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诗城月历·十月|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层秋雨一层凉。
重阳节前脚走,寒露节气后脚就到,
洛城连日阴雨,气温骤降。
秋天簪着菊花登高望远,仿佛禁不住这突然的寒意似的,在山顶翻了个跟斗,跃入云水之间,于是层林尽染,秋色连波,天地一瞬间被迷蒙醉人的秋色笼罩。
不觉,已入深秋。
十月秋色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宋·范仲淹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虽不是洛阳人,却热爱洛阳,生前曾多次上书,建议朝廷加强对西京洛阳的建设;死后,他被葬在了洛阳万安山麓。
他幼年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他乡。家里穷,他一度寄居在洛阳龙门南边的一座寺庙里,吃冷粥,苦读书。这样的家庭,自然拿不出多余的钱送他进“特长班”学画画。
在写这一阕词的时候,范仲淹却犹如画家附体,捕捉颜色的感官触角敏锐得可怕:碧蓝云天,黄叶满地,秋色连江河,水面寒烟弥漫,苍翠逼人。夕阳西下,天地苍茫。
这画面唯美、浪漫,惹人无端起轻愁,他偏还要加一句“芳草无情”,更衬得人多情多烦恼。
台湾女作家琼瑶很喜欢这阕词。她写过一本言情小说,直接取名《碧云天》。
范仲淹为人大气,格局开阔,平生所愿乃救济苍生、匡扶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写儿女情长的诗词不多,然而一出手就能揉碎人的心。
羁旅异乡,夜夜“黯乡魂,追旅思”,除非“好梦留人睡”,否则便难熬刻骨的想念,忍不住登高楼,望明月,独自喝闷酒,“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为谁流下相思泪?不知。这低回婉转的愁思,如那“波上寒烟翠”,深邃幽远,不可捉摸。
范仲淹一生耿直,忧国忧民,为官多年,勤勤恳恳忙政务,踏踏实实干实事,为国谋大计,为民谋福利。他坚持原则,常常仗义执言,针砭时弊,不怕得罪太后和皇帝,也不怕得罪同僚和上级。世故之人看不惯官场潜规则,顶多腹诽,他非要光明磊落地摆到台面上说。
被他批评的人恼羞成怒,联手排挤他,于是他一次次被贬谪,境遇凄苦。
同僚梅尧臣写了《啄木》《灵乌赋》两篇诗赋寄给范仲淹,好心提醒他圆滑一些,莫像啄木鸟,啄了林中虫,却惹杀身祸;也莫像乌鸦那样报凶信,四处树敌。
范仲淹不以为然,勇敢无畏地回应梅尧臣: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即便身处困境,前路渺茫,他依然砥砺前行。他的心里色彩缤纷,所以看得见人间最美的秋色。
十月赤诚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
这首诗王昌龄作于去江宁(南京旧称)赴任之后。去江宁工作不是王昌龄的本意,他是被朝廷强派过去的。
此前,他的老朋友孟浩然去世了。王昌龄听闻噩耗,黯然神伤,加上工作不顺利,总有人诽谤他、排挤他,接到调令,他消极抵抗,迟迟不去报到。
史书里说,在前往江宁赴任的途中,他路过洛阳,找了个借口请假,在洛阳一住就是大半年,整天和朋友们饮酒赋诗。
只是再拖延,该上的班还是逃不过,最终他不情不愿地去了江宁。
于是,就有了这首诗。
那天,他的朋友辛渐要北上洛阳。王昌龄在芙蓉楼为朋友饯行,大概喝多了,就地卧倒。天蒙蒙亮的时候,他站在江边,目送辛渐乘船远去。
秋雨下了一夜,迷蒙的水雾笼罩着南国的江天,烟波浩渺,秋风萧瑟。王昌龄遥望着远方的楚山,心中倍加孤寂。
辛渐啊,你很快就能见到洛阳的亲友了,我却只能跟这孤零零的山一样,孤零零地在异乡飘荡。要是洛阳的朋友问起我,你就告诉他们,我壮志未酬,初心不改,“一片冰心在玉壶”。
早在南北朝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清白的品格。王维、崔颢、李白等唐代诗人,也曾以“冰壶”比拟高尚的节操。
王昌龄托辛渐捎给洛阳亲友的口信,其意深沉,不言自明:不管世事如何变幻,我还是原来的我。
他以晶莹的冰心、玉壶自喻,是因为他知道,洛阳的亲友懂他、了解他;也是因为他相信,命运或有不公,人心总有公正。
“安史之乱”爆发后,王昌龄于公元756年回老家,途经亳州,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据说,闾丘晓忌恨他的才气。
后来,河南节度使张镐奉命平定“安史之乱”,命闾丘晓出兵援助睢阳。闾丘晓怕仗打败了连累自己,故意拖延时间,按兵不动,坐视叛军攻陷睢阳。
张镐大怒,以贻误军机罪下令处死闾丘晓。行刑前,闾丘晓乞求张镐放他一条生路,哭着说家中还有老母亲需要他赡养。
张镐一句话就把他的话堵了回去:“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你杀王昌龄时,咋不想想人家的亲人靠谁来养?
