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历史上诸葛亮舌战群儒是真的吗

网友提问: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真的吗?

优质回答:

说起诸葛亮在江东的所作所为,大家第一反应通常都是舌战群儒。

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因为不见于正史。然而在我看来,即使不从史书中找答案,舌战群儒的故事也不能相信。

所谓辩论,并不是用道理压倒对方,因为这是无法做到的事。辩论的输赢,在于声音的大小,或者说在于己方人数的多寡。

在文学故事和政治宣传中,我们相信诸葛亮可以谈笑间让江东谋士们哑口无言。可大家只要经常光顾互联网论坛就会明白,通过辩论让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似乎从来都没有出现过。因为无论你多有道理,总有人能够想方设法地喷你。

回到舌战群儒的话题本身来看,曹操到底是汉臣还是汉贼?这是争不出结果的,因为正反方都能找到大量的理由来证明自己正确。既然这一点争不出结果,那么接下来的衍生话题,诸如“归顺曹操是不是正确”、“曹操的军队是不是很强”等等,也没有继续辩论的必要了。

无论是投降曹操还是抵抗曹操,主要的出发点永远都是对于自身利益的判断。但拿到台面上去说,所有人都不会提利益两字。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正反双方辩论得精彩激烈,双方似乎都有道理,这就是因为双方的利益点不同。而一旦利益点不同,就永远不要指望能够用言语来征服对方。

再看看身份,张昭是什么身份?诸葛亮是什么身份?他们之间如果要辩论,通常也是隔空交战,坐在一起的时候通常都是一团和气的。

大家想想那些喜欢在互联网相互攻击的明星,他们在互联网互相攻击,但生活中见面,大多都会选择无视对方,有谁见过他们在面对面的时候争得不可开交呢?这里涉及到面子的问题,大庭广众之下互相撕咬实在有失风度。

真正能够帮助江东诸臣分出胜负的,只能是既定事实。能不能战胜曹操?别拿嘴说,自己体验一番就知道了。

当孙权决定联合刘备抵抗曹操的时候,跟大家玩什么舌战群儒了吗?没有。孙权直接把刀抽出来砍掉桌角,然后告诉大家:“谁敢再说投降,这就是他的下场。”

舌战群儒谁赢了?当然是孙权赢了;这证明孙权口才极佳吗?当然不是。

如果孙权砍掉桌角的同时说:“谁敢再说抵抗曹丞相,这就是他的下场。”诸葛亮就是再能说,又有什么用呢?

批判的武器,永远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

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正确地评估诸葛亮的功劳有多大。诸葛亮之所以能够为刘备集团立下联孙抗曹的大功,绝不是因为他口才一流,而是他统战工作的水平一流。

第一,诸葛亮必须想办法团结江东主战派,沟通思想,统一认识。只要主战派能够团结统一,投降派的气焰就不敢太嚣张。而一旦主战派们也是各自为战,自然容易被投降派逐个击破。

第二,积极拉拢和说服中立派。这需要持久的耐心,就如某广告几十年如一日的洗脑一样,只要一提起这个产品,广告词自然而然会从你的脑海中蹦出来。诸葛亮就是希望中立派一听见曹操的名字,立刻就能想到诸葛亮对曹操的负面评价。虽然不至于让中立派倒向主战派,但至少会对主战派抱以同情之心。

第三,等到大势已定的时候,再想办法沟通孙权。让孙权明白,江东的主战派是可以大用的。届时不用诸葛亮多说,孙权自然会抽刀让投降派闭嘴,诸葛亮的工作就算圆满完成了。

如果诸葛亮不能理清思路,做好上述三件事,那他的口才再好也是无用的。

喜欢玩辩论的朋友请记住一个真理:只要支持你的人足够多,你就算胡说八道也会被当做宇宙真理。任何敢于反对你的人,都将被你的支持者打倒,这就叫“言出法随”。

辩论赛和舆论战其实都是一回事,谁人多谁心齐,谁就能抢占高点。

能够体现诸葛亮工作成效的,就是孙权的态度。孙权的态度是怎样的?很多人说:孙权一直犹豫不决,是鲁肃、周瑜和诸葛亮坚定了他的决心。

这句话对一半,后半句对,前半句错。

坚定孙权抗曹决心的人,的确是鲁肃、周瑜和诸葛亮,但孙权并没有犹豫不决。因为孙权从未想过投降,而是在等待支持者现身。

正如鲁肃说的那样:我们当臣子的人投降,不会有太大损失,因为曹操还需要我们帮他继续治理江东。但孙权是主公,只要孙权投降,就永远不会再有称孤道寡的可能了。

这个道理难懂吗?通俗易懂!孙权不明白吗?如果孙权连这个道理都不明白,他的智商该有多低呀?

