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李清照《永遇乐》鉴赏,李清照的《永遇乐》赏析

李清照的《永遇乐》赏析

这首词不仅情感真切动人,语言也很质朴自然。作者在这首词的下片中,无论是用当年在汴京赏灯过节来作今昔对比也好,还是用今天的游人的欢乐来反衬自己的处境也好,都能更好地刻划出诗人当前的凄凉心情。真是语似平淡而实沉痛已极。更多李清照宋词赏析请关注诗词库的李清照专栏。

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扩展资料:

原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释义: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

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寓江南时而伤今追昔之作。写作地点在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时间约在公元1150年(宋高宗绍兴二十年)。

赏析李清照的永遇乐,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

1,★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之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2,词作鉴赏

(1)李清照的这首《永遇乐》当是作者流寓临安时所作。这首词虽写元夕,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这首词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如此之强,以至于南宋著名词人刘辰翁会每诵此词必“为之涕下”。

(2)赏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写的是落日的光辉,像熔解的金子,一片赤红璀璨;傍晚的云彩,围合着璧玉一样的圆月。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形象飞动。

“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这里包含着词人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的意念活动。置身表面上依然热闹繁华的临安,恍惚又回到“中州盛日”,但旋即又意识到这只不过是一时的幻觉,因而不由自主地发出“人在何处”的叹息。这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人似曾相识的情景面前产生的一时的感情活动,看似突兀,实则含蕴丰富,耐人咀嚼。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浓浓的烟霭的熏染下,柳色似乎深了一些;笛子吹秦出哀怨的《梅花落》曲调,原来先春而开的梅花已经调谢了。这眼前的春意究竟有多少呢?“几许”是不定之词,具体运用时,意常侧重于少。“春意知几许”,实际上是说春意尚浅。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正因为这样,虽有“染柳烟浓”的春色,却只觉春意味少。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中州,本指今河南之地,这里专指汴京;三五,指正月十五元宵节。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捻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这几句集中写当年的着意穿戴打扮,既切合青春少女的特点,充分体现那时候无忧无虑的游赏兴致,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汴京的繁华热闹。以上六句忆昔,语调轻松欢快,多用当时俗语,宛然少女心声。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盛日”与“如今”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词人相隔霄壤的生活境遇,以及它们在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却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耽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分析李清照《永遇乐》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作者因怀恋故国而寂寞孤苦的情怀与外界“元宵佳节”“酒朋诗侣”的热闹气氛形成强烈反差,曲折委婉地表现出作者无以慰藉、不可化解的对故国刻骨铭心的怀恋之情及对旧日生活的无限惋惜之意。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

这首词的一个艺术手法是委婉含蓄却不失浅近通俗的铺叙。

李清照作词,强调铺叙的重要性,她在《词论》里对她推崇的词坛大家晏几道致“不满”之意,她评晏几道词“晏苦无铺叙”,她得益于晏词之精巧,又辅之以铺叙之妙处,使词的创作又大大提高了一步。

且看词的上片,“落日”、“染柳”、“元宵”三组四言对句,描绘临安元宵之夜的乐景,作者的妙处就在于这里不单是写景,写景只是紧跟其后的三个设问的铺垫,似问实慨,以景物叙写作了委婉含蓄的铺叙,并非无“香车宝马”,而是主人“谢他酒朋诗侣”。

以铺叙传情,隐约透露出家破人亡的哀痛,深刻表达了自己孑然一身的寂寞情怀,这是完全不同于昔日“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的相思,也不同于“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的闲愁,这是对家国之痛和飘零身世的无奈叹息。

下片的铺叙,词人又为我们渲染出一幅昔日三五之夜的快乐图画,叙述昔日的元宵盛况,抚今追昔,由“簇带争济楚”到“风鬟雾鬓”,不胜悲凉之感自胸臆自然流露。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不做任何粉饰雕琢,平淡自如,可是在平淡中却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其中的家国之痛,不似辛词“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激厉豪放,苍凉悲壮;其中的孤苦寂寞,也不似苏词“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记梦》)的肃穆遒劲,缱绻迷茫。

