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重庆江南殡仪馆 永远的“林妹妹”送别“嘉善的儿媳妇”、孙道临爱妻王文娟先生

单位名称:重庆四公里江南殡仪馆

服务类别:殡仪馆、火葬场

项目优势:一级殡仪馆、遗体火化、守灵治丧、丧葬用品、鲜花灵堂、餐饮服务

单位地址:重庆市南岸区四公里广黔路80号

重庆市江南殡仪馆,一站式24小时服务。灵堂租用,灵堂布置,告别仪式,守灵治丧,司法鉴定。

四公里江南殡仪馆,提供一站式24小时殡葬服务,守灵治丧,遗体接运,灵堂布置,丧葬用品销售。咨询电话: 023--“人生如旅,终究还是难免一场送别。恋爱时那一次次‘十八相送’,每次都是他最后送我回家。在...

四公里江南殡仪馆,提供一站式24小时殡葬服务,守灵治丧,遗体接运,灵堂布置,丧葬用品销售。

“人生如旅,终究还是难免一场送别。恋爱时那一次次‘十八相送’,每次都是他最后送我回家。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路上,最终,是我送别了道临。这一路上,我见识了许多风景,但最重要最不可替代的,永远还是那一个能够并肩同行,能够分享悲喜的人。”

——王文娟怀念孙道临

“感谢道临家乡的朋友们,让我有机会在这一方天地,与大家分享我的个人经历与艺术生涯。”

——王文娟致嘉善

最后的告别

“或许,是爸爸喊妈妈去陪他了”

2021年8月10日上午10点,上海龙华殡仪馆。

告别大厅中央的遗像上,几代人心中永远的“林妹妹”依旧笑得那么温暖。

遗像上方是白底黑字的“送别王文娟先生”横幅。两边的挽联写着:“台上演戏不怕复杂 精益求精无愧性格演员;台下做人只求简单 乐于奉献堪称德艺双馨。”

王文娟的家人、朋友、弟子都来了重庆江南殡仪馆,用泪水和心底的眷恋送别她最后一程。王派弟子都身穿黑色旗袍前来,因为她们的老师在正式场合总喜欢穿旗袍。

她们手持一支红色玫瑰与老师作最后的告别。

由嘉善县副县长刘青带队,县文旅体局党委***郭宇涛、副局长谈萍莉一行三人作为嘉善县代表参加了告别仪式。

王文娟的女儿孙庆原含泪说道:“今年是爸爸(孙道临)的百年诞辰,或许,是爸爸喊妈妈去陪他了。”据孙庆原说,唯一让人欣慰的是在王文娟离世前的那段时光里,家人都陪在身边,最后的时光安详平静,没有苦痛。

因为疫情防控,告别仪式之前就有预告不对公众开放,但现场还是有很多戏迷自发赶来,站在殡仪馆栏杆外。他们中有满头银发的老人,也有年轻的学子,都来送别这位越剧大师最后一程。

大厅前的广场上,一面花墙是王派弟子们送上的拜挽“千里共婵娟”,另一面花墙则写上了“永远的越剧女神”。

一字排开的海报展,定格了王文娟每一个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从《梁祝》里的祝英台、《春香传》里的春香,到越剧电影《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再到越剧电视剧《孟丽君》里的孟丽君……

一代越剧宗师走了,如今是千呼万唤唤不归——2021年8月6日零时25分,王文娟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享年95岁。

她不仅是越剧“王派”表演艺术创始人,是一位党龄超过一甲子的***员,她也是嘉善人引以为豪的儿媳妇。

1957年,王文娟靠着“演不好就砍头”的气魄获得了越剧《红楼梦》林黛玉这个角色。

等到第二年,黄宗江以媒人的身份,将她和孙道临的手牵到了一起。

1962 年,王文娟和孙道临步入婚姻殿堂,他们不仅是心心相印的夫妻,更是事业上互相扶持的知己。1989 年的春天,嘉善为孙道临举办活动,庆祝他从影40周年。

嘉善人民打出了横幅———“欢迎嘉善人民的儿子孙道临”,孙道临看了很高兴,而王文娟也打趣说:“你是嘉善人民的儿子,那我就是嘉善人民的儿媳妇了。”

