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共享母语】韦冬余:论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构建

编者按:本公众号依托扬州大学中国语文教育研究所,团结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梳理语文教育历史,探讨语文教育问题,共创语文教育明天,共享母语芬芳。期待成为中国语文教育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本期推送扬州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韦冬余副教授《论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构建》一文,本文刊于《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年第10期,是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1139)和2018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理论建构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JGLX18_144)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感谢作者授权,如有引用请注明出处。欢迎关注本公众号!

韦冬余,1983—,男,汉族,江苏省连云港赣榆人,扬州大学文学院语文教学法教研室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国家公派联合培养教育学博士。2013年6月起工作于扬州大学文学院。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主讲人之一,兼任江苏省教育学会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心理事等。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等。已在《全球教育展望》(CSSCI)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与撰写著作2部;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厅级课题3项,扬州大学校级课题2项;参与省部级课题4项。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类)特等奖(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排名第四)、全国第六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类)三等奖(2016)、全国微课(程)优质资源展示一等奖(2015)等。
论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构建
韦冬余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扬州225009)
摘要:教学目标从知识掌握向知识、能力和人格养成整体发展转变;教学内容从教材体系向研究性教学体系转变;教学方法从传授式教学向探究性教学转变;教学过程从注重灌输向鼓励学生问题探究转变;教学评价从注重“教”的结果向注重“教与学”的过程转变。
关键词: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
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以来,不少高校开始在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研究性教学是一种将教师研究性教授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依靠教材与广泛阅读、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2]高校研究性教学的真正实施能够深化教育、课程、教学变革,能够促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突破与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提升。本文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探讨高校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构建,促进高校教师研究性教学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教学目标:从知识掌握向知识、能力和人格养成整体发展转变
新时代要求改革大学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当代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改变高校传统“授受”式知识掌握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大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也是研究性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研究性教学改革将进一步促进科学教育理念的树立。研究性教学改革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教育内部发展规律,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得到了教师们的认同。
教学目标从知识掌握向知识、能力和人格养成协调发展转变,贯彻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主旨,突出思维方式,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创新思维。“教学本质上是催生新观念的过程,而不是传递现成知识技能的过程。”[3]传统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以促使学生掌握知识为主,这样的目标主要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道德品质。“从教的方面说,导致以‘讲述’为主,容易忽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忽视学生如何自主地探究知识发生过程和自主建构认知结构,从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4]而研究性教学中,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目标是要求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获得预期效果,尤其是探究能力的提高方面有收获,要把培养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人格品质相整合,这样做能更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素养的发展,促进我们国家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从教材体系向研究性教学体系转变
研究型教学若在高校中顺利展开,前提是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离不开教材,教材在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高校使用的教材必然是经过学科优秀专家集体智慧研究而成的,但是,教材真的对教学有百利吗?显然不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教材的学科性和理论性的语言反而会限定学生思维,直接把教材应用于教学中是不利的。因此教育部和教材专家提倡对此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处理好教材体系向研究性教学体系的转变。因此,根据每门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标,我们将每一章内容都从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方面进行处理,以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构建每门学科的知识结构。研究性教学中,教材体系向研究性教学体系转化时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导向。理想性、先进性、现实性、普遍性是教学内容所具备的,以问题为导向的讲授内容也是教学内容不能忽视的,因此教学内容不仅要重视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和课程内容的重点问题,而且还要重视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和学生生活重点问题。这样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庞杂的知识内容,故而必须经过考究总结出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学习主题和教师讲授的主题,为教学相长做好基点。
第二,教学内容必须生活化。接触生活感知生活蕴含的知识是教学内容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教学内容虽然离不开教材中的精髓,但是又不可缺少时代性知识内容的填充。热点、难点问题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中也要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保证其真实性和前瞻性才符合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接近高校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场域意识。大学生脱离了中学阶段开始迈入人生的新阶段,自学能力和认知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所以两者需要的教学策略也不一样,在大学的教学内容上是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构建开放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研究那你管理和创新品质。
三、教学方法:从传授式教学向探究性教学转变
在推进研究性教学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广大教师不断学习前沿的教学理念,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创新教学形式,探索针对不同课程的行之有效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充分运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活动体验、翻转课堂、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通过师生间的相互协作、互动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师生都“动起来”、“忙起来”,改变了以往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
