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Thirty Three & 1/3

(专辑封面则印成) 是英国歌手乔治·哈里森的第七张录音室专辑,专辑的名称以哈里森录制时的年龄命名。这是哈里森在黑马唱片公司发行的第一张专辑,由于他较迟交出专辑母带,导致专辑的全球发行由A&M唱片公司变更为华纳唱片负责。

哈里森在录制过程受到各种不幸事情而影响其创作:在录制初期肝炎发作、纽约法庭针对其在1970年的热门歌曲《My Sweet Lord(英语:My Sweet Lord)》的版权诉讼被裁定为潜意识抄袭、哈里森更要作赔偿。专辑包含被哈里森对此诉讼作讽刺的歌曲,在美国排名前30位的单曲《This Song》,以及《Crackerbox Palace》。尽管录制专辑期间哈里森要面对不同问题,但许多音乐评论家还是将《Thirty Three & 1⁄3》视为哈里森在1974-75年间的表现欠佳之后的回归,并认为这是自1970年广受赞誉的《All Things Must Pass》以来最好的专辑。

哈里森在汤姆·史考特的协助下,在修士公园自家录音室录制《Thirty Three & 1⁄3》。大卫·佛斯特、比利·普雷斯顿(英语:Billy Preston)、加里·赖特(英语:Gary Wright)、威利·威克斯(英语:Willie Weeks)和阿尔文·泰勒(英语:Alvin Taylor)等音乐人亦有参与录制。哈里森对专辑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包括为其中的三首歌曲制作以喜剧为主题的音乐视频,当中两首由喜剧表演团体蒙提·派森成员埃里克·艾德尔执导,并在广播和电视节目中播放。哈里森为了宣传专辑而参与周六夜现场,更与歌手兼作词人保罗·西蒙进行现场表演。哈里森于2001年去世后,这张专辑作为《1976-1992黑马合集(英语:The Dark Horse Years 1976–1992)》的一部分于2004年重新制作。

1974年5月,哈里森与A&M唱片公司签订了黑马唱片公司的五年分销协议。除了黑马唱片公司旗下艺人外,该合同还要求哈里森发行四张个人专辑,其中第一张合同于1976年7月26日到期,同年1月披头士与EMI的唱片合约到期 。哈里森在1976年初花费不少时间从事音乐创作以外的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在纽约的一件诉讼。音乐出版商Bright Tunes Music对他提起长期抄袭诉讼,后者起诉哈里森在1970年推出的热门单曲《My Sweet Lord》侵犯了The Chiffons(英语:The Chiffons)歌曲《He's So Fine(英语:He's So Fine)》的版权,最终哈里森被裁定潜意识抄袭《He’s So Fine》的旋律,需要使用版税赔偿原作者58.7万美元。在2月和3月期间,哈里森与拉维·香卡在洛杉矶合作完成了一部讲述了他在1974年的北美之旅的纪录片。同年4月,他在蒙提·派森的一场表演中客串,成员麦可·帕林后来回忆指哈里森当时看上去“很累又生病”。音乐评论家彼得·多格特(英语:Peter Doggett)将哈里森的健康状况欠佳归因于1974年与贝蒂·伯伊德婚姻失败后日益依赖酒精和可卡因的生活方式。

在开始录制专辑后的6月,哈里森患上肝炎并导致整个夏天都无法工作 。在伴侣奥利维亚·阿里亚斯(英语:Olivia Harrison)的帮助下,哈里森尝试了针灸等自然疗法,最后在夏末恢复健康。哈里森后来说:“我需要肝炎推动我戒酒。”新专辑的标题来源于他在录制时的年龄以及黑胶唱片在转盘上转动的速度。

哈里森在1976年5月24日于修士公园自家录音室开始录制《Thirty Three & 1⁄3》。在肝炎发作前,他已经录制了12首歌曲的基本旋律。哈里森在一次接受旋律制造者(英语:Melody Maker)杂志采访时承认希望能与联合制作人合作。哈里森最后邀请爵士萨克斯管演奏家兼编曲家汤姆·史考特协助制作新专辑。

除了史考特,贝斯手威利·威克斯、鼓手阿尔文·泰勒、键盘手理查德·蒂(英语:Richard Tee)和大卫·佛斯特,以及爵士敲击乐手埃米尔·理查兹(英语:Emil Richards)亦有参与录制。哈里森的固定合伙人加里·赖特和比利·普雷斯顿也有参与键盘部分,后者是在参与滚石乐队在春天举办的欧洲巡演下抽空协助哈里森。哈里森能在夏季参与的少数录制工作是民谣歌曲《Learning How to Love You》的原声吉他独奏。

