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中州作家】范素贞:到灵魂的深处去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675】
到灵魂的深处去
河南濮阳 范素贞

2018年12月21日,我再一次坐上了去北京的列车,并在朋友圈留下那些时日在微博上看到的数句触及心底的言语:
“往世界的深处去
坐自己的那节车厢
你所经历的
全部不可替代
每一天都在午夜变成往事
把它们装订成册
一路生老病死
你所去的
就是应该去的
生命中让你恋恋不舍的
还有很多前方
不用停止
不用怀疑
……”
第二天,参加完一个播音主持的专业培训后,我随即订了花束,让老同学开车直接送我去了天寿陵园,祭拜我的职业信仰——陈虻。
陈虻,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光学工程专业。1985年,加入中央电视台《观察思考》栏目,任记者。1993年,出任《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制片人。提出“在飞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实现人文关怀,为未来留下一部由小人物构成的历史”的改版方向,并确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栏目定位。1996年,入选全国十佳电视制片人。1997年,组织召开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2001年,任央视新闻评论部副主任,先后主管《东方时空》、《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社会记录》、《纪事》等栏目,并提出“感动中国”特别节目的创意。2018年12月23日因胃癌医治无效逝世,享年47岁。
初识陈虻,缘于北京大学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徐泓编著的《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这本书。再识陈虻,还是缘于徐泓编著《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这本书。三识陈虻依然缘于徐泓编著的《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这本书。在我所从事专业领域的学习里,能重复读三遍之多的书,一本是曾任央视副台长的孙玉胜所著的《十年》,另一本就是徐泓编著的这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
书的前言中写道,他生前,在电视圈里,央视还有一些地方卫视,就有一些“陈虻语录”被口口相传……。
在这里(原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所在的“南院”)工作过的编导、记者经历过陈虻的审片。这位部门主任审片与众不同,他经常是边审边讲,审完以后,还要总结点评。一个十几分钟的片子,他会花上半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去分析讨论,并很快地提炼出一些观点,或者叫做“警句名言”。
陈虻审片,成为‘南院’的一道风景线。每当他坐在编辑机前,仿佛有一个磁场吸引,会不知从哪里突然聚拢来很多的人,周边围起一道人墙。只见众人掏出本子,忙着记下他的真知灼见。
陈虻说话,带着语录体的味道。他擅长归纳与分析,有哲理性的思辨色彩,逻辑非常清晰,纲举目张,便于记忆与传播,因此很快就流传出若干条。例如:生活中的一切发生都是我们拍摄的机会,而不是我们拍摄的障碍;不要在生活中寻找你要的东西,而要努力感受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并不是在表述某种存在,而是在努力寻找存在的原因……。
“与知识相比,有一个更需要注意的,那就是思维方法,包括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包括你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它应该比知识更重要。”
“最现实的做法就是把现在的事情、眼前的事情做好。”
“创造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而创造又是一个非常具体的过程。所以要完成一件成功的作品,同时需要极具反差的品格——灵异奔放和老老实实。对于一个人是这样,对于一个团队同样是这样。”
“大道无术。最重要的是修炼自己,首先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而不是学什么与人斗的方法……对于一个人的培养,要从你自己做起,要求你的部下有人文关怀的精神,自己对下属都没有人文关情的精神;要求别人诚实,自己都不诚实;要求别人信任,对自己的编导都不信任,谈什么人文关情,谈什么诚实,谈什么信任?这是不可言传的知识,这就是一种文化。”
这些语言似乎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读来另我血脉偾张。心绪无味时,拿来翻看,思想困顿时,也会拿来翻看。
那年,原单位体制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昔日的繁忙再也无从寻迹,面对自己喜欢的事业,是去是留成了一个大问题,前所未有的迷茫让我心无着落。深秋里,我时常望着办公室窗外那棵枯黄的垂柳发呆,还写下了这首打油诗:“无边秋雨潇潇下,素柳涤面知无涯。经日历月黄双鬓,明年春色怎还人!”
个中滋味啊,谁晓!
无所适从之时,我又看到了书架上的那本书《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留恋在那句:“最现实的做法就是把现在的事情、眼前的事情做好”上,告诉自己:“再坚持!”
