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那些年,我们烘火坛

小雪过后,遭遇断崖式降温,朋友圈里纷纷晒起加衣服、烘取暖器的场景,禁不住想起那些年,在农村烘火坛的温暖岁月。火坛,在老家又称之为“火团、火球,是一种半个篮球大小的泥制坛子,上面有半圆形把手,里面盛有柴火或炭火,冬天烤火的必备神器。因是烘火用的坛子,觉得还是叫“火坛更为妥帖。说火坛是烤火神器,毫无夸张成分。农村里烧的都是柴火灶,做饭以后,灶洞里存有大量的柴火灰,有的还没烧尽,用来装火坛可谓柴尽其材、材尽其用,十分方便。那时根本就没有什么空调、取暖器,家家都备有火坛,可以烘手,可以烘脚,可以烘湿衣湿鞋,经济实惠,作用之大,无可替代。火坛虽然简单,装火坛却绝对是个技术活。每天清理火坛时,必得留一点陈灰,有时还加一点秕谷,然后才能装上从灶洞掏出来的柴火,讲究一点的,再加点木炭,最后,还要盖上一层草火灰。这样,在上下两层草木灰的严实包裹下,火坛的热量可以保持一整天,再不济,也可维持好几个小时。倘若装得不好,散热太快,一会儿就不暖和了。更有甚者,若是误装了没燃尽的木柴或木炭,那袅袅升起的烟柱会熏得你眼泪直流,哪还顾得上烘火,只好弃之不用。大妈大婶们烘火坛,绝对是乡下最让人难忘的场景之一。儿女们上学、其他人上工(班)以后,她们还要收拾整理,喂猪喂鸡喂鸭,至下一餐生火做饭之前,至多个把时辰的闲暇。就这片刻的时光,却是她们一天中最热闹最欢愉的光景。大家伙纷纷走出家门,寻一处向阳的墙根,或蹲或立或坐,无一例外的,人手一个火坛,不及解下的围腰布,正好搭在火坛上,既护风又保暖。于是,“张家长李家短,王家的儿子不简单”,上至国家大事,下到鸡毛蒜皮,这里成了情报交换站。几十年的光阴浓缩在这短短的几十分钟,那场景,经典隽永,画面感极强。孩子们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便是找火坛。性子急一点的,还要用火箸(铁筷子)插进去翻一下,好让温暖来得更快一些。冻红的小手烘暖以后,便齐聚到靠窗的桌子前,做家庭作业,温习当天的功课。这时的火坛是用来烘脚的,上面再搭块旧布,周身都暖和了。乡下的晚饭通常较晚,可能也是因为煤油金贵,孩子们尽量就着日光做作业。好在那个年代作业不多,通常在晚饭前都能完成。晚饭以后,一家人围坐在一盏煤油灯下,还是烘火坛。这个时候,另是一种烘法。脚下放两个火坛,火坛上放个架子,几双脚都放架子上,照例搭块旧布。手上一个火坛,也是几个人共用。互相抽背课文,考考生字生词,或者干脆,讲个故事吧。手也暖和了,脚也暖和了,那温馨的感觉,更是直接暖到心里去了!现在是不需要烘火坛了,但遥想当年烘火坛的场景,仍然感觉心里面暖暖的。? 精华推荐 ?
师恩难忘
“麻友”众生相
父亲与对联
新春萌芽,是一年的希望
明清两朝桐城何氏进士录
最是心闲好读书
不想摘香橼
怀念母亲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相关推荐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