哈里森从最初的12首曲目中选择了10首进行配乐, 并为专辑而重新制作部分作品。哈里森表示在1967年开始创作的《See Yourself》是一首随着最初的录音中加入更多音轨的歌曲,也是他和德拉尼与邦妮(英语:Delaney & Bonnie)巡回演出时,为了展示最近使用的滑音管吉他而写的歌曲;《Woman Don't You Cry for Me》和《Beautiful Girl》也是1960年代后期的作品;《Dear One》与《See Yourself》的灵感来自哈里森在1966年9月首次访问印度以来对他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一个人——《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的作者帕拉宏撒·尤迦南达。

在重新制作旧作品同时,哈里森亦录制不少新作:《This Song》是哈里森对“My Sweet Lord/He’s So Fine”法庭案件的讽刺歌曲;《Crackerbox Palace》是他在1976年1月与喜剧演员巴克利勋爵(英语:Lord Buckley)的经理人见面后写的歌;而《Pure Smokey》是向灵魂歌手史摩基·罗宾森致敬的歌曲 ;《It's What You Value》的灵感来自鼓手吉姆·凯特纳(英语:Jim Keltner)在1974年要求哈里森以一辆新的梅赛德斯-奔驰跑车代替巡回演出费用而出现的歌曲。歌词与泰瑞尔P34(英语:Tyrrell P34)六轮赛车有关,反映了哈里森对一级方程式的兴趣 。此外,哈里森翻唱科尔·波特创作,蓝调摇滚版本的《True Love》,他后来开玩笑地说1956年版本的宾·克罗斯比“把和弦弄错了”。

在被迫停工至夏末后,哈里森于1976年9月13日完成专辑的制作。

在1976年中,A&M唱片公司担心包括香卡、Five Stairsteps(英语:Five Stairsteps)以及Splinter(英语:Splinter(band))等黑马旗下艺人未能为公司过去两年的投资带来回报,因而决定卸去黑马这个品牌。A&M公司为了弥补成本,于1976年9月正式起诉哈里森并要求他赔偿一千万美元,理由是“迟交专辑母带”。同月,纽约法官理察·欧文(Richard Owen)对侵权诉讼作出裁定 :哈里森在1970年创作的《My Sweet Lord》潜意识抄袭《He’s So Fine》的旋律部分。哈里森最终与A&M公司达成个人协议,并将黑马公司转移到由莫·奥斯汀(英语:Mo Ostin)经营的华纳唱片,由德里克·泰勒(英语:Derek Taylor)担任执行职务。《Thirty Three & 1⁄3》及其主打单曲《This Song》于同年11月发行。

《Thirty Three & 1⁄3》在美国的销量较前两作《Dark Horse》以及《Extra Texture (Read All About It)》好,并在公告牌专辑榜达到第11名以及取得获得金认证 ,但英国则排名第35位。虽然单曲《This Song》和《Crackerbox Palace》在美国公告牌百强单曲榜上分别排在第25位和第19位,但在英国发行的三支单曲全都只排在排行榜的前50位。音乐记者保罗·杜·诺耶尔(英语:Paul Du Noyer)后来写了一篇表达这个有着鲜明对比的状况的文章:“⋯朋克摇滚使哈里森在他的家乡(英国)变得过时,但美国电台对这一切的专业知识和趣味性产生了热情。”

2004年,《Thirty Three & 1⁄3》作为豪华盒套装《1976-1992黑马合集》的一部分重新制作并发行,重新发行版添加了额外的曲目《Tears of the World》。该歌曲本为哈里森在1980年4月为即将发行的第九张专辑《Somewhere in England》而录制的歌曲,但因各种原因最终未能收录。

哈里森为《Thirty Three & 1⁄3》进行了大量宣传 。除了在美国进行杂志、广播和电视采访外,他更前往英国、德国和尼德兰宣传专辑。1976年11月20日,哈里森主持该集《周六夜现场》,并与保罗·西蒙作为该集的音乐嘉宾;两人在节目中一起表演《Here Comes the Sun》和《Homeward Bound(英语:Homeward Bound (Simon & Garfunkel song))》 。后来该版本的《Homeward Bound》演出被收录在1990年的慈善专辑《Nobody's Child: Romanian Angel Appeal(英语:Nobody's Child: Romanian Angel Appeal)》中,以及在西蒙于2007年推出的专辑《The Essential Paul Simon(英语:The Essential Paul Simon)》的附赠DVD。

