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中秋节的起源简介 中秋节起源于何时?它是如何成为我国传统节日的?

网友提问:

中秋节起源于何时?它是如何成为我国传统节日的?

优质回答:

中秋来临之际,按照惯例再来讲讲起源于何时,是如何成为我国传统节日的,大家不要嫌我絮叨,作为一名文史普及作者,水平有限,主要是将繁杂的古代历史,以浅显的方式讲出来。

中秋节的说法都有哪几种?

中秋节的说法很多,其中仲秋节应该是最像的,古代说一不说一,而说“伯”,说二就说“仲”,成语伯仲之间的意思就是差不多的意思。仲秋的意思,就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除了仲秋节外,还有称为八月节的,这种说法在唐朝时期就有,具体为什么要这么叫,我认为跟老百姓的习惯有关,在我们农村,管一月十五元宵节叫正月节,管五月的端午节叫五月节,管八月的中秋节叫八月节自然就更容易理解。

也有根据中秋的寓意叫团圆节的,意思是中秋时候月亮圆满,象征团圆,所以叫团圆节。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与中秋节是怎样的关系?

关于中秋节的来历以及形成的说法,至今说法不一,一般来说都与古代的神话故事相关,比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故事,一般来说,通过各种影视剧,我们都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

嫦娥奔月讲述的是,远古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导致民不聊生,后来有一位名叫后羿的英雄,射下了天上的九个太阳而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又娶了善良美丽的嫦娥,成为令人羡慕的恩爱夫妻。

然而好景不长,在后羿到昆仑山时遇到了王母娘娘,求得长生不老药,服用此药后可以升天成仙,因为长生不老药只有一颗,后羿舍不得嫦娥,就没有食用,并且交给嫦娥保管。

有一天后羿出门狩猎,他的一个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土地逢蒙趁机去逼嫦娥交出长生不老药,嫦娥为了不让仙药落入坏人手中,只能自己吞服,最终成了月亮上的神仙。

后羿回家之后,悲痛欲绝,发现嫦娥就在月亮上,后羿思念嫦娥,就在后花园里面摆上嫦娥爱吃的东西,祭奠在月宫的嫦娥,后来百姓也知道嫦娥成仙,因此都纷纷在月下祭奠嫦娥,中秋节的风俗逐渐传播开来。

这些神话故事最早记载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当中,是我国古典神话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祭月的活动早在汉朝之前就已经存在。

中秋节是起于祭祀,还是农耕?

真正的关于中秋的记载,最早在《周礼》中出现。关于中秋的起源,版本较多,但比较科学的说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中秋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礼记》记载道:“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的意思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就已开始有祭月、拜月的活动了。

后来贵族大臣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于是中秋赏月也成为了一种祈求阖家团圆,吉祥如意的传统。

另一种说法是关于农耕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也有收成的解释。《尚书·盘庚》记载:“若农服田秸,乃亦有秋。”农历八月,庄稼和果实也陆续成熟了。百姓们就在中秋时庆祝每年的丰收,来表达喜悦的心情。

这两种说法究竟谁对谁错至今还没有确定的结果,而且还有很多种关于中秋的起源在等着史学家们发掘。

不管哪种说法,都可以看出中秋的起源是非常悠久的。历朝历代中秋节习俗的演变与发展也不尽相同。

中秋最早到底形成于唐朝还是宋朝?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可以明确的看,宋朝时期中秋节就已经成为官方节日,因为宋代已经将八月十五日作为官方承认的节日,并且还有节假日。

北宋商市的发展与繁荣也为中秋时节多钟多样活动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描写过,在中秋的傍晚,百姓都争着去酒楼定位置赏月,而且丝竹声不断,大家都在举行活动庆祝中秋,甚至很多人在中秋玩了个通宵。这都可以见得宋代赏月风俗之兴盛。

实际上,但是我认为中秋节的形成最早还是追溯到唐朝中期,不能因为在宋朝时期得到官方以及民间的承认就认为中秋形成于宋朝。

可以说,在唐朝它就已经存在了,只不过没有宋朝流行范围广而已。

很多资料都表明,唐玄宗与八月十五有着紧密的联系,唐玄宗本身就崇尚道教,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在唐玄宗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升级,当时有传说唐玄宗在八月十五游览月宫。

在全唐诗中,也有大量描写中秋的诗词作为佐证,可以说,中秋应该是在唐朝至少是小范围内流行开来。

其他网友回答

中秋节的来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中秋”就是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礼俗,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中秋节的演变过程中,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及中华传统文化中其他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重要节庆。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它们给月宫挂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绚丽的光环,使之充满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赏月宴饮之俗已颇为盛行。从流传下来的众多描写中秋的诗句中,可以看到当时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话与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节可能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不过,当时中秋节似乎还是以赏月和玩月为主,还没有在民间广泛流行。

其他网友回答

中秋节是一个经过时间演变形成的节日,曾经有过很多称谓,比如月夕、八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等等。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对月亮的崇拜。

