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石鼓史话

原创艺术平台| 文学 | 摄影 | 朗读 |书画
▼壮美昭陵◎西部文学艺术微刊
︱第653期︱
长按上面二维码关注
搜集整理:张克俭、王惠琴
文史审核:张彦文、廉振孝
参考内容:百度网、杨生博、
    赵晓萍、董定柱等提供
礼泉县赵镇中心小学院内,坐落着一尊石鼓,由鼓座和鼓身两部分组成。其中,鼓座高1.09米,直径1.65米。石鼓高1.05米,直径1.5米,中间空心,鼓身厚0.2米,形为柱体,很像战鼓,现已破损。(以上石鼓数据,为2013年石鼓东村给村委会前广场复制石鼓时,倡导者和主要参与人董定柱提供)鼓身上下被两根二寸宽的铁圈箍着。石鼓村的村名正是因为这尊石鼓而取的。
石鼓所在的地方,当地人一直称作南寺,是古都长安到唐太宗昭陵的必经之地,据说从唐代这里起就是皇家的寺院,西边还有几座大殿,供奉着许多佛像,当时香火极为旺盛。不知从何时起村上把这个地方利用起来,当做娃娃们念书的学校。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石鼓坐落在学校院内的一个高台之上,被一座仿古建筑保护着。这里曾当做宿舍住过学生,也曾当做保管室存放过杂物。那时候,各级文物部门的同志,隔三差五地来到学校查看石鼓,或拍照、或拓印鼓身上的文字。后来这座房屋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学校在多次上报各级主管部门无果的情况下,拆除了倒塌的房屋,在石鼓东西两侧各植了一颗槐树。
如今石鼓在两颗槐树的庇佑下矗立在一座土堆之上,1992年该石鼓被列为礼泉县重点保护文物。那么,石鼓到底是哪朝哪代、那年那月流传到现在的?雕造石鼓的目的和作用何在?对此众说纷纭。
一、石鼓的传说
根据石鼓村人老几辈的传说和现任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杨生博教授撰文《石鼓情》和“壮美昭陵”中国西部文化艺术原创精品交流推广平台台主赵晓萍老师的《赵镇石鼓》介绍,关于石鼓,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礼泉赵镇石鼓和现在淳化县(古云阳县)甘泉宫的石鼓原来是一对,它们原来矗立在湖北省枣阳县。

东汉光武帝刘秀小时候死了父亲,寄养在叔父家中,叔父家门前有两个石鼓,刘秀和他的小朋友们经常围着石鼓玩耍。有一天,他和小朋友们在一起打赌说:谁能把石鼓敲响,就推谁为王。小朋友都没有敲响,刘秀一敲却咚!咚!咚!鼓声如雷,逗得小伙伴哈哈大笑,异口同声喊起来了:刘秀为王!刘秀为王!这石鼓的声音非同一般,轰隆声惊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对刘秀讲:你把石鼓敲响了,将来可以称王。但是,必须把石鼓担到云阳县甘泉宫,那里自古以来就是皇帝祭天的地方,风脉好,景色好,把甘泉宫的风脉压不住,你的江山也坐不稳当。说完,玉帝不见了。刘秀急忙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 喊声把自己惊醒了,原来他是躺在石鼓旁边做了一个梦。
刘秀长大后,身高七尺,浓眉大眼,力气过人,性格粗犷。王莽末年,刘秀同他的哥哥刘玄起兵打败了王莽,当了皇帝。他没有忘记玉帝给他托的梦,毅然把石鼓担往甘泉宫,一路上累得浑身是汗受尽劳累。到了甘泉宫门口,他喘了口气,结果后边的石鼓掉在礼泉县赵镇石鼓村。刘秀一生气,把扁担向东一撇,摔在东山上,就是今礼泉县东的扁担山。刘秀把前面的石鼓放在甘泉宫,他心里明白把风脉没有压住,在长安的江山坐不稳,就把国都迁到了河南洛阳。然而,传说终究不是历史,我们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二、石鼓上雕刻着什么
石鼓由鼓座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座顶端为圆形平顶莲台,正面(南面)有一个佛龛,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周围雕刻有以文殊菩萨为代表的八大菩萨浮雕(唐代佛经中有五大菩萨和八大菩萨之说,而八大菩萨说者居多,且各个佛经里,八大菩萨法名稍有不同),各个菩萨之间有菩提树相隔。人物线条优美,堪称鬼斧神工。但当年雕造的石鼓鼓座上的释迦牟尼佛像及八大菩萨的头部早已不知去向。
