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如何做到心无挂碍轻松自在

网友提问:

如何做到心无挂碍?

优质回答:

远离诸般妄想执着就可以做到心无挂碍!

我们常人为什么会有“挂碍”?就是因为我们有诸般妄想执着,有很多的东西放不下。该做的都做了,却还是忍不住要去想,要去担心。

其实,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所谓“尽人事,听天命”,只要你尽心尽力了,就已经问心无愧了,至于结果那还要看上天的安排,看一些算计不到的因素共同作用。

“人生之事十有八九皆不如意”,这个世间又哪里是事事如意的呢?你担心自己,担心父母,担心子女,担心工作,担心事业是担心不完的,你唯一能够做的不过是尽自己的所能做目前能够做的事情!

不过话说回来,道理可能大家都懂,却就是做不到。做不到也很正常,连菩萨都做不到心无牵挂,更何况是凡人?菩萨的境界已经很高了,然而菩萨还是有挂碍,她放不下世间,想要普度众生,故而菩萨也被称之为“觉有情”,也就是说菩萨觉悟了,然而对于众生还是有牵挂。

所以,要想做到“心无挂碍”除非成佛,只有圆满无碍的佛陀才能够彻底做到心无挂碍。

最后,凡人虽然做不到“心无挂碍”,却可以有效的减少挂碍。减少挂碍的办法就是珍惜现在,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段缘分,去努力的做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只要尽心了、尽力了,自己心里面的担忧遗憾就少了,相应的挂碍也就少了。

其他网友回答

若一个中间被隔开的容器中,一边装有热水,另一边装有凉水,发生的只能是热水的温度下降,凉水的温度上升,在自发过程中,浓度趋于扩散,结构趋于消失,有序趋于无序,无序的量度被称作“熵”。

简单地讲,熵是指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越混乱,熵值越高。比如在冰里面,水分子相对固定在一个位置附近振动,系统比较稳定,熵值就比较低。

米哈里借鉴上述思想提出了“精神熵”,也称“心商”。他认为,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就是精神熵。

米哈里说“精神熵是常态”,好可怕呀。在他看来精神熵的反面就是最优体验,他称之为“心流”。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脑里的念头就跟分子一样,时刻万马奔腾,佛家打比方说,一个人从外表看是在静坐,但内心却如同瀑布一般,无数念头蜂拥而来。

如果你进入了心流状态,你的大脑仍然在高速运转,但是所有这些念头都是非常有规律、有秩序的,就像一支高度有纪律的军队,井井有条地组织了起来,高效率地去完成一个任务。

这时候,你的感觉就跟“心流”这个词的英文flow原意一样,心里的念头就像一条钢铁洪流,浩浩荡荡但是又井然有序,势不可当但是又能从你心所欲,喷涌而出但是又不会四处洒落,而是汇聚成一条水龙,冲荡开一切泥石沙砾,创造、奋斗、整合,你不需要特意去控制这个过程,但一切又都在你的控制之中。正如契克森米哈赖所总结的,这就是最优体验,也称“心流”。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冥想。佛家经常用冥想来降伏内心那瀑布一样奔腾如雷的念头。在冥想中,你摒除杂念,心灵澄净,如一道清澈的心流。

例如,想象你正由山坡上滑雪下来,全副精神都放在身体的动作、滑雪板的方位、刮过脸颊的咻咻气流,以及自身旁呼啸掠过的白色树丛上,丝毫不容你产生相反或抵触的念头。你明白,只要情绪或心念上有一丝疏忽,就可能一头栽进雪堆里,如此一来,你还敢掉以轻心吗?在这种全神贯注的情况下,你滑得顺畅无比,真希望就这么永远滑下去,让自己彻底沉浸在这份感受中。

经过长期练习之后,哪怕不在冥想之中,你的心灵也会比常人更平静,遇到意外变故时能更快地集中注意力。换句话说,你的心熵整体降低了。

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当你心里的熵值降到最低,一切纷扰念头都销声匿迹,只剩下你和当前的事物时,那种心灵如同冰晶般通透、念头如同雪水般畅流的感觉,就是你心里能达到的最优体验,也是你大脑里的奇迹。

这类特殊时刻就是我所谓的“心流体验”(flow experience)。

“心流”隐含的意义,就是许多人形容自己表现最杰出时那种水到渠成、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也就是运动家所谓的“巅峰状态”、艺术家及音乐家所说的“灵思泉涌”。

用契克森米哈赖的话说,“创造意义就是把自己的行动整合成一个心流体验,由此建立心灵的秩序”。

他对此的描述是:痛下决心追求一个重要的目标,各式各样的活动都能汇集成统一的心流体验时,意识就呈现出一片祥和。知道自己要什么,并朝这个方向努力的人,感觉、思想、行动都能配合无间,内心的和谐自然涌现。

假如试图进入“心流”,可以尝试冥想,准备如下:

