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共享母语】许艳、高笑可:20世纪前期中学写作教学研究

20世纪前期中学写作教学研究
许艳 高笑可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20世纪前期出版的专论写作教学的著作约有40余种,其中大多是总论写作教学或专论中学写作教学的。这些著作中较早出版的有陈望道《作文法讲义》、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等,均为二十年代的写作教学代表作。三、四十年代的写作教学著作,则可以高语罕《语体文作法》和于在春《集体习作实践记》为代表。以上五本著作,虽无法勾勒20世纪前期中学写作教学研究的全貌,但确是我们了解、梳理、认识20世纪前期写作教学研究状况的坐标式论著。
一、20世纪前期中学写作教学研究之概况
20世纪前期出版的写作教学著作,除本丛书第2卷收录的徐子长编《小学作文教学法》(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七年版)、宋文翰编《小学作文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年版)、张粒民编著《小学作文科教材和教法》(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七年版)三部小学写作教学论著和本卷收录的五部中学写作教学论著外,还有多种写作教学论著问世。如:孙俍工编《记叙文作法讲义》(民智书局民国十二年版)、孙俍工编《论说文作法讲义》(商务印书馆民国十三年版)、胡怀琛著《作文研究》(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四年版)、教育杂志社编《作文及文学教学法》(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四年版)、叶绍钧著《作文论》(商务印书馆民国十八年版)、阮真著《中学作文教学研究》(民智书局民国十八年版)、胡怀琛编《一般作文法》(世界书局民国二十年版)、胡怀琛编《诗的作法》(世界书局民国二十年版)、胡怀琛编《抒情文作法》(世界书局民国二十年版)、胡怀琛编《说明文作法》(世界书局民国二十一年版)、胡云翼、谢秋萍合著《文章作法》(上海亚细亚书局民国二十二年版)、胡怀琛编《初中应用文教本》(上海大华书局民国二十三年版)、郭挹清编《中学作文法》(上海大公书店民国二十三年版)、叶圣陶著《文章例话》(开明书店民国二十六年版)、叶绍钧、夏丏尊合著《文章讲话》(开明书店民国二十七年版)、叶绍钧、夏丏尊合著《阅读与写作》(开明书店民国二十七年版)、俞焕斗编《作文文法指导合编》(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九年版)、顾震白著《国文作法》(耕耘出版社民国三十二年版)、谭正璧编著《国文作法》(世界书局民国三十三年版)、冰心著、黄淑九编《少年模范日记》(作文研究社民国三十六年版)、李涵、何思翰合编《小学作文的命题》(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七年版)等。这些著作,虽水平不一,观点各异,却都为写作教学科学体系的建立添砖加瓦。本卷遴选出20世纪前期中学写作教学论著五部,同时尝试在这五部论著与其他研究成果之间建立联系,耙梳20世纪前期中学写作教学研究的状况。
(一)二十年代的文体分类研究
1920年陈望道在复旦大学开设作文法课程。1921年9月26日至1922年2月13日,陈望道撰写的《作文法讲义》在《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连载。1922年3月上海民智书局出版单行本。1944年1月上海开明书店再版,1947年3月3版。解放后也出版过单行本,1980年5月收入上海人民出版社《陈望道文集》第二卷。《作文法讲义》是“五四”运动后较早的写作教学专著之一,全书共十二章,其中用五章篇幅讲文体论,阐述了文体的基本分类。
《(梁任公先生讲)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成书过程颇为复杂,牵涉梁启超两次演讲与先后刊行的三个书面版本。两次演讲指1922年七、八月间在南开大学、东南大学所作演讲。三个书面版本分别为1922年《改造》杂志版、1925年中华书局单行本、1936年中华书局《饮冰室合集》版。两次演讲内容,关系密切,大的思路一致,不过也有不同。三种书面版本存在节选与全文、十余年时间跨度、自己撰写与他人笔录三方面的差别。
据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1922年春天,“先生在清华学校讲学”;四月起则辗转于北京、天津、济南、南京、上海、南通等地,为各学校及社会团体做专题演讲。其中,在天津南开大学、南京东南大学暑期学校所作的系列讲演,均以“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为题。
《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最初刊于梁启超与友人合办的《改造》4卷9号。梁启超喜欢在演讲中因地制宜,文中“例如作一篇南开暑期学校记”等等,可以帮助确定《改造》所刊为南开大学暑期学校讲稿。全文共12节,只刊9节,刊载时也有待“下回分解”,但在随后一期《改造》终刊号上不见下文。后经修改增补,编入1936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饮冰室合集·专集》第十五册,改题《作文教学法》。《改造》4卷9号不是像其标明的那样,出版于1922年5月15日。首先,1922年7月24日梁氏《与佛苏吾兄书》,提及其在南开暑期学校的讲学任务7月29日方才完成,“而弟现时预备讲义夜以继日”,证明讲稿不可能在此之前发表。其次,该号《改造》还载有1922年7月1日出刊的《中华教育界》第11卷第12期目录,可见至少在7月以后才印行。
1925年7月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梁任公先生讲)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单行本,书中有四处提及东南大学或南师附中,不难判断,此为1922年8月梁启超在东南大学暑期学校的讲演。当时,记录稿曾在东南大学《暑校日刊》登出。直至1924年3月,经笔录者卫士生、束世澂的一再请求,梁复信同意出版时,还是表示,这份其本人“极不满意”,“总想腾出日力来改正一番才安心”,“在最近时间恐怕还没有校正的余力”。最终这一虽经梁启超过目、尚多遗憾的讲稿,交由中华书局印行。
夏丏尊、刘薰宇合作的《文章作法》由开明书店1926年8月初版。书稿原是夏丏尊六、七年来的讲义稿,从1919年在长沙第一师范讲学已起首编撰,但最后一章《小品文》是1922年移教浙江上虞春晖中学时才续写上。当时春晖教育兴革,形成百花齐放的教改气象。夏丏尊以《文章作法》讲义充当写作课教材,把文章列为记事文、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而外,另辟小品文专章,可见他对小品散文写作的重视。1925年夏丏尊到上海立达学园任教,讲义经同事刘薰宇用作教本,教了一年,又改了一年,最终成稿。
上述三本著作,成书约略前后。在1922年梁启超讲说《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时,陈望道著《作文法讲义》刚刚出版,夏丏尊也撰写了《文章作法》讲义。三本著作不约而同对于文章类别进行划分并较为一致,均因应于国文教学的需要。陈望道根据文章的不同旨趣将文章划分为记载文、纪叙文、解释文、论辨文、诱导文。梁启超从思想路径划分为记载文、论辨文、情感文三类。夏丏尊划分为记事文、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小品文。
作者
划分类别
陈望道
记载文
纪叙文
解释文
论辨文
诱导文
梁启超
记载文
论辨文
情感文
夏丏尊
刘薰宇
记事文
叙事文
说明文
议论文
小品文
