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山海经是何人所著

网友提问:

《山海经》何人所著?

优质回答:

《山海经》具有神话、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的巫祝之书 是战国以前历代巫师、方士、祠官等的集体创作

在西汉刘向、刘韵父子编著为《山海经》之前,《山海经》是分为《山经》、《海经》二部分,是两本独立不同的书籍,最后在才合并为一本书,即《山海经》。

这就是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 大宛列传》中称呼为“山海经”,而班固在《汉书 张謇李广利列传》却称呼为“山经”的原因。

《五藏山经》、《山经》是春秋战国之前对《山海经》的称呼。《海外经》《海内经》的附加到《五藏山经》可能是秦朝时期的事情。

很古朴的女娲——女娲(明蒋应镐《山海经图绘全像》)

个人观点:

1、《五藏山经》(即《山海经》的南西北东中五山)是从尧舜禹时代的巫师、方士和负有祭山职责的祠官集体创作,目的在于记录山川位置、神话、祭祀等具体内容——主要是以图画来记录,而非文字。文字更多是后人加上。

因为地理位置是靠地图来标记的,而不是文字。

2、《海外经》四篇,应该是燕、齐、吴越、百越等地沿海巫师、方士等的集体创作,是对海洋探险的地理记载,更多的是探险记录,当然目的在于寻找长生不老药,或神仙岛。

秦始皇派遣徐福、韩众等去海外寻求长生不老药,就是以《海外经》四篇为地图指引。

3、《海内四经》四篇,有可能是秦始皇一统六国和百越之后,命令巫师、方士们对秦朝四周边境所做的山川地理探索标记。

海内南经,说的是两广的百越之地,桂林、番禺、苍梧即是证据;

海内西经,说得是西域,流沙、昆仑、大夏、月氏即是证据;

海内北经,说的是匈奴、东汉、夷人、貊人等蒙古草原和东北地区,匈奴、犬戎、雁门山、东胡、夷人、貊国等均是证据;

海内东经,说的是西太平洋和区域和中国东部主要河流流向,朝鲜、倭北、淮水、湘水、渭水、洛水、汾水等即是证据。

4、《大荒经》四篇,很可能是晋朝人郭璞等东汉末到西晋人所写,是五胡等外来民族所带来的文化和神话的补充,所以显得非常杂乱,毫无地理方位概念。

5、《海内经》1篇,基本可以确认是汉晋时人所写,基本上就是对山海经的一个总括和补充说明。

6、《山海经》形成时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和百越后,将尧舜禹商周时期流传下来的《山经》,和散落在燕、齐、吴、越、百越等地的方士探险记录编著而成的《海外经》,派遣方士对百越、西域、蒙古草原、东北、东海、东部河流等进行地理勘察而成的《海内经》,共同合编为《山海经》

头有羊角的西王母

为什么《山海经》合编时间是秦朝而非西汉

司马迁时已经存在《山海经》,这在《史记》中得到证实;而春秋战国时只有《五藏山经》或《山经》的称呼,并无《山海经》的称呼。因此,《山海经》的形成只能是秦始皇、秦二世、汉高祖、吕后、汉文帝、汉景帝这几位皇帝时期。

秦二世时间太短,加上战争,不太有着闲工夫弄这种东西;

汉高祖、吕后、汉文帝、汉景帝都是以道家治国、清静无为,不会主动揽活做。

说是秦始皇时期编著的依据:

1、秦始皇时豢养大量方士,这是事实,而《山海经》和巫祝、方士密切相关。

2、秦始皇五次出巡必定祭拜名山、循河而下或入海,需要类似《山海经》的山川河流海洋地理书籍作为指引。

3、秦始皇构建大一统框架,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因此编著四散的《海外》经、派人探索成果的《海内》经,统一合编为《山海经》十三篇(《汉书 艺文志》记录山海经为十三篇):《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合计13篇。

至于《大荒经》排序是东南西北,和《山经》、《海外经》、《海内经》的南西北东中排序不同,因此确认为后人所写。

山经和海经合编,更符合秦始皇大一统的时代需求,战国人没有合并山经和海经的需求。

4、西汉时豢养方士、追求长生不老的皇帝是汉武帝,但司马迁时已经有《山海经》,因此被排除。

乘坐双头双尾龙的祝融

综述

《山海经》是一部以祭拜山神、追求长生不老为目的的地理历史书籍,《山经》是对名山简介的祭祀书,《海外经》是方士追求长生不老的探险记录,《海内经》是对新开拓疆土和周边的地理记载,《大荒经》是汉晋后人对迁入民族传说的记录。

十三篇《山海经》是秦始皇时为更方便派遣方士寻求神仙和长生不老药而编著的大秦帝国地理指引,以免方士们偷懒或者不懂去哪里找。

西汉刘向父子校勘的是秦始皇时期编著的十三篇《山海经》。今天的18篇《山海经》是汉晋时人所添加。

最后要说的是:作为地理指引的《山海经》最重要的不是文字,而是图,即西晋郭璞搜集到的山海经图而作的《山海经图赞》——这才是《山海经》作为地图指引的根本和精髓,而非几行文字。

