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佩珀军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

《佩珀军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英语:,以下简称《佩珀中士》)是英国摇滚乐队披头士的第8张录音室专辑,1967年5月26日在英国发行,6月2日在美国发行。该专辑发行后迅速获得巨大的商业成功,在英美两国分别夺得27周和15周的周榜冠军。同时这张专辑也因富于启发意义的创编、制作和插图设计,在流行音乐与严肃音乐之间的桥梁作用,以及从音乐角度对于婴儿潮一代和60年代反文化的集中反映而获得乐评界广泛好评。这张专辑在1968年揽获四项格莱美奖,其中包括年度专辑奖。《佩珀中士》是首张获此殊荣的摇滚专辑。

1966年8月,披头士乐队宣布永久终止巡回演出并开始了3个月的休假。同年11月,在返回伦敦的航班途中,保罗·麦卡特尼突发奇想,打算写一首有关爱德华时代军乐队的歌。这最终促成了本张专辑的概念。专辑的制作11月24日在阿比路二号录音室拉开序幕。乐队一开始录制了两首受四人童年经历启发而创作的歌,为《永远的草莓地》以及《便士巷》("Penny Lane")。不过由于唱片公司方面的要求,这两首歌并没有收录入专辑中,而是以双A面单曲形式发行。

1967年2月,在录制完同名歌曲《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下称《Sgt. Pepper》)后,麦卡特尼建议接着为这支虚构的军乐队制作完整的专辑。这样的一个代表着乐队另一面的团体给予他们充分的自由来做音乐方面的实验。在录制过程中,乐队在他们1966年的专辑《左轮手枪》的基础上又在技术上做了进一步的尝试。由于歌曲可以不必完全现场录制,乐队在《让我的朋友们帮点小忙(英语:With a Little Help from My Friends)》、《钻石天空下的露西》以及《生命中的一天》中做了编曲以及录音方面的实验。制作人乔治·马丁与工程师杰夫·埃默里克(英语:Geoff Emerick)使用了一系列创新的技法,诸如音形控制等信号处理技术以及由四十余人的管弦乐队演奏随机的渐强乐段等等。录音最终在1967年4月21日完成。封面由英国波普艺术家彼得·布莱克(英语:Peter Blake (artist))和詹恩·霍沃思(英语:Jann Haworth)设计,描绘了站在一班名人与历史人物之前的乐队成员。

由于使用了套曲曲式,《佩珀中士》被音乐学者认为是概念专辑的早期代表,同时标志着披头士艺术方面的进一步成熟。它被称作是艺术摇滚的先驱之一,促进了前卫摇滚的发展并昭示了专辑时代(英语:Album Era)的到来。作为英国迷幻摇滚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这张专辑搀杂着形形色色、各式风格的音乐,包括歌舞杂耍、马戏团音乐(英语:Circus music)、剧场音乐、前卫音乐、西方古典音乐以及印度传统音乐。2003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因为《佩珀军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在“文化、历史或是美学方面的重要性”将其收入国家录音名录(英语:National Recording Registry)。同年,专辑在《滚石》杂志评选的“史上最伟大的500张专辑”榜单中夺得头筹。截至2011年,这张专辑在世界范围内总计售出3200万张,是最为畅销的专辑之一,更在《牛津英国文学百科全书》中被评为“有史以来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摇滚专辑”。

到了1966年,披头士的各位成员已经厌倦了现场表演。在约翰·列侬看来,他们只需要“放上四个人的蜡像……就可以满足围观的人们了。披头士的演唱会与音乐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它们只是该死的部落祭典。”该年的6月,在完成专辑《左轮手枪》两天之后,乐队起程前往德国开始巡演。在汉堡时,他们收到了一份匿名电报:“不要来东京。你们的小命危险了。” 由于日本的宗教信仰与乐队本身的争议,特别是披头士计划在当时被视为神坛的日本武道馆的演出更是遭到各方面的反对,乐队所受到的威胁得到了重视。日本政府出动了3万5千名警察保护乐队成员。乐队从酒店到演唱会场地更是全程乘坐装甲车辆。有礼而拘谨的日本观众令乐队觉得可怕,因为没有歌迷的尖叫声让他们觉得演出非常糟糕。而在到达菲律宾后,因为没有拜访第一夫人伊梅尔达·马科斯,他们受到了威胁,并遭到了当地民众粗暴的对待。乐队对于经纪人布莱恩·爱普斯坦感到不悦,因为他让他们继续坚持完成这个令人疲惫并沮丧的行程。

在披头士返回伦敦后,乔治·哈里森这样回应有关乐队长期计划的问题:“我们会休养几个星期来应付美国人的暴击。”他的这番话不幸一语成谶,列侬有关披头士“比耶稣更受欢迎”的言论引起了美国圣经带民众抗议的浪潮。尽管乐队的公开致歉暂时缓和了紧张的局势,但满是空座的观众席与欠佳的演出注定了这次灾难性的巡演会是他们最后的巡演。尼古拉斯· 沙夫纳(英语:Nicholas Schaffner)这样写道:

对于披头士来说,这样的演唱会也不过是在虚与委蛇。它们已经与乐队的追求南辕北辙。他们新发售的《左轮手枪》中没有一首能在巡演中表演。因为其中的编曲对于舞台上双吉他-贝斯与鼓的乐队来说几乎难以再现。

在披头士回到英国后,有关他们已经决定解散的谣言开始四处传播。哈里森曾向爱普斯坦坦承想要离开乐队的心思,不过在得到不会再有巡演的保证后又被说服留在乐队。乐队得到了三个月的休假来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哈里森去印度旅行了六个星期。其间,他随拉维·香卡学习了锡塔琴,并研究了他感兴趣的印度哲学。作为乐队中最后一位对现场演出断念的成员,保罗·麦卡特尼与披头士的制作人乔治·马丁一起合作完成了电影《The Family Way(英语:The Family Way)》的原声带。列侬出演了电影《How I Won the War(英语:How I Won the War)》并出席了一些美术展,比如在他认识后来的妻子小野洋子的印度美术馆(英语:Indica Gallery)举行的一次展览。而林戈·斯塔尔则将假期用在陪伴妻子和儿子。

1966年11月,在从肯尼亚返回伦敦的航班上,麦卡尼突发奇想。他想要写一首有关爱德华时代军乐队的歌。这促成了本张专辑的概念。与他同去度假的披头四巡演经理马尔·埃文斯(英语:Mal Evans)按照当时旧金山地区乐队的风格,比如老大哥和控股公司(英语:Big Brother and the Holding Company)和水银信使(英语:Quicksilver Messenger Service),为这个军乐队命名。1967年2月,麦卡尼向乐队提议延续这首歌的概念,录制一张可以代表这支虚构乐队表演的完整专辑。 这支具有另我意味的团体会给各位成员充分的自由来做音乐实验。他解释道:“我想,就不要做现在的自己了,发展另一个自己吧。”马丁后来回忆道:

