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本文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的经过

网友提问:

请问阿炳最初弹奏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在音乐上有哪些特点?

优质回答:

《二泉映月》是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家华彦均(瞎子阿炳)的传世之作,自问世以来,受到音乐界的普遍重视。在音乐舞台,国际艺术交流中久演不衰,在音乐院校中被列为重点必修教材。《二泉映月》被誉为当代世界十大名曲之一。

阿炳,江苏无锡东亭人,生于1893年,其父华雪梅,音乐非常好,中国乐器样样都会演奏,尤以琵琶演奏最精。阿炳自幼随父学习音乐技艺,只要遇到他喜欢的曲调,他都竭力向人请教,十分谦虚。当地流行的乐器他几乎都会,而且演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1896年,阿炳的母亲抑郁而死,在他十一,二岁的时候患了眼疾,又死了父亲,生活十分艰苦。1928年,阿炳35岁的时候,两只眼睛全瞎了,从此以后,人们就叫他瞎子阿炳。

有些人把瞎子阿炳当叫花子看待,事实并不是这样,他从来没向人乞讨过,他是纯粹靠卖艺,演唱维持生活。

《二泉映月》作于上世纪30年代末,本曲以无锡惠山二泉亭附近的风景为题材,那里有一个著名的泉水,称为“天下第二泉”。这里是阿炳双目失明前常去玩耍的地方。用《二泉映月》作标题,通过泉水与月色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泉映月》不只是描绘宁静夜晚泉清月冷的二泉胜景,而是作者借这美好山河之景,抒发自己饱经人间心酸的一生遭遇和对坎坷命运的愤怒情绪,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阿炳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但他当时所感到的,却是周围漆黑的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委婉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伤感悲凉的情调。

《二泉映月》全曲共分6段:引子、A1,A2,A3,A4,A5,即同一个材料的五次变奏,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展开,主题所要表达的感情得到更充分的抒发。

《二泉映月》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却相当大,从pp~ff。在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藕断丝连,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

阿炳的二胡演奏艺术具有苍劲,刚健,浑厚,深沉的气质,讲究功夫与神韵。他长期生活于社会基层街头卖艺,广泛吸取江南民间音乐,民歌,戏曲说唱乃至道教音乐等艺术,在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基础上,不断探索提炼,逐渐形成自己创新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了表现乐曲内容,阿炳创造了许多巧妙的演奏手法,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如“巧用错弓”和“原把滑音”等独特手法。

所谓“错弓”就是违反常规的弓序,造成节奏上切分的效果,使原来较平稳的旋律进行,因强弱关系变化而构成抑扬顿挫的明显对比。这种节奏在当时十分罕见,为阿炳首创,不难看出这种弓法,节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反复推敲而形成的。乐曲在抒情优美的旋律中又展现出刚劲挺拔,深刻揭示作者的内心处境。由于全曲多次出现这种“错弓”奏法,因而让人听后记忆犹新。

“原把滑音”则是阿炳精于运指的又一独特手法。当演奏滑音时,手在原把位灵巧地运用同一个手指(食指较多)上下滑动,以减少频繁的换把,换指。使音乐幅度加大,旋律更富有性格和律动感,同时内弦饱满的音色也得到充分发挥。

“原把滑音”与阿炳经常在街头拉琴卖艺有关,站着拉琴经常换把,音不易拉准(当时没有琴托固定器),在演奏高把位时,为减少换把,就多用内弦,所以控制内弦音色就十分重要。阿炳演奏起来则得心应手,非常轻松,韵味十足。因此无论在创作还是在演奏方面,阿炳的音乐风格都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

我们还要特别感谢杨荫浏先生。在1950年,杨先生将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共六首乐曲抢救录音。阿炳精湛的演奏艺术成为民族音乐珍贵遗产得以保存流传。否则,《二泉映月》这样的世界名曲就不能流传至今。

其他网友回答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最开始为无标题目音乐,是阿炳经过长期的修改演绎,结合自已坎坷的一生逐步发展形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精华之一,现已在国内外广为流传。关于此曲的定名,因为时隔久远,并没有个确切的说法,这里摘录两篇文章:祝世匡:乐曲《二泉映月》定名经过 杨国兰:关于录《二泉映月》的回忆 二泉映月: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这首曲子开始并无标题,阿炳常在行街穿巷途中信手拉奏,卖艺时并未演奏此曲,阿炳曾把它称做“自来腔”,他的邻居们都叫它《依心曲》,后来在杨荫浏、曹安和录音时联想到无锡著名景点“二泉”而命名为《二泉映月》(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这时方定下曲谱。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已的痛苦身世。”1950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1959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后来,彭修文将此曲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吴祖强改编成弦乐合奏曲;丁芷诺、何占豪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丁善德改编成弦乐四重奏等等。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其他网友回答

我把2018年写的一篇感想与君分享。

古老的弦

2008-11-10 22:08

?

