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印象甘露』
有你,甘露才完美
甘露西街是一条美丽宁静的街道,解放后这条街曾叫胜利街又叫后西街、后街,现为后西弄。由甘露大街(也曾叫过建设街)、西街、北寺弄、南寺弄四条街弄形成了一个十字路口。
从街口向西一直到巷门口为甘露西街,全长不足200米,宽不到4米。因为这条街上有很多高墙深院的住宅建筑和矮屋建筑错落有致,老屋一间连一间、木门一扇又一扇相依相伴,给西街披上了一层幽幽深深的神秘色彩。
西街的街面是鹅卵石铺成的有一种象公园里曲径通幽的意境,走在上面得轻步慢走有点硌脚。小时候并没有觉得街面的狭窄,后去外地工作后回家愈发觉得这条街的狹小,是一条高墙窄街、古朴幽远。
当整个小镇还在沉睡中,天刚刚露出鱼肚白,街路上就有脚步声和咳嗽声。这是镇周边乡人到街口茶舘去喝茶,他们在茶馆里泡上一壶茶边喝边聊,吃点点心、打听行市。
茶馆的常客一般都是五十岁以上的男性老者,聊天对象为邻村亲戚朋友,聊天内容上到天文地理下到农事收成、儿女嫁娶。一直到上午九点左右才带着满足感离开,顺道到大街上买些日用品和鲜鱼鲜肉咸鱼带回家。
阳光穿透晨曦洒下一地金黄时,小学生踩着鹅卵石背着书包去上学了,这时街上不太多的店铺也都开了门。
靠街口附近有增善堂(一度用作银行和图书馆)、铁匠店、皮匠店、戏院,到街中段有理发店、铜匠店、修伞铺、米行、还有专做祭祀生意的蜡烛作坊。
铁匠店里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传遍半条西街,使整条街有了灵动的气息。主锤师傅用火钳夹着从炉子上取出来的被烧得通红的铁块放在铁墩子上,右手握短锤左手持火钳夾着的铁块,不停地移动铁块,掌握着击打的力度和频次以及铁块的厚度、农具的形状。
其他师傅手握长柄铁锤抡锤击打,有时二、三个师傅围着铁墩你一下我一下,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清脆、悠扬、动听、像极了击打乐。虽然打破了这条古朴幽深街道的宁静,但它也赋予了西街勃勃的生机和活力,一把把趁手的农具是乡人劳动的工具也是他们对丰收的渴望。
师傅们满头满脸的汗水和着煤灰个个象个大花脸,很多时候都是光着膀子,可见其劳动强度。常见铁花四溅,路人觉得四溅的铁花象绽放的烟花又象天上银河系的星星。可是在打铁师傅身上留下的是一个个疤痕。
西街上要数腊烛作坊发出来的气味最讨人嫌了,所幸的是三好婆在西街中段张家里门口临时摆了一个油墩子的(也有人叫油端子)小摊头,飘出来的阵阵香味沁人心脾给路人带来清晨的欢乐。
其实三好婆油墩子摊头全部家当是一只煤球炉和炉子上的油锅,另外两只脸盆。一只盆里是刨得很细很细的白萝卜丝,上面撒有星星点点的葱花、盐和胡椒粉;另一只盆里是面糊,都是要氽的油墩子的原料。
三好婆将铜匠店殷师傅自制的长柄勺子放在烧热的油锅里浸一下,再舀入两匙面糊摊匀在勺子底部,夹上几筷子萝卜丝再舀一匙面糊,嗤啦一声长柄勺子放进油锅里,勺子柄上有只小钩钩住锅沿,防止勺子滑入油锅。
三好婆又在勺子面糊最上面放一只新鲜的大虾,虾一进油锅马上就变成大红色的了,缀在油墩子上面,红红的大虾配上嫩绿的葱花,又香又好看。谁要路过即使不买看着色香味俱全的油墩子也会吞咽一下口水。
三好婆的油墩子卖得特别火,锅上沥油架上没有剩货,油墩子在油锅里氽的时候腾出手来做下一只,但在旁边等的人总是催三好婆快点快点…!三好婆的油墩子不到九点两只脸盆见底了就收摊,明日早晨再来。
当时三好婆的油墩子可与大街上王老头大饼店的大饼、小吃店氽的油条、油烤果、粢饭糕、麻团、油煎团一比。但三好婆的油墩子做了不长时间就不做了,也许是年龄大了做不动了。所以只有在西街居住的人才能想起三好婆的油墩子焦脆的外皮带着葱花和萝卜丝的清香大虾的鮮香。小小的油墩子是一段金黄色的童年记忆难以忘记。
十字路口西街北侧增善堂西边是皮匠店,店主姓谢,大家都叫他阿根梅。别看阿根梅是大叔,手艺呱呱叫,上起鞋来飞针走线,上好的鞋用鞋楦楦着,一点也不比城里鞋厂生产的差。
小时候过年能穿上一双阿根梅上的新鞋那是梦寐以求的事,他的脚旁堆满了顾客送来需要上的鞋,取走了一批又来一批,源源不断。
