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北师大二附中高二10班亲子共读《平凡的世界》活动成果摘录之刘子正家人共读感悟

杏坛赤子编者按:我很欣慰地看到了亲子共读给孩子带来的收获。这一家三口的共读正好说明一个道理,感性的体验与理性的分析是文学鉴赏两大必不可少的要素。妈妈给孩子讲述高土高原上的苦难与幸福,爸爸给孩子理性的引导,真是相得益彰。而子正在与爸爸妈妈的交流中,对所学内容有了更理性的认识,这真是一堂极好的文学教育课。
对《平凡的世界》的价值探讨
——刘子正亲子共读感悟
以下子正的话
《平凡的世界》是一本讲述事实的好书,是一本贴近政治生活,宣扬富足生活,提倡美好生活的作品。但是,这些对于生活的赞美,无疑是政治价值高于审美价值,审美价值缺乏人性思考的产物。《平凡的世界》是赞美诗,这是我此前的看法。
带着这一想法,我与父母展开了讨论。我的母亲是在黄土高原长大的。高一的时候社会实践,到陕西诸葛亮庙,旁边的蔡家坡就是母亲小时候生活的地方。她告诉我,《平凡的世界》就是老乡们奋斗的历程。这本书尽力用平凡的话,道出的正式这些平凡的实际,这是黄土高原上农民的奋斗历程。她就生活在老乡身边,深切的体会着老乡的苦,深切的体会在奋斗黄体高原奋斗的平凡的生命取得的一个又一个成就。她为黄土高原,为平凡世界中不凡的精神感到骄傲与欣慰。
我多说无益,不如看一看母亲的文章。
以下是子正母亲的文章
初读《平凡的世界》应该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几年前,当它被改编成电视剧搬上荧屏时,就有想要再读一遍的想法,很遗憾因为各种原因没能实现,这些天终于抽出时间将它重温了一遍,书中描绘出的景象,一下把我的思绪带到了曾经生活过的黄土高原。 1977年,即将上小学的我从北京来到了在黄土高原工作的父母身边,这是位于陕西西部一条山沟里的三线军工厂,主要生产军用卡车,厂里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大部分都是68年响应***的号召从北京支援三线来到这里的,基于保密的原因,这里连具体的通讯地址都没有,只有一个信箱编号。从北京到这里要坐整整24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下了火车还要再坐1个小时的汽车才能到达这个名字听上去还颇有情调的叫做麦李西沟的地方。
工厂沿着山沟顺势而建,旁边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就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屯兵的地方——著名的五丈原,一条小河从山里绕着厂区流淌下来,汇入五丈原脚下的石头河。零星的村庄穿插在厂区周围,工厂被层层的梯田包围在中间。对于一个在大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从此我过上了一种与城市和农村的孩子都不同的生活。
70年代我们国家的各类物资供应还很紧缺,对于身处山沟的我们体会更深,当然我们不会像路遥老师书中所描述的农民那样为温饱问题发愁,但一些必须的生活用品和副食都要从大城市带到这里。比如当地没有酱油,当地人也不吃,我们只能从北京带固体酱油到山沟来解决这个问题,每当有人回北京探亲回沟的时候,都会为自己和同事们带回十几个鼓鼓囊囊的提包,里面装满了各家亲人精心准备的各种物品,因为火车停靠的时间只有3分钟,那么多的提包下车就成了大问题,每到这个时候那些叔叔阿姨就会提前动员车厢里的其他乘客,当列车刚刚停稳,半个车厢的窗户都会打开,把一个个的提包递出车窗,这些补给的到来给在山沟里奋斗的年轻人带来莫大的支持。
虽然物质匮乏,但不同于城市中的田野生活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欢乐。春天到来的时候,麦地里的麦苗开始返青,野菜也茁壮的成长起来,每天放学后或休息日,我和小伙伴们会拿着小铲去地里挖荠菜,回家包成香喷喷的饺子。四月槐花盛开的季节,整条山沟里弥漫的都是槐花的香甜气息,沁人心脾,摘几把槐花回家,妈妈会掺上面把它蒸熟,相当的美味。在小河的边上可以找到很多咕咕冒泡的泉眼,当我们在田野里疯跑累了,就会去捧一把甘甜的泉水一饮而尽,有时还会逮到几只透明的小虾。雨后的夏天,我们会穿上高筒雨靴,深一脚浅一脚的深入山沟的一处背荫处采摘地耳,往往回来的时候一个个的都变成了小泥猴儿。我最爱山沟里的秋天,秋天真是名副其实的收获的季节,父辈们会带着我们进山,去采摘野生的大白杏、毛栗子、五味子……,最幸运的一次还看到了一棵野生的灵芝,但无奈它长在峭壁的缝隙里,可望而不可及。