“佩珀中士”这个概念是在专辑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那是首保罗的歌,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摇滚歌曲……不过,当我们完成后,保罗说:“我们为什么不让这张专辑听起来像是佩珀中士乐队确实存在,并且就是佩珀中士自己制作这张唱片呢?我们可以加一些音效之类的东西。”我爱这个点子,并且从那时起,“佩珀中士”就像有了自己的生命。

1966年,美国音乐人布赖恩·威尔逊对于录音师菲尔·斯佩克特的“声墙(英语:Wall of Sound)”与披头四专辑《橡皮灵魂》的录音技术非常感兴趣并且非常仰慕。这在海滩男孩乐队的专辑《宠物之声》中有所体现。威尔逊在其中展示了他在制作与创编的娴熟。这张专辑影响了当时许多音乐人。麦卡尼对其尤其赞赏有加,认为它启发“披头四扩展视野,关注那些流行音乐通常不会出现的音色与织体。”麦卡尼觉得他轮番播放那张专辑让列侬也潜移默化得受到了影响,并补充道:“它完成得非常漂亮……我们受到了启发,汲取了一些创意。”马丁后来说:“要不是《宠物之声》,《佩珀中士》可能也就做不出来了……专辑的初意就是与《宠物之声》比肩。”

此外,《佩珀中士》也受到了the Mothers of Invention(英语:the Mothers of Invention)乐队的《疯掉了!(英语:Freak Out!)》影响。麦卡尼曾在专辑录制期间不停地说:“这是我们的《疯掉了!》。”麦卡尼制作一张概念专辑的念头可能是在听到《疯掉了!》(公认为首张摇滚概念专辑)后产生的。

麦卡特尼从《佩珀中士》开始主导披头士的创作。专辑中一半多的素材都是出于其手。他还全程监制了这些素材的录制。从这点出发,他为乐队的作品提供了艺术导向。《佩珀中士》从1966年11月24日开始在阿比路二号录音室录制,但乐队四人在9月时就已集合。由于在录制预算上没有上限,他们也就尽可能地长时间订下录音室,来让他们想工作到多晚就工作到多晚。他们从三首与童年有关的歌开始:《永远的草莓地》、《在我六十四岁时》以及《便士巷》。他们在这一阶段引入了美乐特朗(英语:Mellotron)。这种可编程电子琴的琴键可以随弹奏者需要触发多种乐器的音色。《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前奏中的长笛声就是麦卡特尼用这种乐器弹奏出来的。这首歌还用到了一种新技巧:把音高与速度不同的两次录音叠加在一起。埃默里克后来这样回忆《左轮手枪》的录制过程:“我们必须习惯应付那些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要求。我们知道披头士的字典里不存在‘不’这个字。”在马丁看来:“从《左轮手枪》到《佩珀中士》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它标志着“不断实验新技术的时期”。

在EMI与爱普斯坦方面的压力下,《永远的草莓地》与《便士巷》在1967年2月发行了双A面单曲。由于这张单曲没能登顶,英国报界开始看衰乐队的发展前景,头条满是“披头士没能登顶”、“四年一度”以及“泡沫已破?”这样的新闻。在专辑发行时,在爱普斯坦坚持要求下,这两首歌没有收录于专辑里。但马丁后来觉得放弃这两首歌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大的失误”。不过在他看来,这首在录音室里用了史无前例的55小时的时间录制的《永远的草莓地》为整张专辑确定了制作方向。他后来这样描述这张专辑的录制过程:“这张唱片(中的歌曲)……将不会是现场录制的:它们生来就是录音室的产物。那就是(与以前的)分野之处。”麦卡特尼的目标是去制作披头士最好的专辑:“我们现在的演出就是录音。”1966年12月6日,乐队开始录制第一首专辑曲,《在我六十四岁时》(When I'm Sixty-Four)。

《佩珀中士》使用四轨(英语:Multitrack recording)设备录音。尽管当时美国已经有八轨录音机了,不过英国方面要到1967年末才将这种设备投入商用。《佩珀中士》与之前的专辑一样用到了降混(英语:Ping-pong recording)(reduction mixing)技术。音频工程师可以利用这种技术实现多轨录制的效果。EMI的施图德(英语:Studer)J37型四轨录音机非常适合用来降混,它的录音质量高,且可以减小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干扰。由于想把贝斯部分最后加录,麦卡特尼一般在录制一首歌的背景音轨时会演奏其他乐器。这样他就有更多时间来创作录制作为歌曲配器最后一环的有旋律性的低音线。在录制《生命中的一天》管弦部分时,马丁将录制的收音机与另一台播放披头士背景音轨的录音机做了同步。工程师肯·汤森(英语:Ken Townsend)在两个机器间使用了一个7001500000000000000♠50 Hz的控制信号实现了这个过程。

《佩珀中士》的录音的一个特色是马丁与埃默里克利用信号处理技术实现的音形控制(sound shaping)。这个效果利用了动态范围压缩、混响以及信号限幅技术。其中还用到了新的效果器,比如流声(running voices)和莱思丽扬声器(英语:Leslie speaker)。此外,几种当时新兴的后期制作技术,比如音频直接输入(英语:DI unit)、转速控制(英语:pitch control)以及双声环绕(英语:ambiophonics)等等,在其中也有应用。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自动双轨录音(英语:Automatic double tracking)(Automatic Double Tracking,ADT)技术。后期制作人员可以通过这种技术同时收得两份录音,以实现翻倍增益。在此之前,如果要实现这种效果则需要录这个片段两次,相较ADT来说冗长而精度低。这项技术是汤森在1966年在《左轮手枪》时为披头士特别发明的。乐队成员不大喜欢之前那种录音流程并多次向他求助。ADT不久后就成为了流行乐录制时惯用的技术。马丁曾跟列侬打趣说:“(列侬的声音)用双重摩擦振荡轮缘做了处理……加了倍。”列侬知道马丁在开玩笑,不过之后还是将这种效果处理称作轮缘处理(英语:flanging)(flanging)。这个称呼后来在音乐界沿用。另一种音效则是变速(英语:Pitch shift)。据马丁说,《露西在缀满钻石的天空》是专辑中用到带速变换最多的一首歌。在录制列侬的声音时,带速由50转每秒调整至45转每秒。这样的处理令他的声音在以常速播放时听起来更尖细。