山海经古图早已失传。六朝张僧繇绘制、宋朝十卷本二百四十二幅《山海经图》也没有能够流传下来。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其他网友回答

看来,《山海经》真的有点火啊。从电视剧、游戏,再到市场上各种解读《山海经》的论著。本人由于研究三星堆的原因,对《山海经》也着力比较多。究竟《山海经》的作者是什么人?我也来谈一谈,以供题主参考。

这个问题,其实我在已经回答过。在隋唐以前,无论是对《山海经》有所质疑的《史记》,还是其他没有质疑的,如刘歆《上山海经表》、王充的《论衡·别通篇》、赵晔的《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以及颜之推的《颜世家训·书证篇》等文献都明确记载,《山海经》的作者就是禹、益,其最初写作背景,就跟大禹治水有关。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有历史依据的。

但是,自从唐以后,许多人开始怀疑禹、益说。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受《史记》体系的影响,以及《禹贡》本身存在问题。因此,要肯定禹、益说,首先应该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笔者在研究三星堆的过程中,发现《史记》的夏史体系并不可靠,《禹贡》也存在较大问题(具体可以看我头条号内文章),因此,我把夏史体系进行了调整。经调整后,大禹是处于三星堆文明末期的人物,也就是《蜀王本纪》里讲到的杜宇。同时,吕方子、蒙文通都肯定了《山海经》大多数篇章出自蜀地。同时,象三星堆出土的神树用《山海经》来解释也是比较有说服力的。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山海经》的底本创作于三星堆文明末期,作者与禹、益有关的可信度应该说是非常高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全部就是禹、益写定的。因为三星堆人并没有文字。在三星堆文明毁灭后,有金沙文明继承了其政权。所以,《山海经》后面还有补充是肯定的。从其成书来看,应该是类似于纳西族用东巴文记事的方法,即采用图画为主,兼以口传为辅。直到后来写定为汉语文本。象四川的先秦遗存中是经常发现巴蜀图语的,最初的文本记录方式,应该就是这类图形类文字。

以上回答,供您参考。若有任何问题,可以继续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山海经》的原作者已经不可考,我们只知道他的编者是刘向、刘歆父子。而据这对父子的说法,他们认为《山海经》的原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我们却能从《山海经》中读出大禹之后的史实,这至少能证明《山海经》的原作者不止大禹和伯益。

大禹:夏启之父,儿子共同建立了“夏朝”,开启了“家天下”。

伯益:帮助大禹治水,又辅佐了启。

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称他是根据32篇的《山海经》版本校订出18篇的《山海经》的。现在我们所见的就是这个版本。《山经》5篇,《海经》13篇,全书只有31000字。其中《海经》原本不是书,而是图,战国时期有人将图转述成了文字,也就是“缘图以为文”。

经过学者们考证,发现了一个基本规律:

《五藏山经》是帝禹时代的地理文献汇编,没有记录此外的内容。很可能就是大禹和伯益时所写。

《海外四经》没有夏以后的内容。

《大荒四经》没有商以后的内容,应该是后人编写的。

《海内经》主要是追溯历史,应该也是后人编写的。

所以,《山海经》的作者应该是来自几个不同时代的人。目前是有这么几个观点:

1)《山经》战国楚人作,《海内外经》西汉人作,《大荒经》、《海内经》东汉魏晋人作。

2)《山经》东周时作,《海内外经》至迟为春秋战国时所作。

3)《海内经》4卷作于汉初,其余为战国时楚人作。

4)商朝人所作。或为西周时商朝遗巫作。

其实,题目中的问题基本上是无解的了,不如改成,《山海经》到底成书于什么时候?

从《山海经》中折射出的朝代信息太多了。但是,整体来看《山海经》里的神话体系似乎还很混乱,里面的语言风格还古怪的很,显然是早期之作。

其中的《五藏山经》所记山川是以洛阳为中心,以殷之旧有区域范围的山河记载的最为详尽。并且以南、北、西、东、中的排列顺序记录,这正是殷人的五方观念。

还有一点,《山海经》中的《海经》里隐藏着“天干地支”的信息。所以,我比较赞成第四种观点,即《山海经》成书于商朝,或西周时,它的原作者至少是与商人有关。

此外,还有一种非主流的观点,即认为《山海经》里的有些故事是由国外传入中国的,如十日神话。在美国大峡谷的印第安人部落中流传着10日神话,射日的神话源于印第安人的部落,这个神话是印第安人讲给当时旅行到美洲的中国人听的。

美国的一位女博士根据《山海经·东山经》在北美试着考察,她有一个比较惊人的发现。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与《东山经》中的山脉走向、河流走向、动植物相吻合,甚至山与山的距离也吻合。

最终,这位女博士宣告:“过去2000多年一向被中国中国人认为是神话的《山海经》,不是神话,而是真实的文字记录。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中国人便已到达美洲探险。”

但正如前文所说,《山海经》的内容过于荒诞,也难以考证。这也很容易让人钻空子,讲一些似是而非的结论出来。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我!