王文娟和孙道临的婚姻始终是文艺界的一段佳话。

王文娟曾在写给孙道临的纪念文章中说:“人生如旅,终究还是难免一场送别。恋爱时那一次次‘十八相送’,每次都是他最后送我回家。在人生这条漫长的路上,最终,是我送别了道临。这一路上,我见识了许多风景,但最重要最不可替代的,永远还是那一个能够并肩同行,能够分享悲喜的人。”

孙道临生前,王文娟曾多次陪伴他回到故乡嘉善。孙道临重乡情,王文娟也对嘉善很有感情。与这一对夫妻接触过的人都说,孙道临和王文娟为人很随和,一点都没有明星大腕的派头。

王文娟和嘉善的情缘

“婆家是很为这个媳妇骄傲的”

曾长期在嘉善县报道组工作的王建超,多次亲眼见证过孙道临和王文娟回乡的场面。

多年后,王建超依然还记得1988 年 2 月 23 日和24日他跟拍夫妻俩第一次回乡的场面,“王文娟当时穿了一件绛红色的大衣,围着粉红色的围巾,孙老师穿了件棉夹克衫,戴了鸭舌帽,当时徐玉兰也来的,三个人对人都是笑眯眯的,精神头非常好。”

他们一行人在参观西塘时,好多市民向他们问好,“他们不停地向大家抱拳作揖,人家叫王文娟老师时,她都嫣然一笑,很开心的样子。”与他们一起来的还有上海红楼越剧团。

曾先后担任嘉善县文化馆馆长、嘉善县文化局副局长的何焕则著文回忆:当时嘉善想邀请上海红楼越剧团来嘉善演出,开始有点担心是否能邀约成功,可是当他们向孙道临和王文娟提出这个要求后,两人听了很是高兴,夫妻俩还和徐玉兰商量,率红楼越剧团来嘉善演出。于是 1988 年 2 月 23 日到 28日,红楼越剧团来嘉善演出。“2 月23日刚好是大年初七,一个星期的票,不到两天就卖完了。

一时间嘉善观众掀起了争看红楼越剧团演出的热潮。”红楼越剧团正是当年徐玉兰、王文娟所在的上越二团改革而成,王文娟还曾当过团长。第一场演出重庆江南殡仪馆,当时的嘉善县县长黄锡良主持了开演式。

王文娟用亲切的话语,对现场的观众说,我是嘉善的儿媳妇,到今天才来看望大家,实在过意不去。1989年4月,由《嘉兴日报》、嘉善县政府等联合发起举办的“孙道临从影40周年——故乡行”活动拉开了序幕,孙道临和王文娟带领上海文化界著名人士 40 余人再次来到嘉善。

那一次,王文娟风趣地说,自己是回婆家了。王文娟还陪着孙道临去盛墩探亲寻根,夫妻俩更为嘉善的发展而高兴。王建超还记得,2003年11月孙道临电影艺术馆的奠基仪式,和2007年2月孙道临电影艺术馆落成仪式,王文娟都陪着孙道临来了。

“2007年那一次,一家都来了,孙老师已经生病了,坐着轮椅重庆江南殡仪馆,王老师一路上都在照顾着孙老师。”孙道临电影艺术馆是国内第一座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电影艺术馆。那一年,也是孙道临最后一次来到故乡。

孙道临去世以后,王文娟也来过嘉善,那是2011年12月23日,嘉善纪念孙道临诞辰 90 周年。她来到活动现场,和大家讲起了许多孙道临生前的点点滴滴。那一年,也举办了王文娟弟子越剧经典名段演唱会。

嘉善县文联原副主席韩金梅回忆,王文娟老师有两个弟弟,其中一个弟弟王清渭曾在桐乡文化馆工作。“是搞文学创作的,杭州大学中文系毕业。那时候我也在文化馆工作,创作会议、加工笔会呀,我们经常在一起。王清渭现在也已经过世了。王文娟对自己的弟弟是很宠爱的。”

当年韩金梅每次去上海,总要去孙家看望。“去得多了,有一次刚好碰到王文娟的弟弟王清渭。令我印象深的还有,王文娟老师对家里保姆很好,很客气。”嘉善县政协教科文史委主任、原嘉善县文化局副局长戴雨频和记者说起了他印象中的王文娟。

“有一次我们去她(王文娟)家里拜访重庆江南殡仪馆,早上 9 点,她还没起床,孙老师叫她出来。隔了一刻钟也没有出来,孙道临老师发火了,家乡人来看你,你拖那么长时间。其实她是要把自己收拾得体,整理完毕后才出来见我们,也是重视我们。”

