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不崇拜明星只崇拜科学家

网友提问:

如何让孩子崇拜科学家,而不是崇拜明星?

优质回答:

家长 学校 社会的导向很重要啊[赞][赞][赞]

其他网友回答

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教育,家长的引导,媒体的宣传,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都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很崇拜明星,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偶像和奋斗目标。很多孩子知道当红明星的所有事情,甚至是八卦,但对科学家却知之甚少,原因何在?

科学家做研究,明星做演义,都从事着各自的行业,职业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歌手明星,都有资格被追捧被当成全民话题。但不容否认的现状是,当下的新闻媒体对科技界的报道明显着墨太少,而有关娱乐明星的各类八卦绯闻却铺天盖地。中国国际政法研究院院长陈中华曾撰文《科学家的地位不如戏子》,痛批当下的媒体生态以及多数民众是非观的缺失。文章中说:“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找精神依托,很多固化的思想糟粕都在等待打破,人们需要填充营养和价值,可这恰恰也是中国崛起的最佳机遇,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而恰恰社会上又非常缺少这种角色的存在……”

基于科学的特征,科学本身就是弱势。在娱乐资讯消费走俏的时代,科学新闻常常被遗忘在聚光灯的边缘,尤其是民众对于科学家的冷落时常叫人惋惜错愕。中国媒体只重视报道娱乐明星,而不够重视关注对中国国力增强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们。2015年因研制出青蒿素的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直至现在,知道她的孩子又有几人呢?尽管此文章的诸多观点有失偏颇,但无疑给了中国传媒圈一记棒喝。

2010年,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纪检组原组长王庭大观点鲜明地表达了这样的隐忧:“国家对于科学家宣传的力度不够,舆论氛围不浓!”同时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科学家,让科学家成为最受尊重的人。

发言中,王庭大提到了这样一件事,中科院海洋所曾有一位海带专家,常年坚持在第一线进行研究,发现通过食用海带可以补充人体所需微量元素,能够成功预防甲状腺肿大等疾病。如今,“吃海带补碘”这个常识已成全民共识,但这位发现者的名字,直到去世也没有被世人知晓。如果说科学家遭到媒体的冷淡是出于新闻本身的特质,那么国民科学精神和科学信仰的缺失则让人担忧。

除了当下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外,媒体的引导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是导致这种价值信仰的主要原因。学校要对这种现象引起高度重视。要通过国旗下演讲,少先队活动,班会,主题教育等形式,重塑青少年的价值观,要把崇尚科学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这次全民抗击疫情的时候,科学院院士李兰娟曾经说过,疫情结束之后,要重塑青少年的精神信仰。当危机来临之际 ,能救国救民的当属科学,明星是救不了国家的。

科技是强国之本,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是国之利器。唯有全社会对科学事业致以高度的尊重,让全社会重燃对科学的信仰,科学的光芒才能照亮整个世界。

其他网友回答

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父母是第一责任人,学校是第二责任人,社会是第三责任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不争的事实,没有听说“明星是第一生产力”,如何引导,需要多方努力。

作为父母,孩子第一任老师,责任重大

为什么有的人害怕生二胎,一方面是因为经济压力,另一方面,觉得生很容易,但是教育太难了!孩子有什么样的教养还得看家庭教育,尤其是孩子小的时候,是很容易受影响的。父母带给孩子啊一个什么环境,孩子被动地接触这个环境带来的所有好的、负面的信息。

所以,引导孩子的科学思维,作为父母不能偷懒,你要做到:

带孩子参观科技馆,博物馆,而且不是去一次就完事,每个年龄段去的目的是不同的,更小的时候是为了培养兴趣,再大点是去了解原理,或者是亲身参与。

带孩子参加科技类活动的比赛,最好能亲身参与

带孩子在家动手做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网络上有很多这样的视频,与是否专业无关,就看父母懒惰还是勤快!

