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荀彧

xún(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省许昌市魏都区)人,朗陵侯相荀淑之孙。东汉末年的政治家、战略家,亦是曹操谋臣,官至侍中兼光禄大夫,被比喻为如同西汉的张良。曾表示反对曹操称魏公,不久后去世,谥曰敬侯,追赠为太尉。因其曾任尚书令数十年,被称为“荀令君”。

荀彧有容貌,少时被南阳名士何颙赞为“王佐才也”,始为颍川太守阴脩之主簿。昭宁元年(公元189年),九月,司空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汉献帝刘协,改元为永汉。当时用士人替补宦官的职位,荀彧被举为孝廉,得拜守宫令。后其迁亢父令,弃官不就。

董卓以颍川人尚书韩馥为冀州刺史,初平元年(190年),韩馥到官,起兵与袁绍等人讨伐董卓,并遣人迎接家乡人。荀彧认为颍川为四战之地,也劝乡人离开以避祸乱,但众人留恋故土,不愿搬走。荀彧便独自将宗族迁往冀州。后来颍川果然被李傕所掠 。荀彧到冀州时,渤海太守袁绍已袭取韩馥之位。虽然袁绍奉荀彧为上宾,但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于二年(191年),投奔东郡太守曹操。曹操大喜过望,盛赞其为:“吾之子房也。”遂任为奋武司马,时年廿九。

兴平元年(194年),夏,兖州牧曹操征陶谦,荀彧与程昱守鄄城。陈宫与陈留太守张邈背叛曹操,迎接吕布为兖州牧。张邈遣刘翊向荀彧说,吕布是为援助曹操而来,并替吕布军求粮。荀彧不听,勒兵固守,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惇。当时只有鄄城、范县、东阿仍旧为曹操坚守。豫州刺史郭贡率数万兵来到鄄城下,求见荀彧。夏侯惇劝阻,但荀彧认为,郭贡与吕布张邈等人交情不深,趁其计谋未定时说服他,至少可使他中立,但若先猜疑他,必激怒他定计。荀彧便亲身赴见,郭贡看到荀彧无惧意,也认为城池不容易攻取,便引兵离去。荀彧又让程昱去范县、东阿游说,以安其心。曹操从徐州返回,在濮阳击败了吕布,吕布东逃。

二年(195年),夏,曹操击破吕布部将薛兰、李封。当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打算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军消灭吕布。荀彧劝阻说道:“现在的河、济,就是高祖的关中、光武的河内。薛兰、李封已被击败,应该收割熟麦,储存粮秣,一举歼灭吕布。如果攻打陶谦,吕布会乘虚而入。鉴于往年之败,徐州人相为表里,又必坚壁淸野。而且因为去年的徐州之战多有杀戮,今徐州人死战都不会投降,就算能破也不能得到其人。”曹操从其计,大败吕布,复得兖州。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打算迎接汉献帝,将领们有疑虑。荀彧劝以:“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九月,曹操移汉献帝到许昌。荀彧任侍中,守尚书令。曹操虽在外,仍然询问荀彧军国大事,并多次称赞其能。荀彧先后举荐了荀攸、锺繇、陈群、司马懿、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戏志才、郭嘉、杜畿、严象、韦康、孙资、仲长统等大批人才,并协调有宦官背景的曹操与大族名士之间的关系。

二年(197年),正月,曹操败于张绣。大将军袁绍写书给曹操,言语悖慢,曹操问讨伐袁绍之计,荀彧指出可战胜袁绍的四点:任人以度胜、断事以谋胜、明法以武胜、谨俭以德胜。三年(198年),七月,荀彧建议应先讨伐吕布,又推荐让锺繇统筹西边事务,曹操从计,十二月,杀吕布。

四年(199年),十二月,曹操任命锺繇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自己率军与袁绍对峙。少府孔融担心袁绍势强,荀彧指出其谋士许攸贪婪,若犯法被治,必会生变。其将颜良、文丑更可一战而擒之。事情发展如荀彧所料,或说此事为穿凿附会。

五年(200年),曹操因缺粮而想撤退,荀彧劝说:“虽粮少,但未及楚、汉在荥阳、成皋的时候。当时刘邦和项羽不肯先退,先退的人必被动。主公仅对方十分之一的兵力,就地坚守,扼对方咽喉不能进已经半年了。见敌势的锐气力竭,必将有变化之数,不能失去机会。”曹操看后下定决心,果然敌军有变数,最终击败袁绍。六年(201年),三月,曹操缺粮,打算舍弃袁绍,先攻击刘表。荀彧劝阻。八月,荀彧与侍中郗虑、锺繇侍讲汉献帝。

八年(203年),七月,曹操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食邑1千户。荀彧辞以无野战之功,经曹操劝说后接受。九年(204年),八月,曹操平冀州,为冀州牧,为荀彧大起房屋于邺。有人建议曹操复置九州,使冀州最大。荀彧反对,建议先定河北,修复洛阳,南讨荆州,待天下大定后再议古制。曹操听从。十二年(207年),曹操表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2千户。曹操又欲表荀彧为三公,荀彧使荀攸推辞。曹操准备讨伐刘表,问计于荀彧,荀彧说:“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曹操依计取荆州。

建安十七年(212年),董昭等人认为曹操应当进爵“魏公”,并秘密地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反对。曹操听闻之后心头不忿。十月,曹操南征孙权,上表皇帝让荀彧到谯慰劳军队,又上表皇帝留下荀彧,并让荀彧担任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

