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事例

网友提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怎样的励志故事?

优质回答:

范仲淹小的时候,就以知道苦读为著称。

孔子曾这样表扬过他的弟子颜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它的意思是: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内,普通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的生活,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

范仲淹和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很相似。

范仲淹小时候读书十分刻苦,他生活的朱家,是长山的富贵人家,范仲淹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他忙于吟诵的身影,给僧人留下深刻印象。

范仲淹生活很艰苦,他每天只煮一碗稠粥,粥凉了他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几棵山间野菜,调拌盐醋,吃完继续苦读。他很安于这种清苦生活,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关于这个情节,后世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

在寺中学习两年多,长山的书籍已不能满足范仲淹的需求。后来因为偶然的事件,范仲淹发现家世的秘密,他知道自己原是望亭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朱姓继父关照度日。这使得门族观念深厚的范仲淹感到刺激和震惊,他决心脱离朱家,自立门户,好好学习,将来成就一番事业光宗耀祖。于是他收拾了简单的衣物,不顾朱家和母亲阻拦,毅然离开长山求学去了。

真宗年间(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这里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数千卷(后更名为南京国子监)。更主要的是,这里云集许多才志俱佳的师生。有名师可以请教,有同学互相切磋,有大量书籍可供阅览,学院还免费就学,这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

范仲淹十分珍惜学习环境,他昼夜不停刻苦攻读。他的一位同学是南京留守的儿子,看到范仲淹常年吃粥太过清苦,就好心送他美食。不料范仲淹竟然一口也不品尝,任由佳肴变质发霉,直到同学问其究竟,他才长揖致谢说:

“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如果偶然享受美餐,恐怕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正是因为范仲淹如此苦读诗书,并且以读书为乐,他后来才有了斐然的文采。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乐观,也激励着历代文人热爱祖国、心系苍生。(完)

世界是一本书,人生是一份缘。请关注兰阇读书吧~

其他网友回答

范仲淹(989至1052),字希文,谥“文正,”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年幼时父亡家贫,经过苦读,终于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官至参知政事。困难的磨练,让范仲淹身上发生了许多动人的励志故事。

天圣六年(1028),范仲淹向朝廷上疏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减冗员,安抚将帅,加强边防,鼓励农耕。宰相王曾对万言书极为赞赏,推荐给晏殊,晏殊遂面圣陈述范仲淹既往政绩,后便被授予秘书校理。次年,章献太后大寿,帝欲率百官在会庆殿祝寿,范仲淹两次上奏,不宜公办,家祝即可。

景祜元年(1034),范仲淹调任苏州知府,辟所居南园之地,兴建郡学。时苏轼发生水灾,范仲淹命令民众疏通五条河渠,兴修水利,导引太湖水流入大海。因治水有功,升国子监,转吏部员外郎,知开封。范仲淹整顿机构,剔除陈腐,开封府“肃然称治”。时称“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

康定元年(1040),因边事吃紧,仁宗召回范仲淹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诗,升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并修筑城墙,加强防范,节省开支。时有军中有一范,西夏吓破胆之说。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