戴雨频还记得孙道临去世一周年后,王文娟带着一位书法家朋友来到嘉善,送了当地一幅书法作品。“我们也回赠了她一幅我们当地一位画家的画,我们给画取了名字,叫‘月是故乡明’,希望她经常回家转转,她很感动。”

等到2009年春节,他们再去上海看望王文娟时,这幅画挂在客厅最中间最显眼的位置。“可见她对嘉善的感情还是很深的。”为了搜集孙道临的资料,戴雨频带着时任嘉善县政协文史委主任的张玉花一起,上门去拜访王文娟老师“,那时王老师八十几岁了,她跟我说,我是嘉善的儿媳妇呀,这句话令我印象很深。然后她一直对我说,嘉善好呀,给道临建了纪念馆……”

在张玉花的印象中,王文娟对嘉善感情蛮深的,对他们的工作非常配合。那时他们一周里有一天专门去她家里,进行孙道临资料的搜集和扫描工作,而王文娟为他们端茶递水,还亲自煮面条给他们吃。

嘉善县文旅体局副局长谈萍莉参加了告别仪式,“告别仪式隆重而肃穆,流程不多但十分庄重。王老师是我们嘉善的儿媳妇,她的离去让我们很不舍。”谈萍莉于2011年下半年第一次去上海拜访了王文娟。

“王老师热情地招待我们,非常和蔼可亲。”让谈萍莉印象最深的是,孙道临先生非常有爱心。某一年的冬天,他们家边上有摊贩在卖红薯,生意冷清,孙道临就和王文娟说,我们买一些吧,后来就把剩下的红薯都买下来了。谈萍莉还记得,2016年,她与王文娟老师聊起过孙道临电影艺术馆要再完善一下,是否考虑增加王文娟越剧艺术展的内容,这与王文娟的想法不谋而合。目前王文娟越剧艺术展厅尚未定论,正在谋划之中。

这些年,或许正是王文娟的牵线,王派弟子的越剧表演经常在嘉善大地唱响。

2020年10月16日,作为嘉善县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三馆融合创新发展项目之一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王(文娟)派越剧表演艺术展在嘉善博物馆开展,时年94岁高龄的王文娟老师虽无法亲自到达展览开幕式现场,但特地就此次展览送上了祝福与感谢:“感谢道临家乡的朋友们,让我有机会在这一方天地,与大家分享我的个人经历与艺术生涯。”

除了艺术展,还推出了系列活动第二项“王文娟艺术人生访谈”活动,系列活动之三“王(文娟)派越剧表演艺术折子戏专场演出”。王文娟的女儿孙庆原来了,她的嫡传弟子们也来了,很多戏迷朋友都从四面八方赶过来。

嘉善县文化馆馆长、孙道临电影艺术馆馆长邬惠萍记得,演出一票难求,现场观众沉浸其中,听得如痴如醉。“她一直说她是嘉善人民的儿媳妇,我觉得嘉善人民会一直记着她。”

最深情的怀念

“我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她一直是‘顶流’”

王文娟去世的消息传来,越剧界人士深感痛惜。

2021年8月10日凌晨,师承王文娟的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陈晓红赶去上海,参加老师最后的告别仪式。“从艺十多年后,懂得了表演,才领悟到老师在(越剧)表演上的独一无二。”

王文娟在94岁时,曾送陈晓红一副字,写着“台上演戏不怕复杂,精益求精;台下做人只求简单,乐于奉献”,值得她一生铭记,“现在我们这批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都已经面临着承上启下的年龄和资历,以自己的能力为基础,为发扬和继承王派艺术而努力。”“以王老师乐观豁达的性格,我认为她一定会活过一百岁的。”

当代越剧名家茅威涛在当日得知王文娟去世的消息,觉得非常突然。在她的记忆里,当年她也是因为越剧《红楼梦》才爱上越剧,进而走上越剧道路,在她心里,王文娟是“永远的女神”。“

