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扮演受害者

扮演受害者(Victim Playing)是一种为了多种理由而编造或夸大自己受害者身份的行为,这种行为常常用以合理化自己的虐待行为、用以操纵他人,或用作一种心理因应、寻求关注(Attention seeking)或卸责的手段。在英语中,一个常常扮演受害者的人又称“专业受害者”(professional victim)。

施虐者扮演受害者的原因如下:

施虐者常会扮演受害者,而这么的目的如下:

操纵者常借由将自己描述成情境或他人行为的受害者以博取同情和怜悯,或用以挑起他人的恻隐之心,以从他人处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做法,来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有良心且会关注他人的人,常常不能容忍他人受苦,因此对操纵者而言,玩弄他人的同情以得到合作常常是容易且有利的。

尽管在获得短期目标的状况下,扮演受害者可以非常有效,但长期而言,这种做法没那么有效,原因如下:

扮演受害者也是一种寻求关注的手段,一种扮演受害者以寻求关注的例子是孟乔森综合征。

作为所有专业人士的潜在武器,扮演受害者的话语已进入当代职场生活当中。若要将扮演受害者的人定义为“不诚实”的人,赋权的回应可能有效;另外了解儿童时期个人界限(Personal boundaries)方面的问题在扮演受害者策略方面的角色也可能有用。

然而在办公室政治的氛围下,这个词可能会受到滥用,进而导致真正受到不义行为侵害的受害者和扮演受害者的人都受到惩处。

在交流分析中,学者对真正的受害者以及怀有恶意并得到此种身份的假受害者做出区别,假受害者常忽略自身的能力以改善自身的处境。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指出,一些扮演受害者的人常玩且可预测的人际“游戏”包括了“看,我多么努力”以及“木腿”等等。

隆纳·大卫·连恩认为,“在实务上,很难区辨一个关系是否为‘共犯’结构,以及这种‘共犯’结构的发展到什么程度。”,他指出有时难以知道什么时候“一个人总是被动的受害者”,什么时候一个人在扮演受害者;在受害者身份内化时,这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而这可能会以“双重束缚”(double bind)的形式呈现。

客体关系理论研究了说假的自我所拥有的身份,会如何导致永久的受害者身份认知,这是一种总是受到外在命运摆布的认知。

若要打破这种负面情节以及逃离受害者身份的被动性,一个人需要为自身的欲望和长期行为负起责任。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相关推荐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