佛教中的八大菩萨图
石鼓鼓身打破的一角已无影踪,鼓身上的碑文也模糊不清。各级文物部门针对鼓身上残缺不全的文字鉴定,上面雕刻的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此经为古印度佛经中的大乘经典,主要讲述善住天子命终之后,将受七度畜生恶道之苦,帝释天怜悯其业因,于是到佛陀那儿,恳请佛陀救济善住天子,佛陀就他们宣说尊胜陀罗尼经及持诵功德,全文如下: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唐周罽宾国沙门佛陀波利奉诏译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又与诸大菩萨僧万二千人俱。尔时三十三天于善法堂会。有一天子名曰善住。与诸大天游于园观。又与大天受胜尊贵与诸天女前后围绕。欢喜游戏。种种音乐。共相娱乐。受诸快乐。尔时善住天子即于夜分。闻有声言。善住天子却后七日。命将欲尽。命终之后。生赡部洲。受七返畜生身。即受地狱苦。从地狱出。希得人身。生于贫贱。处于母胎。即无两目。尔时善住天子闻此声已。即大惊怖。身毛皆竖。愁忧不乐。速疾往诣天帝释所。悲啼号哭。惶怖无计。顶礼帝释二足尊已。白帝释言。听我所说。我与诸天女共相围绕。受诸快乐。闻有声言。善住天子却后七日。命将欲尽。命终之后。生赡部洲。七返受畜生身。受七身已。即 生诸地狱。从地狱出。希得人身。生贫贱家。无其两目。天帝。云何令我得免斯苦。尔时帝释闻善住天子语已。甚大惊愕。即自思惟。此善住天子受何七返恶道之身。尔时帝释须臾静住。入定谛观。即见善住当受七返恶道之身。所谓猪狗野干狝猴蟒蛇乌鹫等身。食诸秽恶不净之物。尔时帝释观见善住天子。当堕七返恶道之身。极受苦恼。痛割于心。谛思无计。何所归依。唯有如来应正等觉。令其善住得免斯苦。尔时帝释即于此日初夜分时。以种种华鬘涂香末香。以妙天衣庄严执持。往诣誓多林园。于世尊所。到已。顶礼佛足。右绕七匝 。即于佛前。广大供养。佛前胡跪而白佛言。世尊。善住天子云何当受七返畜生恶道之身。具如上说。尔时如来顶上。放种种光。遍满十方一切世界已。其光还来绕佛三匝 。从佛口入。佛便微笑。告帝释言。天帝。有陀罗尼。名为如来佛顶尊胜。能净一切恶道。能净除一切生死苦恼。又能净除诸地狱阎罗王界畜生之苦。又破一切地狱。能回向善道。天帝。此佛顶尊胜陀罗尼。若有人闻。一经于耳。先世所造一切地狱恶业。悉皆消灭。当得清净之身。随所生处。忆持不忘。从一佛刹至一佛刹。从一天界至一天界。偏历三十三天。所生之处。忆持不忘。天帝。若人命欲将终。须臾忆念此陀罗尼。还得增寿。得身口意净。身无苦痛随其福利。随处安隐。一切如来之所观视。一切天神恒常侍卫。为人所敬。恶障消灭。一切菩萨同心覆护。天帝。若人能须臾读诵此陀罗尼者。此人所有一切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之苦。破坏消灭。无有遗余。诸佛刹土。及诸天宫。一切菩萨所住之门。无有障碍。随意趣入。
尔时帝释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为众生说增益寿命之法。
尔时世尊知帝释意。心之所念。乐闻佛说是陀罗尼法。即说咒曰。
那谟薄伽跋帝○啼隶路迦,钵啰底,毗失瑟咤耶,勃陀耶○薄伽跋底○怛侄他○唵○毗输驮耶,娑摩三漫多皤婆娑○娑破啰拏揭底伽诃那○娑婆皤输秫地,阿鼻诜者,苏揭多伐折那○阿嘧咧多毗晒鸡○阿诃啰阿诃啰○阿瑜散陀罗尼○输驮耶输驮耶○伽伽那毗秫提○乌瑟尼沙毗逝耶秫提○娑诃娑啰,喝啰湿弭,珊珠地帝○萨婆怛他揭多,地瑟咤那,頞地瑟耻帝,慕侄隶○跋折啰迦耶,僧诃多那秫提○萨婆伐罗拏毗秫提○钵罗底你伐怛耶阿瑜秫提○萨末那阿地瑟耻帝○末祢末祢○怛闼多部多俱胝钵唎秫提○毗萨普咤勃地秫提○社耶社耶○毗社耶毗社耶○萨末啰萨末啰,勃陀頞地瑟耻多秫提○跋折梨跋折啰揭鞞○跋折滥婆伐都○么么(此处加人名)萨婆萨埵,写迦耶毗秫提○萨婆揭底钵唎秫提○萨婆怛他揭多,三摩湿婆娑遏地瑟耻帝,勃陀勃陀,蒱陀耶蒱陀耶,三漫多钵唎秫提○萨婆怛他揭多,地瑟咤那,頞地瑟耻帝○娑婆诃○
