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旅途本身就是归宿

网友提问:

旅行的最终归宿是什么?

优质回答:

毕淑敏:“人生终要有一场触及灵魂的旅行。旅途不仅是行走,更是与自己心灵和解、与世界温柔相拥的过程。然而,人不能一味走下去,要驻扎在行程的空隙中,和灵魂会合。”尽管身体和灵魂终归要有一个在路上,但反过来理解,就是身体或是灵魂总要有一个栖息场所。   有人说,之所以踏上一条旅途,是因为在同一个地方住腻歪了,要到别人住腻歪的地方去。每个人都想着能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因为说走就走,是人生最华美的奢侈,也是最灿烂的自由。或许,这就是生活,无论是身体还是灵魂,总在向往着他方。但人的一生不会永远在他方,总有一个地方会让他的身体或是灵魂留下来。   一场旅途,往往都是有目的的,大多数时候这些目的的本质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寻找心灵的寄托,灵魂的归宿。   “我想有一天和你去旅行,去那没有去过的地方,没有行李,没有背包,不带电脑,更不要手机,走一个地方停一个地方。在我心里最美好的就是和你一起老在路上,捕捉最后的流星,坐在最高的山顶上,听音乐,聊电影,吃东西……当日出越过山涧,我未老,你依然。”—— 《飞屋环游记》其实主人公卡尔的生活本身就是场奇妙惊险的旅途,少时的飞行员之梦,同艾丽的生活,年老时前往天堂瀑布,无论何时,卡尔的身体与灵魂都有一个在路上。最终小屋落在了天堂瀑布,卡尔实现了艾丽的梦想,同时也实现了他自己的梦想。而他与罗素、道格的生活,也会是另外一场旅途,但这又何尝不是他除艾丽和小屋外的另一个归宿。   据说古老的印第安人有个习惯,当他们的身体移动得太快的时候,会停下脚步,安营扎寨,耐心等待自己的灵魂前来追赶。带着灵魂踏上旅途的人们,终归还是要停下来,因为旅途的目的终会达到。

其他网友回答

逃避压力,逃避一段时期的疲惫、厌倦与重复,去放松、放空一次自己,这可能是最常见的旅行理由,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的轨迹都是既定的,无论是去西藏,还是去天涯尽头,过一阵子,跑多远都得回来。看起来有些悲剧,但大多数人的人生就是这个样子。超越俗套、不落窠臼的生活只是极少数人的专利。

在人生的内容上,事业、感情、生活(含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精神活动是基本的构成主体。人类活动的最终落脚点仍然是“自我设定”。人生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慰藉自我、超脱自我的循环过程。旅行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已。所以旅行的核心点既不在于为了旅行而旅行——旅行不是目的,也不在于走了多少数量的风景和多少公里的路,而在于旅行的质量高不高,收获是否有价值。当然,过于拔高旅行的价值也是不妥的。

依据我肤浅的理解。我觉得,旅行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看更多的不一样的风景,所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层次是发现共性的东西,人类的核心生活内容大部分是相同或相似的:读书、上班、上床、做饭、去教堂,谈恋爱,吵架、找乐子等等,喜怒哀乐、衣食住行都是基本一样的,所以,在这个层次上大概会觉得,旅行不过是从自己厌倦的地方换到别人厌倦的地方生活一阵而已。

第三层次是发现不同地方的生活形态、社会形态的不同与相同之处,在人类把握世界的诸多方式上,找出其内在逻辑和规律。比如一个地方的宗教、文化与历史渊源,还有它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与社会运行状况,建筑的艺术、音乐与绘画的特点、这一地区人们的生活规律、对事物的不同观点、认识的路径、哲学与逻辑思考的特点等等。我觉得这一层次的旅行,要达到深入程度,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旅居、访学才行,不然也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像周小平去了一趟美国,就俨然以专家的口吻大批特批美国,这样不仅不严谨,而且也不符合科学的认识规律,给人肤浅的感觉。