但孙权不能主动站出来说我们应该抵抗,因为当时的江东,并没有足够分量的人物站出来为主战派说话,整个江东都是一片投降论调。如果孙权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说要抵抗,等于自己走到了大批投降派的对面。且不说以后到底是投降还是抵抗,就算真的决定抵抗曹操了,那孙权用谁来工作呢?大批文臣都被逼到对立面了。

很多时候,政治人物说的话其实都是废话。表面听起来非常高明,但其中的道理就是初中生也能想明白,这种话有什么高明之处呢?

解读政治人物的话,是要根据他这番表态所体现的意图。前文写刘备初见诸葛亮的时候我就说过,刘备和诸葛亮谈了什么,其实不重要。因为双方初次见面,不可能说什么高度机密的内容。但刘备和诸葛亮见面这件事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这说明刘备开始了和荆州少壮派的接触,而荆州少壮派也积极响应了刘备。

这种行为,比什么话都管用。

鲁肃说:主公不能投降,投降你就没机会称孤道寡了;诸葛亮说:将军不能投降,我主公刘备是大英雄,绝对值得依靠;周瑜说:主公不能投降,我要收拾曹操,简直轻而易举。

政治上肯定,外交上肯定,军事上肯定,这三位表达了同一个态度:你做决定吧,我们无条件支持你!孙权有了这样的支持,还有哪个投降派能威胁孙权呢?于是孙权直接拍板,弄死曹贼!

你的决策是否正确?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决策能否得到重量级下属的支持。如果得不到这样的支持,你的任何决策都没有施行的可能。

其他网友回答

小说中孔明舌战群儒确实很精彩,但车逻辑怎么记得《三国志》里疑似舌战群儒的是那个套马杆的汉子诸葛恪呢,就是那个驴脸诸葛瑾的儿子。

话说诸葛恪这个小伙子,从小就机智的不要不要的,并且东吴论嘴皮子溜他称第二当时没人敢称第一,年轻时的诸葛恪也比较爱出风头,其生平故事里也有巧言“拿下”孙权、张昭、范慎等人的记载,也算得上间接的舌战群儒了(反正就是脑子好,懂得随机应变,能应对各种辩论话题)。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了说服吴主和自家皇叔联合起来抗曹只身去东吴求联合,东吴的谋士们普遍保守,甚至有阵阵投降的气息。但孔明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和三观将东吴的一帮老头子们“怼”的服服贴贴,终于两家决定联合抗曹,这个经典的故事也被我们代代传颂着。

在历史上诸葛亮去谈和时可就没有那么多东吴的谋士陪他唠嗑了,其舌战的对象只有孙权一人。诸葛亮和孙权年龄相仿,自然腹黑的孙权愿意听他说话(孙权当时可能在想:我的天哪,终于不用听张昭bb了,还是同龄人没代沟啊),而诸葛亮也是“直捣黄龙”,告诉孙权说你快完蛋了,孙权倒是很淡定,言外之意说灭也是先灭你家主公,孤地理位置好,还有十万兵马,不怕!之后诸葛亮就耐心的给孙权讲这其中的利害关系,终于说动了孙权,决定试试看能不能把曹操赶回北方。

完了,就这么简单,并没有小说中那样的跌宕起伏。

在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中,这一段故事就稍微有点变化了,此时的诸葛亮不但对不识趣的张昭大吼,还杀了曹操的来使,,使得孙权不得不去抗曹,一点都不儒雅啊。而罗贯中或许是参考了平话当中的片段,又为了美化孔明,就在小说中写下了一出教科书般的舌战群儒“辩论赛”了。