为了得到想要的效果,披头士把《变好(英语:Getting Better)》重录了许多次。斯塔尔会在重录基本音轨时被召到录音室,而在录人声音轨时离开。在标题曲《Sgt. Pepper(英语: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song))》中,斯塔尔的鼓声在录音中通过制音器以及贴近麦克风的手法得到增益。披头士在这张专辑中用到的可以创造“三维”效果的新技术迅速被美国的录音师吸收采纳作为标准方法。麦卡特尼分别在《生命中的一天》和《Sgt. Pepper》里弹奏了三角钢琴和劳里管风琴(英语:Lowrey organ),而马丁则在《变好》和《为凯特先生好!(英语: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 Kite!)》中弹奏了霍纳电子琴和簧风琴。虽然作为主吉他手的哈里森在此期间没有充分发挥,他为这张专辑还是做出了一些重要的贡献。除了在自己写的《身内体外(英语:Within You Without You)》中弹奏了西塔琴,哈里森还在《露西在缀满钻石的天空》与《变好》中演奏了弹拨尔。

列侬此时并不喜欢麦卡特尼对于乐队的指导,除了《永远的草莓地》外,他觉得自己是在“应约写歌”而不是像在《左轮手枪》中那样“用心写歌”。斯塔尔也觉得录制期间“非常无聊”。这位鼓手后来这样哀叹:“关于《佩珀中士》,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学会了下象棋。”哈里森则在2000年表示,他对于麦卡特尼虚构的那个乐队一点都不感兴趣,而在印度之行后,他觉得:“我的心仍然留在那里……那时候我没什么兴趣当个‘披头成员’。”他还表示,他在《橡皮灵魂》与《左轮手枪》的录制过程中非常享受,而非常厌恶已变成“工厂组装”的《佩珀中士》,“往往最后就只是保罗弹着钢琴,而林戈跟上节拍。我们无法像支乐队一样演奏。”

《佩珀中士》是首张曲目间无间隔灌录的流行专辑。其中使用了两次淡入淡出效果来使前后几首歌浑然一体,让人觉得像是不间断的现场演出。尽管为这张专辑准备了立体声与单声道混音两种方案,乐队成员却并没有怎么参与在他们看来不那么重要的立体声混音工作,把它留给了马丁与埃默里克。埃默里克后来这么回忆:“我们在单声道混音上花了三周,立体声也许只花了三天。”他估计在这张专辑上花了700个小时,是制作费用仅400英镑的披头士首张专辑《请取悦我》的三十倍。《佩珀中士》的录制最终花费了约25000英镑(相当于现在的482743英镑)。这张专辑在1967年4月21日录制完专辑结尾的噪声与人声后正式完成。

《佩珀中士》的风格在一些音乐学家看来主要是摇滚与流行。另一些则认为其中涉及了“各色各样的音乐与戏剧风格”。在他们看来,其中的音乐结合了摇滚、歌舞杂耍、大乐队爵士、钢琴爵士、布鲁斯、室内乐、马戏团音乐(英语:circus music)、剧场音乐、前卫音乐、西方古典音乐以及印度传统音乐等等风格。他们觉得这张专辑调和了“美学理念南辕北辙”的古典乐与迷幻音乐,最终得到了“迷幻古典合成体”。因而有的音乐学家将其称作是“原始前卫摇滚(英语:proto-prog)”。

由于《佩珀中士》中有些歌词提到了娱乐性药物,BBC在广播中禁播了一些歌。比如《生命中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对于其中的一句“我就让你进入状态吧。”("I'd love to turn you on"),BBC方面认为它“鼓励宽容对待使用药剂”。尽管列侬与麦卡特尼当时否认歌词与毒品有关,麦卡特尼后来还是暗中承认了一些歌词刻意写得暧昧,让它们看起来跟非法药剂或是性行为有关。《露西在缀满钻石的天空》的含义一直引人遐思。不少人相信它暗指了麦角二乙酰胺(LSD)。BBC因此禁播了这首歌。他们还禁播了《为凯特先生好!》(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 Kite!),因为歌词连用了“Henry”与“Horse”这两个常用来指代海洛因的俚语。有的歌迷推测那个“Henry the Horse”是个毒贩而《补上漏洞》(Fixing a Hole)写的则是吸食海洛因的过程。像这样的歌词还有,《得益于我朋友的小小帮助》中的“我过瘾了”("I get high")、《可爱的丽塔(英语:Lovely Rita)》中的“来点茶”("take some tea",常用来指代吸食大麻)以及《在我六十四岁时》中的“挖杂草”("digging the weeds")。

一些学者认为《佩珀中士》歌词的醉翁之意不止在于毒品文化,还有形而上学以及“权力归花儿”这种非暴力抗议活动等等因素。这些研究者觉得这张专辑可以看作是1960年代“社会、音乐以至文化变革”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以及反文化代表人物蒂莫西·利里表示这张专辑“发泄出了陈俗旧例终结时(人们的)情绪……它正逢其时”。并且它还呼吁了那种基于和平主义的文化变革。一些研究者认为,这张专辑的基本价值在于它“紧扣住时代与区域特点的(能力),比同时期其他事物都更生动有力”。他们觉得这张专辑还为“爱之夏前夕的英格兰拍了一张历史快照”。 另一些学者则基于歌词的文本提出《佩珀中士》的主旨在于指出纯真丧失以及沉溺幻想的危险。

《佩珀中士》以它的标题曲开篇。这首歌曲开场的十秒掺杂着乐队暖场热身和等待表演开始的观众的声音,创造了一种现场表演的氛围。有的学者认为这首歌标志着“披头士创作生涯的一个***性时刻”,因为它打通了观众与艺人之间的距离,也就是常说的“第四面墙”。不过看来矛盾的是,这首歌一边“引用着摇滚演唱会上(与观众)打趣时的种种没头没脑的说辞”,一边却又在“戏谑着用流行乐专辑引起艺人与观众真心交流的想法”。在这些研究者看来,这样复杂的信息一方面是要与歌迷拉开距离,同时又用一个化身向这些歌迷“挥手示意”。他觉得其中将铜管乐器与电吉他失真音效的混用是摇滚乐与其他风格音乐融合的早期例证。另一些研究者同意这个观点,并觉得这首歌更像是整张专辑的序曲而不是独立的一首歌,并“把爱德华时期的多元化乐队与当时的硬摇滚精巧地融合在一起”。某些学者这首歌不对称的立体声混音,比如主歌中主唱的声音一直在右侧而中间过渡段的合唱声则在左侧,代表了整张专辑的一个特色。这首歌也是披头士第一首用到直接输入技术的歌曲。得益于这种技术,保罗写的低音部分质感更为丰厚,听起来也更加通透。这首歌的编曲用了一种具有摇滚色彩的吕底亚式(英语:Lydian mode)的和弦进行。前奏与主歌部分基于同主音调的七和弦。在某些研究者看来这使这首歌充满力量。五小节的过场则是由爱德华时代式的圆号四重奏演奏的。这段是由马丁基于麦卡特尼唱的旋律改编而成的。之后这首歌在合唱部分转到五声调式,其中蓝调摇滚式的进行在电吉他通过平行五度演奏的强力和弦下增了半音。