对于文体分类的研究,夏丏尊自承“本书内容取材于日本同性质的书籍者殊不少”(《文章作法》序),实际也可以推及、适用于这一时期快速成书的同类著作,构成三本书写作的具体语境。等到上海书局1936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八论》中,作者刘麟生就把西方的分类与姚鼐《古文辞类纂》所分的13类作比。可见“五四”以后,对现代文体分类研究的共同趋势是对国外理论的借鉴以及对实用文章的重视。只是,陈望道与夏丏尊教授作文法以白话写作为标的,有意为新文学张目,与梁启超“主张中学以上国文科以文言为主”,仍有取径以至文化观念之不同。
(二)三十年代的语体文作法
1920年,高语罕曾在平民夜校教课,他用书信体教学生,后来修改一番,成为《白话书信》一书。内容有家庭书信、社交书信、工商书信、论学书信等,独创一格,采用了来往书信讨论问题的形式。此书1921年1月由上海亚东书局出版,当年就印了三版,计九千册。据历年统计,亚东的书只有这一部印过十万册以上,为销售最多的一种。可见,《白话书信》在当时极受欢迎。
1922年5月,高语罕在李达创设的上海平民女校任教,讲演内容加上作者夏天在西湖续作部分,成为《国文作法》一书,1922年9月上海亚东书局出版,上市后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历年大概印了三万几千部。全书分通论、文体两编。通论包括国文作法的意义、作文的初步、文字的要素、文字的戒律、文字的美质、文字的精神、文字的构造七章;文体编包括叙述文、叙述文的作法、描写文、解说文、论辨文五章。后附:书信的写法,标点符号。该书与陈望道《作文法讲义》出版时间相近,编写意图也相似,都是为初学者提供文章作法上的帮助。高语罕在这本书里谈到两个极有价值的观点:“(一)他们对于古今文字的分类浩繁,不适于普通作文法的研究;(二)止分文体,不说明文体的功用和他组织的方法,也不适于普通作文法的研究。”
1932年10月陈独秀被***特务逮捕以后,高语罕流亡香港,以卖文与教书度日。1933年2月,上海光华书局出版高语罕所编《文章及其作法》,共选编了八组主题的文章,包括阶级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男女问题、天伦大变、学生运动、哲学问题等等。在导言中,高语罕谈到了两点内容:(1)不是给一般青年学生一个研究文学、练习文学的方法,因为文学的文字是少数人的田地,一般青年所需要的,是日常生活所不可须臾离的叙事达情的应用文字,所以注意力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倾注在这上面的。(2)如果只教青年学得一种应用文的技术,那未免太把文章的一般作用——并且是极大的作用,太忽视了。所以又特别而普遍地致力于启发青年的思想这一点。正是在这样的主张下,高语罕编了《文章及其作法》。
1933年3月1日,黄华社出版高语罕所著《语体文作法》。全书包括语言文字的起源与进化、语体文与文言文、文字写作之必备的条件、文字的要素、文字的戒律、文字的质力、文字的内容七个方面。《语体文作法》有与二十年代《国文作法》雷同的内容,也有不同的内容。
可见,从《白话书信》,到《国文作法》,再到《语体文作法》,有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反映了作者对白话书信到一般白话文写作的思考。而《文章及其作法》则是作者横向方面的拓展,学生学习写作的只是应用文,要言之有物,需要从文学作品中去吸取思想精神的营养。
(三)四十年代的集体习作实验
于在春所著《集体习作实践记》以及两篇论文《集体习体实践再记》、《集体习作》,是其1939年至1946年间四次实验的总结。前三次实验对象为扬州中学沪校的高中生,第四次实验对象是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的学生。1946年7月初出版的《集体习作实践记》记录了前三次实验的详细过程。1946年7月第45期《国文月刊》杂志上发表的《集体习作实践再记》记录了第四次实验的详细过程。1946年10月《国文月刊》第48期“中学国文教学研究专号”又发表了于在春的《集体习作》一文。
早在1936年冬天,于在春参与主编的《写作与阅读》,发起“悬文征求订正”的活动,作文题为《菊》,广泛征求读者对于《菊》一文提出的各种修改方案。于在春想从征集到的各式修改方案里,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一种最理想的方案,这是“集体习作”设计的萌芽。真正的设计开始于1938年秋天,1939年夏天第一次付诸实践。拟定实验计划后,于在春在扬州中学沪校高中一年级甲组开展,题目是《七楼读***》(当时扬州中学沪校设在上海慈淑大楼七楼)。1940年夏天,又在另一班的高一甲组作第二次实践,命题为《羝羊之乳》,最后全班完成了一篇七千字的历史小品。1940年底到第二年年初,在原班原组继续进行第三次实践,命题《凉秋》,先做一篇语体文,再把完成后的这篇语体作品,共同翻译成文言文。1946年在中国新闻专科学校《修辞学及作文》班上进行第四次实践,依据袁宏道《天目(一)》原文,从文言翻译成白话。于氏在上述四次实践中分别试验了记事文、历史小品、抒情文、语体文言互译等不同方面,就是为了验证“集体习作”被广泛应用在各体文章习作教学上的最大可能性。
“集体习作”设计分八个步骤:(1)命题,(2)材料的搜集,(3)材料的整理,(4)材料的评议,(5)选择主题,(6)材料的排列,(7)确定大纲,(8)文字形式的写定。从材料的搜集整理到文篇的立意布局、语言的斟酌修改,贯穿集体写作过程的是师与生、生与生的商讨,个人、小组、班组活动的轮替。于在春的集体习作实验,曾得到夏丏尊的支持,夏氏对实验中每个过程的实施都作了详尽的估计和指导。叶圣陶为《集体习作实践记》撰写序言,评价道:“集体习作,这个方法非常好,就是许多人共同练习说话,练习思想。一个人难免有欠周妥处,大家讨论,讨论到大家满意,那一定是比较最好的说法和想头了。我曾经写过些关于写作教学的文字,都说到共同讨论,正合在春先生的意思。”
1933年起,夏丏尊、叶圣陶合写的教学生学习语文的系列文章《文心》连载于《中学生》杂志,历时一年半。《文心》中有周乐华、张大文合写给母校李老师的《一封信》,有朱志青立提纲、汤慧修起草、五人讨论修改的闻警《感言》,有朱志青代表几位同学对文章三号病患者所作的诊断报告,有周锦华执笔、胡复初等五人商议编剧本。上述若干案例,已有共同讨论、合作学习的思想。于在春的教改实验,在合作的人数与轮次上更进一步,是《文心》中合作学习思想的延续。于在春立足孤岛的研究,边区教育界也有共鸣。1946年晁哲夫《国文教学必须改造》一文指出:和阅读“既是自学而又发挥了集体主义互相启发的作用”一样,作文以写日记、集体作文“两种方法同时并进”。过去作文是教师出题,学生“想不起写什么好,又不叫下去作,只好马马虎虎写几句不痛不痒的话交了卷。即是自己想的题目拿在下边去作,也免不了空洞贫乏、思路枯竭的痛苦。”他认为:“集体作文便没这种毛病。题目是大家找的……主要内容是经过集思广益的讨论,绝不同于离群索居的空想。”1964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吕淑湘《关于语文教学问题》一文,“讲到写作本身,当然以各人各写为主,但是也可以安排几次分组集体作文”,也可“试试集体评改”。
二、20世纪前期中学写作教学论著作评介
作为20世纪前期中学写作教学论著的代表,本卷收入陈望道《作文法讲义》、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夏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高语罕《语体文作法》、于在春《集体习作实践记》,现简要评介如下。
(一)陈望道著《作文法讲义》
陈望道(1891-1977),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陈望道著《作文法讲义》于1922年在民智书局发行,此书旨在就作文上各个重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这些问题的地位和这些问题基本的解决方法。
全书共分十二章,除首章导言和末章余论之外,共十章。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二至五章讲文章的构造(包括选词、造句、分段)、体制、美质(美好品质);六至十章介绍了作文的分类,包括记载文、纪叙文、解释文、论辨文、诱导文。第十一章详细解释了文章的三个美好的品质:明晰、遒劲、流畅。
在导言部分,作者介绍了文章的两个核心元素:意思、文字。表达意思不用文字,那是心理现象或身体语言等;不表达意思的文字,只是纯粹文字游戏,也不是文章。我们面对作文的这两个核心元素,都须保持“力求真实”的态度,摒弃一切表达不充分或过度表达的倾向。