????来无锡很久了,老认为时间充足不着急,竟一直没有参观阿炳的故居,直到今天才遂了愿,不枉我喜爱二胡一番。

??? 阿炳的故居在无锡繁华地段崇安寺附近,也就是一座小小的院落,丝毫没有引起熙熙攘攘人们的注意,仿佛根本就不存在似的。灰灰的砖瓦孤伶伶的瞪着对面摩天楼,是无奈还是不屑,是沉默还是呐喊?无人知晓。

??? 我到的时候雨正急,故居的门开了半扇,里外不见人影。敲了敲售票处的玻璃,一位正在熟睡的女人茫然的抬起了头,迟疑了一下就开始找参观券,好不容易找到后递给我,眼里还是充满了不解和疑惑,兴许她不明白眼前这个奇怪的人为什么放着无锡的大好景色不参观,倒冒雨来这个地方?

??? 走进院子,果然只有我一个人,我不禁深深地叹了口气,阿炳生前为破落道士,贫困潦倒,死后也无人问津,尽管他创造出了《二泉映月》这样一部被称为“东方交响乐”的作品。

??? 说是阿炳故居,其实院子是无锡道家的道院,阿炳和他的妻子曾在四五十年代借住在其中一间小屋,虽然经过后人修缮,却仍破乱不堪,与“故居”的称谓相距甚远。屋里一床,一桌,一柜,一箱,一盆,一罐,一篮,一箩,地上两个凳,墙上一把琴,寒酸之极,简陋之极。在我“参观”之际,凉风吹来,秋雨涌入,木门“吱呀”作响,哀叹世道艰险,人生不幸。

??? 小屋旁边是音乐展厅,轻轻戴上耳机,于是那凄婉幽怨的曲调便一丝丝,一缕缕飘入耳际。《二泉》曲我自恃听得不少,但阿炳演奏的原声却少闻,一是钢丝录音效果有限;二是丝弦不如钢丝弦动听;三是缺乏当代二胡大师演奏的大气和自若。不过既来此地,索性静下心好好欣赏,在不知不觉中,心儿被乐曲里无处不在悲愤和苦楚所感染,天地间秋雨无声,似乎只存在这袅袅旋律,令人心驰神往,物我两忘。回想原先自己幼稚的音乐理解能力,不禁有贻笑大方之感。

??? 出了故居,雨却更大,眼前又浮现出一个戴着墨镜在老人在 滑滑的石板路行走的影像,不由地想起洛夫的诗句:“我看见你/身穿一袭用月光缝制的青衫/踽踽独行于惠山街头……”

其他网友回答

抱歉,我还真不懂。我只知道具有音乐天赋的阿炳出生在道观,掌管音祭祀等音乐的掌门人父亲技艺超群,很有地位。阿炳接受父亲传授,后父死炳继位。然而,阿炳技艺日盛,又有发展,不光行走于道观寺院,还穿行于歌楼妓馆,交往既广的音乐天才猎艳不休,后染上了花柳病,随着病情加重引发失明,终被道观赶出。下岗后的阿炳沦落为街头艺人。没落的阿炳晚年和一老妓女搭伴过日。他悲苦的遭际结合他卓越的音乐才华,撞出了火花,创作了《二泉映月》,自娱自释。我想大概是积郁心中的悲苦,凄凉的心境,余生难涯的孤苦无依又无可奈何得以用音乐宣泄。要用专业知识释疑你的问题,我真不会。

其他网友回答

《二泉映月》是以悲伤情绪为特点的曲子,反应了创作者演奏者对世道不公的悲愤,抗挣的情绪,演奏中以慢揉,滑音,强弱对比来表现出来。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