此外,哈里森还为其中3首歌曲制作了以喜剧为主的音乐视频,分别是《This Song》、《Crackerbox Palace》和《True Love》。其中第一个是由哈里森亲自执导,录像带在洛杉矶法院大楼拍摄 ,他的朋友吉姆·凯特纳和罗尼·伍德参与该录像带的演出。埃里克·艾德尔则执导了《Crackerbox Palace》和《True Love》的音乐视频,这两个录像带都是在修士公园拍摄,女友奥利维亚·阿里亚斯参与《Crackerbox Palace》的演出。3段音乐视频当中《True Love》和《Crackerbox Palace》在哈里森及西蒙出演的该集周六夜现场中播放。

在经过1974~75年《Dark Horse》以及《Extra Texture (Read All About It)》一系列的令人失望后,《Thirty Three & 1⁄3》被普遍视为哈里森的回归,更被认为是继《All Things Must Pass》后最好的专辑。

公告牌杂志将《Thirty Three & 1⁄3》描述为“一张充满阳光、乐观向上的情歌和愉快的笑话的专辑。这可能是哈里森整个职业生涯中最快乐,最商业化但姿态却不高调的举动;而且他经常演奏的优美的旋律及创作在这里得到了出色的展示。”公告牌最终将专辑评为“一流”。旋律制作者杂志的雷·科尔曼(英语:Ray Coleman)表示华纳唱片“正在重新建立哈里森(的形象)”,并补充说:“问题是《Thirty Three & 1⁄3》的音乐是否值得⋯⋯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科尔曼更赞扬哈里森在这张“精美专辑”的声音,并将他的旋律品质与披头士在1965年发行的专辑《橡皮灵魂》对比。迈克尔·格罗斯(英语:Michael Gross (writer))在《斯旺克(英语:Swank (magazine))》杂志上写道“哈里森似乎以Thirty Three & 1⁄3的速度被解脱。”并补充道:“如果新唱片公司、新女友(奥利维亚·阿里亚斯)和新专辑能使他在这个物质世界得到一定地位,他很可能会再次被当作披头士的一员。” 作家迈克尔·弗朗塔尼(英语:Michael Frontani)对专辑表示“特别赞美”。

《乡村之声(英语:The Village Voice)》的评论家理查德·梅尔泽(英语:Richard Meltzer)将《Thirty Three & 1⁄3》描述为“自《All Things Must Pass》后另一张能与(鲍勃·迪伦的专辑)《血泪交织(英语:Blood on the Tracks)》相提并论的专辑”同样为乡村之声评论家的罗伯特·克里斯特高则给了这张唱片“B-”的等级:“这不像哈里森想您认为的那么世俗。或者就我所知,就像他想的那样。但这并非完美。”克里斯特高还特别强调了《This Song》和专辑的第二面,尤其是《Crackerbox Palace》,他认为这是自披头士时期以来哈里森众多歌曲中其中两首最好的歌。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滚石杂志》在评论家艾略特·亨特利(Elliot Huntley)于1974年提出哈里森的状况为“一个大转变(volte-face)”之后,继续以不利眼光看待哈里森。该杂志的评论员肯·塔克(英语:Ken Tucker)指出了“快活的歌曲”如《Woman Don't You Cry for Me》和《This Song》的可接受性;却为其他地方的“哈里森式的持续传教”,以及斯科特使这张专辑“具有玻璃纸的感觉和真实感(Music with the feeling and sincerity of cellophane)”而感叹。

《新音乐快递》评论家鲍勃·沃芬登(英语:Bob Woffinden)欣赏哈里森的吉他演奏,但不认为他是作词家:“哈里森在整体的举止更令人鼓舞……虽然《Thirty Three & 1⁄3》本身没有特别的优点,但它使我相信他最好的工作不一定会落后于他。”然而在四年后,沃芬顿给出了更为积极的评价:“哈里森的精神信念似乎不再限制他的风格,反而为他提供宽阔而开放的心。一个出色的制作和经常得到灵感的吉他作品成为专辑可以得到称赞的其他正面因素。”

记者尼古拉斯·沙夫纳(英语:Nicholas Schaffner)在1977年写道:“与《All Things Must Pass》相比,《Thirty Three & 1⁄3》的歌曲所依靠的是纯净的旋律和哈里森自身的音乐才能,而非令人眼花撩乱的编曲和制作。”沙夫纳后来补充:“他在两个自己最爱使用的乐器——滑音管吉他和合成器的品味是摇滚乐无法比拟的,《Thirty Three & 1⁄3》拥有迄今为止旋律最丰富的音乐。”