因为李清照以女性独特的心理所感受到的失去故国家园无所依傍的绝望心情,以这样含蓄委婉、浅近通俗的铺叙手法达到抒情的目的,比之慷慨悲歌、直抒胸臆更耐人寻味,难怪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每闻此词,辄不自堪”,并“为之泣下” (刘辰翁《须溪词》)了。

扩展资料:

《永遇乐》既不写“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如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的闺情,也不书“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李清照《渔家傲》)的抱负;既不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的直抒胸臆。

也不像她的压卷之作《声声慢》工于声律,以叠字取胜,而是自成一格,把故国山河之痛与个人身世之感紧紧结合在一起,融于直白深刻的对比和浅显通俗的铺叙之中,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浓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个人身世之悲,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存留于易安词卷,流芳后世。

李清照的《永遇乐》全文,加解释、背景

永遇乐

诗人:李清照朝代:宋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见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点击 该阅读地址 发给你的好友或粘贴到你的博客,QQ,论坛上。

永遇乐古诗赏析

【注释】

①熔金:日落时金黄灿烂的颜色。

②暮云合璧:形容日落后,红霞消散,暮云像碧玉般合成一片。

③中州:今河南省,此处指北宋都城汴京。

④三五:古人常称阴历十五为“三五”,此处代指元宵节。

⑤铺翠冠儿:上面装饰着碧翠羽毛的帽子。

【译文】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暮云色彩波蓝,仿佛碧玉一样晶莹鲜艳。景致如此美好,可我如今又置身于何地哪边?新生的柳叶如绿烟点染,《梅花落》的笛曲中传出声声幽怨。春天的气息已露倪端。但在这元宵佳节融和的天气,又怎能知道不会有风雨出现?那些酒朋诗友驾着华丽的车马前来相召,我只能报以婉言,因为我心中愁闷焦烦。记得汴京繁盛的岁月,闺中有许多闲暇,特别看重这正月十五。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柳,个个打扮得俊丽翘楚。如今容颜憔悴,头发蓬松也无心梳理,更怕在夜间出去。不如从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笑语。

【赏析】

本词是李清照所作。通过今昔对比,抒写今昔苦乐不同的情景,表达忧时伤世怀念故国的情思。上片描绘元宵节傍晚明分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下片写闭门幽居,抚今追昔,悲不自胜的感受。结尾两句抒情极为凄楚,令人酸鼻。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开头两句对仗工整,辞采鲜丽。如此气候,预示当晚的灯节将有一番热闹场面。但下面一句陡转,“人在何处”,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叹息。包含着词人抚今追昔的意念活动,也是全词情感的基调。景色虽好,可我究竟在什么地方?自己的丈夫、中原的父老、半壁江山又在何处?实在是无比伤恸的悲叹。“元宵佳节”三句又一波折,元宵佳节日暮时分的“融和”景象。中间插入“岂无风雨”之语,仿佛是无端忧虑,但这正表现出作者多年来颠沛流离饱经折磨的特殊心境,也为下文不应邀出去做铺垫。谢绝同游正表现出她的心绪落寞。下片以细致的笔墨转写当年青春少女着意穿着打扮,青春活力的心境和情景,也通过这个侧面追忆当时汴京热闹繁荣的景象。以下再次陡转,写如今年少不再,蓬头垢面无心打扮的情形,与往昔形成鲜明的对比。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反映出南渡前后词人两种不同的生活境况和精神面貌,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深情思念。这在那个时代里有典型意义。全词在艺术上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并有意地将当时的口语与精致的文学语言交错融合,形成一种文白相济、雅俗共赏的风格

李清照的“永遇乐”这首词如何鉴赏

这首词是词人晚年客居临安(今浙江杭州)时在一年元宵时写的。

上阕写当前的景物和心情, 下阕写今昔对比的时空变幻的感慨。 它以对句起头。

所写傍晚时分的“落日”“暮云”,本很寻常,但以“熔金”“合璧”来刻画它们,就 显出日光之红火、云彩之鲜洁,并暗示了深夜时晴朗的天气,正好欢度佳节之意。 “人在何处?”突以问语承接。

