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马诗的意思及诗意

全在“何当”一词

-《马诗》教学思考

《马诗》,是诗鬼李贺的一首写“马”的诗作。李贺写作的马诗,并非只是为了描写马的外形和能力,更多的是借马来表达对在位者的或赞美、或讽刺的情感,也有对他人或者自己身世的悲叹或怜惜。

我们要读懂这首《马诗》,也许有不少路径。但,我觉得对诗中“何当”一词的品读,可能更能触摸到诗人的情感。

【原文】

马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NO.1

初读“何当”,勾连诗意

《马诗》首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运用两个较为新奇的比喻“沙如雪”、“月似钩”,来描写大漠和燕山的景象。“沙如雪”,不仅从视觉的角度写出大漠在月光笼罩下的银白之色,而且喻体“雪”,更给人一种心理感觉上的寒冷。

同样,“月似钩”,也不单是写出燕山上空那一弯明月的形状。结合注释,“钩”,吴钩,古代的一种兵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战斗之意;还有,诗人所处的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而且,“燕山”又是古代边塞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地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边塞、边疆的代名词。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

首句,借助这两个比喻,描绘出了一幅寒光凛凛、富有肃杀之气的的边塞战场景色。这样的边塞沙场,不正是战马们渴望的驰骋之地吗?于是,诗的第二句“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写到了一匹戴上金络脑的战马,得以重用,所向披靡,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

“何当”一词,将这两句诗的内容自然地衔接起来,由寒光凛凛、充满肃杀之气的边塞之景,过渡到得到重用的战马叱咤沙场的内容。

NO.2

再读“何当”,陡生矛盾

教材中,“何当”解释为“何日,何时”。何时,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一种遥遥无期的感觉。这样,“何当”此词一出,我们瞬间明白“戴上金络脑、得到重用、驰骋疆场”只是战马“此刻”的幻想,“骈死于槽枥之间”也许是它如今的现实处境;而首句中描写到的那个寒光凛凛的沙场,是它可能永远无法触摸到的梦想。

因此,“何当”一词,不仅仅是简单地勾连上下两句诗的诗意,更是无情地揭示了马的梦想与现实处境的巨大反差和矛盾。

同时,“何当”,以马的口吻设问,强烈传达出无限企盼之意,企盼着能在草黄马肥的“清秋”之时“快走”于“沙如雪”的大漠,“奔踏”于“月似钩”的燕山,富有唱叹的意味;然而这种企盼又是遥遥无期,是战马看不到任何希望后的绝望,无尽的悲愤与无奈。所以,“何当”这个词,传神精准地写出了战马既无限期待又无尽无奈这样一种极为复杂而悲痛的情感。

NO.3

细读“何当”,无尽悲叹

承前所言,“何当”一词所制造的矛盾和反差,从诗句句面意思,当是战马所发出的唱叹。但结合首句的写景,恐怕不只是这层理解。

回读“月似钩”这个比喻,应有更深的理解。诗人选取怎样的喻体,一定是诗人的某种情感或者愿望的流露。再结合其他诗词中所用到的“吴钩”,“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十三首》其五),“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不难看出,“吴钩”已成为驰骋沙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是诗人词客笔下的一种文化符号。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在常人看来寒光凛凛、极为肃杀的边塞之地,但对于报国之士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这样的战场,恰是英雄用武之地。

再结合诗人李贺的生平,他七岁能辞章,十五岁工乐府,曾遭人嫉妒诽谤。李贺的父亲因为叫做晋肃,其中晋进犯了当时的嫌名,所以李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尽管韩愈极力为他辩解,但是最终没有成功,李贺最后无可奈只好离开了考场,于是终身郁郁不得志。而且一生体弱多病,去世时年仅27岁。在后世对他只言片语的评价中,我们读到都是一个才高之士,满是悲凉的人生。诗人终究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渴望:一展抱负,建功立业。最后,只是留下许多低回感伤的诗篇。

基于对喻体“钩”的分析,以及结合诗人的生平,联系到诗人其他的写马诗作,这里的“何当”唱叹,更是诗人的悲叹。诗人自比良马,表达诗人期望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愿望;又透出诗人始终得不到赏识的无奈、怀才不遇的激愤。

撮起“何当”一词,串联诗歌上下句的诗句内容,并体会良马更是诗人的现实处境与理想之地的矛盾反差,进而感受诗人在这矛盾叙述中的无尽悲叹。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