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我的150中学二、三事

我的150中学二、三事
张新华:1976届高中
值此我们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100周年校庆之际,是我们这届学生离开母校40周年,同时也是我们这届学生已经或即将退休的年代,为此随笔写下这40余年前的回忆,为校庆征文添上一点绿叶,也借此向为我们付出五年心血的老师们表达由衷的谢意。
我们班按学校的排列规则列为1976届高中7班,大概由三片居住地的同学组成,一部分是居住在羊坊店铁道部附近的同学,另一部分是居住在锦什坊街一带同学,再有就是散居在太平桥大街附近的同学。由于是“***”中期入学,当时的入学季是春季学期,也就是1972年2月。我本人因为在1969年随父母到河南的“五·七干校”未能与该批同学一起入学,而是晚了两个月。当时我家就在民族饭店西侧的太平桥大街上,紧邻35中学的后门,与实验中学比邻而居。当时有两个中学可以选择,一是上学需要绕道走小口袋胡同的35中学,一是在二龙路上的实验中学(时为150中学)。至于为什么会选择实验中学呢?是因为老爸固执地认为实验中学教学质量较高而变成了唯一的选择,这也让我与实验中学结下了40余年的情结。
办妥手续的后一天,我在教导处白正衡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南楼一楼的一间教室见到班主任沈信予老师,沈老师当时就比较瘦小,说话带有一点南方口音,但讲课、开会讲话却风风火火、十分干练。沈老师将我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并告诉我该班为一连八排(***军管后皆按军队的方式管理),感谢当时的入学制度——就近分配,否则我也许就此无缘实验中学了。课间我意外地发现了数名小学的同学,算算竟有四年多未曾谋面了。转学前老爸曾给我补习过数学、英语,希望我转入初二年级,但因其他科目与初二年级有较大差距而无法达到学校的要求而作罢,至此我就开始了一段相对正规的学习阶段(之前的农村小学学习无法回首)。
初中阶段
实验中学无愧是高大上的学校,当时还体会不出来高和上,只是体验了大,班级多、人多,初一有11个班,前5个班为俄语班,后6个班为英语班,初二年级更大,好像有13个班。初一的课程有数学、语文、政治、外语、地理、历史、体育等,数学课是李令倩老师承担,那时的李老师非常年轻、漂亮、干练,为我们班讲授代数,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课程内容让我们一众没有多少教育经历的同学十分头疼,值得庆幸的是由于准备入学前的补习,让我提前掌握了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解题方法,没有拉下进度,否则会死的很难看。小花絮:当年具体时间已无从记起,李老师为我们上课时已怀孕数月,有一天正在讲课中,忽然见李老师的脸色大变,原本大声清脆的声音忽然变小,以极小的声音说给我拿一把椅,一时间教室里的同学大乱,手足无措,还好,班里有个叫顾书生的小个子同学,坐在第一排,赶紧将他的椅子放在李老师的身后,让李老师坐下,趴在了讲台上。随后大概由班长或课代表去年级组办公室找了其他老师来将李老师扶走休息。当时全班同学的反映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脸懵圈,也难怪,一群十三岁的少男少女怎么会知道那是产前的反应啊!沈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英语课自然是沈老师来上,当年沈老师三十余岁,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当时住在距离学校不远的云梯胡同,好像那时还梳着两个小辫子。如前所述,英语课也是提前补习过,第一堂英语课,想必是沈老师想了解一下我的英语程度,第一个把我叫起来提问,我一开口沈老师就笑了,说你这是美式发音,跟谁学的?就这一问居然让有的同学记了四十余年,在随后的学习阶段跟随沈老师及其他老师又慢慢地转换成英式发音了。沈老师在高一时再次担任我们的英语课老师,只是75年社会上正是“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高潮,我亦受其影响对英语课没有认真学,结果在翻译一句关于伟大领袖的语句时,时态使用错误,现在依然记得应该是使用现在时还是现在进行时,结果我使用了过去时,引得沈老师异常生气,警告我说时态用错把活人说成死人,这在当时的社会上会招来杀身之祸。当时我被吓得半死,但依旧提不起学习英语的兴趣,整个班里的情形好像都差不多。