1.炼字、造句、分段、成章
从文章的构造上看,也即构成一篇文章的成分的层级上来看,文章由这几个部分组成:词、句和段。也就是说,一篇文章是由词有机地组成句,由句有机地组成段。这就涉及到一篇文章的选词、造句和分段。
在选词上,作者主张“炼字”,去掉违背国语标准的不纯粹的词、不清楚易引起歧义的不精确的词,使文字标准、表意明确。要想做到这点,就要在平时的阅读上多下功夫,多读各种书各人的书、写作文时用适当的词语、翻译外国文或古文等。作者还特别强调,在翻译时,即使平时对用词不甚注意的人,也要从类似的词中选出最恰切的一个来表达,这恰恰是我们“炼字”的一个很好的锻炼时机。
一个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何确定某些片段是一个句子还是多个句子?应遵从这个原则——几个意思不应混成一句,一个意思决不该分成几句。句子有长短、骈散、张弛之分,好的文章的句子应长短结合、骈散结合、张弛有度。但总体来说,句子的表达应悉由自然,顺从内容和语言。在一个句子之中,词语的地位也不同,该书还敏锐地指出,一个句子之中重要的处所有三:起首、结末、奇突的处所——将词摆在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的处所。请看以下几句。
今天梅花开了。
梅花今天开了。
今天开的是梅花。
梅花开了,今天。
如果把句子要强调的部分放在这三个位置上,那么表达效果就会非常明显。该书对作文时句子结构安排的讨论可谓精到。
分段的实质是为了清晰地呈现出思想的推移与变化,所以分段应以思想为主,属于一个中心思想的句子有机地组成段落,在思想间断处分析为段。换句话说,就是每段应有一个中心思想。这个表达中心思想的重要的句子一般来说,应该放在段首或段末。分段最通常的方法有:以空间的位置为标准;以时间的顺序为标准;以逻辑的顺序为标准;以事件的纲目为标准;以说话的人物为标准。如甲乙对话,甲的话一段,乙的话一段。在段的形式上,我们现在只知在段首空两格,然而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在该书中我们可以知道究竟——因为时人在句与句之间已有空一格的习惯,如果上一段末在行末,第二句照常空一格写,便和段首丝毫没有分别了。
作文的规律讲到段为止,因为分节、分章的方法,实质上和分段的原理是一样的。
2.文章体制
从文章的体制上看,该书把时下的文章分为——记载文(记载一切存在空间的景象情状的文章)、纪叙文(纪叙一切经历时间、事物变化历程的文章)、解释文(陈述意象思想,使读者领悟或一意义的文章)、论辨文(条陈是非曲直,树立自己主张的文章)、诱导文(诱导别人行为上起了或一变化的文章)等五种。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写景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该书所谓诱导文包括赈灾启示、从军书等劝导人从事其所尊崇的事情的一种应用文体。下面我们介绍其主要内容。
(1)记载文
记载文的旨趣是记载人与物的形状与性质,无论是实有的,还是假设的(人、物、环境描写,如记载地狱形状的);无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景物描写),如:
菊花红白相间,美丽地开着。(形状)
牵牛花清晨开着,一受日光便萎缩了。(性质)
堤上虽有微风,河里却毫没有波纹,水面像镜子一般,映出澄清的天空的影。
浓雾已在低地聚集,使作工的人全身冷透了。黑暗如不可见的波浪一般,匍匐而来,沿着山脚,将割过的稻田、水流、山洞与岩石的一切荒凉的颜色,都收到他的里面去了。
为了表明记载文和其它艺术的区别,作者还对比了记载文和绘画及雕刻,它们的异同点如下表:
记载文
绘画和雕刻
相同点
为了记载人与物的逼真,使人看了能够现出作者近似的意象
不同点1
全体各部按次述说,不能同时写出全体或各部分来
使人同时看见所描写对象的全体与各部分,以及各部分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不同点2
写出各瞬间情状,是文章的一种特长
只能表现出瞬间的情状,瞬间以后的只能让人想象
记载文的写作,精密切实的观察很重要。观察便是将事物的情态如实记录在我们心中。实有的,要亲临观察;假设的,也须先想象得如亲临观察一般。观察完毕写作时,先定所要记载的主要内容,这内容有两用途:一是传达知识,使人理解,此须细写,是谓“科学的记载文”;二是传达情意,使人感受,此须活现,是谓“文学的记载文”;再定从哪个观察角度去写作,可以是先整体后局部地去观察,也可以是从起点到终点呈一条线地去观察。
科学的记载文,是我们对于物体观察的报告。记载事物的顺序有二:一是观察的起点到观察的终点;二是从大体到细部,如《醉翁亭记》。另外,本节还指出了科学记载文和插画的关系,科学记载文多附有插画,二者相得益彰,但文字可使人注意细微的重要点,插画却不能使人注意。
文学的记载文,是人对于事物的印象的表现,不能排除作者的主观感受。记载顺序与科学的记载文相仿,但有两条该注意:一是必须记得完满。每写一人一物,必须将其背景托出,使人看了,觉得所记形状、色彩,历历如在眼前;二是要写出个性。每个物体,无论一草一木,都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特色,自有特异之处。
(2)纪叙文
在讲纪叙文之前,该书先详细区别了记载文和纪叙文:相比记载文目的是描摹空间存在的模样,纪叙文的目的则是传述时间的变化的历程。纪叙文与记载文的区别原是显然的,前者记形状性质等静状,后者记动作变化等动状:
葵花是花头上兼具管状舌状两种花朵的花。——记载文
葵花,今晨开了。——纪叙文
进而又指出:二者常糅杂在一起出现在“记叙文”中:
两树葵花今晨开了(记叙)。一树的高度是二公尺,又一树是三公尺(记载)。
随后作者指出,纪叙文和记载文的区别,乃是文章旨趣的区别,并不是文体的区别。我们对于任何篇记录事物的文章,倘照严格意义考察是记载文还是纪叙文,恐怕大部分不能确定究竟属于哪一种。所以,我们只能考查那文章全体的主旨,到底是在于记情态,还是记变化。最后作者补充道:纪叙和记载的辨别,本是文章旨趣的区别,不容易为年幼人了解,所以中小学教材中,都将这两种文混称为“记叙文”。通过举例、对比等方法分析,我们不仅对二者的区分很明了,对于从为什么要区分二者也很清晰。
纪叙文,又称叙事文,它的旨趣是记叙人与物体的动作变化。它的要素有:人物、事迹、处所、时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记叙文的四个要素——人物、事件、地点、时间。
从写作方法和顺序上讲,在纪叙文写作之前,首先根据主旨剪裁取舍材料、整理材料,那么记叙文旨趣的种类有哪些呢? 一是开人知识,比如普通历史教科书;二是动人观感,比如惩恶扬善的旧小说、纪叙战争的惨淡等;三是给人兴趣,如滑稽小说。其次,依据主旨和材料确立文章合理的结构和顺序。写作顺序与作者的立脚点有关,作者的立脚点可是点或线,由作者自由决定,确定立脚点后,须诚实写此处观察的内容,而且立脚点不可轻易变更,这样有利于文章脉络清晰。
在叙事时,有详写,有略写:详写详细地记述事件,使事件流动慢而有力;略写只强有力地写出最有特色的几桩事,使事件流动脉络清晰。事件的推进,可以人物为经,如传记;可以事迹为经,如纪事本末;可以处所为经,如方志;可以时分为经,如编年一类。
(3)解释文
本章介绍了我们现在所谓说明文的写作要领。首先,解释文的定义是——阐明普遍的关系,剖析疑似的界限,使人理解物体、事端,以及别的意象。解释文和纪叙文不同:
纪叙文
解释文
所用的方式
什么人物,于什么时分,在什么处所,做什么事
什么事是怎样,时分是何时,处所是何处,人物的关系又是怎样
叙述事端
可以立主旨,带着作者个人的色彩
以使人理解为旨趣
解释文和记载文不同:
记载文
解释文
记载对象
具体的物体
普遍的、抽象的物体
旨趣
记载形状、性质
阐明关系
解释文的功用,是解释事物使人理解。所以,一切凡是需要解释使人理解的事物,所用的都是解释文,比如科学报告、研究、传授新知旧知、语言学家解释语言的意义、批评家说明书籍论文、翻译家的译注、议员提案、商人的传达文件等。
解释文的核心是被解释的对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释一个事物:
①类名——指明被解释事物所属的大类。注意是切近本文的类名,适合本文的类名。
②特色——指明被解释事物和同类中别种事物特异的几点。A标明特异的属性,如“人是能造器具的动物”,B标明特异的发生成分或功用,如“画笔是绘画用的笔。”
