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评价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过

网友提问:

你对唐太宗李世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事?

优质回答:

唐太宗李世民的屈辱史,接受突厥“城下之盟”!

唐太宗李世民被称之为“天可汗”“万王之王”,开创“贞观之治”,促进民族融合等诸多荣誉,但提到“渭水之盟”,很多人赞颂李世民的英勇,但这确实李世民视为耻辱的“城下之盟”。

公元626年,突厥得知唐朝***,颉利可汗率十余万精锐南下,而唐朝军事力量分散各地,当突厥抵达渭水河畔时,新继位的李世民知道难以抗衡,若长安遭受洗劫则唐朝威信尽丧,尚未稳定的王朝极可能内乱,因此唐太宗李世民强硬恫吓突厥使者,却又接受与匈奴重新订立和约。

唐太宗李世民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先行,唐朝万余骑兵甲胄鲜明跟随,长安城更是旌旗招展人头攒动,这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疑兵之计,突厥骑兵不擅长攻城战,各部之间亦有嫌隙,见唐军已消除***影响,颉利可汗不愿再发生战争。

史载隔渭水河对话令人质疑,雨季刚过的渭水至少宽数十米,才能起到阻隔突厥作用,而李世民与颉利可汗对话需要翻译,因此实际情况是,李世民怒斥颉利背弃盟约,翻译则向颉利可汗传达唐朝问候,李世民装出豪迈赏赐,翻译则应允将唐朝府库尽数交给突厥,如此保全唐朝与李世民颜面。

颉利可汗志得意满,与唐太宗李世民杀白马盟誓,即著名的“渭水之盟”,唐朝背负沉重枷锁,也成为李世民毕生的耻辱,因此当突厥遭遇雪灾和内乱时,唐太宗李世民掀起复仇之战,攻灭东突厥降服漠北草原各部,唐王朝才真正走向盛世。

推荐相关阅读: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的驭边之术,二十年间蒙古草原三度易主

其他网友回答

唐太宗是千古一帝无疑,他是大唐盛世的开创者,他也背负着弑手足、逼父退位的骂名。

他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上是苍天,下为臣民。

但就是这样一位位高权重的皇帝,起码在君臣关系上,比以往的很多皇帝,都和谐高明得多。

这不得不让人印象深刻。

俗话说,“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宰相肚里能撑船。”在唐太宗的这儿,得是“皇帝肚里能撑船。”了。

这大唐的盛世,并不全是太宗一人的智慧和功劳,也有臣民的功劳。

魏征一向以针砭时事、敢于直谏著称,是不可多得的谏臣。

魏征早年跟随李密参加瓦岗起义,但不得重用,之后归降唐朝。

玄武门之变前,魏征在东宫太子李建成手下谋事,还曾劝说李建成先下手为强,但不从。玄武门之变后,秦王兴师问罪,质问魏征为什么要那么做,魏征反而神态自若地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后,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对他颇为赏识。

而在朝堂之上,魏征可不少得罪唐太宗,有一次,魏征在朝堂之上,把唐太宗呛得不轻,以至于唐太宗下朝之后,咬牙切齿大怒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见状,问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拜贺他得一贤臣谏臣。

魏征也曾反对太宗把长乐公主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在大臣纷纷表示赞同之时,魏征认为越了礼制,表示反对。

魏征死时,唐太宗废朝五日,以作哀悼,并把他归入二十四功臣之列,画像置入凌烟阁。

自古帝王打江山易,守江山难。在波云诡谲的争权夺势之后,能够迅速稳定朝政,宏图大展的,唐太宗算是一个。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一旦帝业稳固,功臣良将的下场,多有悲剧。

但唐太宗恰恰相反。他的宽容大度,融洽的君臣互动关系必然为盛世的到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这不得不让人印象深刻。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其他网友回答

唐太宗的传奇故事很多,上马能打天下,下马能治天下,狠起来比谁都狠,心软起来比谁都软。但他最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的眼泪,是他对大臣的感情投入。