麦卡特尼在序曲的最后扮作司仪,以比利·希尔斯这个化名把斯塔尔“介绍上台”。接着在人们的欢呼声(马丁在披头士好莱坞露天剧场演唱会时录制)中,歌曲过渡到《得益于我朋友的小小帮助》。有的研究者认为斯塔尔在这里“正正经经的唱腔是要与标题曲中的那种倨傲形成鲜明对比”。列侬与麦卡特尼在背景中搭腔,向斯塔尔问着有关友谊与真爱的意义的问题。在一些研究者看来,这首歌“在斯塔尔的触动人心的表现下……立时变得和蔼可亲富有人情味”,并且表示出一种“所有人都可以加入进来的包容姿态”。另一些研究者觉得这首歌的主旨在于表现社交的必要性。这首歌用到的双变格终止在《佩珀中士》发行后成为流行乐常用的一种终止式。有的研究者认为这首歌的编排有许多亮点,特别是最后一段问答关系的反转:和声的人问了主唱问题,林戈给出了确定无疑的回答。这首歌最后以非常高的音收尾。乐队其他三人意图借此鼓起林戈唱歌的勇气。

尽管人们普遍怀疑《露西在缀满钻石的天空》的歌名与LSD有关,不过列侬本人则一直表示这首歌源于他儿子朱利安画的一幅画。这首歌的基调则是源于路易斯·卡罗1871年的小说《爱丽丝镜中奇遇》中的一个充满幻想的章节。麦卡特尼承认那幅画确实存在,而卡罗的小说也确实影响了这首歌,并且表示尽管这首歌的标题与毒品表面上的关系也是无意造成的,歌词则是特意为这首迷幻的歌曲创作的。第一小节以一句邀约式的“乘上船把自己映在河中”开头,接着则是种种幻象,包括“橘子树”、“乘着摇摆木马的人”以及“报纸的士”。马丁这样描述前奏的旋律:“左手边是下降的音阶,右手边则是摇摆的音阶”,他觉得这“对于这首歌的耐听度非常重要”。在他看来,这一节如果没有“把这个灵机一动产生的前奏与几乎一字一顿的唱法”放在一起的话,听起来就可能显得单调了些。他觉得这种处理方法“诱人魂魄,紧扣心弦”。某些研究者认为列侬的唱腔搭配麦卡特尼的劳里管风琴演奏出的前奏是披头士运用音色技巧最为巧妙的实例之一。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首歌是“专辑中物质世界彻底被歌词与音乐塑造的迷幻氛围掩藏住的时刻”。他们觉得“歌词充分再现了服用迷幻剂后的经历”。

一些研究者认为《变好》是这张专辑最热情洋溢的的一首歌。还有的学者认为这首歌“充满活力的摇滚曲调”让它在这张充满迷幻色彩的专辑中鹤立鸡群。它的歌词鼓励听者“在当下好好活着并成功来狠狠教训过去”。这些学者还觉得它还是列侬与麦卡特尼合作的范例,特别是列侬在麦卡特尼写的合唱歌词“它一直在变好”的后面加了句有点嘲讽意味的搭腔“不能再差了”。麦卡特尼觉得列侬加的这句“与整首歌唱反调”的搭腔很有他本人的特色。这首歌是以两支分放左右吉他弹奏出的不对称而活泼的断音开头。两只吉他分别弹奏F大调九和弦的属音和下属音,最终在主歌开始时转到主音C。其中的属音作为低音部,通过低音吉他和拨动钢琴弦演奏两个相差八度的音这种方式增强。麦卡特尼的低音线 的重音并没有在歌曲强拍的根音上。

一些研究者认为《补上漏洞》是“讲述在人群中寻找自我认同感”的过程,特别是寻找把个人与社会整体区分开的“自我意识与人际关系”。还有一些学者觉得这是首表现主人公“心烦意乱和内向”性格的歌,其中麦卡特尼不再用“通常的那种平静”的口吻,而是用了一种“显得更心事重重”的唱腔。他们认为这首歌中哈利森的电吉他为这首歌情绪的表达起到非常好的作用。开头一句中“屋顶上漏雨的洞”改编自猫王的《We're Gonna Move(英语:We're Gonna Move)》。在这首歌中麦卡特尼摆脱了种种不自在,信马由缰地发挥创意。

《她要离家出走了(英语:She's Leaving Home)》(She's Leaving Home)在一些研究看来是在不和的人们之间感情的疏离,特别是因为代沟而疏远彼此的人们。麦卡特尼用了描述性的口吻,详细描述一个想要逃离“自私却又用心良苦”的父母控制的孤单得女孩深处的困境,改编自《每日邮报》刊载的一条少女离家出走的新闻。这首歌没有用到吉他和鼓,而是仿照《昨日》以及《埃莉诺·里格比》的做法代之以弦乐九重奏和竖琴 。

《为凯特先生好!》的歌词由列侬从巴勃罗·范克马戏团1843年的一张海报改编而成,该张海报是列侬在拍摄《永远的草莓地》的PV时在肯特郡的一家古董店里购买的。有的研究者认为这首歌把海报上的内容与音乐很好的融合在一起,海报上的文字通过音乐得到了新的意义。此外,列侬要求后期制作出那种马戏团大棚中的效果。马丁与埃默里克通过拼贴由簧风琴、口琴及蒸汽笛风琴(英语:Calliope (music))演奏的音效构造了那种氛围。一些研究者觉得这首歌“自然地流露出作者的快乐主义”。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其中构造的爱德华时代的场景是对唱片开头的呼应。