③分类——指明据一标准所分的类。如:教育,可以依施教的处所,分为家庭教育、幼稚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又可以依所教的事项,分为普通教育、专门教育;也可以依历史的时代,分为古代教育、中世教育、近代教育。在分类时需注意:首先,所用标准适合本文的目的或趣味;其次,所分的类之间互补不交叉。
④例证——指明实例。
⑤对称——同类中互相对待的名称来解释。
⑥类似语或同义语,用类似语,指明其异同,来解释此语。比如“节俭并不是吝啬”、“解释文就是说明文”。
⑦语义的变迁——指出语义历史的变迁来解释。
对于以上七点,我们在说明一个事物时,或者择其中的部分点加以说明,或者省简其中部分点,不一而足,依据所说明的对象而定。
解释文对语言的明晰要求很高,这样对事物的解释说明才够准确,抓住特色。段落安排可按照普通的习惯的顺序、从读者易知的写到难知的。
(4)论辨文
论辨文最主要的目的是使人相信作者的判断。通过列举证据,条陈是非曲直使人信从自己。既然论辨文的主旨是使人信从自己的观点,那么论辨文的写作须源于这样的一个背景:对于某一个问题社会上有种种异议;作者对于这个问题一定有一个确定的观点;作者一定有使别人信从自己观点的意志。有了这些作基础,便是论辨文写作的发轫了。
论辨文的核心,便是论点。一个好的论点,首先须是一个判断;其次须只含一个判断;第三,判断用最明显的字句表现出来。总体来说,论辨文的论点须是一个表述清晰的判断。
论辨文的第二个关键点,便是论证过程。该书把论证过程分三步:引论、论辨本文、结论。
引论的主要任务是解释论题的要领。解释论题时,应将论题所关涉的内容极其平允地写出。可以列入的解释有以下六条:①论题的由来;②用语的意义;③撇开论外事项;④承认共许事项;⑤正反两面意见的分歧点;⑥本文的中心论点。
引论之后,便是通过论据证明中心论点。这个部分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是论据,第二是论证方式。论据可分直接证据、间接证据。直接证据是直接可以拿来用的证据,包括眼前的事理,既知的事实、自己的经验、别人的指证等;间接证据,是经过加工所得的证据。另外,还有例证和类似例等。论证方式可分为演绎法、归纳法和比拟法。演绎法是用比较概括的判断证明论题的方法。如用“凡人都会死”证明“某人会死”;归纳法是提示经验、指证、例证,用这比较特殊的判断,证明论题的方法;比拟法是以类似例证明论题的方法。这三种方法是论辨文由证据推导论点的常用方法。
结论,是引论和论辨本文的提要。一篇理想的论辨文,这三个部分精确而明晰,又能互相辅助,互相辉映,组成有机的整体,使人无懈可击。该书在论辨文的整体内容上强调“有机”,就是论辨文的统一性。统一在论辨文中,正如明晰在解释文中,乃是一种最重要的品质。论辨文必须首尾坚持一说,前人论人时加“补笔”的论辨文,实不足取。
(5)诱导文
诱导文是感动别人的情感、感化别人的言行的文章。其旨趣也在于此。诱导文多分布在记载、纪叙、论辨等等篇章之间,这样才能唤起别人的情感。如凡是诱导捐款赈饥的,大约会先记载或纪叙了一大篇触目伤心的惨状;凡是劝勉捐躯从从戎的,又大概会先论辨一大篇理直气壮的义理等等。
诱导文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行文上须注意,一要具体,少用抽象词句;二要从容,须说得婉转从容;三要庄重,既不卑鄙,也不轻薄;四要素朴,不用丽词艳句;五要恰当,选词造句,恰称读者程度;六要变化,以避去文章的单调和板滞;七要递进,先轻后重,秩序井然。
该书在介绍完这五种“文体分类法”之后,专辟一节阐明:这种文体分类法,是作文法上的分类法,并不是文章作品上的分类法。也就是说,实际做成的文章,大概一篇文章中可含有二种以上的文体种类,如先解释题义,然后论辨论旨之类。要将每一篇文章,归入哪一类,实际几乎不可能,至多只能看这篇文章全体的主题接近哪一种便将它归入哪一种。然而一篇文章中如果既有做解释的部分,也有论辨的部分,那么,做解释的部分必须依作解释文的方法,做论辨的部分必须依作论辨文的方法,不得逾越。
3.文章的美好品质
该书在阐明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后,对作文的创作和欣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是本节要介绍的内容——文章的美质。文章的美质是指传达意思上能够尽职的属性。内容和分类见下表:
内容
给人印象
明晰
知识的美质
要别人看了就明白
遒劲
感情的美质
要别人看了会感动
流畅
审美的美质
要别人看着有兴趣
下面我们简要介绍文章的这三个美质:
明晰。就是能够使人看了就明白,这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周到,周到就是文章表达出来的意思和作者心里的意思没有大小、轻重的差别。想要文章周到,必须注意三件事:酌量附加限制或解释的字眼;酌量用类似语来对照;酌量少用宽泛语。二是显豁。显豁就是平易毫不费解。这需要注意四点:一样的事物就用一样的名词,如不要一会儿用“苏东坡”,一会儿用“苏轼”;避去前指不明的代词,如他从北京到南京去,在那里买了许多土特产。“那里”代指不明;构成句子直接成分的词语放在接近的地位上(主谓、动宾等直接成分之间的距离不能太远);避去有歧义的词句和结构。
遒劲,是把作者的感情传达到别人的心灵深处,使文章栩栩动人。要使文章遒劲,须注意两方面:一是思想方面,这是使文章有生气有生命能感人的根本。最重要是深刻与新颖。深刻就是作者确有所见、确有所感,而且所见所感也是极深邃,并不是什么表面涂饰。新颖就是自己说自己的话,并不专心抄袭前人。二是词句方面,须用简明语、务用专用语、用恰当的譬喻。
流畅,从以下两方面用力:一是自然的语气,所谓自然的语气,就是语句像水流就低一般,毫没有艰涩的感觉。可以将意义相近的字安排在第一句末尾和第二句起首,就是将相近的意义安排在相近的地方。如“昨天早晨我接到一册《小说月报》第三号,那时我才从床上起来。一手就翻到‘猎人日记’”其中“接到”和“翻到”是自然相连的事情,我们最好将他们接连安排起来。二是协和的声调。所谓协和的声调就是文章读起来很顺口,轻重缓急又与意义很相调和。
该书末尾,作者点到了标点和作文的字体、文列等问题。作文的标点须谨慎、恰当地使用,使文章表意明晰、遒劲、流畅。
(二)梁启超著《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梁启超(1873-1929),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任公先生讲)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由上海中华书局1925年印行,与施仁夫译《教学观察法》、廖世承编《施行新学制后之东大附中》等同列入中华书局“教育丛书”。全书分提纲、记述之文、记静态之文、记动态之文、记事文、论辨之文、教授法七个部分,可概括为文章的作用、作文法、教授法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文章的作用
提纲部分主要谈到文章的作用在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
“自己的思想”有两种要素:有内容、有系统。有内容指学生心中有要说的话,这一要素针对八股旧弊提出。有系统指思想有条理地排列,散乱的思想不算思想。总之,“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传达给别人”有两个条件:所传达的恰如自己所要说的;令读者恰恰理会得我的原意。梁启超认为文章包括结构与修辞两方面。论述中引用了孟子所言“大匠能予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又提到旧法教文,没有效果,先生只顾改词句。总之,修辞、巧、词句是一组概念,结构、规矩、整理思想是另一组概念,梁氏认为后者更重要。世间懂规矩而不能巧者有之,万万没有离规矩而能巧者。
2.作文法
根据思想路径区分,梁启超将文章区分为“记述之文”与“论辨之文”两大类,并分类讲述作文要点。需要特别说明的是,1922年春天,梁启超在清华学校讲学,他为文学社作过课外讲演,就是著名的《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序言中交待得很清楚,“这本书外梁先生还有一篇《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是讲做韵文的方法,登在去年《改造杂志》上,必须参考的。”
