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雷仙岛秧鸡

雷仙岛秧鸡()是一种生活在西北夏威夷群岛的雷仙岛上的秧鸡。它们因野兔及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失去栖息地,最终灭绝。它们的种小名是以为罗思柴尔德(Walter Rothschild)搜集了雷仙岛秧鸡标本的帕尔默(Henry Palmer)而命名的。

雷仙岛秧鸡是细小的鸟类,只长15厘米,并不懂得飞行。尾巴及双翼只分别长2.5厘米及5.4厘米,并只有8条主羽。喙长1.8厘米,脚发展良好。它们的身体比例像南美田鸡属。

雷仙岛秧鸡比它们的近亲小秧鸡较为浅色。它们的面部、颈部、胸部及眉都是呈中灰色,背部、双翼及头顶都呈淡褐色,除了双翼外羽轴都很明显。肩膀及两侧的羽毛呈沙褐色。下身及尾羽呈黑色间。脚及喙都呈橄榄绿色,瞳孔呈红宝石色。雄鸟及雌鸟相似。雏鸟全身呈黑色,喙呈黄色,未成熟的幼鸟下身则呈淡褐色。

雷仙岛秧鸡是雷仙岛的特有种。虽然有很多纪录指在夏威夷群岛发现不能飞的秧鸡,但大多都是一些已灭绝的物种。另一个在利西安斯基岛发现的纪录则可能是一种迁徙的秧鸡,或是与雷仙岛秧鸡平行演化的不同的物种。但是根据利西安斯基岛的荒芜,则很难作出定论。

雷仙岛秧鸡主要吃无脊椎动物,如蛾及丽蝇,并其幼虫。它们也会吃叶子、种子、海鸟的蛋及尸体。它们具有攻击性,会与其他种类打斗,尤其是莱桑拟管舌鸟。莱桑拟管舌鸟善于打开海鸟的蛋来吃,雷仙岛秧鸡会待在海鸟的巢穴附近,等待莱桑拟管舌鸟打开蛋后与之争夺。曾经发现雷仙岛秧鸡偷走鸡的饲料。由于在雷仙岛并没有淡水水源,在下雨后它们会喝留在地上的雨水,或是观鸟者的饮用水。

虽然雷仙岛秧鸡并不懂得飞行,它们奔跑或跳跃时会拍动双翼来平衡身体。它们可以跳高达1米左右。它们灵活及很活跃,会躲在草丛间来逃避掠食者或日间猛烈的太阳。它们若感到受威胁就会躲在巢穴内。在日间它们较为活跃,在夜间亦有时会听到它们的叫声。雷仙岛秧鸡没有天敌,但有时会被军舰鸟掠食。很多有关雷仙岛秧鸡的报告都指它们不怕接触人类,甚至会主动爬上观察者的身上。为了拍摄雷仙岛秧鸡的蛋,一只雷仙岛秧鸡曾被移离巢穴,它立即回到巢穴内保护鸟蛋。它们某程度上是地域性的,尤其是在繁殖季节。在雷仙岛上,每一只雷仙岛秧鸡就可以有10-13平方米的领地,但它们的密度却只有四分之一。一个2 x 4米的空间就足以饲养一对雷仙岛秧鸡,再加入更多的话则会引起打斗。

雷仙岛秧鸡很多时都会站在原地不动,并发出一至三下的柔和的叫声。示爱或保护领地时,两只鸟会对望,竖起羽毛,像闹钟般叫着。黄昏后,所有雷仙岛秧鸡都会发出一阵短促的叫声,就像波子落在玻璃上的碰撞声。

雏鸟会经常叫,相对体型其叫声较大。

雷仙岛秧鸡会在每年四月示爱及开始筑巢,约于五月至六月间会生蛋,高峰期在六月及七月间。它们会在湖边的草丛间筑巢,筑巢期间会躲在周边休息。巢会筑在地上或是草丛的底部,并会将叶子筑成一条约长15厘米的隧道。它们是以干的植物或海鸟的羽毛来筑巢。

雷仙岛秧鸡每胎会生约3只蛋。蛋呈椭圆形,约有3厘米长及2厘米阔,呈淡橄榄黄色,有紫灰色的斑点。这对雄鸟及雌鸟会成为一生或是整个交配季节的伴侣,两者会一起将蛋孵化,但雌鸟会较雄鸟用多时间来孵化蛋。

20天后雏鸟会孵化,并会留在父母身边1个月。出生后5天,雏鸟已可以像成鸟般奔跑。

雷仙岛是美国其中一个海鸟重要的居所,当中有成千的黑脚信天翁及黑背信天翁,并5种独有的鸟类,包括雷仙岛秧鸡。雷仙岛秧鸡的灭绝却是一种不幸。

雷仙岛秧鸡最初受到入侵雷仙岛的兔所危害。由于没有掠食者来控制兔的数量,它们差不多吃下整个岛上的植物。雷仙岛因而成为了一个荒芜之地,雷仙岛米尔苇莺等特有亚种相继灭绝,只有莱桑拟管舌鸟及列山岛野鸭能够生存下来。于1900年代,当破坏刚刚开始时,雷仙岛秧鸡的数量约有2000只,但于1923年时,就只剩下两只在岛内。故此相信它们是于1923年灭绝,主要成因是没有足够筑巢的地方。

雷仙岛秧鸡于1891年被引入到中途岛的东部岛,并于1906年至1908年到了沙岛。于1913年,曾尝试将雷仙岛秧鸡引入到利西安斯基岛,但却像雷仙岛般被野兔破坏栖息地而失败;另外于1929年,雷仙岛秧鸡亦被带到珍珠和合姆环状珊瑚岛,但很快就因没有适合避风雨的地方而失败。首次将雷仙岛秧鸡带回雷仙岛的尝试亦是失败的,当时正值刚刚完成灭绝野兔的工作,而植物仍未有回复。后来再有尝试将雷仙岛秧鸡及莱桑拟管舌鸟带回雷仙岛,引入到夏威夷群岛仍为实验。本来这些方法可以保障它们的生存。不过有认为莱桑拟管舌鸟离开了雷仙岛会成为一种害虫,故连同雷仙岛秧鸡的移殖亦一同被停止下来。

中途岛的雷仙岛秧鸡一直生存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43年,美国海军的登陆艇带来了大家鼠,雷仙岛秧鸡遂于1944年末灭绝。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相关推荐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