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流内官

流内官是中国古代追随九品中正制度所发展出来的一种官制制度,原来指朝廷中央分封的官员,最早被称为“内命”;与之对应的则为“外命”,指地方诸侯、州县分封的官员。后来于北魏、北齐时期正式被引为官制,以九品中六品以上官都称为“流内官”,而七品以下则被称为“流外官”。在梁朝时梁武帝对官制进行了进一步改革,流内六品被重新划分,成为新的流内官制,分为九品十八班。而在北朝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沿袭崔浩旧政,改革出隋唐时期九品官制的大体基础,在太和二十二年做了进一步改变,将原来的九品五十四阶官制改为九品三十六阶,又取其中三十阶形成新的流内九品官。南北朝双方的相似分官制度被隋代吸取,在隋末时逐渐成熟,改正式名称为“流内官”,与“流外官”所对应。而后唐代沿袭隋代官制,依旧留有流内、外官之分,当时铨选流内官流程与流外官大抵一致,规定以四善二十七最为标准。

隋代继承过去数代的经验,在最早区分出了流内官,多为中央至地方各个机构由朝廷正式任命的主官。下表为开皇中年流内官官制:

唐代大体上沿袭了隋代的典章制度,当时可以通过科举、杂色入流以及恩荫三种途径入流,成为流内官。有资格恩荫的有王、公、侯、伯、子、男爵的庶子、三品以上职事官的曾孙、五品以上职事官的孙子或二品及以上勋官的儿子。

针对皇亲国戚,唐律有更加详细的规定:嗣王、郡王初出身从四品下叙,亲王诸子封郡王者从五品上,国公正六品上,县公从六品上,侯及伯子男并通降一等;皇亲缌麻以上及皇太后周亲正六品上叙、皇太后大功亲、皇后周亲从六品上,皇帝袒免亲、皇太后小功缌麻、皇后大功亲正七品上,皇后小功缌麻、皇太子妃周亲从七品上;一品子正七品上叙,至从三品递降一等,从五品子从八品下叙,国公子亦从八品下叙。三品以上荫曾孙,五品以上荫孙,孙降子一等,曾孙降孙一等,赠官降正官一等。

针对文武百官,唐律规定有两种门荫入流方式,一种是门荫入仕、另一种是入学馆就学后再入仕。所有五品以上官的子孙门荫入仕时大部分进入千牛、亲、勋、翊卫中的一卫充任将领,根据长辈职事官阶,其子孙所充任的官阶也不尽一样。三品以上职事官子/孙、四品官儿子在千牛为正六品下阶,在太子千牛则为正七品上阶;三品以上子、二品以上孙在亲卫为正七品上阶;四品子、三品孙、二品以上曾孙在勋卫及太子亲卫为从七品上阶;四品孙、五品子/孙、三品曾孙、勋官三品以上有封及国公子所在的翊卫及太子勋卫为正八品上阶,在太子翊卫为从八品上阶。若是通过学馆就学,则可以选择就学于太学、国子监、崇文馆或弘文馆。弘文馆和崇文馆各有名额三十人,限三品以上亲贵子弟入学;国子监有名额三百人,限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太学有名额五百人,限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才能入学。

下表为开元二十五年时流内官官制: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相关推荐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