的支持者也不在少数,只是相比李世民的而言没那么强势而已);李世民的优势在于在漫长的开国战争中收揽了大量人才和人心,然而随着国家局势的日益安定这一优势呈逐渐削弱的趋势——毕竟在和平年代李世民的人望是不足以同李建成的法统抗衡的。在玄武门事变之前李建成与李世民争储事件原本是一起宫廷政治斗争。宫廷政治斗争比拼的自然是政治资本,而不是看谁手下兵强马壮。

李建成作为合法的太子拥有比李世民雄厚得多的政治资源。李建成的政治实力在当时的唐朝统治圈乃至整个关中统治核心区是远超李世民的:李建成作为太子在平时是要协助处理一些朝政大事的。如果皇帝出处征战或视察,那么太子就要代行国政。当时李建成身边还掌握了部分京城的军队。李世民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确实得到了不少文武人才,但这些人在逻辑上首先是唐朝的臣子。尽管这些人与李世民有着特殊的私人关系,但至少在理论上这些人是由皇帝李渊指派给秦王府的。

既然这些人是由皇帝指派给秦王府的,那么这些人的调动权自然也在皇帝手中。尽管这些人内心深处直接的效忠对象是李世民而非李渊,然而如果身为皇帝的李渊非要下圣旨调动这些人是无法抗拒的。公元622年李世民击破刘黑闼、进逼徐圆朗时李渊就下了一道诏书让他把军队指挥权交给李元吉后只身回朝汇报情况,不久之后这些人马就在李建成的指挥下彻底扫除了刘黑闼势力。公元626年突厥来袭时李渊一声令下就把众多秦王府武将调给了李元吉指挥。

李世民手下确实有尉迟敬德、秦叔宝、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谋士猛将,然而李唐王朝的谋士猛将并非全都集中在秦王府:太子府这边文有魏征;武有薛万均、薛万彻兄弟。由于李建成长期坐镇后方负责粮食和兵源征集,所以他真正上前线统兵打仗的时候并不多。这导致太子府在人才数量上确实不及秦王府,不过像魏征、薛氏兄弟这些人都还是拿得出手的。况且当时唐朝实力最强的两位名将李靖、李勣可都不是秦王府的人——他们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储位之争中更多是保持中立。

这些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保持中立的人在本质上仍是要听命于皇帝李渊的,所以李渊的态度是决定储位之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李渊选择立李建成为太子本身就说明了他的态度。在玄武门之变发生以前李建成和李世民使用各种司空见惯的宫廷政治手段展开了诸轮斗法,然而在这一系列斗法中李世民一直处于被太子李建成压制的状态。事实证明要用宫廷政治手段撼动李建成作为合法太子的地位是不现实的。这时李世民面前只剩一条路——就是利用自己残存的威望迅速发动一次以军事武力作为后盾的***。

如果真等到天下大定之时李世民将彻底失去和太子李建成对抗的资本。事实上这时的李世民已是走投无路之际被迫孤注一掷,然而李建成身为合法的太子自然不会那么急迫去发动一场***——毕竟这样做的风险实在太大,若非走投无路是没人敢轻易尝试的。李建成作为合法的太子似乎完全没必要冒风险去发动一场***。李建成和李世民尽管都是能力突出的当世人杰,然而他们两人的能力其实是表现在不同方面的:李建成拥有更多的是阳谋,而李世民则擅长于阴谋。

作为太子来培养的李建成主要精力是用在辅佐父皇治国理政上,所以他更擅长的是治理国家这样的阳谋。至于争权夺利的阴谋也不能说他不会,然而他还是更倾向于用传统的宫廷政治斗争手段。他从来也没想过要用武力解决问题,他也没想到对方会用武力解决问题。相比之下李世民在储位之争中一开始处于不利境地:在正常的逻辑下他是当不上皇帝的,所以只有搞阴谋搞突击杀掉李建成才能扭转局面。李渊和李建成最大的错误就在于:他们忘了自己所身处的时代是由乱世向盛世过渡的时期。

尽管李建成作为合法太子的法统优势在这一时期日益占据上风,然而李世民在长期战争中积累的人望优势也依然不容忽视。可李渊、李建成、李元吉都低估了李世民在危急关头采取断然手段的决心,所以始终热衷于通过牵制平衡的宫廷政治手段对付李世民。这时的李世民深知:如果自己按对方设定的游戏规则玩下去注定被玩死,于是索性把心一横发动了玄武门事变。应该说李世民放出的这一大招完全出乎李渊和李建成的预料之外,所以李世民此举可以说是打了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其他网友回答

所谓千谋万算,不如直接劈脸一拳。有时候,最大的斗争智慧,就是直接动手!