1922年夏天在南开讲演时,梁启超首先肯定:“文章可大别为三种:一记载之文,二论辨之文,三情感之文。”在接下来的东南大学暑期学校演讲中,梁启超对文章的分类专“从思想路径区分”,分为“记述之文”与“论辨之文”,完全将“情感之文”排除。以客观的吸进来之事物为思想内容者,是记述之文。以主观的发出来之自己意见为思想内容者,是论辨之文。
梁启超特重记述之文与论辨之文,实与其对中学国文教育的目标设定密切相关。因为考虑到“文学会所要求者谅来是纯文学方面的讲题”,梁启超为清华学校文学社的讲演选定了“情感之文”。“但我对应用文学方面有点意见,觉得是现在中学教育上很重要的问题”,《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专讲记述与论辨两类。
作文教学法本来三种都应教,都应学。但第三种情感之文,美术性含得格外多,算是专门文学家所当有事。中学学生以会作应用之语言为最要,这一种不必人人皆学。而且本讲义亦为时间所限,所以仅讲前两种为止。
梁启超曾经倡导过“小说”,也曾实践过“新民体”,但是他主张在中学里,作文教学应重在指导学生写作实用价值最大的文体。中学作文教学的目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文学家。写作应用之文,最重要的是整理思想。
(1)记述之文
记述之文可分为记静态之文与记动态之文。
记静态之文的作文要点是整理空间关系。整理空间关系要确定观察点,主要的观察点分五种:鸟瞰(提挈全部)、类括(分类绵密正确)、步移(层次分明)、凸聚(看出主眼所在)、脔尝(深入此部分,而割舍他部分)。写静态的文,最好绘图作表,使人易于明了。
记动态之文不过记无数时间动作的集积,聚起来求它的效果的总账。记动态之文分记人、记事两种。记人之文应该注意三点:①背景,不能写得太多,要和本人事业有直接关系;②个性,凡足以表个性之言动虽小必叙,凡不足以表个性之言动虽大必弃;③他心,有时不能专记本人,须兼记他人来做旁衬。以上三点,抓住人与环境、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三方面。此外,梁氏认为记人之文不宜议论,不得已时才夹叙夹议。
记事文以事为中心,以事的因果关系为主线,作文要点有四条重要原则:第一条,分事前事际事后,斟酌详略,说明因果。记事前最详,记事后次之,事际最略,即因最详,果次之,说明因果关系最略;第二条,凡是足以说明因果关系的虽小必叙,凡是不足以说明因果关系的最大必弃;第三条,要审定这事的性质,是以一人为主体,还是以两人或多数人为主体。以一人为主体,便以一人为中心,两人便有两中心,多数人便有多数中心;第四条,要注重心理现象。人的心理是事的原动力。记一事不能只看物质上的变化,要看做事的人的心理如何,及其影响到别人的心理如何。
(2)论辨之文
论辨之文,是因为自己对于某种事件发表主张,或修正他人的主张,希望别人从我。论辨之文可以分作说喻、倡导、考证、批评、对辨五种。说喻之文是对于特定的一个人,或一部分的人,发表自己意思,劝他服从某道理,或做某件事。倡导之文是标举一种政策或一种学术,树堂堂正正之旗,对于全国人或全世界人,乃至将来之人,发表意见。考证之文是专做考证,专考一事供给别人或自己倡导批评之资料。批评之文有三种,人家有一说喻或倡导,我来批评他,是谓驳难;两方面互相争辨,我拿公平的眼光批评两边的长处或短处;纯粹以历史的眼光来观察。对辨之文是答人家的批评;或不待人家批评我,而我先算到将有某种非难一一驳斥之。
论辨之文的作文要点有二个,一是耐驳,二是动听。耐驳要经过思想内容之整理,动听要经过技术上之整理。
论辨最好是驳倒对方的理由,使自己不能驳斥,是谓耐驳。梁启超认为若要想说出话来人不能驳,必须应用论理学(逻辑学)。应用逻辑学来做论辨文分两层,“自立”与“应敌”。①自立。首先有“妥当的形式”,即符合三段论。其次有“真确的事实”,即大小前提是否正确。最后“严密的推理”,拿真实的事推论出去,由甲种事实推出乙种事实所生之影响。②应敌。忌隐匿证据或推理的路径,忌枝枝节节说到别处去。
动听取决于言语表达技巧。①急切。文章最要令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易于动人。②明晰。条理清楚,最后照思想的路径写出。③注重。平列许多思想,初浅后深,层次分明。④对机。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综上,梁氏将文章分门别类,再具体阐述了每一类别的作文法要点,这些要点重在指导如何整理思想。
记述之文
论辨之文
记静态之文
记动态之文
说喻之文
倡导之文
考证之文
批评之文
对辨之文
记人
记事
驳难
好处赞同,不好处反对
既非附和,又非赞同
3.教授法
梁启超针对当时教学实践中所存问题,整理了十条教学方法,供中学教师参考。前五条为教授法,后五条为学生作文法。
(1)教授要分类分期。一学年有两学期,近代文不可东选西选,一学期教记述文,一学期教论辨文,由简单而复杂。
(2)每学期开始,教以作文理法。先教学生以整理思想的主要条件,等讲到一类文章的时候,便特别详细说明这一类文章的理法。最要紧的是教方法。
(3)令学生分组比较阅读。学生课前预习。一组一组文章讲,不能篇篇文章讲。课时安排以星期为单位。两星期教一组或三星期教一组,要通盘打算。拿一组十篇作比较。不注重逐字逐句之了解,要懂得它的组织。
(4)用讨论式的讲授。程度稍低的学生,教师讲。程度高一点的学生,看过之后,学生先讲,教师点评并比较一类文章,说明要点所在。若有几百篇文,学生真能懂得,没有不会作文的。
(5)教材选择。绮靡之文、带帖括气之文、矫揉造作之文皆不可选。记述文以《左传》、《通鉴》、四史传志为主。论辨文教材最要的便是周秦诸子。选文并不要依时代的次序,要分组选。
(6)每学期作文次数至多两三次。
(7)作文的预备由先生指导。材料少的时候,先生要供给材料。先生也要指导对材料的取舍组织。
(8)命题的标准。记述之文,最好是记学生旅行过的地方或读过的书。论辨之文最好是论与学生有关系的事。题的深浅要按学生程度。一题可做数次。会做一题便会做一百个题目。
(9)文言白话随意。主张高小以下讲白话文,中学以上讲文言文,有时参讲白话文。
(10)评改宜专就理法讲,词句修饰偶一为之。教人作文当以结构为主。
《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书后附有《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梁氏另有《为什么要注重叙事文字》一文,三篇互相参读,可见其较为完整的写作教学主张。
(三)夏丏尊、刘薰宇合编《文章作法》
夏丏尊(1886-1946),文学家,语文教育家,出版家和翻译家。刘薰宇(1894-1967),教育家。《文章作法》是夏丏尊1919年于长沙教学时的讲义,被刘薰宇发现后,在教学当中略加删改,“说明不充足处,使之详明,引例不妥当处,从新更换”,于是以二人合编名义于1926年在上海开明书店出版。最初,夏丏尊有感于古人对于作文法不甚重视,另外,当时没有适合中学教课之用的作文法教材,于是参考外国相关书籍,编成此书。这是创作此书的初衷和缘由。对于一百年后的我们,了解当时的作文教学的基本观点和教学内容,这本书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全书采用总分总的格式展开,首章点出作文之旨,之后分记事文、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四章从作文(文段)类型分别做论述,末章以记录日常生活的小品文收束,分析叙事、议论、抒情、写景在作文中的实际运用。全书除了对作文法有精确概括外,基本每一章节均有典型的例句或段落,以落实本章之作文思想,不仅利于操作,也使全书读来活泼有趣,符合中学生作文、思维的特点。
1.作文之旨
我国古人在作文法方面的综合性思维,有言为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说无论是读文章还是写文章,只要熟读文章就自然能领悟其道、把握其中的规律了。举例来说,有的文学家不谙法则,却创作出好的文学作品,而渔夫的儿子游泳大多游得好。古人重视让学生浸淫其中,却不甚重视教给学生这个可以总结出来的“规律”、“法则”。他们没有意识到文学家的好作品必然是暗合了作文之规律,渔夫的儿子一定是经过长久的练习领悟了游泳的法则却不自知。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作文教学,需要提炼出作文的规律和法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作文法——法则能指示人以必由的途径,使人得到正规。