但后来……,因种种无法改变的因素,还是选择离开了工作近十年之久的岗位——记者兼主持人。抱着“莫愁前路无知己”的自慰,到了新的工作单位,值得庆幸的是还能从事与电视相关的宣传工作。后又完整地将《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陈虻,我们听你讲》通读一遍。
一切是新的开始。每天浏览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人民评论,且坚持阅读与新闻有关的专业书籍一小时。心里似乎又有了一团热乎乎的东西,嘿嘿!
我到新单位过的第一个生日后,蒙发了“想去看看陈虻”的想法。2017年11月11日,在好友的陪伴下,并带上其送我的生日鲜花,北上了!
我们乘坐的列车抵达北京西站时,我的老同学已在此等候,饭后我们直奔天寿陵园,因路上赌车,用时将近两个小时。至今想来,还犹如昨日。
接近陵园的路上,过往车辆极少,显得格外静谧,更为陵园增添了几分神秘,我望着车窗外的天空,两只手紧紧地攥成了拳头状,心里默念着:“快到了,快到了,快到了……。”手心里满满地都是汗水,心扑通扑通跳得厉害,我把顺势把手放心了胸口的位置,希望得到一些平复。眼睛不敢偏移方向,直直地盯着前方的路,耳朵偶尔可以听到好友与老同学交谈的嘤嘤声,至于说了什么,完全听不清。
到陵园后,好友陪我找到工作人员询问墓地的相关情况,因陈虻的墓地是自选墓地,她们无法告知具体位置,只说个了大概,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找。我对好友说:“陈虻的墓地一定是别具一格的。”于是我们分头找,大约十几分钟后,好友大声喊到:“快来,在这里!”
我快步跑过去,只见在一棵葱郁的柏树下,有一块几近天然的不规则的大石头,上边刻着“陈虻”两个字,石头前放置有一个长方形石刻:“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为未来留下一部由人小物构成的历史!”
好友与我一起蹲下,用手清理了石刻上的杂草与灰尘,并抚正了墓碑前的香炉,献上了我们带来的鲜花,三鞠躬致敬。默立的片刻,世界静的出奇!“任尔风烟缭乱,吾自岿然不动”的坚定充斥着我。自问:外界的一切纷扰与自己何干?我确定,不远千里的这个地方,我还会再来。
人生路上,我想我们的大多数是有过困惑,甚至是迷失,往灵魂的深处走走看……。人生需要一回幡然醒悟,需要一次心灵的重生,需要告诉自己一句:渡尽劫波你我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所以,我又去了。清理了石刻上的杂草与灰尘,抚正了墓碑前的香炉,献上鲜花,三鞠躬致敬。默立……
以后,我还会去……
往期精彩回顾:【中州作家】范素贞:过把孩子瘾【中州作家】范素贞:追 春
【中州作家】范素贞:走到哪里算哪里
【中州作家】范素贞:人生得意“娘”尽欢
作 者 简 介
范素贞,原河南省范县电视台主持人、记者。策划、主持的农业类栏目《庄稼地》曾获濮阳广播电视优秀栏目一等奖、河南省科普奖。连续6年主持范县春晚并负责主持词撰写。中州作家文刊编辑部 顾问:刁仁庆 徐 文 主编:张 静 执行主编:刘 娜 白长新 主播:雅晨副主编:高宏民 杨存德 赵建强审稿编辑:史锋华 袁荣丽 鲁光芬
《中州作家文刊》各基地选稿编辑:
三朵(京浙沪)万七顺(江西浮梁)张三杰(西峡)左德浩(南阳)赵金厚(山东)戴杰锋(河北)武华民(洛阳) 阿拉毛毛虫(郑州)李改红(内乡)周喻晓(安徽)
主编微信:cgzjingjing诗词投稿微信:18637700365投稿邮箱:zzzj201819@163.com投稿须知
投稿须原创首发,请将作品、作者简介、作者照片三者放在一个邮件里,用附件发送。附200字以内的简介,个人照片一张,并留下微信、电话等联系方式。
赞赏七天一结算,六成作稿酬返给作者,四成作平台发展用,后续不计。赞赏少于20元不予发放。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
长按二维码关注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