陪孩子看相关书籍,家里买了很多相关书籍,如恐龙类、太空类,自然类,科学技术类,其中有三本书加起来就有1000元,不能浪费,陪孩子一边看,一边讲解,现在有的时候孩子自己就翻着看了。

只要有兴趣了,剩下的就水到渠成了

作为学校,优化科学课程开发,让学生参与其中

目前各地学校都有科学课,课程的优劣也是参差不齐,大多以讲授为主,如果加大点投入,让孩子参与到科学探究中,取得的效果可能不一样。可能从小学开始,每天放学回家后基本上以完成作业为主,有多少孩子会自己种点儿花草,然后观察并记录成长过程,有多少孩子会去拆拆旧物,看看有多少零件,零件之间是怎样连接的。

很少!我们的学校又能提供多少素材,让学生动手参与其中呢,所以如果对科学课程的重视跟语文数学外语一样的话,相信孩子们的科学思维会有较大的提高。

到了初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如何进行,理科的授课教师就要多想办法,在授课当中引入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现身说法,比如门捷列夫发现周期表的艰难过程、法拉第作为非科班出身却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至高的科学成就等等,让学生去体会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

作为社会,降低负面影响,传递正能量

社会舆论是很难改变的,需要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来共同努力。孩子在人生观、世界观没有形成的时候,是很容易受影响的。国家其实也不提倡娱乐至上、金钱至上的价值理念。

所以我们因该做到

尽量较少地让孩子接触不良的文化,负面的信息

成人对不适的内容不评论,不转发,做有责任的“社会人儿”

充分利用好明星,明星可以被崇拜,但是必须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对于有劣迹、负面影响严重的明星就该封杀。家长和老师的话不听,但是明星的话一般管用!

大力弘扬科技正能量,身边的舆论都是积极向上的,影响也将是积极的。

【写在最后】我们要抓住每一个活生生的教育素材,去教育或者影响我们的孩子,比如这次疫情,医生和科研人员的努力,科技在抗疫中的作用,都给我们提供了好的教育资源,只要我们用心,就会增加孩子对科学的崇拜!

我是@催化剂小强,一名普通教师,期待与您的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你好,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流量明星当道,科学家们却遭冷场,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孩子们会追星?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得明确为什么会追星。

众所周知,现在的明星在屏幕前光鲜亮丽受无数人追捧。许多孩子第一次认识到明星都是从手机上,电视屏幕前或被人推荐,孩子们追星的开始不过就是一开始见到明星的时候,觉得这个明星长得挺符合自己的审美价值的,或者挺看好这个人的,也就是挺有眼缘的。

有演员之后就去观察这个明星,然后就发现这个明星各方面都很对自己的胃口,就开始继续观察,继续观察,慢慢的自己就喜欢上了这个明星。如果发现有人在诋毁偶像,就会冲上前怼回去。

如果单单是这样的话,身边任何一个类似的人他也会怼回去,但为什么会陷入疯狂追星呢?

其实原因无非就是很普遍的,屏幕上的明星都是通过精心包装有着人设的设定。貌似完美无瑕,然后通过社交网络在透露出自己的一点‘人性’,让许多路人对此有眼缘有好感,让许多粉丝对此更加的爱慕。

这可能就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向往,那些原本只存在自己想象中的生活或者人物都活生生的出现了。所以会因此开启自己的追星旅途。

如何崇拜上科学家?

其实从上文发展看来,追星貌似是一个很水到渠成的事,看似不过是在维护一个自己很敬仰的人而已。

所以能不能把那个偶像换成科学家呢?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这也是比较需要技巧的一件事。

为什么多数人喜欢明星多于喜欢科学家呢?因为明星他更贴近日常,他能与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都挂起钩来。而科学家你可能不了解某个方面,你就不可能了解这个科学家。所以是了解生活更容易,还是了解量子力学什么的更容易呢?答案肯定是前者,所以更多的人喜欢明星多于喜欢科学家。

了解了问题根本所在,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要孩子崇拜科学家,你就得先要孩子对科学方面有个基本的了解,让他知道科学其实也是贴近生活的。

兴趣可以引导人做很多的事情

如标题所言,首先就是要孩子产生兴趣。我们高中有个学长,她对娱乐圈一无所知,他的偶像就是牛顿。他大学的专业也是与物理有关系的,他在暑假的时候便自主的学习大学物理知识。

学长之所以能完成这件事情,便是因为她对物理感兴趣,因为兴趣,所以他选择了一个物理方面的科学家来做自己的偶像,也选择自主完成他所感兴趣的这些事。

所以鉴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你的孩子产生兴趣。

当然就不是唯一的方法,产生兴趣也不是唯一的路。但是我憋不出了,所以将就着看吧。

下次再见拜拜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社会价值取向问题,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着手,通过舆论导向和政策对年轻人引导教育,对所谓的“明星”加以必要约束限制,其中包括收入、地位等。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