该书首章指出,作文人总的法则应当是:真实、明确地表达作文者的思想感情。首先,真实。《文心雕龙·情采》:“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有真实的情,才不是无病呻吟,才真正能传达给别人有效信息。第二,明确。不要模仿抄袭,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文学形式和内容,都以其独特性留名后世,举例来说,诗经的古朴、楚辞的华美、汉魏乐府民歌的清新质朴、田园诗的悠然、山水诗的清丽、李白的飘逸豪迈、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写实浅显、王维的诗中有禅、宋词的清丽婉约等,各有特点,但都是文学史上的代表。“世间没有全然相同的事物,作者对于事物,要先观透它的个性。描写的时候,务须明晰,使读者不致看错。”也不要滥用成语典故,许多古风、场景已经不存在,如果我们还用“灞桥折柳”“阳关三叠”来表示送别,就不那么恰切了。也要回避使用方言和外国语。从形式上来看,为了表达明确,还要注意符号和分段。另外,在用字上须注意,不要用错别字,如要注意“的”、“地”、“得”的区别。
2.记叙文
该书把一般概念上的记叙文分为记事文和叙事文,一为静态记叙,一为动态记叙,基本上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写景文(和一些细节描写)和记叙文。作者对他们的区分列表如下:
记述事物
记事文
记述事物的状态、性质、效用
静态的、空间的
叙事文
记述事物的动作变化
动态的、时间的
我们可以看出,该书所谓的记事文大概包括我们一般所说的游记(书中称“科学的记事文”)和景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书中称“文学的记事文”,指经过文学加工,描写人物,描写所感所想)。而该书对叙事文的定义是——记述人和物的动作、变化或事实的推移的现象的文字。下面我们举例说明二者的区别:
今天开了三朵牵牛花,一朵是红的,两朵是蓝的。——叙事+记事
今天一朵红的和两朵蓝的牵牛花开了。——叙事
今天开的三朵牵牛花,一朵是红的,两朵是蓝的。——记事
文章还说“不同句式的选择,向读者传递的信息重点不同。记事和叙事方式常混合出现。”综上可以看出,该书把记叙文分为记事文和叙事文,与其说是对文章的分类,毋宁说是对文章段落、句子的分类。因为记叙文中既有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静态描写,也有对事情进展的叙述。
在这两章中,作者还涉及了作文材料的取舍和整理。以“游西湖”为例,材料可以包括经验所得、地理书、自己游西湖的过程等几个方面,把这些方面写成一个个完整的句子,作为作文的材料。下面第一步,找准作文的主题,在取舍材料时遵循两个原则:去掉不切题、注重特色。第二步,整理材料,同类材料有序地(按照时间、空间、事理、逻辑)整理成一段,不同材料分段。作者还根据记叙文的材料和写作目的,把记叙文分为三类:以授与教训为主,如传记;——以善为主;以授与知识为主,如历史;——以真为主;以授与趣味为主,如小说。——以美为主。这与其说是对学生习作的分类,不如说是对文学作品的分类。
在叙事文一章,还涉及到记叙文的四要素:现象的主题、现象的演变、现象发生的时间、现象发生的场所。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物、事件、时间、处所。把叙述的顺序分为顺向叙述、逆向叙述。文章还主张叙述人应该有一定的观察点,以使全篇统一,文气连贯:有的“居于发动者一边”,有的“居于受动者一边”,有的“居于旁观者一边”。
在这个章节,该书还涉及到了作文时如何“运思”。从我们捕捉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景、理,到运之成文,本章提示习作者注意:(1)想象。在记述事物前须将要表现的印象重现于心中,然后再执笔。(2)注重特色。抓住人或物的特色,舍弃其余,让人看后印象深刻,足以区分于其他的人和物。(3)抒述心情。使人看了仿佛看到了你所看到的风景,感到了你所感到的情感,好像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这种心情确实是作者精密地观察、敏锐地感受到、诚实地表达出来的。(4)使用含着动作的词句,这样比较容易引起读者的印象。凡表示事物,必须在事物有动作的时候,少在它静止的时候。如描写大海、春的田野、元旦的上午、秋的傍晚等。举例来说,“门前有小河”这个句子,就不如“门前流着小河”那么灵动有生气。
3.说明文
该书对于说明文的介绍较为简单,除区别了说明文和记事文、说明文和叙事文之外,重点介绍了我们对事物的说明可以包括的方面:所属的种类(1)、所具的特色(2)、所含的种类(3)、显明的实例(4)、对称和疑似(5)、语义限定等(6)。举例来看:
文学是一种艺术(1),换句话说,就是以文字做成的艺术。纯粹的文学,通常不以日用为目的(2)。因体裁上有小说、诗歌、戏曲等分别(5)。《红楼梦》是小说,《长恨歌》是诗歌,《西厢记》是戏曲(4)。
文学不是普通的文字,也不是科学,韩愈底原道,王船底原道,王船山底读通鉴论等,不是文学。物理学讲义,化学教科书等,也不是文学(3)。
我国古来,凡是文字都称文学,但是现在的所谓文学完全是小说,诗歌,戏曲的总称,和从前的意义是不同的(6)。
4.议论文
该书对议论文的讲解全面,且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议论文是发挥自己主张,批评别人的意见,以使人承认为目的的文字。所以论点是议论文的根本。一旦确定命题(论点),全篇内容都围绕命题展开,无关的内容要排除。议论文的材料可以直接证明论点,也可以间接证明论点,是谓反证。从论据和论点的关系上来看,议论文可以采取演绎法、归纳法、推理法等。演绎法是用含义比较广阔的命题作基础来论证含义较狭的命题,也就是逻辑学上通常所谓的“三段式”。归纳法是集合部分而论证全体的论法。运用归纳法时,须保证:部分事件的集合须普遍而且没有反例,有明确的因果关系。推理法是根据已知的事例而推断相类的事例的方法。使用推理法须注意两点:所举的类似点,须是事物的固有性,而不是偶有性;被推的事物须不含有与断案矛盾的性质。
该书对议论文所使用的论据还做了细致的分类,根据论据的性质,有因果论、例证论、譬喻论、符号论等四类。论据是论点的原因:
他作文成绩一向很好(原因),这次成绩不好,大概是时间局促的关系(结果)。
论据是论点的例子证明:
某人身体原来很弱,因勤于运动,现已健康(事例),所以运动是有益健康的(结论)。
把和结论相同的事例,引来做议论的证据,是谓譬喻论:
蒸汽机的运转需要热能量,所以运动要有发热的东西。
运动要有发热的东西,所以生物的运动也要有发热的东西。
符号论,从实际现象推证原因:
某人今天脸色不大好,某人身体不舒服或昨夜没有休息好。
上面这些论据和论点的关系,运用于一句中,则形成了有理有据的句子,而如果运用于一篇议论文之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论证方法。一篇议论文中也可同时运用以上不同类型的论据,事实上,因果论和符号论并不全然可靠,如果同时运用几种不同类型的论据,那么结论会更为可靠。在使用这些不同类型论据的顺序上,该书建议,可先列因果论,使读者预想结论的事实;次列譬喻论和例证论,使读者预想在其它地方所有的事实,或者在此也是一样的了;最后符号论,使读者觉得所预期的事实,果真是这样,这样就能深切地信从了。
综上,该书对议论文作文的法则有了较全面的介绍,议论文的内容(论点、论据)、议论文的组织方式(论据的分类、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5.末章
最后,学生在平常的习作中,可叙事,可议论,可抒情,可写景,不拘泥总数,二三百字乃至千字都可以,可使文字简洁、为写长文章作准备、养成观察力、养成作文的兴趣。这是余论。
(四)高语罕著《语体文作法》
高语罕(1888-1948),***家、教育家。高语罕著《语体文作法》,1933年3月1日由黄华社印行。题目中所谓“语体文”即白话文。高语罕在19世纪20年代就提倡白话文写作,由此颇享盛名。该书提倡用白话文写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作文者应该具备的条件、文字应该具有的要素、文字的戒律、好的文章的特质和白话作文的内容。纵观全书,它时代气息浓厚,无论是观点的提出,还是举例和援引其它著作,时时体现出作者的政治立场和主张。