佛告帝释言。此咒名净除一切恶道佛顶尊胜陀罗尼。能除一切罪业等障。能拔一切秽恶道苦。天帝。此大陀罗尼。八十八殑伽沙俱胝百千诸佛,同共宣说。随喜受持。大日如来智印印之。为破一切众生秽恶道苦故。为一切地狱畜生阎罗王界众生得解脱故。临急苦难。堕生死海中。众生得解脱故。短命薄福。无救护众生。乐造杂染恶业众生(得饶益故)。又此陀罗尼于赡部洲住持力故。能令地狱恶道众生。种种流转生死。薄福众生。不信善恶业。失正道众生等。得解脱义故。
佛告天帝。我说此陀罗尼。付嘱于汝,汝当授与善住天子。复当受持读诵思惟。爱乐忆念供养。于赡部洲一切众生。广为宣说此陀罗尼。亦为一切诸天子。故说此陀罗尼印。付嘱于汝。天帝。汝当善持守护。勿令忘失。
天帝。若人须臾得闻此陀罗尼。千劫已来。积造恶业重障。应受种种流转生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界。阿修罗身夜叉罗刹鬼神布单那。羯咤布单那。阿波娑摩罗蚊虻。龟狗蟒蛇一切诸鸟。及诸猛兽一切蠢动含灵。乃至蚁子之身。更不重受。即得转生。诸佛如来。一生补处菩萨。同会处生。或得大姓婆罗门家生。或得大刹利种家生。或得豪贵最胜家生。天帝。此人得如上贵处生者。皆由闻此陀罗尼故。转所生处。皆得清净。天帝。乃至得到菩提道场最胜之处。皆由赞叹此陀罗尼功德。
如是天帝。此陀罗尼名吉祥。能净一切恶道。此佛顶尊胜陀罗尼。犹如日藏摩尼之宝。净无瑕秽。净等虚空。光焰照彻无不周遍。若诸众生持此陀罗尼。亦复如是。亦如阎浮檀金。明净柔软,令人喜见。不为秽恶之所染着。天帝。若有众生。持此陀罗尼。亦复如是。乘斯善净。得生善道。天帝。此陀罗尼所在之处。若能书写流通。受持读诵。听闻供养。能如是者。一切恶道。皆得清净。一切地狱苦。悉皆消灭。
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中。天帝。若有苾刍苾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幢等上。或见或与幢相近。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幢等上尘落在身上。天帝。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道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界。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为罪垢染污。天帝。此等众生。为一切诸佛之所授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天帝。何况更以多诸供具。花鬘涂香末香宝幢旛盖等。衣服璎珞作诸庄严。于四衢道造窣堵波。安陀罗尼。合掌恭敬。旋绕行道。归命礼拜。天帝。彼人能如是供养者。名摩诃萨埵。真是佛子。持法栋梁。又是如来全身舍利窣堵波塔。
尔时阎摩罗法王。于时夜分。来诣佛所。到已。以种种天衣妙花。涂香末香庄严。供养佛已。绕佛七匝。顶礼佛足。而作是言。我闻如来演说。赞持大力陀罗尼者。故来修学。若有受持读诵是陀罗尼者。我常随逐守护。不令持者堕于地狱。以彼随顺如来言教而护念之。尔时护世四天大王。绕佛三匝。白佛言。世尊。唯愿如来为我广说持陀罗尼法。尔时佛告天王。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宣说受持此陀罗尼法。亦为短命诸众生说。当先洗浴。着新净衣。白月圆满十五日时。持斋诵此陀罗尼。满其千遍。令短命众生。还得增寿。永离病苦。一切业障。悉皆消灭。一切地狱诸苦。亦得解脱。诸飞鸟畜生含灵之类。闻此陀罗尼一经于耳。尽此一身。更不复受。
佛言。若人遇大恶病。闻陀罗尼。即得永离一切诸病。亦得消灭。应堕恶道。亦得除断。即得往生寂静(极乐)世界。从此身已。后更不受胞胎之身。所生之处。莲华化生。一切生处。忆持不忘。常识宿命。
佛言。若人先造一切极重罪业。遂即命终。乘斯恶业。应堕地狱。或堕畜生阎罗王界。或堕饿鬼。乃至堕大阿鼻地狱。或生水中。或生禽兽异类之身。取其亡者随身分骨。以土一把。诵此陀罗尼二十一遍。散亡者骨上。即得生天。