第四层次就是旅行的终极落脚点,回到“自我”身上。观照社会是外向的探索路径,回到自我是内向的内心世界丰富之旅。我觉得中国人可能相对更侧重内心体验这方面。旅行在这个意义上不仅是一个不忘初心、找回自我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新我、超越旧我的过程。人生的路径在某种程度上做的是选择题,而非对错题,在多元的世界里,任何一种生活都有可能是最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案,每个人的需求和想法都是不同的。也许你走遍千山万水,暮然回首才发现,他妈的,老子最喜欢吃的原来还是那盆老腌菜,而不是山珍海味;老子最喜欢的地方还是那个破山沟;最爱的人还是那个不好看的大傻妞;或反之,比如发现真正的自己内心里不仅虚荣、好色、爱钱,还胆小,而不得不与过去决裂。

我觉得旅行也是给一个人一段时间,可以安静地思考,思考很多东西。比如分析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分析自我定位、人生规划、事业方向,分析自己的性格、弱点与感情问题、婚姻问题等等,最终找到安放自己的灵魂之所。

比如:那么多年为什么一直难以皈依佛门,原来基督教更适合我,或反之。确定自己更适合的生活方式,更喜欢的生存、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生活形态,确定自己参与社会的方式、未来的路径。对于心灵的力量来源、信仰归宿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这些是第四层次的高度。

生活质量的高低、人生境界的高度,人生意义的充实、充沛、充分程度和快乐是两个维度的东西,有的人快乐阙值不高,即使生活质量很低,却仍然感觉很快乐。对于人生的意义,中国传统哲学有很多种观点,人生的意义就是为了快乐,只是其中一个观点。传统儒家更侧重于一个人对于社会的贡献,立德立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一个观点,西方社会又有所不同。就看一个人选择哪一种,不强求一律。中国文化偏重于挖掘人性论和人生论,西方更侧重于从宗教神学意义上去解释和安排人生,当然,我个人认为,如果说人类的一切都是神的安排,类似宿命论的作用——固然这种宗教学意义上的观点,也许不能合理解释一切,但却可以给人一种心灵和精神上的慰藉,那么在人生乐趣的层面,人生的意义将大大打个折扣。

其实,旅行本无意义,人生也本无意义,人类之所以给它设定一个意义,是因为面对浩瀚的宇宙、未知且无穷尽的的未来、芸芸众生的渺小、众生之悲苦、生命之无常、命运的不确定性时,人类试图在多元化的众多理论和观点里,给自我、人生、灵魂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解释和适合自己的位置,心有所安而已。

所有的意义都是自我设定,我觉得如果时时、处处都要给一个东西设定一个模式、一种意义的话,人生未免也太无趣了。

所以,无论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是无目的、无计划、无攻略、无准备的旅行,任意为之就好了。随心所欲的状态在某种程度上大概也是人生最好的注解。

旅行的终极意义,既有意义,也无意义,如果想不通,不妨打开房门,走出去,一直走,不要回头,去体会和感受吧。

其他网友回答

旅行的最终归宿还是要回归到生活的。

我们出去旅行,是为了看一看不同的风景,为了缓解一下生活的压力,为了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烦恼。让我们能轻装上阵,重新出发。

我们出去,看到不同地方的人们,不同的生活场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理念。才会有比较,有了比较才会有思考,才会有对比。才能更深入的感受到自己的不满足,到底是因为哪一点?

那些善良的人们,淳朴的脸庞。都在告诉我们,生活应该是真诚的,应该是一点一滴都需要我们去满足的。

同时也是为了不断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去清醒自己,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过什么样的日子。

当我们知道了自己,了解了自己以后,我们会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会更加向往美好的生活,会以更好的方式去有滋有味的过我们的日子。

我们会发现我们变得更加热情了,变得胸怀更宽广了,变得更加有礼貌了。变得更加珍惜自己的身边人,珍惜自己的生活,珍惜自己的工作,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

当我们这样做了以后,我们会发现,旅行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也最终达成了我们的归宿。

旅行,因为生活,来源于生活,最终归宿于生活。

其他网友回答

放松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