王老师特别会塑造人物,她演的林黛玉、孟丽君等角色,至今也是难以超越的。王老师到天上和越剧姐妹们相会去了,她一定又在跟徐玉兰老师唱《红楼梦》了。”嘉兴市戏剧家协会主席严旻操回忆儿时学习越剧时,王文娟对他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小时候自学唱戏,全本的《红楼梦》几乎都可以一个人唱下来。王老师的唱腔自然流畅、平易质朴、情意真切、韵味浓厚隽永,在我的概念里,她是属于‘糯’的范畴,资深戏迷都知道,‘糯’是越剧里面最有吸引力、最可咀嚼的特色。”他还说,“现在,天上来的‘林妹妹’去寻找她的‘宝哥哥’了,但是她留下的艺术作品、经典唱腔,还有她独树一帜的王派艺术,是她对整个越剧界最好的馈赠。”

在众多的艺术家、戏迷中,有一位嘉兴的特殊戏迷。她,就是曾经的嘉善越剧团当家花旦,被誉为“嘉善林妹妹”的潘碧虹。“我与王文娟老师的缘分要追溯到 1960 年。”

当时王文娟主演的《红楼梦》可谓红遍大江南北,就在那年,她所在的越剧团也准备排演越剧《红楼梦》,而她被选中扮演林黛玉“,我能演好林黛玉,就是不断学习王文娟,她就是我最好的老师。”

2011 年 10 月 10 日是潘碧虹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刻之一,嘉善的孙道临纪念馆举办了一场王文娟和戏迷们的聚会,潘碧虹也第一次在台下见到王文娟。“王老师当时还拉着我的手说,越剧演员一定要在唱腔上狠下功夫,要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扬长避短、声情并茂,这样才能打动观众、感染观众。”这句话潘碧虹一直都记在了心上。

“虽然没有正式拜师过,但王老师手把手教过我。”嘉善青少年宫少儿戏曲老师沈霞萍说。1990年冬天,沈霞萍当时所在的湖州市越剧团在上海驻演,有天晚上她刚刚结束演出正在后台卸妆,突然团长急匆匆地跑来:“赶紧赶紧,王文娟老师来了,指名要见你……”

沈霞萍记得,王老师当时和她说:“你是我婆家人,又是唱王派的,一定要好好地唱下去。”后来在上海演出的几个月里,王文娟时不时过来指导她,还为她排练了《葬花》。

“老师走了,但又觉得她没走……戏曲的发扬和王派的传承我始终记在心头、扛在肩上,三十多年了,我始终为了这个信念在努力,而且会继续努力下去。”更多王文娟的粉丝也在追念她,更追忆起当年看越剧电影《红楼梦》的场景。

“1978 年6月17日,越剧电影《红楼梦》开始在嘉兴上映,连映十天,每天在嘉兴四个影院放映,共放映 24 场,万人空巷,盛况空前。”老嘉兴人吴勤明回忆当年的情形,“我小时候住在嘉兴老街的弄堂里,那时候,邻居里有好多老越剧迷,天天准时守着半导体收听王文娟的越剧,那个劲道,那个痴迷的场景,我至今记忆犹新。”

“我第一次见王老师是2010年,那年我30岁。”在嘉善县孙道临电影艺术馆接待部工作的沈兰年纪不大,却也是王文娟的戏迷。“记得当时我看到她说,王老师,您是最经典的《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她笑着对我说,还林妹妹呢,我都是林婆婆了。”那一次,有很多王文娟的戏迷过来,她就一直给戏迷签名发书,整整几个小时,“那时的王老师已经80多岁了,但她也不怕累,非常珍爱她的戏迷。”

嘉兴玉茗曲社社长蒋国强,也是王文娟的粉丝。他也回忆当年王文娟饰演的林妹妹,惊为天人,“越剧电影《追鱼》,王文娟一人分饰二角,一正一邪,一文一武,让人叹为观止。”当时还算不上越剧迷的蒋国强,就此爱上王派艺术。

“90后”的嘉兴人陈月佳,也是王文娟的戏迷,“很多人会问我,你为什么会喜欢越剧啊?这个答案我觉得很简单,因为好听啊。”她说,认识王文娟其实很偶然,就是有一天在一个微信公众号上看到王文娟的作品,就好奇点进去看了一下,“当时就觉得很美妙,之后就会比较关注王老师,看多了听多了,就会有一种入戏了的感觉。”王文娟在她眼里,不是流量明星,是艺术家,“我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她一直是‘顶流’。”

8月13日嘉兴日报《江南周末》封面报道

四公里江南殡仪馆,为你服务,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