佛言。若人能日日诵此陀罗尼二十一遍。应消一切世间广大供养。舍身往生极乐世界。若常诵念。得大涅槃。复增寿命。受胜快乐。舍此身已。即得往生。种种微妙诸佛刹土。常与诸佛俱会一处。一切如来恒为演说微妙之义。一切世尊即授其记。身光照曜。一切刹土。
佛言。若诵此陀罗尼法。于其佛前。先取净土作坛。随其大小方四角作。以种种草华。散于坛上。烧众名香。右膝着地胡跪(合掌)心常念佛。作慕陀罗尼印。屈其头指以大拇指压。合掌当其心上。诵此陀罗尼一百八遍讫。于其坛中。如云王雨华。能遍供养八十八俱胝殑伽沙那庾多百千诸佛。彼佛世尊咸共赞言。善哉。希有。真是佛子。即得无障碍智三昧。得大菩提心。庄严三昧。持此陀罗尼法。应如是。
佛告天帝。我以此方便。一切众生应堕地狱道。令得解脱。一切恶道。亦得清净。复令持者。增益寿命。天帝。汝去将我此陀罗尼。授与善住天子。满其七日。(汝)与善住俱来见我。
尔时天帝于世尊所。受此陀罗尼法。奉持还于本天。授与善住天子。尔时善住天子。受此陀罗尼已。满六日六夜。依法受持。一切愿满。应受一切恶道等苦。即得解脱。住菩提道。增寿无量。甚大欢喜。高声叹言。希有如来。希有妙法。希有明验。甚为难得。令我解脱。
尔时帝释至第七日。与善住天子。将诸天众。严持华鬘涂香末香宝幢旛盖天衣璎珞。微妙庄严。往诣佛所。设大供养。以妙天衣。及诸璎珞供养世尊。绕百千匝。于佛前立。踊跃欢喜。坐而听法。
尔时世尊舒金色臂。摩善住天子顶。而为说法。授菩提记。佛言。此经名净除一切恶道。佛顶尊胜陀罗尼。汝当受持。尔时大众闻法欢喜。信受奉行。
  三、佛陀波利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关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从唐代到今天的译本较多,我们之所以选用唐周罽宾国沙门佛陀波利奉诏翻译的版本,是因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为佛陀波利亲自远涉千山万水、历尽艰辛从他们印度赍带中国的。
罽宾国沙门佛陀波利取经图
早在唐朝的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印度婆罗门僧人佛陀波利,怀着最虔诚的心、远涉千山万水、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中国山西省五台山下。佛陀波利心诚至感,遂以五体投地向山顶顶礼,随后一步一拜,拜向山顶。他以无限悲切的心,在心灵深处言语:自从佛陀入灭之后,所有的大圣贤大菩萨都难以寻求踪迹。唯有大士文殊师利,在此五台山中,慈悲汲引众生,教导众生修菩萨道。我佛陀波利,所恨的是没有出生在佛陀住世的时代,不能见到佛陀的圣容,不能亲耳聆听佛陀的教诲,是多么的遗憾!现在远涉千里流沙,怀着最诚敬的心,来拜谒大士文殊师利,乞求大士啊,您大慈大悲,允许让我得见您庄严尊贵的仪容!言已,悲泣得泪如雨下……
佛陀波利顶礼起身之际,忽然看见山中缓缓走岀一位老人。老人满脸慈祥,用婆罗门语对佛陀波利说:“法师,您心念众生,为求无上道而不远千里来寻访圣跡;不辞辛劳、慕道求法的心令人感动啊!”“只是汉地的众生多造罪业,而岀家僧众也多犯戒律,所犯罪业积重难返,实在难以救度。”“唯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不可思议,能够灭除众生的一切恶业,不知道法师有没有带这本经书来?”
佛陀波利听到老人一番话,心生恭敬,便诚恳的对老人说:“贫僧一心一意,直来礼谒文殊大士,并没有带这本经书来。”老人说:“法师既然沒有带这本经书来,空来何益?就算让您见到了文殊大士,又如何能得识?法师不如先返回印度,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来中土流传,广宣此经。若能如是,便是对诸佛菩萨的最大供养,亦是施大利益于众生。而且此经救拔幽冥、拯其恶趣极为殊胜。只有这样,法师才能报答得了诸佛的大恩呀!”“当法师取经弘法归来的时候,于此山中,弟子自会告诉您大士文殊师利菩萨所在!”佛陀波利听完老人这番话后,恍然大悟,不胜喜跃。于是抑制住内心的悲切,拂去眼泪,至心向老人敬礼。礼毕抬头之时,老人忽然不见踪影,佛陀波利惊愕不巳,立即知道这是诸佛菩萨慈悲指引。于是对老人的话更加深信不疑,满怀虔诚,一心一意返回印度取经去了!
