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历史上有关偷东西典故

网友提问:

你知道历史上哪些关于偷东西的精彩故事?

优质回答:

历史上偷的最高境界!偷得浮生半日闲!我认为这是古人偷的最高境界。这是唐代李涉的诗句,他的诗是这样写的。

题鹤林寺僧舍

终日昏昏醉梦间,

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

偷得浮生半日闲。

看来古人也和现在一样,都在这个尘世中忙忙碌碌,失去了自我,变得迷茫,庸散。原来的志向被环境所迷失。诸葛亮也曾经说过:“非淡泊以明志,非宁静以致远。”诗人也是这样的,因为环境的缘故,终日在醉梦之间,应付着自己周围身边的琐事,形成了一个不良习惯。在一个春天快要失去的日子里,逼自己去外面接触一下自然,换一种心情。在鹤林寺遇到了修行的僧人,经过一番谈话,指点迷津,好像又回归了自然。整首诗的最后一句是这首诗的灵魂,而一个“偷”是这一句诗灵魂上的点睛之作。让我们豁然开朗,在这个世界上想得到一份宁静,只能“偷”一点时光了。

现在的我们是不是也这样,被世界的一些假象所迷惑,迷失自我,迷失本性。在这茫茫人海,迷茫世界中没有了方向,没有了精神。所以古人能够,偷得浮生半日闲。我们也要守住自己那个淳朴的心,不被尘垢迷住。“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白在乾坤。”

如果能偷就多偷,偷足够的时光,修清净的本心。

朋友们感觉古人的这个“偷”字应该是值得推崇的吧?欢迎赐评!分享你的心得。

其他网友回答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段杨香武三盗九龙杯的故事。如果喜欢这个故事,请关注我,评论转发点赞留言,更多精彩的故事与你分享。

康熙年间,天下大定,四海之内一片升平。而江湖之上,老一辈的英雄去世的去世,隐遁的隐遁,黄三泰是老镖客圣樱盛子川的徒弟,一心想着投靠朝廷,食一点皇家俸禄。于是设下计来,圈养猛虎,在康熙爷狩猎之时,纵虎行凶,然后自己仰仗着一身金镖功夫,救下龙驾。

有道是功高莫过救驾,康熙爷大喜之下封了黄三泰一个金头御马快,又御赐黄马褂。一时之间,黄三泰成了康熙爷身前的红人。而黄三泰也自仗一身飞镖功夫,在康熙爷面前夸下海口,说这世上没有抓不到的贼,没有拿不了的盗。

正因此一言,惹恼了江湖侠客赛毛遂杨香武。于是夜色之上,杨香武飞身入宫,利用障眼法,轻而易举的盗走了皇家至宝,温良白玉盏,透体九龙杯。

康熙爷摆下大宴欲与群臣一同观宝,却不想国宝被盗,盛怒之下,下令黄三泰捉拿匪盗,请国宝还朝。

话分两头,杨香武盗走了九龙杯之后,路上却不小心被神偷王伯彦盗走,而王伯彦却来了一手借花献佛,将九龙杯送给了金翅大鹏周应龙,想借此一箭双雕,陷害黄三泰和杨香武。众英雄无奈之下,赶赴隐贤山,想讨回九龙杯。

黄三泰与杨香武本是生死弟兄,只因一句话,杨香武便闯下塌天大祸。二人三月三大会之后,冰释前嫌,决定一起寻找国宝。

话说众人来到了隐贤山,因为黄三泰与周应龙有所间隙,这才订下了一个赌注。让神偷王伯彦在一个小屋子里守着九龙杯,三日之内,若能盗走,便予以归还。若不能,便将所有英雄的性命,一同留在隐贤山。

杨香武身负重任,都是高人对决,半点也不敢大意。于是与同为神偷的怪侠欧阳德商量了一个熬鹰的计策,让王伯彦三日之内日夜不眠,然后在最后的时刻,混淆更次(时间),趁王伯彦呼呼大睡之时,一举盗走了九龙杯。

二盗九龙杯之后,便请了国宝还朝,在众人求情之下,康熙爷依旧没有赦免杨香武,反而又立下赌约,让杨香武在这皇宫大内之中,十日为限,三盗九龙杯。

一盗九龙杯之时,大内之中疏于防备,杨香武这才轻易得手,此番三盗,大内禁地,岂是儿戏?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之时,欧阳德提出去请大师哥佟化龙出山,而且言说当今之世,唯有此人相助,才能三盗成功。