此“人”字,从全篇以今之临安与昔之汴京的对比为布局框架来 看,似应指自己,“何处”则指临安。分明身在临安,却问“人在何处”,更加反映出词人流走他乡的孤 独寂寞之情。

而下文接写懒于出游,就使人容易理解了。 “染柳”两句仍是写景,但起两句是写傍晚之景,是一天之内的时间;这两句是写初春之景,乃是 一年之中的季节,所以并不重复。

元宵节是正在初春,有时春来得迟,天还很冷,但今年不但晴朗, 且春意浓浓,这就更为可喜。初春柳叶刚刚出芽,略呈淡黄色,但由于烟雾的渲染,柳色似也很深, 故曰“染柳烟浓”。

早开的梅花已开始凋谢,而笛谱有《梅花落》曲。词人作者因客居而思汴京,见梅 之凋落,故曰“吹梅笛怨”。

接以“春意知几许”,是赞叹春之早、景之妍的。 这样一来,词人是否已有了“多少游春意”呢?然而,也许年龄更老、忧患更深了吧,她这回却产 生了另外一种想法:虽然天气如此晴朗美好,可转眼间难道就不会有阴雨天气吗? “次第”在这里是 转眼的意思,与前面“这次第”的意思有别。

这正体现出她随年岁增长与阅历增加,对于一切都感到 变幻难测,因而顾虑重重的心理状态。既然如此存心,对于贵妇人向她发出的游玩邀请,当然就只 能婉言谢绝了。

下阕分两层:前六句忆昔,后五句伤今。“中州”以下是从眼前的景与情,想到沦陷以前的繁华。

那时不但社会显得繁荣,而且自己也很闲空,很重视每个元宵节。 由于“多暇”,所以头戴翡翠冠子, 还插上漂亮应景的首饰,才出门游赏。

“铺”,嵌镶。“翠”,指翡翠鸟的羽毛。

“冠儿”,即冠子,女 帽。“拈金雪柳”,女式头饰,样式不详。

“簇带”,插戴或装饰。“济楚”,漂亮。

可是,现在却完全不 同了。所以“如今”以下,又转回眼前。

人憔悴了,头发蓬松,谁还愿意“夜间出去”呢?还“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算了。这一结不只觉得今昔盛衰之哀,还有人我苦乐之别,所以更觉凄凉。

词人晚年的词,非常具体地、生动地反映了她各方面的变化,而对于她物质生活的变化,则涉及 很少,而这首词则有所透露。 首先是她说“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这就反证了南渡暮年,闺门少暇。

建康城上的戴笠寻诗,已被琐碎的家务事代替了。由于贫困而不得不亲历亲为,其忙碌亦可推而知 之。

其次是她说“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绝不是大户人家所能为,也绝不是上层妇女的行为。只 有一般市民,居宅浅狭,开门见街,妇女不得不垂下帘子看街上动静和听行人说话。

而她竟然也是 如此,则其生活之潦倒,不言自明。

如何赏析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

宋时,元宵乃最盛大的节日,因而词家亦多写及。

苏轼有《木兰花令》: 元宵似是欢游好。何况公庭民讼少。

万家游赏上春台,十里神仙迷4 岛。 平原不似高阳傲。

促席雍容陪语笑。坐中有客最多情,不惜玉山$ 醉倒a 辛弃疾有《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苏、辛皆大家,对元宵节盛况的铺陈渲染不可谓不到位(辛词中“众里寻他彳| 百度”及以下几句亦系名句,广为流传);但同李清照此首相比,无论是在构思泣| 意,还是在词之内涵上,恐还是多有不及。

或亦惟其如此,南宋词人刘辰翁虽也曾和辛弃疾《元夕》作,但毕竟对李清照此首则更为推崇。他曾“依其声”作《永遇乐》(璧月初晴)并序云: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

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

'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 旧曰,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 路,鄘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

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江南无路,邝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显是读李清照词三年之感同身受;而南宋词坛另一大家姜夔之《鹧鸪天》(元夕不出),则无疑亦深得李词精神: 忆昨天街预赏时。

柳悭梅小未教知。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

帘寂寂,月低低。旧情惟有绛都词。

芙蓉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 归。 “却怕春寒自掩扉”及“卧听邻娃笑语归”,亦当出自“次第岂无风雨”、“听人笑语”。

