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长辫子老师的“课内阅读”5例

长辫子老师的“课内阅读”5例
文/郭学萍
我得到的第一张赛课证书是“南京市优质录像课评比一等奖”。课题:《草原》(六年级)。获奖理由:运用“学法迁移”理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是一个全国课题,我是子课题组长。那是1996年。
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喜欢上“课外阅读指导课”,童谣、童话、诗歌、绘本、小说、电影等都上过,还得过06“南京市课外阅读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证书。现在,我天南海北地上课,都以“创意写作指导课”为主,因为这是我的一个省级重点资助课题。也就是说,什么阶段上什么课,往往是由我当时所做的课题决定的。
我的微信公众号“长辫子老师的创意写作坊”开通时间是2017年1月。你会发现,这个公众号里的文章一般都以“创意写作”有关,很少涉及中高年级课内阅读。今晚,突发奇想,发5个我的高年段课外阅读教学课例,让大家看看我是怎么上课内阅读课的。
【课例1】
有精致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已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教材的精髓和难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这个“罗马”实际上就是学习目标。教师对课堂教学流程应该形成网络式的架构,尽可能多地设想到可能发生的状况,当“意外”发生时,才会变成生成的契机,荡漾出更多意外的“精彩”。
例:《灰椋鸟》教学片段实录(执教者:郭学萍)
师:时间过得真快呀,转眼已是黄昏,此时的林中又是怎样一派景象呢?现在就请同学们拿起心中的摄像机,跟我一起趁着天还没有黑,到林中去抓拍一些精彩的画面,再给抓拍到的画面取一个名字。因为是抓拍,所以要注意:一要专注,而要用心。准备好了吗?那就出发吧!(教师配乐诵读《灰椋鸟》第5自然段。)
生:我抓拍到了夕阳西沉的美丽景象,你看,一轮红日慢慢地从天边滑落,晚霞映照着刺槐林,把整个刺槐林染成了红色。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西沉图”。
师:同样的画面,有没有同学想到其它的名字?
生:我想给这幅画面取名为“夕阳无限好”,因为作者看到林中这么美丽的景象,一定十分开心。
师:你引用的是李商隐《乐游园》中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表达的是一份感伤,你表现的却是一份喜悦。相同的是夕阳,不同的是心情。
生:我想到一个名字“醉”。这样的美景,作者一定深深陶醉了。
师:仅仅是作者陶醉了吗?我也陶醉了,你们呢?也一定陶醉了吧。
生:我拍到的是鸟儿翩翩起舞的景象。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着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啊!我给整个画面取名为“灰椋鸟的舞会”。
师:灰椋鸟的舞会,一个多么喧闹而热烈的场面。
生:我想给这个画面取名为“穿上盛装的少女”。
师:作者一开始说灰椋鸟灰灰的背、尖尖的嘴,就像童话中的“灰姑娘”,现在却说它像穿上盛装的公主,仅仅是因为晚霞的映照吗?
生:这是因为作者一开始不了解灰椋鸟,对灰椋鸟没有感情,所以说它有什么好看的呢?现在作者已经喜欢上灰椋鸟了,她眼中的灰椋鸟自然变得美丽无比,像公主一样。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美丽的景象融入了作者炽热的情感。
生:我忽然想到了一个题目“夕阳热舞”。
师:夕阳热舞,如果把次序颠倒一下,就变成“热舞夕阳”。你看,那舞动的不仅仅是灰椋鸟,连夕阳都被感染了,和灰椋鸟一起舞动起来。那舞动的哪里是夕阳,分明是我们那一颗被陶醉的心啊!谁能把这一份美好和感动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生:读书(声情并茂)
【点评】
演绎母语教育的哲学
文/高子阳(特级教师)
我喜欢听课,在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听过数千节课,却很少评课。上课者真的不容易,他们很辛苦,尊重上课者那是必须的,我知道随便说说那是一种不尊重。但看了人家的课,如果不说不写点东西,等于是欠债不还债,恰有一种不道德之感。这是很纠结的事!我很清楚,不管谁点评课,都要贴上一个个标签,贴准确了、贴得像艺术品等众人拍手称赞,贴的方位不对,贴的太多、太大,让人耻笑,结果教者没了,评者也消失了。著名特级教师郭老师把《灰椋鸟》发给我,我反复拜读,忐忑呀!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如牛,我可不是庖丁,却被逼着拿着牛刀宰课,哆哆嗦嗦,一身是汗,不敢靠前。