书要简言,众人请回佟化龙之后,四大神偷聚集一堂,众人商量好计策如何盗杯。

最后一日晚上,康熙爷设宴,九龙杯放在御前,大内侍卫重重保护,就在盗杯众人来到大殿之内,都被制服的时候。康熙爷身边的小太监却突然将九龙杯抛给杨香武,众人大惊失色,原来小太监正是佟化龙以易容术所变,潜伏三日,一招功成。

康熙爷大喜,赦免了众家英雄,而三盗九龙杯的传说就留在了这茫茫江湖之上。

其他网友回答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每个人都有特殊的才能。

秦王仰慕孟尝君的才能,请他到秦国做客,并有意让他做秦国的宰相。孟尝君也把一件名贵的纯白狐裘作为见面礼送给了秦王。但是秦国的大臣在秦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坏话,开始秦王并不理会,可大臣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说,最终,秦王把孟尝君软禁了起来,并准备找借口杀掉。

秦王有个最宠爱的妃子,孟尝君派人去求助她,她的条件是要得到那件已送给秦王的纯白狐裘。孟尝君一筹莫展之际,一个食客站出来说“我有办法,天明之前我一定拿回那件白狐裘”。原来那位食客善于学狗叫钻狗洞偷东西。天明,那人果然偷来了那件白狐裘,遂献给秦王爱妃。那个妃子果然在秦王面前说孟尝君的好话,不久,秦王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怕秦王日后反悔,一被释放就乔装改扮连夜出逃。行至秦国边界——函谷关,只要过了这道关口,秦王就奈何不了他了。只是现在是深夜,城门紧闭。按规定,城门鸡叫才能开,可等到天亮被秦王发现就走不了了,这可怎么办?

众人正发愁之际,只见一位食客拉开嗓子“喔喔喔”学起了鸡叫,于是,全城的鸡都跟着叫起来。守城门的士兵听到鸡叫,就按照规定把城门打开了。

于是,孟尝君一行人顺利通过函谷关,离开秦国,回到了齐国。

这就是“鸡鸣狗盗”这个成语故事的由来。

看来,人无论才能大小,只要用对了地方,都可以建功立业,有所作为。

其他网友回答

在苏东坡先生的日记里,记录了一个有趣地故事:

当时东坡先生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日子一下子变得凄苦起来,此时东坡先生的工资也好,黄州的物资供应也好,显然都不能和在汴梁时相提并论。

为了能够赚点生活费,苏轼不得不想办法又去找了几份工作,这种时候他大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的身份就体现出价值了。

咱们知道古人爱风雅,民间对于这些文豪还是相当尊重地。

所以,苏轼先生没钱的时候,给人画画、写字也赚了不少钱。久而久之,便有小偷发现了苏轼先生很有钱这一点,于是便心生了偷盗的念头。

古时候的小偷和现在没多大区别,他们也讲究一看二探三动手的规矩。

所谓一看,指的是观察这家人的情况,像是有没有钱、作息习惯之类。

二探,便是找机会接触,进一步确定这家人的情况(当然,偷钱包之类的不需要这么繁琐)。

三动手,自然就是正式下手了。

苏轼当时刚好接了为魏王做碑文的工作,得了数千钱的工资,但由于苏轼先生既要养家,还要保证自己写字画画的兴趣,笔墨纸砚自然需要大笔开支,因而很快便花光了。

小偷见到这情况,惊叹道:“哇!我这是要发啊,原来这家还是个大土豪,瞧瞧这买的尽是值钱货。”

但小偷不知道,其实苏轼先生早就发现他了呢!

东坡先生在自己的日记上写下:

梁上君子

近日颇多贼,两夜皆来入吾室。吾近护魏王葬,得数千缗,略已散去,此梁上君子当是不知耳。

这里东坡先生说了句很风趣的话:“我把钱都花光了,这小偷并不知道,还整天跟着我,以为我很有钱。”

光是看着,便能感受到苏轼先生内心的打趣,旁人见到难免担心害怕的小偷,到了东坡先生这里,还有空去笑对方不知道我把钱花光了。

这个小偷发现这点的时候,想来,也会非常郁闷吧!

文/剑惊禅丶

关注我,带你去看一个更有趣地世界。

参考资料:苏东坡《东坡志林》

其他网友回答

梁上君子

智子疑邻

曾国藩的“三不朽”

郑板桥的月色赶豪门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