罗伊·卡尔(英语:Roy Carr)和托尼·泰勒(英语:Tony Tyler)在1978年版本的《The Beatles:A Illustrated Record(英语:The Beatles:A Illustrated Record)》对作品提出了负面的看法。两人将《Thirty Three & 1⁄3》描述为哈里森自《All Things Must Pass》以来的“最大努力” 。卡尔和泰勒后来总结:“这是一份整体作品。因为当中并没有任何曲目能真正代表新哈里森的出现,但专辑整体留下的印象肯定是更加和谐、宾衡和不在意⋯⋯”

格雷格·科特(英语:Greg Kot)在2001年11月哈里森逝世后于滚石杂志评论:“专辑中《Crackerbox Palace》闪烁著自身的光芒,这种歌曲以前是哈里森用作掩盖自己日益严肃的情况...它的曲调和旋律几乎与《This Song》一样...这两首歌曲构成了哈里森自单飞以来的最强收藏的中心。”里普(Rip Rense)在1987年为《吉他世界(英语:Guitar World)》杂志采访了哈里森,更赞扬后者在《Learning How to Love You》和《Beautiful Girl》等曲目的独奏。里普同时对哈里森“被低估的单飞生涯”发表意见:“他的作品是披头士中表现最好:旋律、结构和内容都很丰富。因此《Thirty Three & 1⁄3》可能被誉为次要的杰作...”

在2004年发售的《滚石专辑指南(英语:The Rolling Stone Album Guide)》中,麦克·兰德尔(Mac Randall)将《Beautiful Girl》命名为“哈里森乐观地回归流行音乐的亮点之一。”保罗·杜·诺耶(Paul Du Noyer)在同年为杂志《The Word(英语:The Word (magazine))》撰写评论,将在黑马合集再发行的《Thirty Three & 1⁄3》称为“失落的宝藏”;而在《搅拌机杂志(英语:Blender (magazine))》的评论中,他强调《Crackerbox Palace》和《Learning How to Love You》为优秀的曲目。

在2004年由杂志《PopMatters》进行的评估中,杰森·科伦凯维奇(Jason Korenkiewicz)表示重新制作专辑“将吉他的声音响起,并且隐藏了原版带出的敲击乐的干脆性”;科伦凯维奇在专辑的“无数经典曲目”中加入了动人的《Dear One》,并认为《Thirty Three & 1⁄3》为自《All Things Must Pass》以来,其一致性比哈里森其他专辑的高。相反《Uncut(英语:Uncut (magazine))》的杰·艾肯(Kit Aiken)将其描述为“奇怪的普通专辑”,反映法院对《My Sweet Lord》的裁决导致“哈里森的信心和灵感的打击”戴维·匡堤奇(英语:David Quantick)后于2012年7月为同一本杂志撰稿,其中包括将《Thirty Three & 1⁄3》、《All Things Must Pass》和《Cloud Nine》列为哈里森最好的个人专辑。

罗伯特·罗德里格斯(Robert Rodriguez)表示A&M与黑马唱片公司分手的举动令前者错失了一份“可能是哈里森有史以来最具商业价值的作品”,罗德里格斯更补充“如果有一张专辑是渴望巡回演唱,那将是一张生动、充满活力且色彩缤纷的专辑。”《Mojo(英语:Mojo (magazine))》前编辑马特·雪诺(英语:Mat Snow)认为这张专辑“充满自信,甚至不是很经典”,更形容哈里森“重回旗鼓”。新西兰先驱报评论家格雷厄姆·里德表示哈里森在自己的新唱片公司“飞翔起来”,并注意到专辑中始终如一的品质,包括对科尔·波特的《True Love》的“更体面的对待” 。《PopMatters》的亚历克斯·弗朗奎利(Alex Franquelli)在2014年苹果唱片/EMI重新发行哈里森的歌曲的评论中,以《Thirty Three & 1⁄3》作为《All Things Must Pass》之后“哈里森的艺术作品能与自身保持连贯性”的例子,并将专辑描述为“远远超过一般的流行歌曲创作。”

下列名单出自专辑内页说明。

除已标注,所有歌曲均由哈里森创作。

*仅含认证的实际销量
^仅含认证的出货量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相关推荐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