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达·芬奇为何没有完成这幅画

前两天在公众号推送的《我碰到了另一个“蒙娜丽莎”》一文中,我写道:达·芬奇一生中留下的画作不多,大约20来幅,其中有些还是没有完成的。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我就看到了这样一幅作品:《圣·杰罗姆在荒野中祈祷》。
这幅作品,是今年的7月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为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特意从梵蒂冈博物馆借来展览的。在矞矞皇皇的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里举行单件作品展,并且还是一件未完成的东西,看来世上只有达·芬奇才有这种待遇了。
达·芬奇,1452年出生于意大利美丽的乡村,1519年去世,享年67岁。他多才多艺,用“巨匠”来称呼他,似乎还表达不了后人对他的尊崇。他具有超越当时的宽阔眼界和多向思维,一生在绘画、建筑、几何学、音乐等众多的领域,都有着惊人的建树。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如果达·芬奇所有的科研成果当时就能发表,人类科技发展的脚步,至少可以提前半个世纪。
通过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我了解到,这幅作品中的人物,是早期的基督圣徒杰罗姆。杰罗姆以沙漠苦行者的方式进行“自虐”,后来在罗马定居下来,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翻译成拉丁语。文艺复兴时期有关杰罗姆的画作,都是把他描绘成沉浸在学术氛围中,身旁总有一只打着瞌睡的狮子为伴。
我想,许多观众肯定和我一样,对达·芬奇的这幅画一脸茫然、一头雾水。除了背景几棵树和一点蓝色绿色稍显生气之外,作品里,阴影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似乎“乏美可陈”。荒野中的杰罗姆瘦骨嶙峋,衰老无力,面色忧郁,一身沧桑。他右手捏着一块石头,脑袋微微歪斜,左手放在左腿膝盖上。而身边呢,一只黄色的狮子卧在那儿,对着他张开着大嘴,似乎让人有点害怕。我感到大惑不解的是,绘下了《蒙娜丽莎》和《吉内夫拉·德·本奇》那么美丽的传世之作的达·芬奇,怎么会画出这么一张被一些人认为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具有原始情感”的油画?
根据画作旁边的文字说明,我们可以了解到,这幅作品,是达·芬奇搬到米兰居住后创作的。他曾很多次画着画着就停了下来,把画搁在一边,许久许久也不去碰一下,所以画中的一些细节没有完成,比如人物的手臂等等。细心的观众,还可以在风景部分中看到画家指纹的痕迹。
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达·芬奇一而再地将此画“晾在一边”?是没了灵感?是没了激情?还是没有了兴趣?
或许是他有着太多的事情要做,而挤不出时间吧?
有人也正是这样分析的。达·芬奇这一生中,之所以有一些未完成的作品,是和他要求自己“博通”,对知识的渴求无休无止而有关。他的兴趣和专注力十分惊人,能够全面、深入、仔细研究一只苹果、一棵树或随时出现在眼前的什么东西。或许就是因为兴趣过于广泛,又锲而不舍、一丝不苟,所以使得他手中的绘画断断续续,甚至无法完成。
专业人士的讲解称,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955房间展出的这幅画作,不单是“未完成”,并且没有完成第一层着色。画面大部分地方显露出勾稿描形的线条。专业人士还窃喜着:虽然是一幅未完成的作品,却让后人看到了达·芬奇绘画创作的全过程。
一些研究者发表高论认为,“未完成”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或许这幅画的“未完成”,就是达·芬奇所要追求的境界。
人怕出名猪怕壮。看来,只要你名满天下了,历史上有了地位了,你即使文章没有写完、画稿没有画完,明明是有一些瑕疵的,也总会有粉丝站出来,千方百计为你辩解开脱。有人会说你是故意为之,能够产生意犹未尽、让人猜想的遗韵;有人会说你是创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艺术恐怕也就是如此: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没错。我说好,你说不好;你说不好,我说好,谁能讲得清?
离开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时,我心里还是一直在嘀咕:达·芬奇为什么没有画完这幅画?为什么要画这么一幅在我看来没有任何美感的画?
这,恐怕已经成为千古之谜了。
(2019年9月1日写于波士顿Roslindale)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