初二时,沈老师转任6班的班主任,我们班由数学组的张春条老师担任班主任,张老师的教学方法及态度在前面的校庆征文中多有表述,我就不再赘述了,我想说的是大概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些老师们空有一身本事却难以发挥。到了初二的第二学期,张老师好像是患上了神经官能症,医生建议休息及多运动,故此张老师不再担任我班的班主任及相应的数学课,那个学期倒是可以看到张老师偶尔在球场上活动的身影。初二年级,增开了物理课,担任物理课的是一位复员转业的退伍军人左宏绍老师,左老师是老三届的高中生,学习基础相当不错,初二及高一两年教授我们物理课,初二还是初三是亦曾担任过我们的班主任。77年恢复高考后,左老师考入北师大物理系,毕业后又听说赴美攻读研究生,至此也就失去了联系。初三年级又一位年轻老师成为了我们的班主任兼数学课老师,这便是许纯厚老师。许老师当年帅气十足,浓眉大眼国字脸,有几分电影演员的影子,74年支援教育从首钢公司借调到学校,我们班亦成为许老师进校后的首个教学班。许老师当年教我们数学,***期间教材中很多地方都要求与工农兵相结合,结果就在一个学期的数学课中加入机械制图的内容,现在看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在当时确是应景之作。许老师在工厂待过几年,又是66届的老高三毕业生,教这些东西轻车熟路,但三视图、左右、上下投影关系概念的建立让我们这些从未接触过机械零件的孩子简直就是如坠雾里,直到现在,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依然是工科大学课程中几大杀手之一。我好像倒是对此没有特别的反感,相反还产生一些兴趣。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之中有些感应,我在若干年后确实进入机械行业,还做了一名教师,以致毕业三十年后见到许老师时第一句话就是现在我是靠您当年教的知识吃饭了,虽为一句玩笑之话,确能反映出我回想起当年的课堂情景。这个课程内容增加的非常突兀,与其他的知识毫无关联,随着恢复高考,该部内容被取消,中学学习机械制图在实验中学只存在了两年,我们也就幸运成为这两年的试验品之一了。许老师的生活非常潇洒,无论是在退休前还是在退休后都应该是如此。
高中阶段
高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实验中学的知名教师徐恩庆老师出任我们班主任并为我们讲授历史课,徐老师是我在实验中学期间见过唯一一位上课不带教案,不拿讲稿,全程坐着上课的老师,徐老师讲课的风采在征文文集中多有描述,我的文笔难以企及,就不再赘述了。
记得高一那年的运动会,由于“女民兵班”的组建,原7班被拆散,大部分并入我们班后我们班改名高一(7)班,原7班的几名体育达人加入,使高一(7)班的体育实力大增,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及数个田径比赛的第一名。只见许老师拿着一台国内尚不多见的“海鸥牌”单反相机走来走去照相,也为我们照了不少的照片。整个操场只有那一台相机,还是私人所有。我估计当时学校未必有公用的相机,而且当年一台海鸥单反相机售价300余元,是一般年轻老师工资的十倍左右,现在想起来依然会觉得有些不可以思议。