在放弃了之前已录好的《Only a Northern Song(英语:Only a Northern Song)》后,哈里森又写了这首具有印度传统音乐色彩的《身内体外》(Within You Without You)。这首歌的歌词显示了印度吠陀对哈里森的浸染。曲式和配器,比如西塔琴、塔布拉鼓、迪尔鲁巴琴(英语:dilruba)及弹拨尔,也都反映了印度传统的拜赞歌。这首歌中有一段披头士之前作品没有出现过的自由速度(英语:tempo rubato)乐段。整首歌采用类似于西方音乐中混合利底亚调式(英语:Mixolydian mode)的卡玛吉音阶(英语:Khamaj)。有的学者觉得这首歌是与披头士惯用风格相差最远的一首歌。它的歌词代表着整张专辑抗拒西方物质主义的“意识”。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它“有很大的探讨空间”,并且代表这张专辑“道德方面的灵魂”集中反映了爱之夏时期的披头士以至反文化运动的观点。这首歌最后以一片欢笑声收尾。有些听者把它解释为对这首歌的讥笑,不过哈里森本人是这么解释的:“它是在听完5分钟的悲伤音乐后的释怀……你应该听到观看佩珀中士演出的观众们的回应,这就是这张专辑的风格。”马丁用这段轻松的时刻引出了《在我六十四岁时》,这首他觉得“最好玩的歌”。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首《在我六十四岁时》是麦卡特尼“写给父母的”的歌。这首歌借鉴乔治·丰比(英语:George Formby, Sr.)的剧场音乐风格。其中还引用了唐纳德·麦吉尔(英语:Donald McGill)绘制的“海滨明信片”的画面。它略显稀疏的编曲包括钟声、单簧管以及钢琴等元素。有的研究者认为这首歌是麦卡特尼“为讨好观众写的歌舞杂耍”,被列侬厌弃。另一些研究者认为这首歌是拉格泰姆与流行歌曲的结合体,把它放在结合了印度传统音乐的《身内体外》之后,是为了展示专辑题材的多样性。马丁后来回忆,麦卡特尼在编曲时希望能把单簧管部分写得“古典些,这样能绕过感伤的因素,让这首歌更禁得起咀嚼。这种形式给它猛添了一份讽刺的味道。” 还有一些研究者觉得这首歌是《佩珀中士》“迷幻结构中的一层”,是带有现实生活味道的间奏。有的学者觉得这首歌的音乐厅氛围得益于马丁编写的单簧管配乐以及斯塔尔对鼓刷的运用。同时,这种氛围又在麦卡特尼的唱腔以及其中的乔普林与小约翰·施特劳斯式的半音阶推动下进一步增强。这首歌录制时还用到变速技法,把整首歌的音高提了半音,令麦卡特尼的嗓音听起来更稚嫩。还有的研究者注意到尽管这首歌的主人公与佩珀中士的乐队有些联系,但还是与这张专辑的主题没什么关系。

《可爱的丽塔》相对于前一首歌又猛地向迷幻的方向倾斜。有的学者觉得这首歌体现了麦卡特尼创作意象丰富的音乐肖像的能力,同时也是披头士之后种种不能给人留下印象的作品的先声。另一些学者觉得这首歌尽管像是漫不经心完成的作品,但还是对这首歌明显的和弦走向大加赞扬。还有一些学者认为这首歌是对那些强调追求精神提升并摒弃自私自利的权威的讽刺。

《早安早安(英语: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的灵感来自家乐氏玉米片的广告。列侬把广告歌改编成了这首歌的副歌。这首歌用了带有布鲁斯色彩的A大调上的混合利底亚调式。有的学者觉得列侬借此表达内心的愤懑。列侬本人对这首歌评价并不高,麦卡特尼则把它看作是列侬对家庭生活挫折的反应。有的学者对这首歌的节奏变换赞赏有加,觉得变换的非常巧妙。有的学者觉得斯塔尔与麦卡特尼演奏的部分是这首歌的亮点。歌曲最后收尾的部分依照列侬的要求放入此起彼伏的动物叫声。马丁把最后的鸡叫声与下首歌吉他开始部分做了交叠处理,以实现两首歌的无缝衔接。

之后,《Sgt. Pepper》作为终曲的引子再现。披头士的助手尼尔·阿斯皮诺尔向乐队建议,既然是《Sgt. Pepper》给专辑开场,在邻近末尾处,乐队也该再在观众前露面。这次再现省略了铜管乐部分,速度也更快。有的研究者觉得乐队成员此时表面上的兴奋,在录音中清晰地得到了反映。

在《Sgt. Pepper》最后一个和弦结束后,随着由原声吉他弹奏出的一个弱拍上的八分音符,被某些学者认为是“史上最悲惨的歌曲之一”正式开场。 《生命中的一天》由列侬写的四段主歌、一段过场、两段管弦乐随机渐强乐段和麦卡特尼插进去的一段。前面的那个渐强乐段是第三段主歌与中间部分的引子。在中间部分之后则是有“梦幻模进”之称的过场。使用管弦乐团的这个想法是麦卡特尼提出的。灵感是从先锋派作曲家约翰·凯奇和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那里得到的。 这个24小节的渐强乐段是由四十位从伦敦爱乐乐团和皇家爱乐乐团中选出的音乐家演奏的。他们得到的任务是用“纯粹的天启之声”来补白。马丁后来形容列侬的要的是“令人恐惧地层层递进,从微不足道以至最后与世界末日无异”。列侬后来回忆这首歌地创意来自他读报纸地经历:“在我写这首歌时,我把《每日邮报》撑在面前的钢琴上……里面有一段提到在在兰开夏的布莱克本的路上有大约4000个坑洞。”在这首歌中,列侬希望能把他的歌声加上猫王的《伤心旅馆》中的那种效果。为了实现这种效果,马丁与埃默里克加上了相差90毫秒的由剪辑录音带得到的“回声”。有的学者觉得,斯塔尔在其中的表现是“他录过的最具创造性的鼓点之一”。尽管他本人不怎么喜欢这浮夸的鼓点,但麦卡特尼还是鼓励他做做尝试。最后为歌曲以至整张专辑收尾的是像雷鸣一般的钢琴和弦。列侬、斯塔尔、麦卡特尼以及埃文斯先同时在三架钢琴上弹奏的E大调和弦,之后再以马丁弹奏的簧风琴声加强。有的研究者觉得这首歌是“佩珀幻想曲的收场白……俯察着专辑的全景”,同时它又通过引入“平行宇宙的日常生活”粉碎了“佩珀之地”的种种幻象。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首歌写的“不是生命本身的幻灭,而是在写对世俗看法的局限之处的顿悟”。在他们看来,它“仍是从艺术的角度对那个时代最透彻而新颖的表现之一”,代表了披头士的“最高成就”。

在《生命中的一天》结束后,一段7004150000000000000♠15 kHz的高频声响起。这段声音是在列侬的建议下加上的,因为可以吓着狗。这之后则是来回来去的笑声和含糊不清的言语,把唱针推到唱片的引出槽。如果没有引出槽的话,那些没有配备自动回针装置的唱机就会循环不停地播放。在背景中可以听到列侬说到“太过瘾了”,麦卡特尼则回应“没别的法儿。”

《佩珀中士》的封面由英国波普艺术家彼得·布莱克(英语:Peter Blake (artist))和詹恩·霍沃思(英语:Jann Haworth)依照麦卡特尼的草图设计,由罗伯特·弗雷泽(英语:Robert Fraser (art dealer))担任艺术总监,迈克尔·库珀(英语:Michael Cooper (photographer))摄影。专辑封面是一幅多彩的拼贴画。穿着军乐队服装的乐队成员站在一班等身大的名人纸板前。哈里森在访问印度时为了变装留了浓密的胡须。之后其他成员也跟着留了胡子。有的研究者认为,胡须反映了嬉皮士风格在当时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而乐队的服装则“戏仿了当时英国流行的军装风”。披头士乐队站在封面中心的低音鼓后面。艺术家乔·艾格雷弗在鼓面上画了这张专辑的标题。

