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草船借箭是寓言故事的成语吗

网友提问:

草船借箭是什么成语还是寓言故事?

优质回答:

草船借箭起源于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百万”大军屯兵赤壁,孙刘联合抗曹,东吴大都督周瑜发现诸葛亮才智过人,才能出众,担心此人以后成江东大患,设计害他,周瑜问孔明水面作战,哪种兵器最好,孔明说弓箭。周瑜令孔明十天造十万支箭,孔明说三天就可以造好,并立下军令状。周瑜令造箭兵士偷懒怠工,让孔明完成不了任务,孔明利用曹操的多疑,在浓雾天气下,跟鲁肃借来二十条船,三十个士兵,一千多个草把子,迷惑曹军放箭,孔明因此完成十万支箭的任务。

草船借箭不是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

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

草船借箭的故事不具备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

草船借箭是成语。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根据《中华成语大词典》

草船借箭是指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示例】:他很佩服诸葛亮的~的计谋。

【语法】:作宾语、定语;指借他人的力量

草船借箭不是寓言故事,而是成语。

其他网友回答

草船借箭孙权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我是周六六,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

我们先来搞懂两个问题。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场战争故事,里面牵涉到了很多勾心斗角的事情,但是并没有寄托什么道理,所以不算是寓言,说是成语比较贴切。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其他网友回答

是历史故事成语草船借箭

战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