上古时代的人们认为,月亮是女性之神,代表着收获,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叫嫦娥的女神住在月亮上,永恒地俯瞰大地。

“秋暮夕月”,收获之后,人们设香案,摆祭品,迎寒,拜祭,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但“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却是在《周礼》中。《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意思是说,每年秋季赐给高龄老人粥喝。从这人性化的记述中,我们了解了中秋节的挚诚。

“中秋节”被正式确定下来是在唐代。

《唐书·太宗记》曾经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到了唐玄宗时期逐步盛行民间。

唐玄宗酷爱音乐,曾经招募梨园弟子三千,亲自教授宫廷音乐。

因为痴迷,他做了一个神游月宫的梦,写出了霓裳羽衣曲,自此民间月下过节逐步成为习俗。

宋元时期,中秋节开始盛行,到明清逐步发展成为和元旦、春节一样盛大的节日,甚至还出现了具有节日标识性的月饼。

苏轼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

人们用月饼祭月、赏月、拜月,佐以赏桂花、饮桂花酒成为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其他网友回答

在中国有许多传统佳节,而中秋节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它不仅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之一,还在汉文化圈产生深远的影响,直到如今,依旧有许多东亚国家有着过中秋的传统习俗。

中秋节是我们最熟悉的节日之一,每逢中秋佳节,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这一切都刻在我们的血液与基因当中,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不过,每年都过的中秋节,你知道它的起源吗?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众说纷纭,直到现在依旧没有定论。“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当中,《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除此以外,《礼记》上还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而这里的“夕月”就是月亮。通过《礼记》上面的记载,可以看出中秋节很有可能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左传》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将祭祀放在战争的前面,足以可见祭祀在古代的地位之高。根据《礼记》记载,春秋时期帝王就已经开始祭祀月亮,而这种祭祀活动势必会影响王公贵族以及下层百姓的观念。

也有学者认为,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古语云:庄稼成熟曰秋。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农业活动极受重视。在秋天庄稼和果实陆续成熟,正是丰收的季节,而八月十五这一天又是三秋之中。古人们在这一切庆祝丰收,而中秋节可能正起源于此。

中秋节又被称作团圆节,而关于“团圆节”最早的记载出自于明朝典籍。《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记载道:“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这说明,至少在明代,人们就已经赋予中秋节团圆的寓意。

月饼是中秋节不可不提的美食,而关于它的起源,也有许多种说法。有历史学家指出,中秋节与月饼可能起源于唐军将领裴寂。在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正值隋末唐军起义之际,裴寂为解决军粮短缺问题,发明出月饼,并广泛在军中发放,随后流传开来。

不过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江浙一带就已经出现类似于月饼的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从西域引进芝麻、胡桃等辅料,在此以后,就已经出现以胡桃为馅的胡饼。到唐朝时,京城长安出现许多糕饼店。相传,有一年月圆之夜,唐太宗与杨贵妃一起赏月。席间,侍从端上来胡饼,唐太宗看到以后,说”胡饼“这个名字不好听,杨贵妃抬头看到皎洁的月亮,突发奇想,脱口而出”月饼“。至此,月饼这个名字在民间广泛传播,一直流传到今天。

当然,不论是太师饼还是胡饼,都还是月饼的雏形,相传,中秋节真正吃月饼这一习俗,起源于元代。元末时期,政府腐败黑暗,统治者对百姓进行残酷的剥削。中原人民不满元朝黑暗统治,于是发动起义。朱元璋想要联合各路起义军联合抗元,然而官府搜查严密,消息难以传递。在刘伯温的建议下,朱元璋命人在纸条上写“八月十五夜起义”,随后藏在月饼当中,分发给各地起义军。起义军得知军情以后,成功在八月十五一起发动起义,攻克元大都。胜利以后,朱元璋大喜过望,在此后的中秋节将月饼作为嘉奖发放给官员,而民间在对月饼进行改良以后,吃月饼的习俗也逐渐流传开来。

中秋赏月的风俗,首先兴起于宫廷文人。魏晋乐府诗歌《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这说明,早在魏晋时期,赏月风俗就已经出现。到唐朝时,赏月风俗极为盛行,成为一项全民活动。《唐书·太宗记》中载“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中秋节首次作为节日出现在史书上。

北宋以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中秋文化进一步繁荣。北宋正式确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而且不论是宫廷还是民间,都在这一天庆祝佳节,祭月、拜月、赏月与各种传统习俗纷纷流行于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新编醉翁谈录》则记述北宋拜月的习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到明清以后,中秋节已经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亦载:“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这其中的拜月、赏月、吃月饼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不论是庄稼丰收,还是祭祀拜月,中秋节的各种起源说法,都体现出古代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祝愿。如今,中秋节作为传统佳节,依旧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寄托着人们最美好的祝福。

参考资料:

《周礼》

《左传》左丘明

《西湖游览志余》

《帝京景物略》

《唐书·太宗记》

《东京梦华录》 孟元老

《北京岁华记》 陆启泓

《燕京岁时记》富察敦崇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