认识郭老师的朋友都知道,她是长辫子姐姐,她有非常特别的笑声,是好响亮、好有穿透力的那种。我从她课堂中表现的微笑,感受到那是杜乡式的微笑(美国人把微笑分为两种,一种是法国杜乡发现的微笑,非常美、非常幸福的那一种;另一种是贵妇人剪彩时装出来的微笑,这种微笑没有任何幸福可言),感受到她与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幸福。我知道这是一种生命化幸福的追求,是为了人更有意思成长的生命追求。
■原始冲动:阅读教学不可缺少的回到原点的哲学追求
德国著名艺术家赛茨认为,人类的“原始冲动”的表达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方式是文字表达;另一种方式是通过绘画表达出来,即将内心经历可视化。小学语文中的大多数课文都是由“文字+图”组成,以赛茨的观点来看,我们的教材恰似“原始冲动”理念的巧合,《灰椋鸟》有文字有图,文字是徐秀娟看到灰椋鸟那场面产生冲动后的记录,图是教材编者根据徐秀娟的记录进行可视化的恢复,这该算作是编者的原始冲动。我喜欢“原始冲动”这个词,这个词折射出一种科学化、自然化、人性化的教学理念,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忽视这两种冲动,这两种原始冲动要能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在课堂中唤醒学生并产生共鸣,继而产生新的冲动。新的冲动是什么那就是学生阅读后能用继续使用文字、绘画来表达,或者用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来表达,比如音乐表达。郭老师教学中使用的音乐作品——《一个真实的故事》,这首歌就是音乐人读徐秀娟牺牲之故事后产生的原始冲动创作出来的,今天学习《灰椋鸟》理应有着更多的冲动,郭老师的这种暗示,肯定能激起学生,这从整个课堂来看,学生有了很多表达。
这两种原始冲动其实告诉我们母语教育有两条非常重要的路决不能丢弃,一条就是文字表达,换一个词来说就是写作;第二条就是将内心经历可视化。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很独立,就是纯纯的阅读教学,即使有写作也只是小片断、小习作训练还被贴上“读写结合”标签,除此之外“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写得怎么样”就没有多少实实在在的关注;像教材中的图,我们传统说法是“插图”,我一直不喜欢插图一词,我认为教材中的图应该是教材非常重要的部分,是一个整体,不是外在的,插图有一种外在的感觉,创造性地使用好这些图,能让抽象的内心表达变得更加具体。
当下的阅读教学,对这两种“原始冲动”是缺少思考的,读写画自然一体的东西早被强行分开。郭老师做得很好,她把《灰椋鸟》上成了有文字表达、画面表达之原始冲动的课。郭老师利用大量的时间讲这一课的写作,比如她向学生出示“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表达”来讲自然段的表达顺序,这样就把散乱的场面、凌乱的感觉变得有序了,逻辑关系也清晰可见。再比如,她让学生为那动人的镜头起名,从学生起得名字来看,学生自动习得了一种“表达方式”。还有郭老师讲明线、暗线,这是很多老师不敢讲的东西,因为这些知识课程标准中没有要求,考试也不考,郭老师讲了,是在学生理解下讲的,讲得很轻松,很自然。
郭老师还非常重视画面,整节课,她在这儿花费的时间非常多,这种把文字变成画面的教学就是抓住原始冲动的教学,让内心世界变成可视的世界,理解文章就变得容易了。与郭老师聊课,她说自己的语言非常有魅力,容易把学生粘住。原始冲动最有粘性,因为原始冲动一旦产生,它会粘着你的思维创造奇迹!
■种子课堂:第三学段阅读教学应该有的教学追求
我常说,不管什么样的课堂,公开的还是常态的,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精彩的还是平淡的,对于教师专业成长来说都是一颗颗能够发芽并结出硕果的种子。如果把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比作“游泳”,第一、二学段应该是带着孩子先“玩水”,第三阶段应该是专业的游泳基本概念、要领等讲述。现在第一、二学段在玩水我们可能做的还不够好,不过郭教师在专业的游泳指导上,却恰到好处。那郭老师通过《灰椋鸟》一课的教学,给予我一把什么样的种子?