 在永淳二年(公元683年),佛陀波利开始了取经之旅,一路上风餐露宿、困难重重。然而他以坚强的毅力、永不退转的虔诚、一心救度苦难众生的大慈悲愿力和钢铁般的意志。踏过荆棘满途、崇山峻蘞;以及一望无际,四野没有人烟的戈壁沙漠。经过了一个个寒暑,奔波跋涉达六年之久,再次来到中国西京。
唐朝当时的法律规定,把梵文的经书翻译成汉文是要经过皇帝的批准。佛陀波利求见唐高宗李治,告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不可思议。并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梵文原本交给了唐高宗,请高宗准其翻译成汉文利益众生。唐高宗敕命日照三藏法师及敕司宾寺典客令杜行顗等,在宫廷内共同翻译这本经书。但却将经本禁在宫庭之内,不得外传。随后又赏赐给佛陀波利上等的丝绢三十匹,以此表彰佛陀波利传经的功劳。
 佛陀波利见此经被禁在宫庭之内,不能流入民间,广利众生。心如刀割、悲痛万分。他泪流满面,向高宗奏请到:“贫僧历尽艰难,冒着性命危险,千里迢迢,取得经本,来到中土。贫僧的一番心愿是希望普济众生、救拨苦难,并不是贪图赏赐财物,更不是要得到任何名利。还请皇上将经本开禁,流行民间,使万民百姓及幽冥含灵,都能同受佛光法益啊!”唐高宗见佛陀波利言恳心切,为他的诚心所感动,便将译好的汉文经本留下,把梵文经本交还给佛陀波利。佛陀波利得梵本后便去到西明寺。访得善解梵语的汉僧顺贞法师。再次奏请唐高宗赐准其与顺贞法师一同翻译此经,唐高宗准其所奏。佛陀波利便在西明寺与顺贞法师并和寺中诸大德共同翻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佛经翻译完成后,佛陀波利便带着经书的梵本原文去了五台山。在五台山上,佛陀波利得到了文殊师利菩萨的接引,直到现在,还没有人见到佛陀波利出山!
至此,《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于此前后所翻译的两个版本并肩流行于唐代。其中小有语句不同的地方也没有人去怪它。
 过了五年,在唐朝垂拱三年(公元687年),有定觉寺的住持志静法师,因为停留在神都魏国东寺,亲自拜见了日照三藏法师时,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上呈,向法师咨受神咒。日照三藏法师于是口宣梵音,经过二七十四日句句委授,具足梵音一无差失。为了使译咒不要有差池,更是取出旧翻梵本一一勘挍。所有有脱落和错误的地方全都改定。咒句和杜行顗令第一次所翻译的稍有不同的地方。都在此次新咒改定不错,并注其音。到了永昌元年八月。志静法师在大敬爱寺面见西明寺上座澄法师的时候,问到当初为什么事逗留在神都魏国东寺时,志静法师讲到原委时也和上面所讲的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以上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最初缘起。
我们今天看到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全文,包含两个部分,其中大多部分为意译,而中间咒语部分为音译,这也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精华所在。
 四、佛顶尊胜陀罗尼咒语及注音
那na 谟mo 薄bo 伽qie 跋ba 帝di
啼ti 隶li 路lu 迦qie ,钵bo 啰la 底di ,毗pi 失shi 瑟se 咤zha 耶ye ,勃bo 陀tuo 耶ye
薄bo 伽qie 跋ba 底di
怛da 侄zhi 他tuo
唵an
毗pi 输shu 驮tuo 耶ye ,娑suo 摩mo 三san 漫man 多duo 皤pó婆po 娑suo
娑suo 破po 啰la 拏na 揭jie 底di 伽qie 诃he 那na
娑suo 婆po 皤po 输shu 秫shu 地di ,阿e 鼻bi 诜shen 者zhe ,苏su 揭jie 多duo 伐fa 折zhe 那na
阿e 嘧mi 咧lie 多duo 毗pi 晒shai 鸡ji
阿e 诃he 啰la 阿e 诃he 啰la
阿e 瑜yu 散san 陀tuo 罗luo 尼ni
输shu 驮tuo 耶ye 输shu 驮tuo 耶ye
伽qie 伽qie 那nuo 毗pi 秫shu 提ti
乌wu 瑟se 尼ni 沙sha 毗pi 逝shi 耶ye 秫shu 提ti
娑suo 诃he 娑suo 啰la ,喝he 啰la 湿shi 弭mi,珊shan 珠zhu 地di 帝di
萨sa 婆po 怛da 他ta 揭jie 多duo ,地di 瑟se 咤zha 耶ye ,頞e 地di 瑟se 耻chi 帝di ,慕mu 侄zhi 隶li
跋ba 折zhe 啰la 迦jia 耶ye ,僧seng 诃he 多duo 那na 秫shu 提ti
萨sa 婆po 伐fa 罗luo 拏na 毗pi 秫shu 提ti
钵bo 罗luo 底di 你ni 伐fa 怛da 耶ye 阿e 瑜yu 秫shu 提ti
萨sa 末mo 那na 阿e 地di 瑟se 耻chi 帝di
末mo 祢mi 末mo 祢mi
