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历史上的名吃

网友提问:

中国有哪些名吃具有其诞生的历史故事?

优质回答:

与其说是历史故事,不如说是历史传说。因为这样的故事,通常不会被正史收录,只能在野史中流传。下面,我们就来追诉一下这些美食的传说吧!

提醒:以下内容,大都来自民间传说,基本都是野史,我们看个开心就好哦~

据说年糕与伍子胥有关。吴王阖闾为了防止外敌侵略,命令伍子胥建筑城池。建成之后,吴王大宴群臣,惟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他对手下说,如果我去世之后,倘若吴国被敌人攻打,百姓遭遇饥荒,你们可以在东门下面掘土数尺,或许可以救下饥饿的百姓。后来越国攻灭吴国,饥民遍野。这个时候,人们想起伍子胥生前的话,于是在东门下面深挖数尺,发现城砖是用糯米所做。于是,众人将米砖洗净蒸熟,饥荒得到了有效缓解(居然没变质,也没被蛇虫鼠蚁吃掉),后人为了纪念伍子胥,每逢新年就要蒸糯米年糕。

扬州有一种包子,叫天下一品包。据说乾隆在下江南的时候,尝遍了这里的各种包子,但是都不满意。最后他的贴身太监告诉店家,皇上喜欢吃的包子,必须滋养而不过补,美味而不过鲜,油香而不过腻,松脆而不过硬,细嫩而不过软。

一位姓丁的师傅心想,滋养莫过于海参,美味莫过于母鸡,油香莫过于肥肉,松脆莫过于冬笋,细嫩莫过于虾仁,每样用一点,口味就是刚刚好。于是把这五种食材,切成了小丁,然后当馅做成了包子,乾隆皇帝果然非常喜欢,还为他们题了“天下一品”这四个大字。从此,五丁大包得以名传天下。

多年以前,英国人在吃烤鸡的时候,都遵守非常刻板的用餐礼仪,他们必须用刀叉,来把烤鸡一块一块地切开吃。众所周知,烤鸡这种东西油汪汪的,在盘子里滑来滑去很难固定起来切。后来,中国大臣李鸿章去访问英国,看到了烤鸡之后,拿手抓起来就直接吃。英国目瞪口呆,然后便纷纷仿效,从此英国人便废弃了。

有一天李鸿章命令手下人,把英国西餐的原料统统放到锅里面,然后炖成一锅大杂烩。这冲天的香味,把附近的英国使臣全都引来了,这帮馋涎欲滴的人问李鸿章,这到底是一道什么大菜?李鸿章回答他们说,这就是一锅杂碎而已。从此,便有了李鸿章杂碎这道著名大菜。

下面这道美食来自日本,它的名字叫目黑的秋刀鱼。据说在江户时代,一个王爷到目黑附近打猎,到了中午饥饿难忍,便命令手下去寻找食物。他们恰好找到了老百姓烤的秋刀鱼,把它送给王爷,王爷觉得这东西真是美味,所以大加赞赏。过了一段时间,王爷又想吃秋刀鱼了,于是命令厨师重新做一遍。

厨师做得非常精致,他把秋刀鱼的鱼刺去掉,只留下净肉,做成鱼丸送了上去,王爷认为味道并不那么好,然后大发感慨,秋刀鱼还是目黑的最好吃。

从此,日本多了一个成语,叫做“目黑的秋刀鱼”。如果翻译成中文,那就是“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蜜不甜”。

其他网友回答

冰糖

相传清代康熙年间,有一个名叫扶桑的姑娘,是四川内江的一个大糖坊主张亚先家的丫环。有一次,她趁张亚先不在舀了一碗糖浆正准备喝的时候,张亚先来了,扶桑连忙把糖浆倒进猪油罐,将它藏进柴堆里,又在上边放些谷糠掩盖住。

过了几天,当扶桑捧出猪油罐时,罐里却长满了许多水晶般的东西,敲碎入口,坚脆而纯甜,其味道胜过白糖。扶桑把这一奇怪现象讲了出去,许多人如法炮制,因制出的糖形似冰,味如蜜,人们就把它称作冰糖。

其他网友回答

很多人都知道,苏轼不仅是个吃货,还是个落魄的吃货,而伴随着他人生起起落落,流传至今的,除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还有那些经典的美食。

北宋文豪苏轼,首次进京参加科举考试时,就被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赏识,年少成名,正准备要大展身手时,却因母亲病故不得不回乡守丧,回朝后又因父亲病逝再次回乡。等他再次回朝,局势已经大不相同。