一颗种子叫热爱。《灰椋鸟》一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课文,学完这课之后,学期就要结束了,整个小学阶段只剩下了一年了,字的教学按公开课的标准来看,没有什么花头,教不教,都没有什么可说的。郭老师不是这样的,她还是像往常一样——“椭”是左中右结构,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中间的耳朵旁要窄一些,整个字要写得紧凑一些……什么是热爱,坚持这样教,学生坚持这样做,这就是热爱。
一颗种子叫情境。李吉林先生的情境之种子传到了郭老师的课堂,郭老师把这颗种子再次种在《灰椋鸟》里。郭老师用歌曲创造情境,用图画弥补学生的未知,反复以情境提醒学生走进文本,捕捉场面。虽然这一方法不是创新,却是母语教育的必须。郭老师是一位非常自信的教师,与她聊课,她会不断地强调自己的感性和抒情,强调她给学生创造的可以粘在一起的世界,她爱情境是一种超越,是一种对语文的痴爱。
一颗种子叫方法。郭老师使用了“自学+交流”的方法,自学是个好方法,这一方法普通、简单、高效,人人能用。虽然郭老师还用“读、画、思”自学提示,没有完全放手,完全相信孩子能自学,相信每位学生有着自己的自学理解与行动,但通过学生的交流来看,这种提示是需要的,这是事半功倍的体现。有了教师筛选过的提示,学生就不会在课堂上乱跑,对理解关键词句有好处,从师生对“排空而至”一词、感受最深句子的深刻交流中可以看出这一方法的价值。
一颗种子叫博引。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外显表现往往是说话时旁征博引,老师常把掌声送给课堂中精彩的表现者,而这些精彩者都有个共性的特征,那就是在理解文章上用上了大脑中积累的词汇。郭老师这一课有很多精彩之处,看了这一课,谁都愿意把经久不息地掌声用在“品读第5自然段,把文字变成画面”,师生共同博引,精彩立即出现,精彩的出现就是课堂教学深刻理解的高潮,就是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佳形势的表现。
一颗种子叫智慧。文章一旦变成课文,研究作者的智慧,那是必须的,徐秀娟写下的这则日记,她真实的智慧被郭老师发现,并在课堂中引发学生思考。作者徐秀娟开篇写下了自己的真实——有什么好看的呢,偶然的电视中感人的的场面,让她产生想去验证的冲动;接着写自己看到的真实——场面;最后写自己的真实改变,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说明作者真被热烈场面感染了,还有作者想到了很多很多,比原来更多。这样的内容、这样的情境展示,这样的文章样式,打动了教者,教者以她的魅力语言引导学生,学生自然会被打动,自然能接纳作者的被真实感染,记录真实的智慧。
一颗种子叫思考。美国教育家多琳达说,世界上有2亿多学生不会思考,这2亿学生大多集中在非洲与亚洲,而亚洲的学生大多在中国。非洲、亚洲人口分别是7.5、36亿,学生总数8亿多,我国从小学到大学共有2亿多学生。我国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到底怎样?不言而喻!我听过好多老师上过《灰椋鸟》,老师把精力都集中在场面描写上,反反复复地读啊读,说啊说,真正的深入思考没有产生。《灰椋鸟》的最后一段是简单的,内容非常好理解,但“我想”却没有成为许多老师的关注,其实这一课是真实的“我想、我看、我写”,真实的东西需要大脑来思考、判断,还有论辩,这其实是哲学的问题。哲学告诉人们要拥有自己的思考力,提醒人们要终身使用好思考。因为会思考、善于思考的人,才不会害怕,才会有自信。小学阅读教学,我们是不讲哲学的,徐秀娟的这篇文章其实富含哲思,她回来路上的思考,给予学生的引领是重要的。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一个善于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的人,那是不一样的。而这一课如果不教思考,不教善于把思考记录下来,这肯定是母语教育非常严重的问题。我坚信,这颗思考的种子,在郭老师的课上发芽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课例2】
有激情的碰撞,才会有诗情的生成
教师的激情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师生双方的情绪会相互感染,就像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有激情的教师一站到讲台上就先“声”夺人、激情澎湃、抑扬顿挫、幽默机智、精思巧问,学生也会因此而受到感染,情绪高涨、激情勃发、才思敏捷、语言流畅、行动迅速、感情投入。我所向往的语文课堂,应当浮动着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并时时感受生命的绽放、闪光或激荡;我所追求的语文课堂,是师生交往心领神会、和谐融通的默契;是方法潜用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机变。
例:《三亚落日》教学片段实录(执教者:郭学萍)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们想把它画下来吗?”
