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乡情 || 金秋之际,话玉米

金秋之际,话玉米
作者/梁秀娥 编辑/秦志峰
提起“吃”来,家乡的美味每每勾起我的“馋”劲儿,睡梦里也能咽口水。适逢金秋,玉米成熟,用玉米面做的搅团也就呼之欲出。
可别性急,慢一点。吃搅团要吃新玉米面做的,就譬如玉米新榛子,二流榛子,大榛。陈玉米榛子吃起来没有玉米的清香味,也不黏。要是新玉米做的榛子金黄金黄的,黏黏的,糊糊的配上家乡做的炝子芥菜或者一小碟咸菜,那美味吃一口舒服,吃一碗暖和。一个冬季吃下来,精神气儿十足。
玉米属于杂粮,要在过去,家家户户几乎一日三餐清一色,早晨榛子就搅团,上午吃搅团,晚上煎搅团。中间肚子饿了吃的玉面粑粑,想胖也胖不了,现在的养生专家主张人们吃粗粮也有一定的道理。
说起吃搅团,有句俗话这样说:搅团好吃锅难洗。真的是这样么!玉米生长期短,100天-120天左右。在生长期间玉米离不了水,可水多了争肥,肥多了争水。遇到哪年风调雨顺好说,干旱年几次浇地下来,这料玉米除去各种费用收成几乎为零。期间的拔苗,除草,喷药等几乎在玉米生长期内大部分时间待在地里。感觉真有点费时费力还不讨好。虽这么说,可父辈们还是像管理孩子一样精心的侍弄这庄稼活。
到了中秋节或者国庆节放假,我们这里玉米也到收获季节,回家帮忙秋收那是农家孩子习以为常的事情。每当这时候,一家团圆,举国同庆。人虽累,但笑容洋溢在丰收里,欢乐藏在眉梢里,累得舒坦,忙得快乐!
要说这秋忙,宛如多愁善感的女人,含情脉脉,揪的情人心里提不起放不下。秋忙就是这样,即使你力大无比,那也无用武之地,还得按部就班,一样接着一样干。

你看,青纱帐里,一家老小齐上阵,妈妈领着儿女在前面一个一个数着数扳棒棒,男人们轮起膀子,握紧撅锄一根一根数着数挖玉米杆,这块地里,那块地里时不时传来爽朗朗的笑声。亮蓝的天空,悠悠的云骨朵儿也愿意为她们送去一丝凉爽的秋风,拂去她们脸颊的汗水。此时鸟儿也在不远处的电线上驻足观望,挖倒的玉米杆一排一排摆得整整齐齐,裸露出来的玉米堆儿从地这头到那头一堆一堆码的匀匀的,坐下来小憩时,找一根甜玉米杆,嚼着甜杆的同时也不忘吼几声秦腔,那得意劲儿吆,透着庄稼人的厚道,淳朴。
每当这时,相邻地块的乡党们应和着也加入到这快乐中来,孩童的嘻戏,大人之间的调侃,带到地里来的苹果,梨,月饼等等食品隔老远就喊着大家来分享。田间小路上,有拉着架子车架着大蒲蓝或特制的钢筋框子装棒棒的,前面驾辕的使劲的往前拉,后面的人撅起屁股鼓足劲儿往前掀;有手扶拖拉机拉棒棒的;近年来随着私家车越来越多,小型面包车,小型货运车也到田间地头拉起了棒棒。昔日泥泞的羊肠小道已铺上了光滑的水泥路面,自行车,摩托车等等凡是农忙时所能用的代步工具一一派上了用场。目的只仅仅是把棒棒运回家,把地腾出来种植冬小麦。

玉米棒运回家,别性急,白天人们忙于地里活,晚上才加班剥玉米皮儿,也就是苞谷的外衣,仅剩一缕儿用来拧成辫子架在房顶或搭的玉米架上,没皮儿的玉米棒则晾在房顶,门边头。剥玉米皮儿则是第二遍数数,一个又一个,此时电视机搬到屋外,收音机里秦腔戏听得人们如醉如痴。手里的棒棒一个接着一个,玉米堆也一点一点由大变小,孩子们早已进入了梦乡,大人们还坚持着,直到最后清理玉米皮儿。父母熬通宵那是忙天常有的事,以至于我自己认为,庄稼丰收,收的是父母的汗水,收的是父母平日里的付出。一份耕耘,一分辛劳,一分收获。这玉米丰收真的来之不易啊!
数完个个也就到了数颗颗的时候。有些性急的村民晚上抽空剥玉米粒。挑拣好的玉米棒,盛在浦蓝里,晚上一家人围在浦蓝周围,一边看电视,一边剥玉米粒,趁着好天气晒干,拉到磨坊里,就为了吃那新玉米榛子,玉米面做得搅团!也为了能给在外的儿女们及时带上或者捎去新鲜的玉米榛子,玉米面。