玄武门之变前,太子与秦王二人,从政治地位及明面上拥有的绝对力量上对比,作为大唐法定继承人的太子建成,实力远强于秦王李世民。

但是,没有多少战争经验与战斗历炼的太子,只知道千方百计的谋划如何从政治上整垮秦王,甚至包括下毒、使诈,以各种名义调走秦王府的名臣骁将,架空秦王等等;

然而,太子建成在稳操胜券之际,

却唯独忽略了身经百战的秦王李世民在其丰富的战斗经验催动之下,会选择伏甲兵于玄武门,用直接消灭肉体的战斗方式来决定政争胜负!

正是:棋差一着,满盘皆输!

简单、直接、粗暴,在某些时候就是最大的大智慧。

综合一下,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实力对比,简单概括就是:

一:

太子建成为皇储,因为是法定继承人,所以朝臣大多偏向太子,这使得太子政治优势远胜秦王。

而根据大唐制度,太子按律可统辖禁卫军。而直属于太子统率指挥的军队,兵力数量亦远胜于秦王府。

由此,硬实力上,李建成占有巨大的优势。

二:

李世民硬实力落后太子,但是在威望与名声等软实力上,胜过太子。

尤其是大唐立国以来,最难打的强敌,最难打的仗,全是李世民担纲打下来的。

后世称李靖为大唐军神,实质唐朝开国仗历大战中,李靖在南方的那些仗,根本没法与李世民相比的,大唐真正的军神,实为秦王李世民。

由此,李世民在大唐军中享有无与伦比的威望,大唐就算再有名的名将,要么公开投效秦王,不公开投效的,也不敢明目张胆选边太子而与秦王作对,这就是积威。

例如:

李靖与李世勣这二位军神级大将,在秦王与太子之争中,保持了中立。

但是,中立是什么?

中立的实质,其实就是变相的投了秦王。

为何这样说?

因为太子是国家明令规定法人代表,李靖与李世勣二人,身为国家大将,竟然不为法人代表效命以维护制度,反而选择了以中立保身。

这岂不就是打着忠义之旗,实质在做最不忠之事?

由此看,李世民的百战积威之下,大唐军队中,实质认同秦王的,远远多于认同太子甚至皇帝了。

下面根据史***载,来看一下大唐的禁卫军制度所规定的,太子李建成可合法实际拥有的军队数量。

按唐制度,属于太子统领的军队,称为“东宫六卫率”。

这是专门保卫太子,并由太子可直接动用并指挥的正规军武装力量。

(1)太子左卫率;太子右卫率。

东宫左、右卫率,分别设左卫率府与右卫率府。卫率府分置将、吏等属官,并编有卫士与兵力,下面还统辖折冲军府。

属左、右卫率府辖下的折冲军府,每年府兵上番轮值,兵力直接编入太子卫率府中,成为太子的私人武装。

朝廷十六卫禁军中的左、右卫所属兵力,同时亦接受太子左右卫率府的统领。

(2)太子左司御率,太子右司御率。

左、右司御率府与左右卫率府职能类似相同,皆将吏属宫配齐,也同样有下辖折冲军府,也有府兵编入。

而左、右司御率府辖下的军队,就叫作;旅贲。

就是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大名鼎鼎的旅贲军。

(3)太子左清道率;太子右清道率。

左、右清道率府,与前面说的左右卫率、左右司御率等一样,将佐属官齐备。也同样辖有折冲军府,所辖折冲府的府兵,也同样编入清道率府。

以上就是东宫六卫率,这是下辖府兵、编有兵力的正规军。

除六卫率外,太子属下,还有四个不编府兵,但编有成规模武装卫士的率府。

(1)太子左监门率;太子右监门率。

(2)太子左内率;太子右内率。

这四个内率府,相当于就是太子的卫士管理部门。所以,虽无府兵,却仍是一支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

由此看,秦王李世民所辖的兵力规模,是远不能与太子比的。

但是,李世民却有太子所没有的气场与威名。在大唐军队中,秦王用一场场大战积累起来的军功与号召力。那又是太子建成所没法可与之相比

尤其是李世民的决心与杀伐决断,那是太子李建成所不具备的!而这一点,却恰恰又是成败的关键。

(图片来自网络)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