高二年级我们迎来了中学时代最后一位班主任杨振老师,他与沈老师一样担任整个全年的班主任,因此记忆深刻。杨振老师个子不高,身体非常消瘦,他自己说是胃不太好,有胃下垂的毛病,一次曾夸张地用手比划胃下垂的最低点在肚脐以下。一年当中只要是可以穿长袖衣服时,总会见到杨老师穿一件袖子长过手掌心的中山装,单肩背一个硕大的书包穿梭于校园之中。在杨老师身上看不到一点所谓师道尊严的影子,反过来大部分同学总会有意无意地与杨老师作对,记得一次在传达上级不得传谣信谣的指示精神时,有同学就明知故问地问是什么谣言?杨老师赶紧说我不能说啊!说出来就是传播谣言;底下的同学们就反过来说我们不知道啊,老师不说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哪些是谣言?哪些不是谣言呢?顿时班级里面陷入了有如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无解争论中,最后的传达好像也就不了了之的散场了。总之,我们在能够与老师唱反调时一定会唱反调,但却未见杨老师有什么不悦的表示,到后来,基本没有害怕的心理,面对杨老师的批评就会嬉皮笑脸地搪塞一下,随后依然故我。
1976年中华大地大事频发,我们也临近毕业,有了用相机记录时光的机会,感谢黄大刚、侯铁中、韩志华等同学提供了这些老照片。
左二为杨振老师
前排左三为杨振老师
7班毕业照,前排居中者为杨振老师
当然,为我们付出心血的绝不止上述提及姓名的老师们,同样付出的还有更多未曾记录姓名的老师们,未能记录有篇幅的原因,更多的是时间久远,记忆不全,画蛇添足反而不美。下面依据记忆录下曾经教过我们班的老师姓名,挂一漏万,记录不全敬请原谅。
语文:余钟惠老师
数学:于宗英老师
生物及生理卫生:陈大文老师
体育:夏克若、刘嘉瑞、谭世和老师
地理:肖淑芬老师。
后 记
中学毕业后我经历了插队、高考、求学、工作等世间凡事,实验中学也走向正轨,日常教学任务异常繁忙,期间数次走过学校大门也只是向里望望而已。
1987年70年校庆日我在母校走了数圈,未见到一位同学,老师呢,大多数老师都被同学们簇拥着,自认为离校时间有点长,在校期间与老师也不是很熟,只好远远地看看,包括沈老师也未敢上前问候,其实是多虑。
1997年学校80周年庆典见到了不少的同学,包括许老师等一些老师,只是校庆太过红火,每位老师身边总有来不完的同学,匆匆问候过老师及与老师们合影后就散了,奉上20年前的庆典照片以馈读者。
80年校庆,在南楼我们曾经的教室里与张锦斋校长合影留念
80年校庆,女生与许纯厚老师合影
2007年学校90周年校庆只有5位同学回到了母校,究其原因,皆因这十年间手机换号、工作跳槽、买房子搬家等失去了原有的联系方式。感谢学校建立校友录网站,通过该网站,又和大部分同学建立了联系,有了毕业三十年的聚会,也有了两位老师退休后的首次见面。在90周年校庆那天,我见夏克若老师当时身边同学不太多,便走上前与夏老师打了一声招呼,报上姓名,没想到夏老师略一沉思便说知道啊,田径队短跑组的,太让人吃惊了,我也就是在高中时参加了一段校田径队的训练,想不到30年过后老师们还能记得如此清楚!
沈信宇老师与许纯厚老师退休后首次见面
沈信宇老师与宫少军同学30年来首次见面
沈老师、许老师与部分聚会同学合影
2010年前后校友录网站停用,在通讯技术发达的今天这些都不是事儿,微信群将老师同学们联系到了一起。许老师真正过起了逍遥的生活,有了自己的农家院,瓜田李下,怡然自得。我们也借此宝地,将此变成了班级的聚会场所。
许老师的农家院餐厅
许老师的农家院蔬菜大棚
2016年,许纯厚老师、安洁老师夫妇与同学们的合影
2017年许老师、安老师、沈老师与同学们的合影
短短的五年中学时光就这样慢慢地过去了,但这五年的经历却在我随后的四十年里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祝各位老师身体健康长寿,祝母校繁荣昌盛。
作者简介:
张新华,1976届高中(7)班毕业生。
关注本公众号,获得更多校友最新投稿
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百年校庆《校友回忆母校文集》征文项目编发,作者文责自负。
投稿邮箱:shiyan1917b@163.com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