1.引入
该书虽然专论白话文写作,第一篇却从语言和文字的起源谈起。语言的起源,从像动物一样不成音节的单纯音开始,籍由“社会的共同生活”而形成今日的语言。为了表达情感、交换意见、传达经验知识等,久之,形成比较完备的语言。后来人们又想把前人的经验、技能、文化、工具等信息传播,跨越时空,于是发明了文字,以济语言之穷。有了文字,才有了文献,这样就可以把以前种种的发明、经验、技能、思想移交给后代,于是人类才走进了文明时代。
作者开篇简要地梳理语言、文字的发展流程,他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且看第一篇第二章的内容:“在我们看来,语言文字本来是一样的东西;因为出之于口则为语言;把语言笔之于书即为文字。”然而语言文字在历史上分离,是怎样演变成的呢?作者个人认为“溯源于社会阶级的发生”。有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政府官书文告、朝章国故所用的文字,渐脱离民众的语言”,而且统治阶级剥削剩余价值不用劳动,“他们要享乐,要文雅,要仪节,要阿谀”,而被统治阶级“只有单纯的天真诚朴”,不用虚伪诈饰,生活不同,语言文字自然也就不同。于是,出现了“统治阶级的文言文,与被统治阶级的白话文”。最后作者提出“我们要努力语言文字的统一。”
这样看,前两章为作者提倡用白话文写作奠定了历史和理论基础,同时提出了结束言文分离这一局面的迫切性,倡导回到文字记录语言最初的功能上来,鼓励当时青年人承担起这项历史使命和责任。
用语体文写作,不仅可以回到文字记录语言的轨道上来,同时,言文一致的作文还可以起到“训练思维的作用”。因为在人类运思的时候,得经过一番语言文字的组织,构成具体的语句,才可以成为一种明确的思想。
2.作文的条件
要想写作一篇优秀的语体文,作者要具备哪些条件呢?一是多读小说;二是多读新闻杂志;三是积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常识;四是有实际生活的体验;五是外国文字的常识。小说中呈现出波澜壮阔的人物、历史、社会等元素,可以丰富我们的视野和思维,为写作之准备;新闻杂志可以让青年把握时代性和前沿性,读新闻杂志时,认清各种报纸的党派关系,追本穷源,勿要被蒙蔽;青年学生应对于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从根本上获得一个彻底的了解和系统的知识,这样他在看待眼前之事之人,都是新鲜活泼,都是值得留心的,无论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出问题、有所思考;青年学生之于自然科学,应从实际生活的要求、自己的创造和实验中去进取;而所有这些小说、新闻、社会和自然科学中的知识,都要在青年人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寻找理解方式和探索途径。
3.作文的内容
在我们具备以上条件的基础上,想记录某一个人、事、物,或针对某事提出观点时,我们的文字需要具备五个好的品质:一有目的;二反映事实;三语言真实丰富;四表达思想;五兼顾读者。作文的目的,不外下列五种:发表自己对于某种问题的意见;发表自己对于某种现象的感兴;描写自己内心的生活现象;批评某种学理或某种社会;与人辩论——攻击或防御等。文章所反映的事实,既可以是科学论文中的事实,也可以是文学上的事实。用辩证思维去辨析自己的作文,也审视别人的作文,时刻保持警醒。
关于写作语言,作者在此提出了非常鲜明的观点——要描写哪个阶级或哪个社会阶层的人,就得用那个阶级或那个社会阶层常用的流行的语言。例如《红楼梦》写刘姥姥,写焦大,用的都是下层社会常用的语言,《儒林外史》描写士者阶级土豪劣绅及其希望爬到士者阶级的心理,更是用的他们一种特殊的语言。但是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或批评某一问题时,自然要有他的一种语言作为脉络,作为骨干。如《红楼梦》主旨在描写贵族社会的生活,其中贵族社会的语言占去大半,《儒林外史》用当时江南一带的平民间一般流行的语言即普通话作为脉络和骨干。这种观察不得不说很精微。
文字内容所包含的作者对于他所叙述或所讨论的事实的态度、意识和观点即文章的思想。马克思、胡适等人都有关于工农阶级的状况和他们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但是他们各人的文字内容却大不相同。青年们作文时要认真审慎于自己的思想的出发点,这样就知道何去何从。最后,写好一篇文章不能不照顾它的读者,梁启超和胡适给清华学生列的“国学入门书要目”、“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都没能顾及学生的能力与时间,就不能算是好的书目。
4.好的作文的特征
该书认为,好的作文要具有漂亮、生动、简劲、譬喻、重点、统一、匀称等特征。如果文章说一件事,能把作者对于这事的意见或把他人的心思,他的深处挖掘出来,活泼泼地跃跃纸上,打进了我们的心坎,这就叫做“生动”。而譬喻一经运用,可让各自独立、性质上天南地北、两不相干的两事在语言文字上特别生动有趣:
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刘鹗《大明湖畔》
(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髯若刀裁,眉若墨画,鼻若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笑,即嗔视而有情……——曹雪芹《红楼梦》
我们作文时,要把重点放在适当的地方,然后才可以章法不乱:重点可放在前面,开门见山;重点可放在文章后面,叙述的声势一步紧一步,大有“群山万壑赴荆门”之势;重点可在一篇之中的;也可分置在篇首与篇末。如在议论文常可见到,文章开头即点出全篇主旨,把所讨论的问题先下一个判断,然后条分缕析地陈述理由,到篇末,再以总结收束全篇,使议论浑然一体。
说到文章思想的统一,就是从头到尾,处处要顾到这一篇文字的主旨。一篇文字:叙事必须要认定所叙之事物的关键所在;论说必须认定所讨论的问题的重心所在,而作者的立场、作者的身份、讨论或叙述的目的,均应刻在作者心中,丝毫不可越出范围。是之谓统一。匀称在这里指的是文章结构匀称、文章不同内容间的搭配匀称。
5.作文的思想
作者倡导青年人作文时需要具备以下思想:一要有民众的立场;二要有斗争的精神;三要有丰富的情感;四要有深远的意识;五要有客观的分析;六要有辩证的逻辑;七要有超越的想象力。
作者倡导青年写作的时候,处处都要站在民众的立场上表达,要求自由、平等、仁爱;作者身处变革的时代,斗争精神时时洋溢,他认为古往今来伟大的文字,没有一个不是对于他的旧社会、旧学说、或统治阶级的传统成见之艰苦和英勇斗争的产物,并鼓励青年学生写作时要富于斗争精神。
勉强为文、言不由衷,则文字一定没有生气。所以该书倡导青年,写有感情的文字,以文字写我们的感情,这是写作的出发点。我们看一种文学:戏曲也罢,小说也罢,诗歌也罢,散文也罢,必有丰富的情感做基础,这种文字的内容才有浓厚的趣味和深切的意义。正如司马迁在《史记》里写的:“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作者必须“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然后用文字来发泄他的“郁结”,这种文字的内容,自然具有丰富的情感。
我们青年作文时,还要有深远的意识,也就是说要看到社会现象背后的规律。只有掌握了历史规律,我们才知道为什么要选择民众的立场、斗争的精神、丰富热烈的感情作为作文时的基本思想,才能看到它们的价值和意义。
要想使自己的作文建立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须求之于青年自身之历史的经验和目前社会的实际情形的分析。青年分析客观的事实或现象时,必须牢记以下三点:各种材料的慎重审查;材料的精密的追求;以现实为依据,不以可能的或然的为依据。
当然,每个人的客观,只是站在自己角度上的“客观”。那怎样的客观才是可靠的呢?辩证逻辑。它有正确的哲学观作基础:在矛盾及对立物的斗争中去研究世界;在世界的全体性的联系中,在它的变化与发展过程中去研究世界;在质量转换过程中去认识世界、研究世界。因而,运用辩证逻辑来分析客观事实或现象,是可信的。