鼓的前面则是一簇摆成“披头士”字样的花。乐队成员穿着缎色军装风制服。服装由戏服制造商M·伯曼有限公司制作。成员右侧是从杜莎夫人蜡像馆借来的身着正装、留着“披头士狂热”时期盖头的成员们的蜡像。这张专辑还开了摇滚专辑在封底上把歌词全数印出的先例。

1967年3月30日,库珀在拍摄封面时,同时也拍了封底和内封插页。这些照片在一些研究者看来是在传递“看得见、摸得着的暖意……与以往那种炫技而又不食人间烟火的封面明显不同。”麦卡特尼这样解释说:“我们在那些日子里非常在意用眼睛传达信息……所以迈克尔·库珀拍照时,我们都在说:‘看着相机,打从心底里说我爱你!用力去尝试和感受爱;通过这个去给出爱!它就会散发出来,它会表现出来。这是一种态度。’就是这样,如果你看到它,你就会看到我们在眼中付出的巨大努力。”专辑的内封由荷兰设计团队制作。他们没有用标准的白底,而是加上了栗色、红色、粉色以及白色的波浪纹。专辑的赠品包括一张布雷克和霍沃思设计的剪贴纸板、一张明信片大小的一句列侬家雕像制作的佩珀中士像、一个假胡子、两套军士条纹、两枚襟章以及穿着缎面制服的乐队成员的立纸板。有的学者认为,附赠的这些东西是为了帮助歌迷“装扮成乐队的样子”。不过,也有很多人猜测这些东西可能有更深层的含义。

封面里的名人组影由57幅照片和9尊蜡像摄制而成。这些名人涉及演员、运动员、科学家以及应哈里森要求剪入的自我了悟联谊会(英语:Self-Realization Fellowship)的四位大师。有的研究者认为这画面可以看作“那十年的文化风貌指南”,显示了“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间隔阂的打破”使社会民主程度进一步加深。最后选中的名人包括鲍勃·迪伦和博比·布林(英语:Bobby Breen)等歌手,马龙·白兰度、托尼·柯蒂斯、玛琳·黛德丽和玛丽莲·梦露等电影明星、奥伯利·比亚兹莱等艺术家、桑尼·利斯顿(英语:Sonny Liston)等拳击手以及阿尔伯特·斯塔宾斯(英语:Albert Stubbins)等足球选手。此外还包括斯坦·劳雷尔(英语:Stan Laurel)、奥利弗·哈代(英语:Oliver Hardy)和W·C·菲尔兹(英语:W.C.Field)等喜剧演员及H·G·威尔斯、奥斯卡·王尔德、路易斯·卡罗与迪伦·托马斯等作家。列侬曾想把阿道夫·希特勒和耶稣基督加入其中,但遭到拒绝。当被问到为什么不收入埃尔维斯·普莱斯利时,麦卡特尼回答说:“埃尔维斯太重要了,远远超过了其他人……所以我们没有把他列入名单,因为他不仅仅是个流行歌手,他是猫王。”封面插图的最终成本非常高昂、高达£3000(相当于现在的£57929)。同时代其他的封面的花费不过£50(相当于现在的£965。因为这项工作,布莱克和霍沃思赢得了1968年格莱美最佳唱片封面与平面艺术奖(英语:Grammy Award for Best Recording Package)。

在专辑正式发行前,披头士给美国歌手卡丝·埃利奥特带去了试听碟(英语:Acetate disc)。他们在那天早上六点对着窗外高声播放着专辑。成员的朋友和前新闻经纪人德雷克·泰勒(英语:Derek Taylor)后来回忆:附近居民打开了窗户,毫无怨言地听着,因为他们知道那是还未发行的披头士的作品。5月26日,专辑在原定的发售日期6月1日前于英国提早发行。美国的发行时间则是6月2日。这张专辑是披头士首张英美两个版本收录内容完全相同的专辑。《佩珀中士》在英国首周夺冠并连续蝉联22周的周冠,还在前七天里售出25万张。6月4日,吉米·亨德里克斯体验乐队在伦敦萨维尔剧院(英语:Saville Theatre)演出时表演了专辑的标题曲。爱泼斯坦当时是剧院的所有者。哈里森和麦卡特尼也观看了演出。麦卡特尼后来这样描述了那个时刻:“大幕拉开,亨德里克斯向前走来时弹奏着《佩珀中士》。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我把这当作是我职业生涯中的最高荣誉之一。”《滚石》杂志的兰登·温纳后来回忆说:

自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来,西方文明团结最紧密的时刻就是《佩珀中士》发行的那周。欧洲和美国的每一个城市的广播电台都播放着(它)……每个人都在听……这是我听过的最令人惊异的事情。在那一瞬间,西方分崩离析的意识至少在年轻人的心目中重归为一。

《佩珀中士》被听众们广泛地认为是“爱之夏”在音乐上的写照。在蒂姆·莱利看来,这张专辑“通过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传播,让人们团结聚集在一起”。美国广播电台打破了日常的节目安排,在播出时段里循环不停地播放这张专辑。它从1967年7月1日至10月13日占据了美国公告牌专辑榜的第一名位置长达15周。《佩珀中士》在发行的三个月内销售了250万张,商业成绩超过了披头士之前所有专辑。其中没有一首歌在当时作为单曲发行。

这张专辑在当时获得了乐评界一致的好评。乐评人广泛地认同它的质量,认为与其商业成绩相符。《泰晤士报》的肯尼思·泰南形容这是“西方文明史的决定性时刻”。理查德·波里尔写道:“(后人)回味《佩珀中士》这张专辑时,听到的不仅仅是流行音乐的历史,而是本世纪的历史。”《时代》杂志则表示它是“音乐,任何风格的音乐,发展的历史始航点”。《新闻周刊》的杰克·克罗尔称其为“杰作”,将歌词与伊迪丝·西特韦尔(英语:Edith Sitwell)、哈罗德·品特和T·S·艾略特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尤其是《A Day in the Life》,他认为其可以与艾略特的《荒原》相提并论。 《纽约时报书评》将其定位为“歌曲黄金时代”的先声,而《新政治家》的威尔弗里德·梅勒斯则赞扬它提升了流行音乐的艺术水准。