生:想。
师:我请一个女孩子在黑板上画,其余的同学对照书中的文字描写,看看她画得好不好。
生:她把“蓝蓝的天和蓝蓝的海融成一体”那种水天一色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生:她把白鸥画得太高了,课文中说‘低翔的白鸥掠过蓝蓝的海面’,她没有把‘低翔’这个词表现出来。”
生:她的椰子树画得有些矮了,也有些粗了,课文中说“挺拔俊秀的椰子树”,应该是细细高高的。
师:你们读书读得还是不够仔细!书中还有几个词语你们都没有注意到,那就是:“摇曳”、“软软地”、“暖暖地”这几个词,想想看,可以怎么表现?
生:可以把椰子树的树叶画得往一边斜,像有风吹过。
生:可以在海面上画一轮红日,表现温度。
生:可以在沙滩上画一串脚印,让人感觉细沙的柔软。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我读一读课文的第2段,一边听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见了金色的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我仿佛听见了海鸥欢快的鸣叫声。走在沙滩上,脚下软绵绵的,玉屑银末般的细沙挤进我的脚丫,痒痒的。
生:在我的眼前,蓝蓝的天与蓝蓝的海连在一起,似一块蓝色的美玉,真怕海鸥飞过碰碎了它。我仿佛置身于沙滩,手摸着细沙,如摸着天上的云朵一般,是那样丝一般柔滑的感觉。不时有一阵海风掠过我的脸颊,似妈妈柔软的手,我看到了那挺拔高大的椰子树在风中摇曳着。我闭上眼,感觉到海浪亲吻着我的脚丫,凉凉的。
生:我看到了太阳照着白鸥,白鸥的翅尖都变成金色的了,一群小朋友在沙滩上堆起了沙房子。我看见了一棵又一棵结着椰子的椰子树,听见了渔船上飘荡的渔歌……
生:一个浪涌来,卷走了一排小脚印,哦!是一个小男孩留下的,他一边拣着贝壳,一边哼着小曲。又一阵浪打来,打在小男孩的脚,凉丝丝的。天和海已经融为一体,像一匹蓝色的绸缎,绸缎上印着一叶叶小舟,那浪花就是白色的花边。又是沙沙几声响,哦!那是风吹过了椰子树。
生:走在金色的沙滩上,被太阳暖暖地照着,我看到了一大朵一大朵的浪花,真想采摘一朵最美的浪花,把它送给郭老师……
【点评】
情动而辞发
文/芮琼
还有什么比这更精彩的礼物呢?一幅也许还很稚嫩的画,一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一个边读边想象的过程,一番思维碰撞的讨论,一次了无痕迹的片断训练,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优美的文字中,描绘着自己心中感受到的那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课堂就是一个动态资源的生成场,课堂上即兴生成的信息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这些信息,便可让师生在动态生成的氛围中诗意地栖居。一堂生成精彩的课,不仅要有教师的激情投入,更要有学生的激情参与。而学生的激情则取决于教师“别具一格”的设计,它可以启动课堂,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产生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诗意相伴生成的过程,生成让课堂教学开出最美的花朵!
课堂上,郭教师情感丰富,语言优美,设计精妙,课堂始终洋溢着浓浓的诗意,让大家如沐春风。她的学生在她的长期熏陶下,情感得到陶冶,能力得到提高。她的激情法宝是“诗一般的语言,贴切的音乐,自然而亲和力极强的教态,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对郭老师,我非常欣赏和敬佩,应该说,郭老师的课是有她那深厚的文学底蕴做支撑的,是个人教学风格非常自然的流露,这是值得敬佩和学习的。
(作者单位: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课例3】
有思考的对话,才会有思想的生成
“教学就是即席创作”。现在的课堂,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旁逸斜出,甚至出现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面对这些“异样的声音”,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跟着学生走,势必打乱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牵着学生走,无疑置“生成”于不顾,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教师能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多一些欣赏,多一些机智,把握住“生成”,“异样的声音”将会如珠玑落盘,悦耳动听。
例:《印度洋上生死夜》教学片段实录(执教者:郭学萍)
生:老师,我对这篇文章有质疑!皮埃尔的很多做法我不能理解,他为什么不先救他的妻子?他不是驾着一条高速快艇吗?那就迅速返回港口,既通知了更多的人,也许还能救活妻子。
师:你们读读课文,文中说得很清楚。皮埃尔看见海面下先是闪现一道蓝光,接着又闪现出一道橙色的光,他意识到海底将发生地震或火山喷发!他必须留在这里向来往船只通报这一信息。
生:为什么要坐而待毙呢?海啸的爆发波及面是非常非常之巨大的,一把手电筒的光能照多远?书中既然说皮埃尔是一名船长,有丰富的经验,他知道30分钟后就将有一艘豪华客轮经过此地,为什么不可以迎着豪华客轮驶来的方向前进呢?30分钟,一条高速快艇可以行多远?