超越的想象力也是好的文学所必不可少的。想象力不是儿童和少年的专有,其实,不但儿童富有想象力,不但文学家应该富有想象力,即最机械最精密的建筑工程师,在他的工程设计中,都迫切地需要一种想象力;即最伟大的***政治家,***的哲学家,都迫切地需要一种想象力。
6.作文的禁忌
作文既有美的品质,反过来说,也该摒弃不好的表现。如虚伪、夸大、模仿、轻薄、阿谀、傲慢等,是作文的禁忌。文字是为了准确传达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感情,任何虚伪、夸大或模仿别人的做法都不可能创作出有价值的作文。同时,作者还指出,作文应避免轻薄、阿谀和傲慢。杜工部曾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所以作文和做人一样,要忠厚、爱民、爱社会,且不可轻薄。阿谀之心,所创作出来的文字只能是“历史垃圾篓里的文字”,不得流传后世,正如作者所写诗歌:“做官莫做糊涂官:万人愁苦一人欢。董狐有笔钢于铁,只写是非不转弯。”对自己宽恕,对人傲慢,是一种怯懦心理的两方面。所以无论做人作文都不可傲慢。
至此,该书介绍了提倡用白话文写作的原因、用白话文写作时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这本书与其他几部作文教材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从提倡白话文的写作开始,到白话文写作的一些基本方面的简单介绍,并未分文体对每一文体做详细分析,也少有关于写作方法和技巧的分析。这样就使得它在教授学生写作方法上作用有限。
(五)于在春设计编写《集体习作实践记》
于在春(1909-1993),语文教育家、编辑出版家。1946年,于在春设计编写的《集体习作实践记》由上海永祥印书馆印行。于在春在“付印后记”中说明,这是一本五年前写成的研究报告,因时局原因延迟出版。书的内容是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设计、发展起来的一套习作教学法。
叶圣陶先生为该书作序,阐释了书名所涉及的相关概念。人人都要用笔发表思想情感,“习作”就是练习思想,把那结果写出。练习不是假设,练习也是实际生活中的事。练习得好,就是当前说好了一番话,想好了一段思想。所以习作也是一种实际生活,不是假设的游戏。“集体习作”就是许多人共同练习说话,练习思想,也就是共同讨论。
1.从动机说起
作者认为当时新学校制度下的作文教学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和读文失却连系;第二,习作作品没有内容;第三,习作订正不起作用。针对前两个问题,作者提出教材应注意到“作法”的明示或暗示的供给;教学生用“自由画”的方法来作文,就是让学生们从自己的心里面掏出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真实的事迹和真实的感觉。针对第三个问题,作者设计了“集体习作”方法,全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一步一步共同商讨,完成一篇作文。这样就把学生的习作态度训练得认真起来;把教师分散于不受习作者注意的个别订正上的精力,集中到写作方法的积极辅导上来;从实际应用里教学文章作法、修辞的知识;用实际参加订正的方法使学生接受每一点订正的精义。
“集体习作”教学设计的整体规划大致如下表所示,前后集体花费十六小时,历时十个星期。于在春认为初次尝试,时间花费较多,如果驾轻就熟,最低限度时间为六个小时,其中材料评议一小时,主题选择和大纲确定一小时,文字商讨四小时。虽然对照当时课程标准规定的课时安排,花费时间不少,但是更有实效。
阶段
内容
要求
时间
材料商讨过程
材料的搜集
(课外)
个别做
占时一星期
材料的整理
(课外)
个别做
占时一星期
材料的评议
(课内)
集体二小时
占时一星期
主题的选择
(课内)
集体二小时
合占一星期
材料的排列
(课外)
个别做
大纲的确定
(课内)
集体二小时
占时一星期
文字商讨过程
第一段文字的商讨
(课内)
集体四小时
占时二星期
第二段文字的商讨
(课内)
集体二小时
占时一星期
第三段文字的商讨
(课内)
集体三小时
占时一星期
第四段文字的商讨
(课内)
集体一小时
占时一星期
合计
十个内容
集体十六小时
历时十星期
2.材料商讨过程
材料商讨过程之前是命题。题目由教师命定,可以给选材划出一个比较固定的范围,使习作的人得到些根据和方便。“而且那题目的范围越小越好。一些令习作者最感材料枯窘的题目却最能教习作者在发展文思充裕题材上获得帮助。”
(1)材料的搜集
根据已经命定的题目,由全班学生各就他自己的经验(直接的和间接的)书面提出他在写这篇文章时打算采用而又认为适用的材料。例如《凉秋》一文,作者提供了下面的表格让学生独立完成材料搜集工作。
集体习作第一回报告材料的搜集
题目:凉秋报告人:
人:
地:
时:
直接经验
景:
情:
事:
间接经验
(2)材料的整理
由教师指定一定数目学生(3至4人),根据全班同学提出的书面报告,把全部材料可归纳的归纳,可分类的分类,完成一个材料分类的总报告。
(3)材料的评议
这一步开始采用集体商讨的形式,在课内进行。根据整理后的总报告,把材料逐条进行评议。凡是取材不合理的由原提出人加以说明。评议的目的是决定哪些采纳,哪些舍弃。
以上材料的搜集、整理、评议过程,能够给予学习者一种实际训练,判断哪些材料是否适用于某个固定的题目,并解决学生习作作品没有内容或内容支离破碎的问题。
(4)主题的选择
这一步也用课堂商讨的形式,从上一步的广泛评议中认定一种题材及其意义为最理想的主题。例如《凉秋》一文,学生们提出了多种主题,经过集体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最后确定为“借此时此地的秋而不凉的实感来反映畸形的孤岛”。
(5)材料的排列
采用填表的方式,先由每个学生各人列出一张选用材料的层次安排表。“集体习作”的目的让学习者先做充分的练习,然后接受积极的批评和指导。
集体习作第三回报告材料的挑选和排列
题目:凉秋报告人:
主题:



时:
层次
要旨
材料
处理原则
备注
(6)大纲的确定
参照各人排列材料的书面报告,在课堂里商讨出一个具体的大纲,留作后面进行文字商讨的根据。于氏认为,习作而没有确定的具体的大纲,就好比练习画鬼,像与不像、好与不好一概无从说起。《凉秋》一文确定的大纲如下表:
题目:凉秋
主题:借此时此地的秋而不凉的实感来反映畸形的孤岛
人:第一人称
地:上海南京路
时:(泛写)
层次
要旨
材料
处理原则
备注
1
秋之应凉
如无必要可以合为一个段落
2
秋之凉爽
古人诗文中赞赏秋凉的成句
直接称引
3
秋而不凉
星、月、风、雨、潮、霜、落叶、枫叶、菊、秋虫、蝇、市招、车辆、霓虹灯、投机风潮、难胞
实际景象的描写
题之反面文章,本篇之主要部分
4
“多事之秋”果实成熟
利用此成语总束上语言,以慨叹作结
3.文字商讨过程
文字形式方面的商讨,从选用词语至构造章句,从文章的第一句起,至起、承、转、合,都在共同商讨下经过提出、批评和修改,最后决定。每一个段落或层次的句子,先由学生各自提出主张,教师把不同的列在黑板上,这样可以把好坏是非比较得十分清楚。批评有了定论,修改意见也就明确了,这一句便写定。例如《凉秋》的开头,学生曾提出六个不同的句子,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否定了其中五句,肯定了一句,即“年年都有个秋”。在讨论第二句时,学生又提出了若干句子,最后写定“处处都有个秋”,以便转入对上海南京路秋而不凉的特别感受的抒写。循此往下商讨,否定要说出否定的理由,肯定也要肯定得令人信服。
从这种详尽商讨里,学习者可以获得真实的练习,从实际应用上接受一些语法学、修辞学的基本练习。平时不留心选词、造句、构篇的,可以受到明确的纠正和切实的指导;平时留心的也可以更进一步从事深入的探讨。
于在春后来在《集体习作》一文中总结了“集体习作”的五点作用:一是把学习者的习作态度在监督下训练得认真起来。二是使文思枯窘的充沛起来,使文辞芜蔓的谨严起来。三是从实际运用里教学文章作法及修辞学上的诸般实用知识。四是把教师的分散于不受习作者注意的个别订正上的精力集中到写作方法的积极的辅导上面来。五是用实际参加订正的办法使学习者接受每一点订正的精义。
[本文系徐林祥主编《百年语文教育经典名著》第4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导读”,该卷由北京教育学院许艳、高笑可主编]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