当时非常有名的美国评论家,理查德·戈德斯坦(英语:Richard Goldstein (writer born 1944))在《纽约时报》上写了一篇尖刻的评论。他觉得《佩珀中士》滥用特效,华而不实。据音乐记者罗伯特·克里斯特高回忆,刊载这篇乐评后,“驳斥与谩骂的信件如潮水般涌到《纽约时报》”。这波抵制的浪潮可能是他在报业史上见过的“乐评获得过的最大的反响”。戈德斯坦之后为他的评论做了辩护。他解释说,这张专辑虽然不能与披头士之前的佳作相提并论,但还是“胜过了八成左右的音乐”。不过他还是觉得“剥去其中的特效,回到作品音乐和感情本质时”,这部作品看起来虽精巧,却毫无长进。克里斯特高1967年在《时尚先生》的杂志专栏中表示《佩珀中士》是“守成之作,虽比左轮手枪更精巧,却没有本质进步。”,并表示戈德斯坦只是“过度期待的受害者”,并指出他的基本错误是“那些滤镜、混响、管弦乐和加录的特效让他对在那些之下还算不错的本质充耳不闻。”

在1968年颁发的第10届格莱美奖(英语:10th Annual Grammy Awards)当中,《佩珀中士》揽获了最佳唱片封面与平面艺术、最佳非古典录音工程专辑以及最佳当代音乐专辑等奖项。同时它还是首张赢得年度专辑这项殊荣的摇滚专辑。

1979年,在为《苦中作乐:荒岛上的摇滚》收集资料时,编辑格雷尔·马库斯请了20位摇滚乐评人投票选出史上最佳摇滚专辑。《橡皮灵魂》有人提及,而《佩珀中士》则无人问津。他表示,到了1968年,在美国人生活的政治和社会方面都经过了剧变的背景下,这张专辑就显得空洞无物了。他认为这张专辑是“特效的胜利”,也是“那个时代缎色的墓碑”。 他觉得这张专辑“俏皮却做作”,“与其说是对时代的总结,不如说是对它的妥协”。马库斯认为,这张专辑在“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偏爱”时已“作茧自缚”。

克里斯特高在1981年表示,尽管乐评人在戈德斯坦发出差评时都不同意他的观点,但后来许多人转而赞同它的意见。有朋克摇滚新闻界“教父”之称的莱斯特·班斯(英语:Lester Bangs)在1981年写道:“戈德斯坦在那篇饱受诟病的乐评中所说的都是对的……这张专辑几乎一手毁掉了摇滚。”他表示:“六十年代时,摇滚乐开始自视为一种‘艺术形式’。而摇滚乐并不是一种‘艺术形式’;摇滚乐是从心底里发出的活生生的哀嚎。”音乐学家约翰·康姆斯认为保留真情实感是摇滚的第一要义,并表示许多纯粹主义者正是因此抨击《佩珀中士》,“从浑然天成堕落为华而不实、小题大做而又自以为是。”他还表示,批评者们并不把这张专辑看作是一次突破,而是“把所有好的,真实的和摇滚的地方打破了。”克里斯特高也表示:“尽管《佩珀中士》被人们视为摇滚杰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张。但它也只是最有名而已。从回顾的眼光来看,它身上的日神色彩特别浓烈——精确有节,以至刻板——但它显然是摇滚主流的异数。”不过在艾伦·穆尔看来:“可能是因为它对文化的冲击太大,人们对它的要求也就显得过分苛刻了。”

《佩珀中士》自发行以来虽然广受好评,但这张专辑还是遭到了一些指责。在1998年《旋律之神(英语:Melody Maker)》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它被流行歌星、DJ和记者评选为史上最差唱片。其中抨击最为猛烈的是音乐人兼记者约翰·罗布,他把这张专辑称作是1967年摇滚低潮的标志。《卫报》评论人理查德·史密斯在2007年专辑发行40周年纪念前夕发表了严厉的批评:“如果不是最差的话,它肯定就是史上最被高估的专辑”。他还表示,这张“让人饱受身心煎熬”的专辑之所以经常被音乐报刊列为史上最佳,只是它对文化的冲击,“并不是因为专辑本身有何长处”。在2007年举行的“据说很伟大,但很高兴没听过第二遍的专辑”评选中,艺术家和作家比利·托尼什提名了这张专辑,说它“标志着摇滚的死亡”。音乐人兼作家比尔·德拉蒙德在201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称它是“音乐史中产生过的最糟糕的东西”。2015年,滚石乐队的吉他手基思·理查兹觉得这张专辑“是一堆混在一起的垃圾,还有点像《Their Satanic Majesties Request(英语:Their Satanic Majesties Request)》”。

披头士从《佩珀中士》的第一首歌开始构造上演故事的空间。标题曲在第二面高潮《A Day in the Life》之前的复现,则意味着这个故事框架的完成。不过斯塔尔觉得,只有前两首歌曲和标题曲的复现才能谈得上在概念上有联系。列侬同意这个观点,并在1980年评论道:“《佩珀中士》说是首张概念专辑,但这个概念在任何地方都见不到……(概念看起来)产生了作用也只是因为我们说它有作用而已。”列侬还表示,他在专辑中做的东西与“佩珀中士”无关。此外,他还表示其他的歌曲大部分也同样没有什么联系,并指出:“除了佩珀中士介绍比利·希尔斯以及所谓的再现外,其他任何一首歌曲放在任何其他专辑中都不会显出异样来。”马丁在这张专辑完成后就担心稀少的音乐统一性可能会招致名不符实的指责。

尽管有这些担忧,人们还是广泛认为《佩珀中士》是流行音乐中第一张真正的概念专辑”。披头士确实引入了统一单个曲目的总主题。音乐的统一性还体现在,不同调性上的冬季的关系,特别是涉及C大调、E大调和G大调时”。此外,专辑还有共通的和声形态以及下降的旋律。这形成了专辑总体上的凝聚力,虽然概念上不一定统一,但叙事方式是统一的。不过,除了复现部分之外,这张专辑缺乏套曲那种旋律及和声的连续性。乐评人威廉·曼在1967年5月写给《泰晤士报》的一篇评论文章中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觉得标题曲,它的复现以及“为凯特先生好”之间才存在着主题联系,也就是说除了这些歌曲外,这张专辑的“统一性有点似是而非”。1972年,音乐学者理查德·米德尔顿提出这张专辑“组织不清”。听众能理解专辑的主旨,但这个主旨实际上显得有点鸡肋。尽管如此,乐评人和歌迷对于《佩珀中士》的概念性与统一性都已有了定见。它也成为“概念专辑”这个词的滥觞。