蜡烛作坊在每天上午九点和下午三点左右,作坊里的蜡烧热融化,这时散发出来的气味最浓也最难闻,路人都是掩鼻而过,但他的产品却支持着甘露人对香火的需求。每逢初一、十五、逢年过节时祭祀以及每年八月半甘露寺庙烧香拜佛时所需。
在作坊里的工人也不戴口罩,只系个长围裙和两只套袖,防止被烧热的腊烫伤。他们把圆板规则的钉上钉子再用麦管和棉线套在钉子上。圆板子用长绳挂在房梁上,有钉子一面朝下等锅里蜡融化,拉动绳子到合适的高度让钉子上都均匀的蘸裹着蜡,稍冷却后重复操作直到成为蜡烛成品。
甘露西街上一半以上人家都姓华,查族谱有好多都是同族同门兄弟的后人,沾亲带故。街上有三四处石库门房后门都通往前西街,也就是房子的进深有后西街和前西街之间的距离这么深,不可谓不大。
不是石库门的几处高墙深院也是碧瓦重檐,典雅、庄重、静谧、舒适与喧闹的外部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没有仙山琼阁、画栋雕梁,但高大宽敞的厅堂里,青方砖地面悠悠放光,又粗又圆的柱子和房梁诉说着这些老宅主人风云的前半生。也可以揣摩出金甘露昔日的繁荣和富庶。
西街到了傍晚,褪去了白天的喧闹,悄言细语有一种古朴民居无限的韵致和超然的宁静。家家户户也是炊烟裊裊、饭菜飘香。有些家的男人们烫一壶黄酒,几碟下酒菜慢慢品味。
夏天傍晚时,街路上也有人脚穿着木拖板,手上端着从中市桥北堍买的油氽臭豆腐或用红曲米卥的猪头肉,走一路简直是一个流动的香味源。
一到冬天晚饭后,街路上就有人提着油纸灯笼一面敲竹邦子一面喊:“火烛小心,小心火烛。灶前清清,水缸满满。前门关关,后门撑撑。”
这叫喊声穿透黑暗给冬日里的夜晚增添了温暖,展现了小镇温馨、古朴、亲切、安祥、独特的韵味。很多住户都会去检查自家灶前、水缸,门关好沒有?对防火防盗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时隔六十多年,我都会想起这笃笃的敲更声,好象一直响在我的耳边。
西街中段北侧有一处吴鼎臣家的二层木质结构小洋房,庭院因户主在外经商常年空置,解放后曾作为镇和乡政府办公所在地,是甘露的政治中心。后来邮局也搬到了临街,到政府办事、开会,到邮局寄信、打电话的人络绎不绝积聚了不少人气。
重建的甘露寺和规划的新建筑逐步向南拓延,老旧街巷已经成为纯居住区,西街的街面为便于汽车和摩托车通行以及自来水供水管、下水道的改造改成了水泥路面。
有些住户也把原有的住房翻建成了二层或三层楼房,还有一些旧房子里也租住着操着带有其他省份口音普通话的打工者,他们与甘露本土居民一样为甘露经济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此去经年,浮生若梦。
行走在混凝土铺就的西街,已经寻找不到当年的热闹和风情。
街道两侧那些古老的庭院里斑驳陆离的墙体长满苔藓,房顶上的瓦楞草也在风中摇曳。庭院中收藏着岁月的痕迹,收藏着生活中的故事,也收藏很多朴朔迷离的传说。
在现在的后西弄8号,滕家里旧宅,湖畔书院在这里落户。使这条已经冷清的西街又有了生气。一群对甘露怀有赤子之心的邑人贤士聚集在这里谈月溪的古论甘露的今。创建的《印象甘露》为甘露人搭建了一个挖掘、交流甘露历史文化的平台。是甘露人的精神家园,在地方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岁月虽然沧桑了西街的容颜,但抹不去曾经的风范、积淀的浓郁韵味散发出的迷人魅力。那叮叮当当的打铁声时常飘进我的梦里,那是一段忘不掉的童年记忆,已经沉淀为心头沒有磨灭的朱砂。现在的甘露西街在历史前进的脚步中也赋予了新的生命价值和内涵。
征文来稿邮箱:yzxy518@163.com挖掘历史 记录当下 展望未来印象甘露
印象甘露一个有爱的小众平台
甘露
热门信息
阅读 (129)
1 童子命的口诀对照表,是不是童子命一查就知道阅读 (88)
2 让男人爱你的咒语——和合术咒语阅读 (71)
3 自己怎么简单的做和合术?找道长做快速挽回阅读 (70)
4 和合术真都有用吗?效果好吗?阅读 (68)
5 阳宅风水学入门图解大全100例,让你马上成为风水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