山沟里的文化精神生活更是极度的匮乏,我们只能通过广播才能知道大山外面发生了什么,到了夏天厂里会在厂招待所门前的小空场上挂上幕布播放露天电影,每当这时我们这些孩子就会早早的从家里拿来各式的板凳抢先占领有利地型,有时人太多,个子还小的我们会绕到幕布的后面反着观看,尽管当时放的电影都是些***题材的影片,有的已经放过好几遍了,但我们每次还都是乐此不疲。直到80年代中期厂里盖起了工人俱乐部,我们才结束了这种生活。想起当年放映电影《少林寺》的时候,为了让全厂的职工和家属都能看到,厂里特别放假一天,因为电影拷贝只能在厂里停留一天,所以从早上6点开始一刻不停地放到晚上12点,弄得大家兴奋得像过节一样。再后来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机、录像机,让身处山沟的我们更方便的了解外面的世界。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我们的父辈们将一条荒凉的山沟建设成了产值过亿的工厂,带动了周围的经济发展,虽然我没在这个工厂工作过,但我一直把自己视为这个厂子的一员,每当在国庆阅兵仪式上看到厂里出产的军车缓缓开来的时候,心中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以下仍为子正的话。
父亲是北京人,同我一样,他没有在黄土高原生活的经历。所以,他就从《平凡的世界》本身出发,与我探讨这个话题。父亲小时候听过这本书,情节大都记着。现在又翻了翻前几章,大概想起了更多东西(他近来的阅读重点是《金刚经》和《红楼梦》)。但是,只是这一点文本,就足以见微知著的分析出很多道理的。《平凡的世界》看似在写作赞美诗,其实,这本书仍旧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间,不过路遥没有明明白白的说出来。
我一直认为,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只是赞美了时代、赞美了艰辛的农民,而不是在剖析真实的人性。文学作品应当以对人性探讨的深度为重要的评价标准。比如说《变形记》《套中人》,你读了他就会发现自己的一部分也是他;但是,读完《平凡的世界》,你绝不会把自己想象成孙少安的,也找不到自己与孙少安、孙少平这些人物的共识与共同的缺陷。《平凡的世界》在这一点做得太平凡了。
父亲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中国小说具有独特的审美习惯与特定的写作角度。《平凡的世界》也不例外,都是从一个壮阔的背景出发,讲述一个个人物成长、变化的历程。这与外国小说是不同的。在中国,最成功的小说,自然是《红楼梦》这类的,通过描摹人事的变化讲述人性的变化,并从人性的变化中提炼哲学道理的。再其次是《平凡的世界》,通过世事的变化反应人事的变化,借由人事的变化感悟人性的纯真。中国的一切小说都是世事的。不在这个世事活过,就难能把自己带到这个情景里。因而《平凡的世界》没能引起青年的回味,倒是正常的。外国的小说在讨论永恒的人性。无论是《套中人》或是《变形记》或是其它小说,到底是人性的探讨。无论在什么时候,人性总是这样子的。所以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但是,评价《平凡的世界》,应该就中国小说的特点、或者说中国人较为深刻的思想来评价的。比如说世事,比如说潮流,人总是要面对的。
《平凡的世界》挑选了一个很好的潮流,一个“***”末期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复杂历程。这一时期是潮流巨变的时候。在这个潮流之下,农民们顺应新时代,既得利益者追忆往昔,有知识的青年人出去闯荡,城市的人继续过舒服日子。《平凡的世界》就讲了这个故事。《平凡的世界》就涉及这样一个话题:世间是没有一个对与错的;有时候,顺应潮流在正确的时机、做正确的事就是对的。有的时候,我们认为的好,却不一定是好的。这就是为什么田福军一定要赋闲、田润叶一定得嫁给李向前的原因了。这是再没有道理而又再平凡不过的道理了。
再比如说田福堂修坝,路遥一定让坝垮掉;再比如田晓霞,路遥一定让她牺牲。再比如孙少平,最后总还要回到煤矿去。路遥到底是用一个“平凡”来结束这一切的,书中的每一个人物,结局至多是小康。生是平凡大众的一员,死亦是平凡大众中的一部分。一切不凡的事物,大抵有个不凡的结束,而后重归平凡就是了。路遥这样做有他的道理。
再比如说社会问题,父亲认为路遥也隐隐地反映了。贫富分化总是有的。无论是孙少平那个年代的“欧洲、亚洲、非洲”馍,还是现在这个年代的“三环、四环、五环”房,那种因为争胜争财而产生的心理,到底还是有的。只不过,物质载体发生了改变。只不过,原来比高干、比出身,是阶级矛盾,现在比钱、比物事,是物质矛盾。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淳朴的农民也要多长几个心眼的。路遥仍旧隐蔽的批评了这些现象。所以,父亲觉得,《平凡的世界》实际上探讨了很多社会问题,探讨了时代与个人的关系,这些是我需要在长期阅读中发掘的。
母亲铺垫了阅读所需要的、事实又含感情的背景;父亲则以更加玄妙的哲学与生活作为背景,向我说明这本小说的价值。我觉得,这次讨论给了我更深的理解,既是深入生活的细微,又是深入文学的精微。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