师:艺术来源于生活,但一定高于生活。
生:老师,你教我们写作文时不是经常说“最真实的,就是最动情的”吗?文章的结尾处写到“皮埃尔第二天上午躺在医院的床上看报纸,报纸上写着这样一条消息:昨天晚上11时57分,在胜但尼港东南约75海里处发生了海啸。所幸的是没有发生船只损坏和人员伤亡。”我算了一下,傍晚是七、八点钟的样子,那么到海啸爆发的11时57分,也应该有4、5个小时吧,这么长的时间,皮埃尔在干什么?文章第6小节的开头写“最多只有两分钟吧”,皮埃尔看到豪华客轮转了一个大弯,改变了航道,那么剩下的那么长时间,皮埃尔不是想着立即驾驶那条高速快艇赶快离开危险之地,而是抱着亡妻,一个劲地请求原谅,不太符合常理。另外皮埃尔驾驶的那条高速快艇难道不算船只,她的妻子已经死了,难道不算人员伤亡?报纸上怎么可以说“没有发生船只损坏和人员伤亡……”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一读课文,找到文中描写皮埃尔心理活动变化的句子咀嚼一下,也许你们会改变当初的一些想法。
生:我看大家不要再争执了,这篇文章的写作目的就是让我们体会皮埃尔的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我们能够体会到这一点就行了,讨论别的就是游离主题了。
生:我不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我觉得这篇小说的作者实在不够高明,许多细节漏洞百出。如此一个不真实的故事,怎么能真正地打动人的心灵?什么叫舍己为人?难道皮埃尔的妻子就不是人吗?
师:观点不辨不明。大家的争论引起了我对生命的思考。是啊,我们需要英雄,但我们宁愿有缺陷的遗憾,也不希望这样高大全的完美。就像《狼毒花》中那个浑身是缺点的抗日英雄常发,那是一个头顶上没有一圈光环的常态下的人。因为真实,才可信。所以说“尽信书,不如无书”,阅读就是要带上自己独立的思考!
【点评】
意外,生成出别样的惊喜
文/代安荣
课堂成功的标准是什么?看了《印度洋上生死夜》教学片段实录,我感慨良多。第一、整堂课学生参与积极,能够真正深入文本,进行解读,而不只是听老师怎么解读,还提出自己的想法;第二、教师平时的每一堂课都积极努力地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参与,才会出现学生积极思想的局面,这非一日之功;第三、整堂课展现出来的是学生主动性的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并不断的和教师进行智慧的对话,在对话和交流中提升对文本的解读;第四、本堂课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教师引导、甚至超出了一般意义的自主探究教学,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出自己的声音,并敢于质疑作者和教师这两个权威。幸好,执教者平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习惯,没有按照自己的预设进行课堂教学,而是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并在探究中生成智慧和思想。
这样的课堂“吵”声一片,听上去一点也不安静,似乎有悖于我们理想中的安安静静的课堂。然而我所欣赏的,正是这看上去的不平静。说明学生完全走进了文本、走进教师的课堂,而不是游离于教师教育着力点之外。出现这样局面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真正进入了探究、进入了思考,甚至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才是有价值的阅读和学习,这才把握了学习的本质。新课程改革,就是需要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就是需要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学会学习,用自己的力量成长。
高效的语文课堂,不止是“发言热闹的教室”,更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高效的语文课堂不应用浮浅的活跃让学生习惯肤浅,而是应该用思维与精神的历险使学生走向博大。
(作者单位:四川绵阳东城国际学校中学部)
【课例4】
有创意的点拨,才会有创造的生成
一节丰沛饱满的语文课堂,焕发着纯朴诗性的光华。教师以饱含魅力的语言洞开学生的心扉,课堂中弥漫起与课文内容相通的融融的文化气息,使置身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沉浸在“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妙境界中。教师有创意地点拨、机智幽默的旁逸、开合自如的迁移,能够不断砥砺学生的思维,进而把关键词句像钉子一样敲打到学生心中,让他们在语言文字的深嚼细品中,感受母语的魅力。我所追求的语文课堂,不一定如行云流水、滴水不漏,精致得像景德镇陶器,而是在语文对话中感受精神的唤醒与潜能的显发,视界的融合与内心的敞亮。
例:《绝句》诗歌教学片段实录(执教者:郭学萍)
师:什么叫“杏花雨”?