怛da 闼ta 多duo 部bu 多duo 俱ju 胝zhi 钵bo 唎li 秫shu 提ti
毗pi 萨sa 普pu 咤zha 勃bo 地di 秫shu 提ti
社she 耶ye 社she 耶ye
毗pi 社she 耶ye 毗pi 社she 耶ye
萨sa 末mo 啰la 萨sa 末mo 啰la ,勃bo 陀tuo 頞e 地di 瑟se 耻chi 多duo 秫shu 提ti
跋ba 折zhe 梨li 跋ba 折zhe 啰la 揭jie 鞞pi
跋ba 折zhe 滥lan 婆po 伐fa 都du
么me 么me 萨sa 婆po 萨sa 埵duo,写xie 迦jia 耶ye 毗pi 秫shu 提ti
萨sa 婆po 揭jie 底di 钵bo 唎li 秫shu 提ti
萨sa 婆po 怛da 他ta 揭jie 多duo ,三san 摩mo 湿shi 婆po 娑suo 遏e 地di 瑟se 耻chi 帝di ,勃bo 陀tuo 勃bo 陀tuo ,蒱san 陀tuo 耶ye 蒱san 陀tuo 耶ye ,三san 漫man 多duo 钵bo 唎li 秫shu 提ti
萨sa 婆po 怛da 他ta 揭jie 多duo ,地di 瑟se 咤zha 那na ,頞e 地di 瑟se 耻chi 帝di
娑suo 婆po 诃he
佛顶尊胜陀罗尼真言咒语:唵 普 隆 娑 哈 唵 阿 弥 达阿 优 达 底 娑 哈
佛顶尊胜陀罗尼真言咒语注音;ǎn pǔ lóng suō hā ǎn ē mí dá ē yōu dá dǐ suō hā。
五、石鼓实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略称“尊胜幢”,是指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金石之物。其形状多为八面形。关于雕造“尊胜幢”的原因,在《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有载:“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窜堵坡中。天帝,若有芯刍、秘刍尼、优婆塞、优婆夷、族姓男、族姓女,于幢等上或见,或与相近,或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上幢等上尘落在身上。天帝,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坠恶道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界、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为罪垢染污。”正是由于佛教宣称雕造“尊胜幢”能解除一切恶道之苦,故在很多地方都可见此实物。据1958年陕西省文管会调查,仅陕西一省就有唐代石幢82座,其中最早者为富平县莲湖小学内永昌元年(698年)八月所造。不过,这些石幢大多为圆雕,被安置在路旁、田间、村头或寺院内,在石窟中不见有石幢的造出。事实上,中原一带的石窟群中,均未见有石幢的雕刻,只有四川石窟中才出现了石幢雕于石窟内的现象。
 富平县莲湖小学内尊胜
2009年6月1日,乾陵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对馆内收藏的零散石刻文物进行清理时,发现了一通唐开元十年(722年)雕刻的佛顶尊胜陁罗尼经幢。这是目前乾县境内所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佛顶尊胜陁罗尼经幢中最早的一通,且经文保存基本完好,它的发现为研究佛教在我国唐代的传播、唐代佛教寺院在当地的分布以及唐代的书法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该经幢为青石质,无顶无座,幢身上小下大,呈八棱柱体,通高1.35米,上棱面宽15.3-16厘米,下棱面宽16.3-17.3厘米;上榫高12厘米,直径约16厘米,下榫高13厘米,直径约18.5厘米。幢身八面,每面均以阴刻竖线分隔,行列整齐。所刻经文字体为小楷行书,笔画挺秀均匀,字形端正,字迹清晰,仅棱边沿处个别文字略有残缺。每棱面刻文字8行,满行约78-89字,全文约5300余字,首行题刻“□佛□顶□尊胜陁罗尼经(约空七格)罽宾沙门佛陁波利奉(空二格)诏译(空三格)开元十年九月廿三日(下空)”28字。
在全国发现的“尊胜幢”中,赵镇石鼓“尊胜幢”,无论从整体雄伟厚重、形似战鼓、尺寸大气、精细程度等方面来说实属罕见,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当年礼泉赵镇石鼓南寺及雕造的战鼓形“尊胜幢”在佛教界不同凡响的地位和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石鼓“尊胜幢”雕造时间的推断
唐代佛陀波利赍《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梵文来华,正值笃信佛教的武则天欲以「佛先道后」取代唐初以来「道先佛后」,连带提倡五台山信仰之时;由是之故,佛陀波利得以其在五台山的非凡际遇,而使此经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汉译流传。