贞观二十一年正月,高士廉去世。高士廉是长孙皇后的舅舅,也是长孙皇后兄妹俩的实际抚养人,又是和唐太宗一起并肩走过多年的战友。唐太宗听到消息后,马上要亲自去吊唁。此时的唐太宗自己身体也不好,正在吃药,房玄龄站出来劝阻,说唐太宗不宜去那种地方。

唐太宗拒绝了,说自己此去不单是为君臣之礼,更有故旧情深,还有亲戚之情。高士廉不仅是长孙皇后的舅舅,更是他们的媒人,唐太宗此举,不仅是对长孙皇后深爱的表现,更是对高士廉的感激。这一番话说得情真意切,让外人看了都忍不住想掉眼泪。

唐太宗拖着有病的身躯执意去了。半路上,他遇到专程赶来阻拦他的长孙无忌。高士廉已经预料到,自己身死之后,唐太宗会不顾一切前来。长孙无忌哭着告诉唐太宗,舅舅临死前曾留下遗言,皇帝身体不好,一定不要让他到丧事现场。唐太宗还是不听,执意要去,长孙无忌拉着唐太宗的马,抱着马头上哭了很久,唐太宗没办法,这才不情愿地掉头回宫。

高士廉出殡那天,唐太宗站在城楼上远眺,他用眼泪和眺望为逝者送行。

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最重要的伙伴,宰相房玄龄病重。此时,唐太宗在玉华宫。为了能见最后一面,唐太宗让人把房玄龄抬到玉华宫。两个垂暮之年的老伙伴都感慨地流下了眼泪。

唐太宗找了很多名医给房玄龄治病,还让御厨一日三餐给房玄龄送饭。为了来往方便,唐太宗还让人凿宫墙,另开一个门,随时派人问候。可是,即便如此,也没能留住房玄龄。

又一个战友先他而去,唐太宗分外伤感。这些年,他的眼泪就没断过。

唐太宗不是到了晚年才多愁善感起来,他年轻时也是这样。

贞观四年,46岁的杜如晦病重。30多岁的唐太宗亲自到杜府探望。看到杜如晦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唐太宗难过地泪流满面。

杜如晦死后,唐太宗哭得很伤心,他让虞世南为杜如晦撰写碑文。在一次吃瓜时,唐太宗又想到杜如晦,他伤心地怎么也吃不下去了,让人把剩下的瓜拿到杜如晦的灵前祭奠。

后来,房谋杜断的宰相只剩下房玄龄,在一次给房玄龄赏赐时,唐太宗又想到杜如晦,想到阴阳两隔,唐太宗又伤感地流下眼泪。他本来打算赏赐杜如晦同样的一条黄银带。不过,考虑到鬼神怕黄银,唐太宗交给房玄龄一条黄金带,让他送到杜府。

两年后,贞观六年,39岁的张公瑾去世,又一个英年早逝的人。唐太宗要到郊外去哭一下张公瑾,太史看过历书后告诉他,那一天是宸日,不宜流泪,不能去。唐太宗说,君臣如同父子,儿子去世,父亲哭泣,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怎么能规定哪天不能哭就不哭了呢?

贞观十二年,老臣虞世南去世。虞世南不仅是贞观大臣,更是唐太宗的书法知己,两人经常在一起探讨书法。唐太宗为虞世南开追悼会,伤心地哭着说自己没有了知音。他写了诗让人拿到虞世南的灵前焚烧,希望虞世南在另一个世界能看到。几年后,唐太宗又梦到虞世南。几年过去,他依然没有忘掉虞世南。

贞观十六年,魏征病重。唐太宗得知魏家连个正经卧室都没有后,把自己准备盖小殿的材料拿出来送到魏家,督促工人五天就盖好了,还送去被褥等生活用品。

魏征病入膏肓时,唐太宗再次亲自探望,拉着魏征的手流泪。贞观十七年正月,魏征去世,“太宗亲临恸哭,废朝五日。”(《旧唐书·魏征传》)