生:杏花开放时下的雨。
生:就是指春天的小雨。
师:从“杏花雨”这个词中,除了知道雨下的时间是清明时节杏花开放的时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春雨很美,像杏花一样。
生:在诗人的想象中,春雨是有色彩的,那是浪漫的粉红色。
生:我仿佛闻到了春雨的味道,喷香喷香的。
生:也许是真的春雨,也许是缤纷的花瓣,纷纷扬扬。
师:是啊,在诗人的眼里,春雨是有色彩的,春雨是有味道的。现在你们能说说对“杨柳风”的理解吗?
生:杨柳风就是指春风。
生:春风很柔软。
生:春风也有色彩,那是生命的绿色,
生:柳枝轻抚拂,像母亲的手一样柔软。
师:静下心来,用心聆听,你能听见到柳枝轻摇的声音吗?
生:沙沙——沙沙……
师:是啊,这就是诗人笔下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味,有声。现在我们再来读“杏花雨”和“杨柳风”,你想说什么?
生:春天真是太美了!
师:美得真实,触手可及;美得浪漫,杏花飞扬!
【点评】
诗意,在这样的课堂上绽放
文/朱晓琥
首先在杂志上看到她的许多文字,然后才在生活中见到她本人。她的文字灵动而诗意,像一泓活泼的清泉,流淌着对语文的挚爱与深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站在教室里,满心喜悦地凝望着她的学生,快乐而从容。
“如果教师需要选择一种生存姿态,我选择——诗意地栖居。”她用诗意的语言描述着她的追求。“我多么希望孩子们的每一个早晨都能绽溢如花,我想孩子们在春天能放牧绿色,秋天能握穗在手……”
郭学萍就是这样一位富有诗意的人,教师所应具备的智慧和反思能力在她身上有着完美的体现。当你走进课堂,听着郭学萍声情并茂的讲述,看着学生们快乐、酣畅地学习,感受着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体验着知识与情感的传递。
很多人都从教学的技术层面探讨诗意语文,将诗意语文理解成对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课堂教学表现形式的美化、意境与氛围的营造,而没有将教师个人的文化底蕴、学识修养、人格魅力考虑进去。其实,我们应该从更广义的内涵去理解诗意语文。因为汉语本身就是富有诗意的,教育也是富有诗意的,和孩子心灵沟通、交往同样富有诗意,诗意的课堂是开放的、智慧的、灵动的,强调让学生身临其境,强调教学的浑然天成、自然流畅,强调教学中方法的指导,主张让学生的生命在课堂上得到延伸,从而让学生享受语文教育,而不是接受语文教育,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不再呆板地记忆、痛苦地学习。
在“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背后,是作者轻舞飞扬的心情。如果把整个课堂比作河床的话,那么师生的情绪、灵气和悟性无疑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
(作者: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课例5】
有睿智的捕捉,才会有智慧的生成
课堂是瞬息万变的,学生生成的东西教师不一定能预设到。不管教师的备课预设的问题多么缜密,对于课堂可能出现的状况设想多么周密,动态的课堂都存在着无穷的变量,这就要靠教师具有很敏锐的教学机智,扎实的业务功底和自然笃定的教态,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即使是一闪即逝的火花,如果能抓住,并很好地利用这些自然生成的教学资源,重构教学,再生新的知识点,达到“浮想联翩”、“豁然开朗”的教学效果,实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课堂教学新境界!
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2》教学片段实录(执教者:郭学萍)
生:郭老师,带我们下楼看雪吧!