音乐学家们认为《佩珀中士》是披头士继《橡皮灵魂》和《左轮手枪》后艺术进一步成熟的体现。其中有独立人格的歌词、后期制作的种种实验以及为打破传统曲目时长局限所付出的努力推动了前卫摇滚的发展。《佩珀中士》和《宠物之声》被凯里·琼斯认为是开艺术摇滚先河之作。而《佩珀中士》更是“英式迷幻摇滚的扛鼎之作”。《新音乐快递》杂志将其评为“管弦乐巴洛克风格的流行杰作”。《滚石》杂志的安迪·格林认为它昭示着“专辑时代”的到来。在《佩珀中士》发行后的几年里,套曲曲式日益受到摇滚界的推崇。而专辑的销量也首次超过了单曲。有的学者认为正是《佩珀中士》让专辑从单曲的“分发载体”转化为独立的“创作载体”。而奥利弗·朱利恩则认为这张可以作为时代象征的专辑让流行音乐进一步得到了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同。新闻界也认为它影响了1960年代的反文化的发展进程。20世纪70年代的华丽摇滚也借鉴了《佩珀中士》设置化身的手法。MacDonald 2005,第232页1977年,这张专辑获得了首届全英音乐奖的最佳英国专辑奖。

《佩珀中士》以510万张的认证销量是英国第三畅销的专辑。《佩珀中士》也是美国商业最为成功的专辑之一,截至1997年美国唱片工业协会认证的销量达1100万张。它已经在全球售出超过3200万张,成为史上销量最高的专辑之一。音乐记者兼作家查尔斯·沙尔·默里(英语:Charles Shaar Murray)在1987年写给《Q》杂志的评论中称这张专辑是1960年代后期传奇与图腾的顶梁支柱。安东尼·德·费尔蒂斯也在同一年写给《滚石》杂志的文章中形容它是“引起摇滚***的巨大成就”。 1994年,《佩珀中士》在科林·拉金评选的“史上一千大专辑”中排名第一,并被称作是“革新、改变并再次定义了现代流行音乐边界的专辑”。2003年,这张专辑因其在“文化、历史或是美学方面的重要性”成为收入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家录音名录的50份录音之一。同年,在《滚石》杂志评选的“史上最伟大的500张专辑”榜单中,《佩珀中士》夺得头筹,同时被称作是披头士八年生涯的巅峰。拉金在《流行音乐百科》中写道:“它不仅仅只是流行专辑,而且还是文化符号,囊括了60年代青年文化的各种元素:波普艺术、装饰时尚、毒品、即时神秘主义和摆脱父母控制。”2006年,《佩珀中士》被《时代》杂志选为史上100大专辑之一。 同年,音乐学者大卫·斯科特·卡斯坦称《佩珀中士》是“史上最重要且最有影响力的摇滚专辑”这张专辑还被收录在《生前必听的1001张专辑(英语:1001 Albums You Must Hear Before You Die)》中。

乔治·马丁与布赖恩·威尔逊一道,普及了“以录音室作为乐器(英语:Recording studio as musical instrument)”辅助创作的这一思路。“将录音技术融入创作过程中”是《佩珀中士》的一项重要创新。埃德加·瓦雷兹的《电子音诗》是这一步的先行者。那部作品使录音不再只是单纯的记录手段,还是创作的实现手段。《生命中的一天》就是这一思路很好的例证。在《佩珀中士》录制期间,罗伯特·穆格正在研究第二代键盘合成器。但专辑并没有用上这种合成器。录制过程是依靠在阿比路录音室可以用到的电子与原声乐器以及现场录制实现的。音乐家兼制作人亚伦·派森认为,由于《佩珀中士》“人们开始认为一张专辑可以花一年的时间来制作。他们意识到专辑是声音的艺术,不只是音乐方面的创作。这种想法后来逐步转化为将唱片不只视为现场表演的再现,而且还是独立的作品。”

奥利弗·朱利恩认为《佩珀中士》是“录音室转化为创作工具的象征”,标志着“流行音乐进入为唱机创作的时代”。它长远的商业成功与巨大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马丁和他的工程师同事们利用录音室设备发明的新的技术和手法。类似于在引出槽中放入随机杂音的这种艺术实验是这张专辑最典型的特征。在披头士研究者马克·刘易松(英语:Mark Lewisohn)看来,《佩珀中士》是乐队最后一部团结合作的作品。成员间的关系在专辑完成即开始恶化。到了1968年发行白色专辑时,他们的凝聚力已完全消失。埃默里克也曾注意到哈里森与斯塔尔在这张专辑中的边缘化,并表示《佩珀中士》比起之前专辑来说,列侬与麦卡特尼的个人色彩进一步加深,乐队合作的味道更淡了。

伊恩·英格利斯表示《佩珀中士》还有一处值得后人铭记的地方是封面“与音乐、艺术以及时空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对应”。在这张专辑发行之后,封套不再是“聆听专辑时可以放置一旁的多余之物,而是这个过程中拓展音乐体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张封面促进专辑成为值得批判性分析的话题。“流行音乐的结构和文化”就此登上大雅之堂。他还写道,《佩珀中士》的在视觉和美学角度都具有开创性。其创新而富有想象力的设计受到广泛的赞誉。它成为平面设计涉足流行音乐的早期推手之一,并被认为是艺术和流行文化之间的明确联系的源流之一。蒂姆·莱利认为这张封面是“史上最有名的波普艺术作品之一”。英国广播公司在1990年代后期把它列入了英国二十世纪艺术和设计杰作名录。2008年,封面上用到的标志性的低音鼓皮以67万欧元的价格拍卖出售。

《佩珀中士》是披头士首张英美两国发行的版本收录曲目完全一致的专辑。下列信息引自刘易松及麦克唐纳的描述。

2017年5月26日,专辑发行了4个版本的50周年纪念版:单CD,双CD套装,双黑胶套装以及6碟超豪华版。首张CD收录了一个由乔治·马丁的儿子贾尔斯(英语:Giles Martin)制作的新的立体声混音版。在现代技术的加持下,2017年混音版相比起原版声音更加通透,空间感更加明显。其他碟片则收录了其他混音版以及未发行过的素材。6碟套装有4张CD、1部纪录片(DVD和蓝光两种版本)和专辑的5.1环绕混音版。

在50周年纪念期间,BBC、PBS以及Arte播放了由苹果唱片制作、霍华德·古多尔(英语:Howard Goodall)撰稿并主持的纪录片《佩珀中士的音乐***》。此外,世界各地多处著名地点,包括纽约时代广场,都以各种形式,包括张贴海报及树立公告牌,纪念专辑发行50周年。

下列信息引自刘易松及麦克唐纳的描述:

《佩珀中士》自发行至1987年在公告牌专辑榜上共计在榜175周。

到了1967年12月31日,这张专辑在美国售出7006236042300000000♠2360423张。而到1960年末,这个数字则涨到了7006337258100000000♠3372581张。

*仅含认证的实际销量
^仅含认证的出货量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