教学中,采用问题引导,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通过课前问题引导学生预习自学,教师课上检测效果并进行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讲解,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既可以挖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可以锻炼学生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采用问题导向式、启发式、案例教学法、问题讨论法等多种研究性教学模式,加强教学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更加活跃,听课更加认真,在相应节点上,与老师有所互动增加;在讨论上,准备充分,条理清晰,结论中多有自己的认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结构和形成过程。同时,教学辅助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辅助媒体的使用可以使重点难点知识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理解知识内容。教师设置探究性项目,鼓励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研究,体验发现知识的乐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养成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目前可用的具体教学方法很多,如自主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讨论与辩论学习方法、学生讲授方法、小论文撰写方法等。但每门课程研究性教学中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运用要符合本课程的特点,方法多并不代表都有用,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在符合教学内容的的方法中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相结合,在研究性教学做到融会贯通,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励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从注重灌输向鼓励学生问题探究转变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但教学过程在高校研究性教学中更处于重要地位。
高校研究性教学非常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研究性教学中情境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课程前沿问题,通过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了解真实问题,了解社会发展,培养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创新的能力。问题意识是不容忽视的,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珍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的过程也是问题形成和解决的过程,知识来源于对问题的不断探究,研究性教学也是问题式教学。若在教学中强行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的积极性定会受到影响,要想让学生进行主动积极学习关键在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大学每门课程本身也是基于问题解决的课程。课堂中的问题包括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社会中的焦点问题、学科理论问题等。通过生活、社会、学科中的问题让学生进入课堂问题情境,通过对问题的批判性思考,达到自主学习的状态,问题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解决。如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也解决问题中增长智慧,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问题的设计只是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的起始,其中实施中的重要部分是构建过程。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应当思考好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例如,图书馆、网络、书籍、期刊、视频、多媒体课件等,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进行不同观点间火花的碰撞,有序的、有逻辑的表达自己的新观点思想,并且可以通过PPT把成果呈现出来。具体讲,课堂教学的探究情境应是由教师设计而创设的,在情境创设时应注意是否具有启发性、合作性、参与性、激励性和评价性等设计的特点。在具体实施时应注重创设问题的导入、例子精解、学生讲评等的情景。
教学中鼓励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教学是倡导学生主动探索,体现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教师鼓励学生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促进小组合作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研究性教学中利于学生自主参与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自主体验学习知识内容时发现问题,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提倡开放题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知识经验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或答案,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探索能力,利于学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与成就感,变“封闭”为“开放”,从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实施“三层次问题”研究学习法。第一,为课程每一章选配恰当的案例,根据每一章教学要求和重难点、结合案例内容设计三个层次的问题:基础知识积累型问题、专门研究能力提升问题和综合研究能力提升问题。其中,“基础知识积累型问题”促进学生主动掌握和运用课本基础知识,“专门研究能力提升问题和综合研究能力提升问题”分别训练某专门问题深度理解运用和综合研究学习能力;第二,根据问题难易分别设计或提供相应的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或示例;第三,根据问题研究需要提供一定的研究性学习参考文献;第四,把“基础知识积累型问题、专门研究能力提升问题和综合研究能力提升问题”研究性学习成果作为期末考核基本依据之一,并融入研究性教学过程中。“三层次问题”研究学习法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的难题。
五、教学评价:从注重“教”的结果向注重“教与学”的过程转变
“建立一套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促使教师结合教学活动开展科学研究,并通过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5]重构教学考评体系是研究性教学可持续的导向性条件。要积极改革考核方式,扩大考核范围,把多种形式的考试增添进来,例如课程论文、专题研究报告等形式;考核的内容上应该减少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考核的比例也要明确,研究性教学的课程成绩(包含课堂表现、作业等)占总成绩的40%。而这些需要在开课前向学生说明。研究性教学从考定学生的成绩改向考察学生的观点、素质、能力等,其中考评的体系需要多方面的结合,例如,质量与数量评价结合、知识与能力考查结合、结果与过程考查结合。在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上,改变过去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水平和能力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充分重视过程评价在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中的重要性,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与评价形式。一般采取理论考试成绩不超过30%、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水平、实践能力及其它考核方式不少于70%的考核办法。学生的优秀作业、课堂讨论与展示、公开发表的论文、作品均可计算成绩和学分;凡与专业有关的社会调查、文学社团和兴趣小组活动、文艺节征文比赛以及科创课题等,均可纳入实践教学量化考核指数。
对于学生的考核可以从三方面进行着手:笔试题型从考核知识向考核学生的素养、能力、观点、立场等转变,平时成绩增加比重,加强学生纪律和秩序感的考查。
笔试题型从考核知识向考核学生的素养、能力、观点、立场等转变,首先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对此起着重要衡量作用,对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现实的能力有促进作用,因此在试题中增加其比重。其次降低单项选择和填空题的比重。
平时成绩增加比重,考核方式要实现多元化,这样更有利于考核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因此课堂中的多种交流方式要进行加强,如小组讨论、主题辩论等。这些活动与方式能够发展大学生应对难题等精神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学生纪律和秩序感的考查,有利于贯彻“四有”公民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守纪尊法、有秩序,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样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 号,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34/200507/8296.html
[2]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
[3]张华.研究性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4.
[4]屈波,程哲,马忠.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85-86.
[5]耿希峰,马丽枝,曲贵海.教学型大学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6):150.
长按关注
本期编辑:郑昀
图片来源:扬州大学中国语文教育研究所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