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蔺凌┃家 在 庙 沟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 艾青)
——题记
我的家在庙沟。
庙沟地处吴起西部,也就是吴起人耳熟能详的二道川。这里具有典型的黄土高原山区地貌和气候特征。镇政府所在地庙沟村就是我的家。我的家乡虽然没有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也没有钟灵毓秀的名山胜水,更非车水马龙的繁华闹市,但在我心中,家乡却有着一种无以名状的美,一种雅而不俗的美 ,一种永不逝去的美。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有我熟悉的故土,有我挚爱的亲人,有我快乐的童年,更有我永生难舍的故乡情结。
从呱呱落地起,我在庙沟已生活了半个世纪。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无不寄托着我的深情厚意。也许这里的风景并不算美,但是这里的田地养育了我的先辈和我。一位作家写道,在自家窗崖根下打了个盹,一觉醒来50岁了。颇有同感。我虽说不是海外游子,但离开老家亦十载有余,近年来对于家乡的魂萦梦绕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加强烈了。家乡的田山土地,风土人情,房前屋后,以及那过去的蹉跎岁月常常不时浮现在眼前。
记得小时候,我们村子里的孩子相对就有一种优越感,因为我们家就在庙沟最大的“城市”里。那时天真的我们觉得家乡就是世界。这里有公社,有学校,有医院,有商店,每年至少还能放一次电影,过一次物资交流会,这些优越条件觉得就到头了,比起别村的孩子我们当然很自豪。我在村子里度过了人生的一半多,经历了社会的大变革,也见证了家乡的发展变化。至今还记得孩提时的不少逸闻趣事;记得每年春荒时的饥肠咕咕;记得***时的千人批斗大会;也记得农业学大寨的热火朝天;记得生产队的集体劳动;记得包产到户的分田分地真忙;记得新农村建设的农村新貌,也眼见得农民纷纷进城后农村的日见萧条……这些惊天动地的社会大事件和历史大变革现在只要想起仍然历历在目。然时代在变,家乡在变,而不变的则是那深切的、永久难以忘怀的乡愁。
庙沟虽然离县城并不算远,但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过去一直属于偏僻落后的地方。由于山大沟深,交通极为不便,给人们出行带来不少困难。而这里山地居多,劳动强度自然就高,这些恶劣的自然环境在给乡亲们带来枯焦生活的同时也养就了庙沟人吃苦耐劳,不屈不挠的意志,养成了庙沟人勤劳质朴,坚韧刚强的秉性。
和所有的农村一样,祖辈起这里的人们都以种田为生,但是庙沟大多是贫瘠的山地,良田很少,自然灾害频发,歉收年居多。吃饭问题一直是多年来困扰乡亲们的大问题。大多山村门前只是条很窄的土路,遇到下雨天,路坑积满了水,人们几乎寸步难行。由于牛羊散牧和水土流失,光秃秃的群山常年无奈地伴着山里人的辛酸……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沐浴改革开放的春分,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从破烂的土窑洞到砖瓦房到小洋楼,从泥泞小路到石子路到柏油马路,从自行车到摩托车到汽车,以前城里人才有的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等家电也纷纷进入寻常百姓家。1999年以来乡亲们响应党的号召,封山禁牧,退耕还林。如今山上绿荫覆盖,郁郁葱葱,草长莺飞,鸟语花香,气候也有了明显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近年来,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家乡的人们在当地政府领导下也懂得了科学种田,学会了温棚栽培蔬菜和苹果栽培修剪技术,山里人终于过上了梦寐以求的与城里人几乎相差无几的生活。我可爱的父老乡亲,是他们在国家一系列富民政策的感召下,用勤劳和智慧把家乡变得更加美丽。
我是在庙沟读完的小学初中,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也就在庙沟。庙沟不仅是故乡,更是我人生旅途的航站。正如一首歌里所唱的: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随着我县教育形势的发展,1996年冬,庙沟成立了中心小学,当时我正在吴起二中教书,经组织选拔,我有幸成为庙沟中心小学第一任负责人。虽说是新学校,但却诞生在原社办厂废弃的院落,当时办学的艰难可想而知,现在想起甚至都有点不堪回首,但能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点贡献,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教育梦,当时着实还有点以苦为乐的感觉。几经周折学校终于如期开学,虽说是破烂的校舍,但学校却以一个崭新的精神面貌出现在了庙沟人民的面前。几年间由于我和广大教职工及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学校的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得到了庙沟人民的认可,为庙沟中心小学后来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尤其使我感动且难忘的是庙沟父老乡亲当时对学校各个方面工作的大力支持,并且赐予了我较高的声誉。尽管也许是由于那时年轻不谙世事,也许是自身能力不佳等原因,后来自己的命运也并没怎么看好,但这一切毕竟已时过境迁,当年的那些是是非非如今都已成了昨天的故事,而永远难忘的则是这里有我和同事们奋斗的足迹,有乡亲们的期盼和赞誉,有我们淳朴的梦想,有我们充盈的热泪……
家乡,是一坛陈年的美酒,愈久愈醇香;家乡,是一部厚厚的藏书,愈读愈绵长。家乡似乎可以包容一切,它从没在意你的贫穷富贵,从没计较你的成功失败。只要在家乡,一个会声的微笑、一声关切的问候、一句真诚的鼓励,就可以让人感受到无比的幸福;只要在家乡,一碗清凉的泉水、一声同情的惋惜、一缕浓浓的乡情,都能让人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家乡如同母亲一样,用她那特有的温馨慈祥时时呵护和召唤着自己的子女。
当孙女能听懂话时,我就叮嘱她:要永远记住——我们的家在庙沟。
蔺凌,吴起庙沟人。年届花甲。中级教师。吴起县、延安市作协会员。先后在基层中小学、县二中任教。曾任中心小学校长。2008年起在吴起县教研室担任教研员及《教研通讯》编辑,致力于中小学语文阅读与作文教学研究,虽无大建树但亦略有成就。热爱文学,勤于读书,乐于笔耕,有拙作散见于《延安文学》《延安作家》《延安日报》《长征》及网络、微信平台。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相关推荐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