1. 找一个不易被打扰的地方。

2. 利用没有急事缠身的时间。

3. 坐直,背挺直。不要躺下,躺着有可能睡着,坐直会使你集中精神。

4. 不需要盘腿而坐,坐在椅子上也可以。

5. 香薰、蜡烛、音乐,依你的喜好而定。

6. 穿着宽松舒适。

冥想初尝试:

试着做5个深呼吸,让自己完全沉浸在呼吸的感觉中。

1. 吸气,比以往都更深一点,试着数1、2、3、4、5。

2. 停顿一下,呼气,将刚才吸入的空气都排出去,同样数1、2、3、4、5。

让你吸气和呼气持续同样长的时间。

3. 停顿一下,再一次深呼吸。

好,5个深呼吸后回味一下,是不是觉得在那一小会儿的时间里,你心中的杂念随着呼吸被一点点排光?并且现在大脑好像被清空了,随时能吸收新的信息,注意力也更加集中,像是充了电一样?

没错,冥想能让你像从熟睡中醒来一样充满活力,更能加强你的注意力,让你能更好地控制它。相应地,你不会再为小事而分心了,内心平静而放松,思维更加清晰,决策能力得到提高。

“心流”在佛经中亦称“心无挂碍”,原句出自心经,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人类最根本的两大情绪是恐惧和爱。当我们逐渐学习放下恐惧的模式,爱的模式才会升起,那时,才算真正走上“心无挂碍”的正道。

佛教的角度讲,一切以菩提心为根本!

守中,守住这个根本,

再放下中,这个叫空性的智慧,

因为一切点都是中的时候,

从道教的角度讲,

这叫打破太极的秘密,进入无极

在无极状态,心是没有挂碍的,

只有对世界永恒的爱。。。

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方向。

修行,不断创建内在的美好,生活就不同了,会变得从容。我经常边读经文边感动,把这些句子背诵下来。它们就像雨露、闪电、梦幻,都留在我的心里面。心无挂碍,无有恐惧,便会进入内心更美好的境界。 ——林清玄

在一则禅经中:

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

老和尚回答:“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您得道后,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何谓得道?”

老和尚回答:“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担水,担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感悟:简单的禅理,朴素的故事告诉人们,大道至简。

就如钱钟书说:“洗一个澡,看一朵花,吃一顿饭,假使你觉得快活,并非全因为澡洗得干净,花开得好,或者菜合你口味,主要因为你心上没有挂碍。”

所谓“风水好”,就是空气清新、水质清澈的所在。

所谓“有福报”,就是住在植物青翠、花树繁华的所在。

所谓美好的心灵,就是能体贴万物的心,能温柔对待一草一木的心灵。

结语:自在安然、一心一境、日子如莲、尘世牛马、正心修身、草木有情,好的人生会为内心浮躁者提供禅意的安抚和生命的启示;幸福就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其他网友回答

看破,看透人生事实真相,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同样痛苦也不是,这样就能放开了。人生有8苦,生苦,头下脚上来到世间。老苦,青春易失身体逐渐老化不由自主。病苦,不论身体病痛,还是心灵烦恼痛苦,不可避免的伴随人的一生。死苦,不得不去接受引来这样的一天。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苦,五阴织盛苦,(受身体接触,想法影响),太执着注重自身是一切苦的根本。知道了放下执着才能心得自在快乐。就能坦然放下无牵无挂。所以解脱出来得大自在,就能对自己随遇而安,对外随缘教导众生,心中常得清净祥和。与人无争念佛之清净念中。慈是与乐,悲是拔苦,喜是安乐,舎是自在,修这四种不但可为别人好,同时对自己也会更好,没有人我做到心无牵挂。

其他网友回答

如若能做到心无挂碍,当需放心,即是放下名利之心,心若是没有名利之扰,不贪不求,亦不无事生非,心若无事则自无牵挂。倘是心如明镜,事来应事,物来鉴物,事去不挂,物去不留,自无挂碍。心若是能空无一物,亦自能无挂无碍。

人之所以心有挂碍,常有不如意或是无法畅心之事,只因为己心无法放开,受某种之意念、或是受某因素之拘缚,无法顺心如意,这都是所谓“心碍”所产生之结果所致者也。

简单具体的说,一个人不论为人处世(事),只要心能放得开,不只是顾为自己,一切能为他人着想,或甚至于只为众生打算,那做起事来不但无心碍之存在,更能因为都有成功的迹象,故无心之碍,是处世(事)之原则与信条,当明此之理,则一切可顺心矣。

人如无心碍,亦是修持的良好法则,无“心碍”可使心达纯明之境,可使性入于敦厚。故有心碍之人,其心则无所着、无所定,则事事受阻,事事受碍,无法顺畅,当然更难达修持、达德达道之境界。

其他网友回答

如何做到心无挂碍?

这个问题对世人来说很难做到,心无挂碍。

人,只要你还有七情六欲,还有思想,活在世上,你就得品尝人生百味,酸甜苦辣。

要想做到心无挂碍,除非你已″心如止水,看破红尘,皈依佛门”。

试问世上能有几人做到如此?扪心自门,你,做的到吗?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