同一年,一件让唐太宗痛心的事发生了:他最喜欢的大臣侯君集谋反。为了不让侯君集受辱,唐太宗亲自审问。当证据确凿,定罪问斩时,唐太宗流着泪向大臣求情:可不可以免侯君集的死罪?大臣都不同意,唐太宗只好下了杀人令。为了侯君集,唐太宗从此不再上凌烟阁。

贞观十九年,51岁的岑文本跟着御驾东征。走到幽州,岑文本暴病卧床,“太宗亲自临视,抚之流涕。”(《旧唐书·岑文本传》)唐太宗再一次为大臣流泪。当天夜里,岑文本累死在工作岗位上。听到报丧的钟声,唐太宗知道,岑文本死了,他多么不想听到这样的钟声!

贞观中后期,唐太宗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感情都放在工作和大臣身上。他和近臣在工作中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让他不仅为近臣哭泣,还会梦到他们。这说明唐太宗把他们装在心里。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君臣关系,才有君臣和谐、风清气正的贞观之治。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我是九井散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对唐太宗李世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玄武门之变”这一历史事件。

“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叫“秦王”;而且是“天策上将秦王”。他哥哥李建成是太子,府邸名曰“太子府”;他弟弟李元吉是“齐王”,府邸称“齐王府”;而他的府邸,全名却叫“天策上将秦王幕府”。

唐太宗李世民被后世称“英武皇帝”,说他是上马冲锋陷阵、所向披靡,下马定国安邦、纳谏治政的全才。

***主席对他的军事才能非常推崇,给出极高评价,大意是说中国古来皇帝中,论能征善战,无人能出其右。

然而就是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首先当场被杀;太子建成紧步其后;李世民的部将尉迟恭提着血淋淋的人头,拿着还在滴血的凶器,如入无人之境地闯到后宫,向被杀二人和指使他杀二人的李世民共同的父亲、唐高祖李渊跪叩请罪,直告,是他尉迟恭杀了齐王和太子……估计是李世民授意的!

其实在起兵反隋的过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建立了唐朝后。太子自知战功与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惮,就和弟弟齐王李元吉联合,一起排挤和陷害李世民;结果以李世民为首的功臣集团,在玄武门发动兵变,

李渊随即被软禁,不几天,就降诏宣布逊退皇帝位,传给二儿子李世民。史称“玄武门之变”

其他网友回答

我对唐太宗李世民印象最为深刻的事,是他对大臣魏征的既恨又爱!魏征死后,唐太宗为其立碑,后推倒,又再立!

据《资治通鉴》记载,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只好鸟,正玩得高兴,见魏征远远走过来,吓得赶紧把心爱的鸟儿藏入怀中。其实,魏征早就看到唐太宗玩鸟、藏鸟了,便来个将计就计,长篇大论地谈个没完。唐太宗干着急,却没有办法,只有耐着性子倾听。结果,那只心爱的鸟儿被活活地闷死在怀里!

魏征向唐太宗谏奏几百次,丝毫不留面子、不给台阶下。唐太宗虽说从谏如流,也是经常气到不行。一次唐太宗下朝回宫,恨恨地对长孙皇后说:“我迟早要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惊问何故,唐太宗说:“他又在朝堂上顶撞我!”长孙皇后忙向唐太宗祝贺,说主上贤明,臣下就会忠直,魏征敢于直谏,说明陛下你贤明啊!听了皇后的话,唐太宗转怒为喜。

魏征死后,唐太宗非常伤心,说出了那段有关镜子的千古名言,并亲自为魏征书写墓碑。后来,因误会魏征与试图谋反的人有瓜葛,一怒之下把魏征的墓碑给砸了。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征高丽受挫,又念起了魏征的好处。他说,要是魏征在的话,肯定能阻止我的错误。于是,便给魏征恢复名誉,重新立了墓碑。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