师:一颗急切的心是领略不到最美的风景的。在看雪之前,先让我们跟着金波爷爷一起静静地听《下雪的声音》,谁来读一读:
生:下雪的天气很安静,我在静静地倾听。啊,我听见了,听见了,听见了下雪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声音?像小鸟飞?微风吹?噢,不对,不对,那声音真美!//下雪的声音像一首歌,在我心中回响;还有一幅图画,在我梦中闪亮。我听见雪花引领着春天来了,她的身后是春天的鸟语花香。//
师:一颗粗糙的心灵是感受不到诗意的,我们要像诗人一样善于用一颗安静的心灵去倾听雪花落地的声音,那是生命行走的声响。下面再请一位同学读一读金波爷爷的《如果我是一片雪花》。
生:如果我是一片雪花,你猜,我会飘落到什么地方去呢?//我不愿飘到小河里,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游戏。//我不愿飘到广场上,堆个胖雪人,望着你笑眯眯。//我愿飘落在妈妈的脸上,亲亲她,亲亲她,然后就快乐地融化。
师:孩子们,如果你就是一朵雪花,你会飘到哪里?
生:如果我是一朵雪花,我会落在大树的枝头,让晚来的初春,梨花满枝。
生:如果我是一朵雪花,我会落在一个小同学翻开的书页上,我想听到他喜悦的尖叫。
生:如果我是一朵雪花,我会落在每个大人的记忆里,让每个大人想起他们也曾是一个孩子,也曾渴望在雪地里奔跑、嬉戏。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下楼,到雪地寻找一朵雪花的快乐!谁告诉我,落到海里的雪会变成了什么?”
生:变成海。
师:落在街上的雪会变成什么?
生:变成街。
师:落在校园中的雪会变成什么?
生:变成笑声。
生:变成快乐。
生:变成春天。
生:变成诗句。
师:诗是什么?诗就是每个人心中流淌出来的最真实的声音。看着这漫天飞舞的雪花,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大家回到教室后,静静地用笔把心中想说的话写在纸上,写好后,再给你的这段文字取一个题目。
生:天上飘下许多白色的蒲公英,飘到我头上,朵朵花朵瞬间开放;//又顽皮地钻进我的颈子里,抵挡不了我的温柔,化作一滴清凉的水珠。《蒲公英》 生:雪任凭我们把它们捏成毛茸茸的雪球,砸来砸去,雪被砸得七零八落,四处飞溅,却从不抱怨。雪给我们快乐,这也是它的快乐。《快乐》
生:树枝上挂着一片片美丽的雪花,就像是一朵朵亮晶晶的泪花,站在喜悦的眉梢。《雪花 泪花》
生:雪,一定怕疼吧!嘘,轻一点,不要让我们踩疼了她。《嘘,轻一点》
生:雪下的真大!像满天飞舞的野菊,我站在雪地里,不一会……//咦!地上怎么多了一个”雪人”,雪人抖抖身子,雪花落在地上。//哦!原来是我自己!《雪人》
生:我想知道,钻进泥土里的雪花会像种子一样发芽吗? /我想知道,发了芽的雪花会长成一棵大树吗? /我想知道?长成大树的雪花会结出什么颜色的果子呢?《我想知道》
【点评】
精彩藏在雪花的背后
文/汪燕(特级教师)
六年级教材的开篇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主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在上学期,郭学萍的孩子们已经学习过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样的诗句早已烂熟于胸。就在郭老师寻思着如何从旧知着手导入新课之际,发现雪飘然而至。
新学期的第一天,因为有了这场太阳雪而变得不同寻常。这样的自然环境可遇而不可求,很难预设。于是她决定打破原定的教学计划,把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安排在室外。可是,雪花偏偏和这个可爱的长辫子老师作对,当她借来相机,一切准备妥当之际,那些调皮的雪花却和她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倏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短暂的失望犹豫之后,她决定第一节语文课带着孩子们欣赏一组描写雪的儿童诗。大自然也不愿辜负这群富有诗意的师生,雪又下了起来。读呀,玩呀,说呀,于是就有了这些情趣共生、诗意盎然的对话。
诗是什么?诗是每个人心底流淌的最自然的声音。我一直相信,有童心生长的地方,即使料峭春寒,也会有飘雪的浪漫。一堂生成精彩的课,不仅要有教师的真情投入,更要有学生的激情参与。而学生的激情则取决于教师丰厚的积淀、睿智的捕捉和了无痕迹的点拨。语文教材每册的开篇都安排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篇的教学常被很多老师上成说教课,上成看图说话课,而郭老师却匠心独运,将自然生成的教学资源信手拈来,演绎出一堂诗意的精彩,真正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的教学意旨。
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诗意相伴生成的过程。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苍梧小学 )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