玉米面有了,下来就该做搅团。做搅团准备的食材有:新鲜的绿菜叶淘净切成长截,红辣子面,蒜泥,菜籽油,盐,醋,味极鲜,十三香调料,碱面,玉米面。
锅里开水烫熟绿菜叶,油泼辣子,油泼蒜。锅里烧水,水沸腾时,玉米面要一把一把攥在手里,然后一点点往锅里洒,右手用勺不停的搅,估计软硬合适时放入碱面,然后双手掌勺反复搅,这时,家里的男人也会帮忙搅一搅,直到锅里没有面疙瘩为止,这时要文火烧。火旺,搅团易烧糊;火过小,搅团夹生。不得不说,火候也很重要。要做好搅团真得不容易!
吃上一碗黏搅团,那美味想起来就流口水。俗话说得好,搅团要做好,就得好好搅。磨好的新玉米面特别柔,清香味扑鼻。小时候我常看着我的母亲用玉米面做搅团,总觉得那滑滑的,光溜溜的,软软的搅团是母亲变花样做的饭。一碗调料水加一勺或半勺黏搅团,配上提前做好的绿叶菜,蒜水,油泼辣子,用我们这里的方言说,那真真的聊咋了!此时我的母亲会招呼相邻的,想好的来家里吃搅团,你一碗,我一碗,吃的啧啧有味,饭饱之余,丰收的喜悦尽在笑声里。

还有一道美味,那就是用搅好的黏搅团漏的鱼鱼也是一道农家美味。不过这得提前准备好漏盆,一盆凉水,黏好的搅团一勺一勺倒在漏盆里,漏盆离凉水盆有一定的距离,搅团做的好不好,从凉水盆里漏的鱼鱼就可以看出来。鱼鱼软而长,那就说明搅团做的软硬适中;鱼鱼像小蝌蚪,那搅团就偏硬了,这可有点难为那些巧媳妇,“有米之炊也不好做”!
可别忘了,做好的搅团凉在盘子里,饿了,用刀切成薄片,凉拌也好吃!吃了搅团,黏在锅底的搅团锅巴也是不错的零食。记得小时候我常盼望母亲做搅团,有时为吃那锅巴经常待在灶火,用麦草火一点一点文火烧锅,即使烧锅抹的满脸锅灰,也要等母亲铲那似一张煎饼似得锅巴。咔嚓咔嚓嚼之,那美味至今记得。
看来,搅团的原料来之不易,搅搅团也是不易的。网上有人这样说,搅团要得好吃,就得九十九搅。搅得好与不好,看到眼里的是光滑,吃到嘴里是筋道,吸引得路人也驻足观之。
饱了眼福,享了口福,接下来得洗锅吧,黏搅团的锅,碗,瓢,盆不仅黏,而且油腻,谁看见也不愿意去洗吧!搅团好吃锅难洗,真难洗!
适逢金秋,恰逢国庆小长假,家家户户屋里屋外,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金黄的玉米,红彤彤的辣椒,红艳艳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儿,还有那火红火红的柿子,赶回家秋收的人们品尝了父母的精湛厨艺外,返回时,最欣慰的是带回来的新榛子,新玉米面,送给亲朋好友,那几日见面就问:你吃搅团了吗?“没有?”“要不,来我家,让我媳妇给你们做黏搅团!”
配图 |秦志峰
编辑|秦志峰
|步入光阴|
期待与你相遇
|步入|光阴|听故事|
作者简介:
梁秀娥,陕西武功人,文学爱好者。热爱生活,喜欢平淡宁静的日子。

作者往期精彩回顾
(请点击下面蓝字鉴赏)

乡土 || 武功旗花面 (文:梁秀娥)
酿醋(文:梁秀娥)
游记 || 太白山喷泉 (文:梁秀娥)
散文 ||“荷花”的自述(文:梁秀娥)
诗歌 || 路和鞋(文:梁秀娥)
散文 || 一台缝纫机(文:梁秀娥)
随笔 || 时间都去哪里了?(文:梁秀娥)
岁月 || 武功火车站(文:梁秀娥)
往事 || 溜瓜皮(文:梁秀娥)
邻里情 || 院子里的麻将桌(文:梁秀娥)
随笔 || 端午话艾草(文:梁秀娥)
小说 || 变(文:梁秀娥)
游记 || 游《九天山》有感(文:梁秀娥)
散文 || 龙王沟的变迁(文:梁秀娥)
亲情 || 父爱有痕(文:梁秀娥)
随笔 || 夏忙还忙吗?(文:梁秀娥)
随笔 || 风筝(文:梁秀娥)
随笔 || 信任和真情(文:梁秀娥)
亲情 || 内疚的母亲节(文:梁秀娥)
游记 || 灵山一日游(文:梁秀娥)
随笔 || 病房(文:梁秀娥)
随笔 || 生活(文:梁秀娥)
散文||冬至又至(文:梁秀娥)
微小说||老王打工记(文:梁秀娥)
随笔||你真的学会放下了吗?(文:梁秀娥)
亲情||爱与希望(文:梁秀娥)
亲情||学画画好处多(文:梁秀娥图:郑嘉怡)
随笔||美德和孝道(文:梁秀娥)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