唐代凡传来的梵文经典均须奏请皇帝批淮,方可译成汉文和流传;其时来华的凡僧所赍带梵文经书,也不在少数,佛陀波利得以此经梵本闻见皇帝,实因此经东来和五台山的关连。肃宗干元元年(758)时,不空奏请搜检天下梵荚修茸翻译,可知其时还有许多中、外僧人带来梵文经卷,犹未经翻译,落散在长安、洛阳和诸州县舍村坊。另外,从不空遗留至今一些奏请皇帝准许翻译佛典,以及允许新译经典编入一切经目流行,即可见其时梵文经典并非可以随意自行翻译流通。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在传入中国的那一年,就得准以译成汉文。这不能不归功于佛陀波利在五台山的机遇;而其时又正值武则天提倡佛教,复重视五台山信仰之时。
从五台山的历史看来,高宗武后时代是继北周武帝灭佛之后,五台山信仰再趋转盛的一个关键。北齐时五台山信仰已经十分兴盛,北齐帝室对五台山也崇奉备至,然而,北齐后为北周所灭,至北周武帝毁弃佛法,五台山当亦在压抑之列。及至唐代,由于唐高祖帝室的李姓和道教始祖老子李聃联宗,因此特别崇奉道教;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下诏置道教于佛教之上,即所谓「道先佛后」。不过,迄高宗之世,由于皇后武则天笃信佛教,加上她欲利用佛教作为其称帝的依据,因此一反唐初以来「道先佛后」的政策,武则天称帝以后,更于天授二年(691),下诏「佛先道后」。在此情况下,她对北朝末年以来即已兴盛的五台山信仰相当重视,从高宗时代开始,武则天就已经利用帝王之尊来提倡五台山信仰。
龙朔年间(661-663),武则天遣长安会昌寺僧人会颐与内侍掌扇张行弘等人往五台山检行圣迹。此二人等会同五台县令吕玄览,画师张公荣等十余人,前往五台山的中台,寻找文殊灵迹,据称他们曾见到数种异相神迹「目睹佳祥,具已奏闻,深称圣旨」。此举的结果是替五台山做了大力的宣传,《古清凉传》对此事的论述是:
清凉圣迹,益听京畿;文殊宝化,昭扬道路。使悠悠溺丧,识妙之冥泓;蠢蠢迷津,悟大方之幽致者,国君 之力也。非夫道契玄极,影响神交,何能降未常之巨唱,显难思之胜执,千载之后,知圣后之所志焉。
至武则天称帝后,长安二年(702),她又命臣下雕刻其玉像,用以代替她前往五台山礼拜文殊菩萨,此举对五台山信仰同样具有推波助澜的效果。此像雕成之后,因为国僧尼奏请护送此像至五台山,武氏不淮,所以下令将此像留在太原崇福寺大殿,而另外于五台山造塔供养文殊菩萨。《广清凉传》认为,连日万机的帝王尚且有心礼敬五台山的文殊菩萨,凡庶百姓当亦会从风倣效。
乾陵(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合葬陵)
其实,从公元683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传入中国,到陕西境内发现的最早的富平县莲湖小学内永昌元年(698年)八月所造的“尊胜幢”,正好是唐代武则天称帝(690705年)改国号为周的那个年代。加之在武则天称帝以后,更于天授二年(691),下诏「佛先道后」。难怪《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传入者和翻译者佛陀波利,在“唐周罽宾国沙门佛陀波利奉诏译”前面冠以“唐周”二字。由此可见《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在唐代中期的推崇与盛行和全国“尊胜幢”雕造规模的空前。许多史料不难看出,礼泉赵镇石鼓正是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的这个时期以后雕造的。
七、 以平常心看待佛教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像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按照我们当地老年人的说法:儒教治国、道教治身、佛教治心,其实三大宗教,各有侧重,作用各异。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而佛教的哲理部分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融会、相激荡,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文化的内容极其广泛,项目极其繁多,凡人类从野蛮进化到文明的一切总成绩,都可以叫文化。
1975年6月,***在会见一位外国***领导人时强调说:各国***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不要照抄中国。接着,他以佛教为例,援引鸠摩罗什的话说:“学我者病。”鸠摩罗什是外国人,会讲中国话,翻译了许多佛经。这就是要自己想一想。马克思说,他们的学说只是指南,而不是教条。五分中:“虽我所制,余方不行者,不得行之。谓俗王为僧立制,不依经本也。非我所制,余方为清净者,不得不行。即依王法而用,不得不依。”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或结合不同民族之具体情况所建立的佛教,正是此佛戒义。无怪乎,马克思、恩格斯说佛法是辩证法。纳丹(新加坡总统):“我对于所有宗教,最尊重的是佛教,佛教重实质不重形式。”
