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天目山在哪里

经常有人问:浙江有意思的地方有很多,但最幽静深远的地方在哪里?一个,只说一个。很多人会回答杭州的孤山、葛岭、九溪,再或者古会稽、千岛湖,但在一些生于长于杭州临安的人心中还有一个地方,可以一个人去,抱一壶茶,走一段路,住一个夜。那里有大仙顶、桐坑岗,有千亩峰、药王峰,有龙王山、仙人顶……这些山,加在一起,大体就组成了一个名字:天目山。
天目山,其实不止一座山;当然,天目山,原本也不叫天目山,最先它有一个充满神话故事色彩的名字——“浮玉之山(浮玉山)”。
中国的神话故事离不开一本书:《山海经》。据说它成书于先秦时期,并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由不同的喜欢讲故事、写故事的人一同编撰。《山海经》里总共提到了500座大山,这些山大多都在现实中存在。其中有一座山被描绘成“金玉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
对稍有文化的杭州人来说,都知道几十年前考古队发现了轰动世界的良渚文化遗址。遗址大致位于杭州的良渚、瓶窑等地,这是一个上古的玉器王国。而天目山麓正贯穿其中,结束于余杭径山。
另一个时间数据更加“巧合”:良渚出土的玉人和玉琮,距今约5300年到6000年之间,这段时期正好跟《山海经》讲述的上古时代在时间上吻合……
猛地,浮玉之山、金玉山、天目山、良渚玉器反复交叠地和青少年的臆想,以及《山海经》的亦幻亦真涌成一体,把人震惊、心无一物。
▲ 天目禅境 刘柏良 摄
心无一物、只念天目的或许还有一个人:陶渊明。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
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
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
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晋·陶渊明《问来使》
他写诗的时候大概是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时任镇军王蕴的参军。当然,他诗中的“天目”,放到现在应当是“东天目”。
“天目山”的叫法始于战国末期,山名来源于”(山)有两目,左目高三千丈、右目高二千五百丈……”北魏《水经注》、唐代《慧琳传》依然沿袭这一说法,只提到“左右两目”,或者“天目西峰”;唐《元和郡县志》:“(天目山)有两峰,峰顶各一池,左右相称,名曰天目”;一直到五代《吴越王钱镠记》,“东西天目山”的说法才被文字固化:“东西天目得非抗苍崖于穹昊……”
这样看来,天目山有东西细分实际是以山上左右两侧的两个池为基点的。古人以东为右,以西为左,并依两山对峙之势,以两条山脊为引,把偌大的一座天目山大体划分为了东西两座:靠仙人顶(1506米)这一侧的从此变成了“西天目山”,靠大仙顶(1479米)这一侧的就是“东天目山”。西天目凝云孕气漫浸而来,萃于钱塘;东天目之脉,萃于余杭,结局于径山。
这两座山,以及山间清湖,被人们倾注了最美丽的传说,好像下决心让她们汲取人世间的至美。说她们原本就是双生姐妹,一个用清纯净化海王,另一个以内秀安抚山神。但,传说归传说,她们只是山峰,一座留下了满山的树林和精灵,另一座留下了足够多的道佛境地。她们只是以自然之力贡献给人们以青山、清水和带着青草香的空气。
常规意义上的天目山景区指的是西天目山,它是1986年才获批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所以,如果现在再去天目山,不需要寻得什么词汇,只要安安静静:让山影在眼前移着,让水声在耳边流着,让雾在身上围着。围着围着,然后慢慢就沁入到了心里,湿着、滋润着。千万别从这种气氛里出来,更不要去想把每一座山峰都区别清晰,因为太清醒的人都不会真正知道天目山。
毕竟,留一个宁静给天目山,陶渊明已经去远了。
有南北天目山,也是这后来才有的事情了。
特地说这个话题,其实是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现在有这种叫法,如果只说“东西”而抛开“南北”可能会不太尊重;二则是因为天目山本就是一个大山系,是太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地位矗在那里,也就不能太偏颇,否则就有厚此薄彼的嫌疑。再说了,因为一脉相续,南北天目也就同样承袭了天目山的大家闺秀气质,有一些值得记住的地方。
南天目山,自然在东西天目山的南面。这里有一座山体不高(669米)、却灵秀古峻的“皇天坪(又称越王坪)”。史料有载,古代浙东沿海曾受海浸灾难,一些难民西迁入山,是为吴越后人——这样看,南天目山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庇佑了这一方的人脉。
北天目山大体在湖州安吉地域,当地人喜欢叫它“灵峰”。上面有座灵峰寺,始建于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号“灵峰院”,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也有一些史料可以证实,这座灵峰院还和生于临安、归息临安的吴越王钱镠有关系——当时他曾兴游灵峰,念山之美,回杭后赐“灵峰长兴”匾额;宋英宗在治平二年(1065年)更名为“百福讲寺”,赐玉玺一方。
▲天目山禅源寺 刘柏良 摄
天目山的灵魂,或许在于它自古至今绵延不绝的力量:用一种不可置疑的态度由西南向东北划分了水系、明晰了地界、壮阔了钱塘,营养了浙皖水土。
天目山垂两乳长,龙飞凤舞到钱塘。
海门一点巽峰起,五百年间出帝王。
天目山自古就被认为堪舆宝地,生紫气现龙脉合乾坤。明代郡守杨孟瑛看来也很赞同东晋郭璞的这首诗。依《西湖游览志》记载,他曾说:“杭州地脉,发自天目,群山飞翥(zhu?),驻于钱塘。江湖夹挹之间,山停水聚,元气融结……钟灵毓秀于其中。”
还有一位名叫李思聪的道士出过一本书,其他的内容尚且不论,但他在1000年前就看到了天目山的分水岭情势:“右界水自严州桐庐流入钱塘江,左界水自余杭西溪,一部分流入官河,一部分则注入太湖。”
一座山,地跨两省:皖东之依、浙西之靠;水分三系:入钱塘、倾太湖、润万户;山俱四面:东踞杭州、南伸腹地、西犄安徽、北望具区。
和其他山一样,它构成了浙江的脊骨;和其他山又不一样:站高了看,它是第三十四洞天,是西湖诸山之宗;拉远了丈量,它是结穴一千一百年钱塘、经历十一万九千六百里不朽地理正宗和人和。
来源/钱江晚报
1.临安区请您谋划“十四五”发展新篇章2.@临安人,2021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缴费已开始,快来get详情!3.期待!临安又一所幼儿园设计方案出炉,年后开工!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相关推荐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