曹操的军队前往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西晋陈寿《三国志》记载荀彧忧郁而死。刘宋范晔《后汉书》、刘宋裴松之注《三国志》引孙盛《魏氏春秋》,均说曹操赠送食器给荀彧,荀彧打开见器中空无一物,服毒自尽。北宋司马光认为曹操隐瞒此事,所以陈寿并不确定荀彧的死因。裴松之注《三国志》引袁�《献帝春秋》记载,荀彧看过皇后伏寿给父亲伏完的信,信中说汉献帝不满曹操。荀彧当时隐而不报,后又因惧怕事发向而曹操告密,但曹操之前已得知荀彧密而不报。荀彧犒军时又想单独解释自己反对曹操封公之事,曹操不许。荀彧死后,投奔孙权的人表示:曹操让荀彧杀伏寿,荀彧不从,故自杀。裴松之认为此事荒诞不经。

荀彧死前,烧毁自己所有的上书,终年50岁。汉献帝得知后,非常悲痛,在祭祖神(日语:祖神)之日停止䜩乐,谥荀彧为敬侯。荀彧亦被名士们追悼,曹操之子曹植为其作诔,潘勖为其作碑,钟繇比其为颜回。荀彧子荀恽继万岁亭侯。荀彧死后,曹操进封魏公,然而政策亦从征外转为安内。

咸熙二年(265年),魏元帝曹奂禅位之年,荀彧被追赠为太尉。

后人判断荀彧的立场,有汉臣、魏臣两种观点。有人在荀彧为魏臣的基础上,认可曹操的正义性,或否定其助纣为虐。也有人在荀彧为汉臣的基础上,肯定其杀身成仁,或否定其延续腐朽的政权。又或荀彧实为身处汉魏矛盾之间。

史书中对荀彧的评价或许经过两个转折,据官方态度所变化。曹魏时期,诸书如鱼豢《魏略》、《典略》、王沈《魏书》,因为荀彧被“隠诛”,或皆未将荀彧列为魏臣。西晋时期,因为司马氏与荀氏的亲密关系,时讳淡化,陈寿《三国志》得以将荀彧列位魏文臣之首。由于荀彧反对曹操而死,这种列位又能为魏晋禅代提供依据。这种说法延续到东晋时,如袁宏《后汉纪》、孙盛《魏氏春秋》等书。刘宋时期,晋宋禅代的依据部分来自刘裕延晋之论。由此荀彧延汉之论,又成范晔《后汉书》、裴松之《三国志》注中的观点,荀彧也被称为汉臣。

民国卢弼等认为《三国志》中“进彧为汉侍中”本应作“进彧为侍中”,陈寿特加“汉”是“特笔”,在暗示荀彧并非纯粹的魏臣。或说此处只是纰误。

荀彧有一个无甚德才的同族亲戚,请求荀彧任他为议郎。荀彧笑着回应:“官职是用来彰显才能的。如果我这么做,众人要怎么说我呢?”

曹操为提倡节俭,仿照古皮弁冠发明了一种帛制便帽——帢。据说起初帢是没有岐(分叉)的。有一次,荀彧走在路上,头戴的帢碰到树枝形成岐。时人仰慕荀彧,认为这样更美观,因此后来的帢上便有了岐。

或说荀彧的祖父荀淑和陈群的祖父陈寔交好,当时荀彧和陈群年纪尚小,也被家人抱着参加会面。鉴于荀彧出生时荀淑已死,此事疑是附会。古人将两家会面与天上“德星聚”的现象联系起来。德星乡、德星亭,等因此而得名。朱熹据《续晋阳秋》为建阳考亭陈氏离榭命名“聚星亭”。

荀彧将徐州的守城方式总结为“坚壁清野”,即增强防御,转移城外物资和设施,使敌军既无法攻克城池,又得不到补给。后“坚壁清野”成为这类防守策略的代名词。《晋书·石勒载记》:“勒所过路次,皆坚壁清野,采掠无所获,军中大饥,士众相食。”秦观《鲜于子骏行状》:“远斥堠,谨烽火,坚壁清野,使寇无所获。”

据东晋习凿齿《襄阳记》,荀彧于别人府上作客时,身上的熏香或香囊会令其坐处散发香气,达三日之久,后世文人有依此作诗。《旧唐书》载“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曾献诗“熏香荀令偏怜小,傅粉何郎不解愁”。唐代王维《春日直门下省早朝》一诗中有“骑省直明光,鸡鸣谒建章。遥闻侍中珮,暗识令君香”。李商隐《牡丹》诗中曾道“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李颀诗作《寄綦毋三》中有“顾眄一过丞相府,风流三接令公香”。李百药《安德山池宴集》诗则有“云飞凤台管,风动令君香”。

由于荀彧仪容俊美,又有留香之名,后世诗词中除直接用荀令香的典故外,也常常将荀彧的形象简化,作为指代名士、美男子、情郎的意象。如李商隐《韩翃舍人即事》:“桥南荀令过,十里送衣香。”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妓接谢公宴,诗陪荀令题。”吕渭老《品令》:“宝香玉佩,暗解付与,多情荀令。”周密《祝英台近》:“香减春衫,老却旧荀令。”

《三国演义》中,荀彧依然具有出色的谋略,但由于罗贯中的“尊刘抑曹”,荀彧更为阴险狡诈。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相关推荐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