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这样说:“胡适当年写《中国哲学史》半途辍笔,就是因为当时不懂佛学写不下去了。我国当代著名的史学家范文澜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态度,但到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这位史学家对人说,在中国历史上,佛教和文化关系如此之深,不懂佛学就不懂中国文化。可是人们还是不重视研究佛教,把它看成粗俗的宗教迷信。例如对玄奘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翻译家、旅行家、语言家和佛学大师,在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给他留下了应有的篇章。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把他尊为历史上的四大伟人之一。
但在中国,人们反而只知《西游记》里的唐僧,不知中国文化史上的玄奘。更有甚者,有人还把佛教文化,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单纯地当作生财之道,发生了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情,授人以中国不尊重文化的话柄。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成分。语言是一种最普通最直接的文化,我们中国汉语的大量用语,如世界、如实、实际、平等、现行、刹那、清规戒律、相对、绝对、觉悟、意识、忽然等等都来自佛教语汇。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梁启超先生曾统计日本人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有“三万五千余语”汉语佛教词汇,佛教词汇不仅占据汉语词汇一个大部分,还大量包括了高端的行而上的词汇,从广度和深度上大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可以说,没有博大精深,灿烂缤纷的佛教词汇充实,就没有中国汉语文化的成熟。因此,今天在制订文化发展战略时应该提出认真研究佛教文化精华的问题。”
佛教既是一种宗教信仰,又是一种涵盖各个领域的历史文化,我们不能以宗教迷信这种错误观点的对待佛教,应当学习其精华部分。把佛教文化融入我们中国文化,用来拓展中国文化,进一步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这篇由张克俭、王慧琴执笔,并由多人合作完成的《石鼓史话》,目的在于通过对石鼓这个祖先留下的老物件的宣传,使所有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对自己身边的这尊石鼓,有一个比较真实、准确、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为自己生长、生活在这个千年古镇而感到欣慰,为每一位通过石鼓这个地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乡党们感到自豪。
我爱你,石鼓。我骄傲,我是石鼓人!
2017年11月3日
 
西部文学艺术平台之壮美昭陵编委会成员风采展

 长按下面二维码,添加公众微信号“壮美昭陵”将有更多人分享文化艺术之美!这是中国西部文化艺术原创精品交流推广平台,欢迎广大文化艺术爱好者关注、踊跃投稿。您的诗歌、散文、小说、民间故事、书画、雕塑、剪纸、音乐等艺术精品,都在投稿之列。
投稿邮箱:360701503@qq.com或13468916590m0@sina.cn联系电话13468916590
往期精彩文章

赵镇中学那年那事
▼赵中首届老同学聚会留念//赵志锋、张广雲、杜仲尚
记一次同学聚会//杨彩霞
丁志俊:赵中的敲铃人吴湘匡(上)
赵中学子找到40年失联的吴湘匡老师啦
我亲爱的母校 赵镇中学
【视频】壮美昭陵//五十年呵 今天终于把你见
赵镇学校一支笔-陈志谦
仿满江红 赵中老三届师生聚会
赵镇中学老三届师生分别五十年后举行联谊会
趙中的开水房与王二//丁志俊
梅花香自苦寒来 赵中学子杨维西写意人生
赞学友丁志俊
殷殷赵中学缘情
赵镇高中背馍的记忆
赵镇高中往事 韩智存
回忆王志刚老师
赵鹏 回忆王志刚老师

本期编辑:赵晓萍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相关推荐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