文/车逻辑的逻辑

大外交官诸葛亮

其他网友回答

18载商业运营,因为热爱,所以执着;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南疆商务群英汇就是我!个人认为,舌战群儒确有其事,但不可能是诸葛亮,按历史所知轮廓来说,我觉得更应该是周瑜。

200年,孙策遇刺,临终将军国大事托付于孙权,此时东吴内忧外患,年仅18岁的孙权根本无法稳定全局,这时,周瑜携同张昭、吕范、程普,以君臣之礼相待,使得他人不敢再有异议,这才将局势稳定下来。

202年,官渡之战后,曹操势力猛增,兵威日盛,以挟天子之便下书要孙权将孩子送去做人质,孙权虽是不肯,但奈何与群臣商议均不能决断,这时又是周瑜立场坚定,坚决反对。曹操得知这一情况后,派出蒋干想说服周瑜为己所用,但被周瑜光明磊落地拒绝了。

曹操后来北方统一后,进而占领荆州,兵锋直指江东,扬言“奉旨南征,大军八十万,会猎江东”,东吴震动,持降曹论者不计其数,就连长史张昭也在其中,他们说:“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孙权虽是不愿降曹,但因年轻历浅,在群臣之中更无那样大的魄力来断然拒绝大从数人的建议,在是战是降之间游弋,于是持抗曹论的鲁肃见此情形,不得不建议孙权将周瑜从外地召回。

鲁肃,我们都知道,也是一个相当有战略眼光的人,在周瑜去世后,也曾一统江东兵马,成为大都督,这时,这样建议的目的很简单:一、给孙权一定的时间来认真思考,缓解当前降曹者群情激昂的重压;二、相信周瑜会持坚决抗曹的立场;三、希望借助周瑜之力,来力挽狂澜,打击降曹论的嚣张气焰,从而坚定孙权抗曹的决心;四、及时做好战争准备。事实也证明,正是周瑜归来之后,孙吴才正式确定了抗曹的基本思路,但在这确定之前,势必会一番精彩绝伦的唇枪舌战,以当时情形来看,能够有能力力挽狂澜的,也只有周瑜,只是这一番舌战群儒,为神化诸葛亮所需,被三国演义移花接木了。

接下来,因为刘备败给曹操后率残兵败将欲渡江,恰在当阳与鲁肃相遇,为共图大计,刘备于是这才进驻夏口,派出诸葛亮谒见孙权,孙吴与刘蜀至此才联盟,达成一致抗曹的共识。

也就是说,孙吴先是确定了抗曹决心之后,两家才结成联盟,那就说明,在两家联盟之前,诸葛亮还没到江东,他又如何舌战群儒?再说,就算诸葛亮有机会到江东,当时刘备可是刚刚大败,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以一个弱旅之使者谒见孙权,孙权及东吴群臣又如何容得诸葛亮嚣张?谁又会以他的建议为最终决策方向?因此,综上所述,个人认为真正舌战群儒的只能是周瑜,而非演义中所说的诸葛亮。

在此之后,孙吴与刘备结成了联盟之势,由周瑜统军三万,与曹军在赤壁对峙,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也并未参与,演义中所说诸葛亮借东风、气周瑜、草船借箭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事实上都不存在。

后来,由于曹军不习水性,为此将战船用铁索相连,是为连环船。然后,周瑜采用了黄盖诈降之计,选择了一个刮东南风的夜晚,乘风而去,曹操在毫无防备之下,战船毁损无数,于是大败退却,“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三国志·吴书·周瑜传》)。

这时,刘备趁机攻占了武陵、长沙、零陵及桂阳四郡,赤壁一战后,以左将军领荆州牧,后又向孙权借南郡,至此,三足鼎立之势已初露端倪,三国之争正式登场。

个人水平有限,如有不同观点,请下方留言交流,殊为幸哉!

我是南疆商务群英汇,专注于商业管理、商务合作、业务培训、商业运营等,以团队实力为依托,为您服务是我的荣幸!

其他网友回答

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很精彩。以诸葛亮后来骂死王朗的口才,舌战群儒是真的也不出奇。虽然正史没有记载,但当时如果诸葛亮和东吴投降派群儒会面交谈,肯定发生辩论的。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