其他网友回答

《山海经》是《山海图》的解说词。最初的《山海图》已经失传。《山海经》的文字作者,大约是先秦战国时期的佚名人士。并且,整部《山海经》绝非一人所作。

先有图,后有文。就像先有八卦卦象,再有相应的卦辞一样,《山海经》是《山海图》的解说词。我们现在常说的图书,乃是图与文字的结合,就反映了最初的图与书的相互关系。

相传,中华始祖伏羲上观天,下察地,中间审视自己,从而创造了八卦。可以想象,由于《山海图》比八卦的图形复杂得多,因此,《山海图》必是继伏羲之后若干世纪的先人们绘制的。

凭借亲眼目睹,凭借道听途说,凭借口耳相传,甚至再凭借恣意的想象,就这样,在古人的心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五彩斑斓、光怪陆离的世界。

把它随手画下来,甚至刻在墙壁上、崖壁上还有金石、砖块之上,就可以长久保留这美好的记忆了。为了便于当时的人们的理解,再增加一些文字的解释,显然也是必要的。这一推论,与图形和文字起源的先后顺序,也是不谋而合的。

图已佚,文留存。很遗憾,到了魏晋时期,《山海图》就基本上散失殆尽了。现今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还有部分反映各地风物以及奇珍异兽的内容。这些内容,除了残存在青铜器上的古老纹饰以外,是最接近最初的《山海图》的描述的。

在《汉书·艺文志》中,有关于《山海经》13篇的记载,而现存的《山海经》共有15篇。如何多出这两篇?现在学界普遍认为,是没有将汉代以后才编撰的《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的缘故。可见,《山海经》13篇出自汉代以前,另外2篇,可能出自汉代以后的文人之手。

那么,《山海经》到底是什么年代写成的呢?东汉学者王充认为,起始于大禹的时代。他在《论衡》中说:

禹、益并治洪水,禹主治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远不至,以所闻见作《山海经》。非禹、益不能行远,《山海》不造。

他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没有大禹时代的大规模的山河治理,我们的先人,就不可能那么见多识广,也就描绘不出《山海图》了。

战国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写出了《离骚》、《九歌》和《天问》等等脍炙人口的诗篇。在屈原的笔下,描绘了许多的珍禽异兽和其他各种奇异的想象。他完全是凭借想象创作的吗?肯定不是。他的创作,应深受当时还部分可见的《山海图》的影响。

总之,最初的《山海图》很有可能出现于大禹时代;而《山海经》的出现,不晚于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

魏晋时期,名士郭璞对《山海经》和《山海图》做了详尽的注释。郭璞的注释,是我们正确理解《山海经》的最重要的文字资料之一。也许,在那时,《山海图》与《山海经》就已经合二为一了。

东晋诗人陶渊明,除了采菊东篱下之外,也十分喜欢《山海图》。他在诗中云: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到了宋代,又有人根据《山海经》的记述,重新绘制了《山海图》10卷。不过,经过与郭璞注释的文字进行比对,我们发现,宋代的《山海图》与郭璞和陶渊明看到的《山海图》,已经具有明显的差异了。

我们现在看到的《山海经》中的配图,大多是明清时期的画师补画的。那么,与前人的描绘相比,哪一个时期的绘画,更接近最初的《山海图》呢?

只能说,由图而经,再由经而图,经犹存而图已经被描摹了无数次了。从这个出发点来看,肯定是越画越不像那么回事儿了。

不过,越往后,人们的见识越多,想象力也越丰富。所以,后人甚至当代的人描绘的《山海图》,有可能超越前人的水平。这一说法,也不应当做是天方夜谭吧?

从这个意义上说,《山海经》这本千年奇书,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写完呢。

其他网友回答

《山海经》的作者一直是学者们考证的一个热点问题,各执己见,众说不一。总括起来有这么几种说法:如夷坚作说;邹衍作说;后人综合炎黄两族的传说而成说;南方楚人作说;巴蜀人作说;早期方士作说等等。

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离骚》、《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当代学者袁珂认为,《山海经》实际上是无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时期一人所作。

《山海经》中内容很丰富,包括地理,草木,古代神话,物产,怪兽,还有一些上古时代的历史。其中内容的真实性一直有争论。司马迁编《史记》的时候,觉得它不可信而没有作为参考。到了清朝,编写《四库全书》的时候,也认为不真实。而把它分类到小说一类中了。但据现代人研究,在地理方面部分不能验证的地方,从世界范围看有许多吻合。所以在地理及其他方面,很多人认为,很有研究价值。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