' 所有这些,都证明了李清照此词的影响是大的。 此首,无疑亦是词人晚年创作中具有“丰碑”意义的作品。

值得认真研读。 词之上片描绘元宵节傍晚时分的景物和自己的心境。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可谓意境开阔,大气非凡,辞采绚丽;而“人在何处”一句陡转,则更显奇崛——景色虽好,可我是在什么地方?我的丈夫、我中原的父老、半壁江山又在哪里?这一发问,实是无比哀恸的叹息,情怀惨淡,悲凉至极。 “人在何处? ”是上片中的第一问,接下来的两问是春意知几许?”(这时节,到底有多少春意呵)、“次第岂无风雨?”(转眼间,难道不会忽然来一场风雨吗?) 词人亦正是通过这样“三问”,在谋篇布局上组成了结构相类似的三个小节——问句前都是两个四字句,是实写,是描绘客观景色的宜人,紧接着的问句,则是反诘,是说词人的忧虑或主观感受——这“三问”,就其意义而言,则是消解了在它们之前浓墨重彩所描绘的“落日熔金”的壮丽景象、“染柳烟浓”的深浓春意,以及“元宵佳节”的“融和天气”,使得那景象、那春意、那天气,反倒成了词人巨痛深忧的反照,进而有力地表现出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饱经折磨、伤痕累累的特殊心境……总之,这寓意层递的“三问”即托出了本篇的主题:时逢佳节,天气亦好,词人却无心赏玩。

因此,虽有“酒朋诗侣”用“香车宝马”来请她去观灯赏月,最终都婉言辞谢了。表面上的理由是怕“次第”忽来“风雨”,实际上则是因于国难当前、江河日下,自己早已失去了赏灯玩月的心境。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的当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样,词人的思绪,亦就很自然地转到了对当年汴京过元宵节情景的回忆上来。

于是,词的下片追昔抚今,借对“中州盛日”,“闺门”欢度“三五”的追忆,跟 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的“如今”形成鲜明对比,抒写了自己闭门幽居,悲不自胜的感受以及沉痛悲苦的心情。 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当年,过元日、元宵节是极尽铺张之能事的:“从腊月初一直点灯到正月十六日。

”真是“家家灯火,处处管弦”。其中提及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的景象:“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带着玉梅、雪柳、闹蛾儿,直到鳌山看灯。”

这首词里的“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写的便正是词人当年同 “闺门”女伴,盛装出游的情景,是写实,而非虚构。 可是,好景不再,金兵入侵,家破人亡,自己只落得漂泊异地、形单影只。

如今人老了,僬悴了,白发蓬乱,只能躲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其间,该有着怎样的沧桑、怎样的悲苦、怎样的孤独、怎样的酸楚! 总之,此首融入了词人太多的家国之恨、沦落之苦、身世之悲,情悲意幽,感人至深。 不仅如此,词之叙写亦跌宕有致,语言则极是质朴自然,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是以宋•张端义在《贵耳集》中曾云: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

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

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叠云:“于今僬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

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山谷谓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

诗歌鉴赏永遇乐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小题1:D小题1:B小题1:(1)以乐景衬哀情:描写“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的美丽景致,反衬自己的凄恻心情。

(2)以盛日衬如今:描写自己昔日作为闺门少妇“簇带争济楚”的闲适和欢乐,反衬成为孤孀以后的憔悴和慵懒。 (3)以他人衬自己:描写“洒朋诗侣”热情相召、游兴浓厚,反衬自己的寂寥和漠然。

——以此来突出靖康之难给词人带来的生活境遇和精神状态的巨大变化,表达哀怨愁苦之情。 小题1:“双调”是宫调名(即“诸宫调”的一种),词虽有上下两叠,或曰两片,但只是一调,不能称为双调。

超过91个字的词为长调。小题1:凄凉景色不对。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比较壮观。小题1: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诗人要表达凄苦心境,描绘的景色却是美丽壮观的,可见此为反衬。 上片写了以前的美好生活,下片写了如今憔悴,可见为反衬。

再者还可从他人与自己对比的角度分析。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