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福网

学会“让”的对话:笔髓论讲稿及日常书写视频

智能手机时代,人们学习和分享的方式确实变了。我也开始愿意分享更多录音和视频,而不是文字。希望寓诸无竟的朋友们喜欢。您可以在底下留言,谈谈您的想法和建议。
今天的视频,我相信大家都会喜欢:是一次无竟艺塾书法课的记录。那次课我讲了日常书写的意义和方法,边讲边写。袁博拍了一些视频片段,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剪辑拼接:
如果要看相对完整的讲课和书写记录,可以看下面的直播回放(每次无竟艺塾课堂都为不能来现场的朋友提供现场直播),由惟朴和张雯用手机拍摄:
下面这些图片就是那次课上边讲边写的笔记,算是一种日常书写的实践作品:

今天配发的文章是几年前在山东大学讲虞世南《笔髓论》的讲稿连载之五。前四次连载请见文章底部提供的链接。
书法是主动学会“让”的对话——虞世南《笔髓论·释行》讲稿(山东大学讲稿连载之五)
柯小刚(无竟寓)
第五章《释行》讲行书。在行书这里,虞世南讲的要点也不是在讲一种对象化的行书结构如何,而是每每诉诸行书书写的身体经验。譬如他说“掉笔联毫”,就是说书写者拿着笔的时候,应该去感受笔的重量,这叫做“掉笔”。体会到“掉笔”的感觉,才能做到自然的“联毫”。“联毫”就是行书里的牵丝连带。这种连带并不是书写者要去连带,而是笔势到这里不得不连带,书写者只是让它呈现。感受笔的重量就是这种“让”的前提。蔡邕说“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说的也是“让”的意思。“用笔”是心和手用笔,是书写中较为主动的方面;“流美”是笔墨在纸或简上的流动,是书写中“让”的一面。书法就是一种主动地学会“让”的对话:心让手写,手让笔写,笔让墨写,墨让纸呈现书迹。前者“让”后者写,既是前者“叫”后者写(用笔),也是前者“让出”后者,让后者自己写(“流美”)。这两个方面几乎无法截然分开。所以,“心让手写”是心与手的对话,“手让笔写”是手与笔的对话,“笔让墨写”是笔与墨的对话,“墨让纸呈现书迹”是墨与纸的对话。笔画与笔画之间、字与字之间也是类似的关系:它们之间有引力关系,也有斥力关系。合在一起,就是对话关系。每一个字都是活的,每个字都有它的周遭世界,每一个字都是一个达在(Dasein)。比如杨凝式的《韭花帖》,相邻两个字之间的距离特别大,但是不让人感觉空疏,而是很充实,犹如孟子所谓气的充实。这意味着,每一个字的边界并非终止于其外轮廓,而是连带着它周围的空间,Horizont,Umwelt。每个字都在一个世界当中,围绕着它的空间都是它的周围世界。这就好比阳台和庭院,不算建筑面积,是送给你的,但是你住进去之后发现,这些不算建筑面积的部分恰恰是给你的居住带来重要感觉的部分。
去年在一次无锡国专诗经会讲中写《韭花帖》(景柔拍摄)山大讲稿的前面几次连载:
笔法与人生的逆觉:山大讲稿连载之一 | 视频:临黄山谷《砥柱铭》
笔墨生活作为一种对话:山大讲稿连载之二
象是形的发生学:《笔髓论·指意》讲稿(山大讲座连载之三)
王羲之的鹅:活的还是死的?| 楷书不只是楷书:山大《笔髓论》讲稿连载之四
古典书院荔枝微课越来越丰富了,欢迎扫描上面的二维码关注,一起学习。点下面的“阅读原文”亦可进入。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PC端
后台-插件-广告管理-内容底部广告位手机端

评论

全部评论