苏轼在湖州知州任上,向宋神宗奏表谢恩,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的文字却被***断章取义,说他讽刺新政。

很快苏轼便被逮捕押往京师,关押在御史台,这也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后来因为宋朝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逃过一死,被贬至黄州。

东坡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这首千古名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写于他仕途最为失意的时候。被贬黄州,任的黄州团练副使一职并无实权,苏轼此时心灰意冷,多次游览赤壁山,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作。

闲暇之时还开垦了一块地,偶尔种种田。更重要的是,他开始走上了吃货的道路。

“自笑平生为口忙”到了黄州之后,苏轼解锁了他的新人设—吃货。挖竹、煮鱼、做饼,十分丰富,还将这些具体烹饪法写进了诗文中,《煮鱼法》、《东坡羹颂》,最重要的是记载了东坡肉做法的《猪肉颂》。

在宋代,肉食一般以羊肉为主,猪肉并不受人待见,“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在苏东坡的影响下,猪肉开始被人们接受、喜爱,到明朝时期,猪肉一跃成为了中国吃得最多的肉食。而东坡肉这道名菜,被传承至今,享有盛名。只是到了如今,东坡肉的料理方式,与苏轼的略有不同。

现在东坡肉的做法,应该是从明朝开始传下来的。半肥半瘦的猪肉,过水后切成整齐的麻将块,放入锅中,加入酱油、糖、料酒等辅料,小火炖煮。成品菜都是红得透亮,吃起来软而不烂,肥而不腻。

那苏轼煮的东坡肉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苏轼的《猪肉颂》中写道“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可见苏轼在煮东坡肉时没有那么多花样,并没有加其他调料,只是有一点不曾改变,那就是用微火煨炖。

羊蝎子

苏轼刚从黄州被赦免回京,不久得罪了保守派的司马光,于是又遭陷害。这次,他被流放到了广东惠州。

苏东坡被贬到惠州之后,喜欢上了当地的荔枝,在诗文中表现出了他对荔枝的喜爱,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还是这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荔枝虽然是岭南地区较为平常的水果,但毕竟不能当饭吃。因为被是贬至惠州,苏东坡还是一如既往的穷,买不起好的羊肉,于是他只能买当时十分廉价的羊脊骨,只需要几文钱,有时候屠户心情好还会免费送。

准备好羊脊骨后,切成小段,放入锅中小火煮炖,煮熟后捞出,滤干水分,再浇上黄酒,腌制一会。之后准备碳火,将腌制好的羊脊骨放在架上烤一会,再洒点盐调味,美味的羊蝎子就是从这而来。

苏东坡怕是怎么也想不到,原本没有人要的羊脊骨,千百年后会受人们喜爱,还有一个专门的名字叫“羊蝎子”。

生蚝

在惠州待了三年之后,苏东坡再次被贬,这次是当时十分荒凉的海南儋州,据说在宋朝,流放海南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

海南儋州十分荒凉,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肉食是十分稀罕的东西。这时苏东坡将魔爪伸向了大海,很快,他就发现了海南独特的美食,生蚝。

苏东坡还作了一首词《食蚝》:“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苏东坡甚至还写了一封信给儿子:“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叮嘱儿子千万不要告诉朝中的士大夫,我怕他们跑来跟我抢。

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大赦,苏轼终于得到赦免,此时苏轼已经是六十四岁高龄。

1101年,苏轼在回京途中经过常州,有画师为苏轼作了一幅画像,此时苏轼感慨万千,当即自题了一首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当年,苏轼在常州逝世,享年六十五岁。

苏轼的一生,无疑是悲苦的,三起三落,屡遭贬谪。但正如苏轼《老饕赋》中所作“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苏轼宠辱不惊,并不自暴自弃。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就地取材,用美食装点人生,为苦难的生命增添了几许光亮。

其他网友回答

哈尔滨的锅包肉,那绝对是一道名菜,金黄色的外表,外酥里嫩的口感,酸甜的味道,一想起就让人味蕾颤动!