天道有轮回,善恶终有报。
十月忠贞
长相思
九月西风兴,月冷霜华凝。
思君秋夜长,一夜魂九升。
二月东风来,草坼(chè)花心开。
思君春日迟,一日肠九回。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唐·白居易
这首诗里的“九月”,是农历九月,时令相当于公历十月。
农历九月西风急,“月冷霜华凝”。诗人和恋人相爱却不得相聚,长夜漫漫,辗转难眠。
据说,白居易年轻的时候,为了爱情与世俗规则对抗过,直到37岁才听从母命娶妻。
他为之抗争的那个姑娘,名叫湘灵。因为门第之别,他们的恋情遭到了家里人的强烈反对,他们无法成婚,不得不分开。
在这首《长相思》里,白居易以女子的口吻,写了一对年轻男女相识、相恋的过程:她住在洛桥北,他住在洛桥南;她十五岁时就爱上了他,到如今二十三岁了,仍在苦苦恋着他。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这场爱情注定没有结果,可他们舍不得、放不下,只能祈求老天垂怜,给相爱的人创造奇迹,让有情人能成眷属。
诗文的最后六句直白、真挚,白居易简直掏出了心窝子。他的情话异常简单,却又异常深情,他说:“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都说心诚则灵,希望老天能帮我实现这个小小的心愿:我只想陪伴在爱人的左右,生活在离爱人最近的地方,哪怕是化为远方兽,哪怕是变成深山木。
这样的情诗,叫人听了就想谈恋爱。
十月远客
秋怀
凉叶萧萧散雨声,虚堂淅淅掩霜清。
黄华自与西风约,白发先从远客生。
吟似候虫秋更苦,梦和寒鹊夜频惊。
何时石岭关山路,一望家山眼暂明?
——金·元好问
这首诗没有讲述具体的事情,只是极其精细地描述了某个深秋的意境,以及白发游子思念家乡的心情。
秋风中的落叶是凉的,秋风里的雨声是散的,厅堂落寞,露冷霜清,黄菊染了西风,远客白了头发。游子的低吟比秋虫的鸣叫更愁苦,夜里睡不踏实,像一惊一乍的寒鹊频频惊醒。遥望关山路,何时还故乡?
元好问生于金元时期,以金国人自居。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氏的后裔,和唐代洛阳诗人元稹同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后,改拓跋氏为元氏,自名元宏。
数百年后,蒙古军大举南侵,元好问在洛阳孟津写了一阕《临江仙》,感叹“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
他的作品比人有名。金庸经典小说《神雕侠侣》里的李莫愁,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却一生为情所困,她挂在嘴边的“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便是元好问的词句。
史载,元好问天资聪慧,七岁便能写诗,可惜他生逢乱世,命运坎坷。
他从十六岁开始参加科考,却因战乱等原因屡考屡败,直到三十多岁才踏入仕途,在汴京(今开封)当了官。朝廷并没有重用他,他的生活很清苦,连生计都难以维持。
他心中不痛快,请了长假,到洛阳附近的登封潜心研究杜甫的诗歌,撰写了一部《杜诗学》。
后来,他被调派到内乡、南阳等地当了几年官。他为官清廉,体察民情,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帮老百姓减赋税、谋福利,政绩斐然。
再后来,他又被调回汴京。公元1233年,蒙古军围城,汴京失守,金哀宗逃离京城。元好问和大批金国官员被俘。金灭,元兴。
国破家亡,山河破碎,元好问百感交集,万念俱灰。
国家不幸诗家幸。他将满腔悲情倾注到诗词创作中,写出了许多雄浑、悲壮的诗词。
他写信给当时任蒙古国中书令的耶律楚材,推荐了一批中原人才,请其予以保护、择优任用。
耶律楚材并未给元好问回信,但元好问举荐的人大多被元朝起用。他们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河洛文化,影响很大。
元好问自己却无心为蒙古人做事,即便元朝执政者许诺他高官厚禄、荣华富贵,他也不为所动。
他痛心金国的灭亡,立志要“以
诗存史”,常年奔波于燕京、汴京、洛阳、太原等地,苦心搜集金国君臣的诗词,编辑了一本金国君臣诗词总集——《中州集》,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的一项空白。
临终前,他嘱咐后人在自己的墓碑上只题七个字:诗人元好问之墓。
既然“人生长恨水长东”,不如抛却功名利禄,在干净、简单的诗词王国里长眠。

THE END
晚报副刊精读
编辑:nana
审核:聂丽 周彦超
洛阳晚报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以上作品版权归洛阳日报社享有,除法律许可之外,未经洛阳日报社授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使用。
洛阳日报社所属媒体使用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洛阳日报社联系,电话:0379-65233520。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