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圣赫勒拿蠼螋

Zeuner, 1962

圣赫勒拿蠼螋(学名:),又称为圣赫勒拿巨型蠼螋,为已灭绝的大型蠼螋,是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岛屿上的特有种。

圣赫勒拿蠼螋的体长可达84 mm(3.3英寸)(包括尾钳),为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蠼螋。体色为亮黑色,足带红色,具有较短的翅鞘并缺乏后翅。

圣赫勒拿蠼螋为圣赫勒拿岛的特有种,发现于岛上的马点平原、繁荣湾平原(英语:Prosperous Bay Plain)及东部的干燥地带。它们偏好栖息于平原、胶菀木(英语:Commidendrum)森林及有鸟群(英语:Bird colony)栖息的岩石地。圣赫勒拿蠼螋会挖掘地穴并躲藏其中,仅会在雨后的夜晚爬出。伦敦动物园的戴夫·克拉克(Dave Clark)表示雌性圣赫勒拿蠼螋是很尽责的母亲。

圣赫勒拿蠼螋最早由丹麦昆虫学家约翰·克里斯蒂安·法布里丘斯于1798年发现并命名为“”,但在1904年被误认并降级为红蠼螋(英语:Labidura riparia)的亚种,并没得到太大关注。一直到了1962年,两位鸟类学家道格拉斯·多沃德(Douglas Dorward)与菲利普·阿什莫尔(英语:Philip Ashmole)在找寻鸟骨时发现了干燥的尾钳残骸。这些残骸被交给了动物学家亚瑟·洛弗里奇(英语:Arthur Loveridge)并被证实来自于一种巨型的蠼螋。样本之后转交给了弗雷德里克·埃弗拉德·泽纳(英语:F._E._Zeuner)并命名为“”。

1965年,昆虫学家在马点平原岩石下的地穴中发现了5只圣赫勒拿蠼螋活体,经由检查发现与为同一物种,被视为是次异名。在这之后就不再有活体的发现纪录,据称最后的活体目击纪录是于1967年。

1982年1月4日,圣赫勒拿集邮组推出了圣赫勒拿蠼螋的纪念邮票,它们的保育才引起人们的重视。于1988年春天,伦敦动物园发起了称为“海克力斯计划”的搜索计划,但并没发现任何个体。于1995年,发现了圣赫勒拿蠼螋的遗骸,这证实了它们不只栖息于胶菀木森林,且栖息于有鸟群(英语:Bird colony)栖息的岩石地带,但该地区的海鸟现已因为入侵的掠食者而消失。

于2005年,自然史博物馆的霍华德·曼德尔(Howard Mendel)与麦特·阿什莫尔与菲利普·阿什莫尔发动了一次搜索计划,但仍并无所获。

尽管于1988年、1993年、2003年及2005年均有启动搜索计划,但自1967年后就不再有圣赫勒拿蠼螋的发现或目击纪录。它们灭绝的主因可能来自于栖息地的丧失,为了建设建筑,其栖息地地表的石头几乎都被盗取。此外它们也受到外来种掠食者的威胁,包括啮齿类、螳螂及蜈蚣(赤蜈蚣(英语:Scolopendra morsitans))。在2014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圣赫勒拿蠼螋自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上从极危更改为灭绝。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相关推荐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