说起锅包肉,属于东北菜系,也是黑龙江省哈尔滨的名菜,是清末滨江道署首任道台杜学瀛首席厨师的郑兴文发明的。在中国现代饮食史上,锅包肉让哈尔滨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它驰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没有人没吃过,这种菜肴兼有北方菜系的咸鲜,还略带西洋风味的酸甜口,连外国人吃着,都竖起大姆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锅包肉这道菜是哈尔滨人做出来的。下面就和大家说一说锅包肉的来历吧。

锅包肉的来历:锅包肉是着名的东北菜,深受人们的喜爱。当时的哈尔滨,有一个滨江道衙门,道台杜学瀛十分喜欢结交俄罗斯的朋友,经常邀请俄罗斯的异国朋友到府上来吃饭。众所周知,这俄罗斯人非常喜欢吃甜食,而当时的东北菜大多以咸口为主。为了让俄罗斯朋友喜欢上中国美食,道台杜学瀛是想尽了办法,煞废了苦心,当时府上的主厨叫郑兴文。杜学瀛就吩咐郑兴文研制几道甜食,以便招待俄罗斯贵宾口味,作为滨江道署首任道台杜学瀛首席厨师的郑兴文冥思苦想,主厨郑兴文知道俄罗斯人爱吃肉食,所以就打算做一道以肉类为主,并且是甜口的菜品!于是他想起了一道传统美食-焦溜肉条!郑兴文寻思能不能用焦溜肉条加以改良,在配制溜汁的时候,以甜口的溜汁为主呢?想到这,于是开始在厨房实验起来,刚开始的时候,郑兴文只用糖和盐来找口,可是发现这有些像西餐的味道,并不能体现中餐的真髓!到底怎么样才能做出令俄罗斯朋友喜欢,并且还能体现中华烹饪的味型呢?郑兴文在厨房苦苦实验着,在实验了几十斤猪肉之后,终于发现用甜口里加些醋的酸味,并且辅以香菜,葱姜蒜等炸锅的味道是一种非常美妙的味型!

又到了宴请之日,郑兴文将这道新研制的“焦溜肉条”端了上来,俄罗斯朋友一吃,当场傻眼,他们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简直是来自天上的味道!郑兴文一战成名!从此郑兴文的名字就和锅包肉联系在一起了!

这个故事鲜为人知。郑家祖籍辽宁省建昌县,郑兴文从小家道殷实,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郑兴文逐渐对饮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菜肴的制作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并能对菜肴的色、香、味、形加以点评,被人们誉为“小美食家”。郑兴文6岁随父来到北京,14岁时已对美食和烹调极为偏爱。郑兴文曾在北京一官员家学做官府菜肴,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后,出徒的郑兴文于1881年 清光绪七年 在北京 当时称北平 的一条街面上开了一家名为“真味居”的中档酒家。1907年,受朋友举荐,郑兴文带了14个技术过硬的厨子进入了当时的道台府做主厨,专门给首任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

最早锅包肉称它为“锅爆肉”,可能是洋人在点菜的时候发音有问题,到了现在就被叫成“锅包肉”了。

欢迎各地朋友来到哈尔滨品尝地道家乡的锅包肉!

其他网友回答

状元及第粥是广东省传统小吃之一,起源于明朝,据传与岭南才子伦文叙有关。

据民间传说,伦文叙(1467年-1513年)幼时家贫,不得不以种菜卖菜维持生计。一家粥店的老板怜其年幼,惜其才,于是每天从伦文叙处买一担菜,并要他送到粥铺。在伦文叙送菜到粥铺时,老板就会把用剩的材料生滚白粥,再放些姜葱等免费请他吃。几年中,伦文叙每日在粥铺吃粥,对老板十分感激。

后来,伦文叙得中状元,衣锦还乡,他专门来到粥铺,感谢老板对自己的帮助,并请老板再煮他以前常吃的那种粥。这粥本来无名称,老板请状元为此粥取名,伦文叙将其命名为“状元及第粥”,并亲笔为粥铺写下牌匾。从此,粥铺名声大振,状元及第粥也在羊城、珠三角地区及港澳地区流传开来。现在状元及第粥多为讨个吉利,有不少父母买及第粥拿回家中给子女吃,意为高中。

状元及第粥的材料有:猪肉、猪肝、粉肠、猪腰、猪肚各50克,大米适量,油条1根,姜片、葱丝、葱花、香菜、盐各少许。

步骤

1.猪肉、猪肝、粉肠、猪腰、猪肚洗净备用,油条切段,猪肉、猪肝、猪腰切丁备用,大米淘洗干净。

2.取一深锅,加入可盖过粉肠及猪肚的水,煮至滚,放入猪肚、粉肠及姜片、葱丝煮约1小时至软后,捞起沥干,粉肠切段、猪肚切细条状备用。

3.大米加水烧开后,改用小火慢煲。放入盐及其余材料(油条除外)煮开后,食前加入油条段、香菜、葱花即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